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可怕巧合
4911500000004

第4章 巧合的历史(4)

1964年,约翰·肯尼迪九弟爱德华飞机失事重伤。 1968年,老肯尼迪的儿子罗伯特在竞选总统时,在洛山矶被暗杀。 1969年,老肯尼迪的儿子泰德在马塞诸州参加加一个聚会后,驾车回家时冲下大桥发生车祸,车祸导致其27岁的女助手当场身亡并引发了长达34年的官司。 1984年,第三代中,老肯尼迪的孙子戴维在佛罗里达因药物过量死亡。 1997年,第三代中,老肯尼迪的孙子迈科尔在科罗拉多滑雪事故中身亡。 1999年,约翰·肯尼迪的幼子小约翰·肯尼迪因飞机失事身亡,妻子与大姨一同身亡,导致坠机的直接原因,是小约翰·肯尼迪和卡罗琳打架。 2001年,埃塞尔·肯尼迪的侄子麦克尔·斯加克尔因涉嫌谋杀接受审判。2002年,罗伯特·肯尼迪的外甥迈克·斯卡凯尔因谋杀罪成立被判入狱。 2004年,威廉·肯尼迪·史密斯在公寓强奸女助手奥德拉·朱利亚斯被告上了法庭。2009年,特殊奥运创办人兼心智失能者最主要代言人席莱佛(Eunice KennedyShriver)过世。

2009年6月26日,美国政治世家肯尼迪家族成员、民主党籍联邦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26日因病去逝。

老肯尼迪的四男五女,如今只剩下81岁的珍·肯尼迪·史密斯在世。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有人推测肯尼迪家族成员的不幸遭遇皆因受到犹太人“肯尼迪的诅咒”。所谓“肯尼迪的诅咒”是由该家族的开创人约瑟夫·肯尼迪在二战前夕拒绝帮助欧洲的犹太人逃离纳粹分子的追杀而引起。在1938年到1940年间,乔·肯尼迪担任美国驻英国大使时,亲眼目睹犹太人被纳粹压迫的场景,但是肯尼迪始终保持和犹太人的距离。后来,约有500名犹太人上门求救,请求他签发去美国的签证,以逃脱纳粹的屠杀。但是老肯尼迪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并于1940年任期未满时,离开英国回到美国。 1940年他回到美国,从此,“肯尼迪家族的诅咒”开始了。

当然这种说法只是一家之言,围绕肯尼迪家族命运之谜的猜测还很多。但不管如何,在人们的记忆深处,肯尼迪家族将长久地成为历史上的一个传奇。

大戏剧家身上的巧合

莎士比亚是为人们所熟知的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同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与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并列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至今人们依然记得他笔下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这些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他的文学作品大多都被改变为电视和电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现代人,那么他的一生又有着怎样的巧合和经历呢?

1564年4月23日,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婴儿诞生了,他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莎士比亚。孩子的父亲是一位卖肉的屠夫兼牧场主。童年时代的莎士比亚曾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为其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好景不长,他的父亲做生意不慎破产,小莎士比亚失去了家庭的呵护,不得不辍学谋生。他先后干过肉店学徒、乡村教师、剧场杂役、演员和编辑等职业。这些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了社会现实,为其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基石。后来,他正式走上了戏剧创作道路,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他的一生可谓著作等身,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他写出了三十七部戏剧、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和一百五十多首十四行诗。就其创作的内容而言,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就其创作的艺术风格而言,其作品充分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可以说莎士比亚的思想是走在时代的前列的。

他的代表作,也即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作品,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等。他的这些作品也早已超出英国,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为世界人民共同分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莎士比亚于1616年4月23日病逝。52年前的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在度过了50多个春秋后,悄然离世。他的去世震惊了当时的英国,许多人赶去吊唁他。生与死都在同一个日子,这在普通人中也是不多见,对莎士比亚这样一位大文豪来说,就更加巧合了。或许,这也正显示了莎士比亚与众不同的一面。

雪崩埋葬两个师

战争永远都是属于勇敢者的游戏,在战场上只有勇敢者才能活着走到最后。但是,有时也会有幸运的士兵,他们是凭借运气才活了下来。史蒂夫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战时期意大利的一名普通士兵。他跟另外一名士兵是一场战役的仅有幸存者,但是他幸存的原因不是因为他英勇善战,也不是因为他临阵脱逃,而是靠运气。是巧合让他们俩存活下来。

一战时同盟国德、奥挑战协约国英、法的战争,随后有几十个国家参加进来。意大利本来是同盟国,但是它在战争爆发后,见风使舵反而投向了协约国,向德、奥宣战。意大利的这一背叛行径遭到德、奥两国的憎恨,他们派遣军队进攻意大利,企图使意大利“回心转意”。

战争进行到第三年,这是关键的一年,德国在西线跟英法联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爆发了几次惨烈的大战。兵力有限,德国无法向南线派遣军队,只能倚靠奥匈帝国的军事力量。这一年寒冬,奥匈帝国的军队与意大利的军队遭遇在杜鲁米达山谷,这个山谷是通往意大利的必经之路,如果奥匈帝国占领这里,就可以俯视亚平宁半岛。

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也引起了意大利的重视,意大利国王派遣了精锐的第11师前去守卫。史蒂夫就是这时随军赶往前线的,他所在的师日夜兼程,终于跟奥匈帝国的军队同时赶到。两国的军队各自站住山谷的一端,阻止对方的进攻。当天夜里,战斗就打响了,双方先是一阵炮战,然后是短兵相接。因为双方的兵力差不多(都有1万2千人左右),再加上是夜里,不容易全方位展开,所以双方的军队是轮番上阵,史蒂夫就曾在夜里两次起来战斗。

这场战役持续了三天三夜,双方都付出了四分之一的惨重伤亡,然而,他们都没有停止的意思,还在继续着战斗。只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雪,影响了能见度,双方不得不停止战斗。大雪一直下了将近半周的时间,落下的大雪连战壕都埋住了。雪天一停,太阳就出来照在大地上。战役又重新开始,奥匈帝国军队方面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必须攻过山谷,因为敌军的援军就快要到了,而本国的已经没有援军可派。

得到命令的奥国将领向军队下达了命令,必须在这一天攻下意大利方面的阵地。师长要求炮声过后,全线冲击。就在师长下达命令后,大炮就开始响起来,可是意外发生了,山谷两侧的雪经不住大炮的轰炸,奔涌而下,瞬间埋住了山谷口。奥国军队一看退路已经被切断,只有战胜对手才能从另一个山口出去,求生的本能使他们鼓起勇气向意大利的阵地冲来。

巧合的事发生了,就在奥匈帝国军队发起冲锋的时候,意大利阵地上空的山上也发生了雪崩,积雪迅即而下堵住了出口。这样,两国军队近两万人全被困在山谷中。这一突来的变故让两国的官兵停止了战斗,坐在一起商量如何从这封闭的山谷中走出去。

正在两军师长商量退路时,山上再次发生雪崩,大家没有了退路,只能退向山谷的中间,可是,狭小的地方根本容不下这么多人。于是,就有人被埋在雪下,最后,积雪覆盖了整个山谷。史蒂夫第一次清楚地看到奥匈帝国的士兵,其实,除了服装不同外,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作为炮兵,史蒂夫一直不愿意离开他的武器——远程炮,这是一种新发明的大炮,他的射程非常远,两军对垒的距离根本不够它“发挥”。远程大炮的特点就是炮管特别长,炮管下可以躲下5个人以上。看到雪崩,史蒂夫没有随大部队逃往山谷的正中央,而是躲在了炮管下,跟他一起躲在炮管下的还有另外一名士兵。

等到山谷恢复宁静的时候,史蒂夫和那名士兵幸运地逃过了雪崩,其他人则全部被积雪活埋。这次雪崩共埋葬了两国近两万人的军队,只有史蒂夫和那位士兵以及另外三名奥匈帝国的士兵幸免遇难。

整个师都覆灭在雪崩之下,但史蒂夫却存活下来,救他的也就是那座远程炮。在战争史上,这也算是一个巨大的巧合,如果不是现代化的火炮,根本就不会使山上发生雪崩。但也正是现代化的远程炮拯救了幸运的几位士兵,这是巧合,还是宿命?

没有识别对手的战役

古代兵法里讲:兵不厌诈。说的是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伪装就是迷惑对方的手段之一,这种方式在混战中极为有效。《亮剑》里,李云龙就曾用这种方式大败国民党军,取得胜利。然而,伪装还有一个不好的方面就是有可能把己方的人员也迷惑了。一战时,就曾发生了这样一件巧合的事,双方的伪装都迷惑了对方。

这件事发生在同盟国和协约国的两个核心国家——德国和英国之间,他们的军舰在一次海战中因使用伪装,结果弄巧成拙,造成巨大的损失。在日德兰海战之前,英、德两国的海军多次交手,互有胜负。为了弥补各自军舰的不足,两国政府下令征用部分运输船改装成军舰,以供海军使用。

英国的“卡门尼亚”号邮轮是当时比较豪华的一艘巨轮,曾驶往欧洲各沿海国家的主要港口。英国改造的第一艘运输船就是“卡门尼亚”号,他被装上防弹装甲,配置了各种火炮和机枪。与此同时,德国的“特拉法加”号客轮也被改装成军舰。为了能赶上一般巡洋舰的能力,德国工程师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不过改装一艘军舰,总是比重建一艘军舰更为迅速。

改装后的巡洋舰依然叫原来的名字,为的是便于识别。它们迅速投入了海战中,作为大型巡洋舰,它们都具有独立作战的能力,“卡门尼亚”号和“特拉法加”号同时被派往南大西洋执行任务。真是十分的巧合,如果它们不是被同时派往南大西洋,就不会出现下面的情况。

“特拉法加”号巡洋舰的舰长,曾在荷兰的鹿特丹见过英国的游轮“卡门尼亚”号。他认为如果把“特拉法加”号伪装成英舰“卡门尼亚”号,则在这片常有协约国船只出没的海域,将会更加便于偷袭作战。于是,经过几个星期的改造,“特拉法加”号伪装成英舰。巧合的是,英国的“卡门尼亚”号舰长也是同样的想法,而且也同样做了,只是更巧合的是,他竟然把“特拉法加”号作为伪装的对象。这样,“特拉法加”号和“卡门尼亚”号巡洋舰在外观上调换了形象。

1914年秋季,两艘伪装过的巡洋舰遭遇。可是,游弋在江面上的却是两艘民船,一艘是游轮、一艘是客轮。本来“特拉法加”号想率先发动攻击,这是德国海军的特色,可是德国人看到对面的军舰似乎是原来的“特拉法加”号,所以没有轻举妄动。英国海军则对对面的客轮倍感眼熟,因为它很像“卡门尼亚”号。为了不出错,“卡门尼亚”号先升起英国军旗,示意对方不要开炮。德军明白了对方是伪装的英舰后,决定靠近以后再狠狠地攻击它。于是,德舰全速冲上去。起初,“卡门尼亚”号以为对方真是友舰,但是看到对方直冲过来,而且速度远超过客轮,知道这是德军的惯用伎俩。于是,准备以逸待劳,教训一下德军。

两艘各怀鬼胎的军舰越来越近,英舰率先开炮,准确命中,随后德舰也开炮还击。两艘巡洋舰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德国军舰被打坏无法动弹,而且还有15名士兵战死。英舰也好不到哪去,舰身被打穿,不能正常驾驶,还有10人阵亡。

如此巧合的事情估计古今中外也只有这一例,竟然碰上了各自伪装的对象,实在是倒霉透顶。更让人感到可笑的是,直到海战结束,双方还没有分辨出对方的真面目,只知道是敌军伪装成了自己。

字谜泄露登陆计划

字谜应该是许多人都做过的游戏,这种游戏是孩子识字的必经过程。字谜的制作者往往绞尽脑汁来设置一个谜底,因为谜底是提起孩子兴趣的重要方面。一个好的谜底,可以很大程度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提高他们对字谜的兴趣。一位小学校长在这方面可谓感触颇深,他为了让孩子们以猜字谜为乐,用到了许多的新奇的词汇,不想这一“创举”竟引来一段意外的巧合。

二战时期,英国伦敦遭受到德国飞机的长时间轰炸,市内一度成为一片废墟。不过在新首相的带领下,伦敦很快得到修复,并且各学校也都相继复课。北伦敦的一所小学的校长特里,在复课后发现孩子们似乎都受到战争的影响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校长亲自编写了一套字谜,因为谜底新颖有趣,受到广大孩子们的欢迎,使得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大为提高。这一措施得到各方面的肯定,甚至连报纸都报道了特里的独创,还把他的字谜全都报道出来,供各方学习。

《每日电讯》刊登了特里的字谜,在英国掀起了一阵猜谜的浪潮。1944年5月底,英国最高司令部的一位参谋在乘火车上班的时候买了一份当日的《每日电讯》。这位参谋浏览了主要新闻后,看到副刊上的字谜,觉得十分有趣,就猜起来。然而,当他猜出第一个单词时,十分震惊。谜底的第一个单词是“奥马哈”,普通人看到这个单词觉得很正常,只是很新奇而已。但是,这位最高司令部的参谋就不一样了,他知道这是即将开始的一个重大行动——诺曼底登陆的一个登陆地点代号。不过,这位参谋认为这只是一个巧合,所以虽然吃惊但并没有明显表现出来。

然而,随着谜底的进行,这位参谋几乎无法安坐。第二谜底是“犹他”,它是两个登陆地点的另一个,也就是说特里的前两个字谜,就准确地说出了诺曼底登陆的登陆地点。随后的字谜中,这位参谋又看到了“霸王”,这个代号是盟军为配合诺曼底登陆,准备在北欧进行战略佯攻,吸引德国注意的军事行动。

这对一个参谋的震惊是无法描述的,他坐在座位上汗如雨下。因为这些都是英国乃至盟军现阶段最高的军事机密,他作为高级参谋,才有资格了解这些机密。除了司令部外,所有的野战部队都不知道,甚至连执行这项任务的各军最高指挥官都不甚清楚。而一个小小的字谜竟然就将绝密信息公之于众,不能不令他惊讶。他认为这是德国的间谍在侦查到盟军军事秘密后,以这种字谜的方式向国内发送消息。接下来的谜底更加证实了他的猜测,为登陆作战,在英格兰南部建立的秘密海港,也出现在谜底中。此外,还有全线进攻的代号“尼普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