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4907700000004

第4章 实践矛盾——列宁、斯大林的理论发展(1)

一、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践

列宁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第一个实践者。从理论的设想到实践这一理论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这一飞跃就其内涵来说包含着这样两个方面:一是经过实践可以检验原有理论是否正确和可行;二是经过实践才有资格对理论做出新的判断,从而去丰富和发展理论。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实践家,正是通过实践,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不断地提出新的看法和认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开始了它的实践。然而,社会主义的道路该怎样走,历史不可能提供现成的答案;在当时苏联的具体国情下,社会主义的制度该怎样巩固,社会主义的建设该怎样进行,现实不可能提供现成的经验。列宁当时所能够依据的只能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原则设想和所描绘的大致轮廓。

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对于世界资本主义来说,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震惊。它们把社会主义视为灾难,要把新生的社会主义扼杀在摇篮里。在1918年夏季,一场由外国帝国主义和俄国国内反革命势力所策动的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开始了。这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对刚刚出现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面对严峻的形势,苏维埃政权宣告社会主义祖国处在危急之中。接着,宣布全国为军营,把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都纳入战时的轨道。这就是列宁领导的苏联在当时所处的环境。

一方面是面对战争所必须采取的战时紧急措施,另一方面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两者的结合,逐渐形成了既是在当时特殊条件下实行的,也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战时共产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并以此特殊的形式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最初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经济上看,主要包含以下的内容:

一是余粮收集制。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的核心。这是因为,在当时,国内最突出的经济问题是粮食问题。俄国的农业基础本来就很薄弱,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情况更为困难。战争开始后,主要的产粮区如乌克兰等,又被敌人所占领,粮食出现了极端困难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苏维埃政权从1919年开始实行余粮收集制,以保障部队和城市工人最基本的口粮供应。余粮收集制的主要内容是:

(1)为满足国家需要所必需的一切粮食,向产粮省农民征收,由国家集中支配;

(2)农民必须把余粮甚至一部分口粮缴纳给国家,禁止农民自由贸易;

(3)粮食中的主要品种由国家垄断,粮食的供应工作由国家控制。

余粮收集制的实行,把人们最主要的生活资料直接控制在国家手中,并且,国家得到的粮食主要不是通过交换,而是通过采用强制性的措施、非经济手段从农民那里获得的。因此,这一政策在根本意义上是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应消灭商品交换关系的思想的。

二是建立国有制,取消核算制。建立国家所有制是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基础,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不仅大工业,而且中等工业甚至相当数量的小工业也都被收归国有。为保证国家最大限度地动员和集中全国的资源,有计划地利用资源,国家对工业生产和产品分配实行集中管理,取消对企业的核算制。国家对物资进行统一分配,对生产进行统一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靠国家预算拨款,同时,企业的产品交给中央机构支配。

三是禁止贸易。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和工业品,政府宣布法令,为了实现由国营和合作社分配站有计划地组织居民供应工作以取代私营商业网,一切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的采购工作,统一交给粮食人民委员会办理。每个公民都必须编入某一个国营或合作社的分配点,私营商业以及一切自由市场的交易,都被认为是非法的。

四是取消货币流通,实行实物交换。由于在当时纸币急剧贬值,从而使纸币流通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对余粮收集的采购工作完全在法定的基础上进行。这样一来,市场就被取消了,货币流通在经济生活领域中也被实际取消了。国有企业之间的现金结算以及作为出售者的国家和作为购买者的工人之间的现金结算变得徒有虚名。于是,经济生活趋向实物化。同时,工人和职员的住房、电话、自来水、煤气、用电等都开始实行免费。以后,粮食人民委员会决定原则上免费供应食品。

五是实行劳动义务制,使劳动军事化。人民委员会颁布了普遍劳动义务制法令,规定了适用强制劳动的各种场合。使用军队劳动,对现有劳动力进行必要的重新分配。法令规定,设立直属人民委员会的普遍劳动义务制总委员会,作为强制动员和分配劳动力的专门机构,由劳动、内务、军事人民委员会的代表组成。同时,对于那些逃避劳动义务的人,依情节给予严厉的处罚,直至送交人民法庭或革命法庭严惩。

“战时共产主义”实行的这些经济政策,其实质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用一个统一的计划指挥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以取代市场的自发调节。应该说,这些政策和措施,在当时是符合俄国的实际情况的,是有其必要性的。从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谁也不能否认这一点。但是,另一方面又应该看到,这些政策和措施是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思想一致的,也是和列宁在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相同的。因而这又有其理论上的根源。正是由于理论与实际两方面原因的结合,“战时共产主义”实行的这些经济政策又是有其必然性的。或者说,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

列宁的以下论述,反映了他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看法。列宁指出:“须知要组织没有企业主参加的大生产,首先就必须消灭社会经济的商品组织,代之以公社的共产主义的组织,那时调节生产的就不像现在这样是市场,而是生产者自己,是工人社会本身;那时生产资料就不属于私人而属于全社会。”

1920年,列宁在为俄国工人阶级政党制定的第一个纲领草案时指出:“工人阶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进行资本主义全部发展所准备起来的社会革命,即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把它们变为公有财产,组织由整个社会承担的社会主义的产品生产代替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使他们获得自由的全面发展。”

“竞争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竞赛,是各个生产者争夺面包、争夺市场上的势力和地位的斗争。消灭竞争不过是消灭生产者争夺市场而引起的斗争,而决不意味着消灭竞赛,相反,正是消灭了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才有可能为组织人与人之间而不是兽与兽之间的竞赛开辟了道路。”

在1919年俄共(布)党纲草案中,列宁指出:“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首先是以存折、支票和短期领物证等等来代替货币,建立有钱一定要存入银行的制度等等。”

列宁的上述论述反映了他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思想,并尽力按照这些思想来进行实践。尽管在当时由于各种原因,一些设想并没有能够实现,例如,在实践中没有能够最终取消货币,但货币的作用已经被限制在非常狭小的范围内,社会的支付手段基本上实物化了。在城市,工人工资的90%以上是实物。在农村,设想用工厂的产品直接换取农民的粮食,但由于产品太少,就付给农民严重贬值的纸币,或者什么也不付。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实物调拨。所有这一切说明,列宁当时的基本思想是明确的,这就是:商品经济、货币关系是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自由贸易和市场交换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必须尽快地消灭它们。

“战时共产主义”是列宁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最初尝试,也是社会主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所进行的消灭商品、货币关系最初的实践。正是有了这一实践,才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有了更现实的深刻认识,才使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现实认识,才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有了实践的基础。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践

1920年10月以后,战争的局势逐渐趋于平缓,在战争初期成为整个社会的突出矛盾的一些问题也得到了缓和。“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在发挥了它的必要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它的负面作用和消极的东西也日益突出地暴露出来了。或者说,军事的问题缓和了,经济的问题突出了。列宁全面分析了当时俄国的国内外形势,对“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作出了全面的反思,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着力解决社会主义面临的经济建设的新问题。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相联系的,当时所产生的严重问题主要有:

一是余粮收集制的实施使农民感到强烈不满。由于余粮收集制采取强制的方法从农民手中取得粮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侵犯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对苏维埃政府极其不满,农民纷纷写信给列宁和苏维埃政府,要求废止余粮收集制。并且,农民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抵制余粮收集制。例如,农民以瞒产和减少播种面积等方式表示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由此产生的后果是粮食的播种面积大量减少,粮食的总产量迅速下降。1920年与1917年相比,粮食总产量从330亿普特下降到170亿普特。甚至在一些地方农民的不满情绪发展到了与苏维埃政府的公开对抗,以致发生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水兵叛乱。因此,“战时共产主义”的余粮收集制政策对整个社会带来的两大严重问题已经威胁到了苏维埃政权的存在。这两大严重的问题就是:

其一,如何保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整个经济能够顺利地发展;其二,如何处理好苏维埃政权与农民的关系,使无产阶级革命能够有坚强的同盟军,从而保证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能够顺利地发展。

二是取消了经济核算制以后导致了生产的低效率。在工业中,一方面实行高度的国有制,另一方面对企业按产品经济的模式进行调拨,取消经济核算。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整个生产的低效率和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整个生产和经济活动不再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运行,中央机关也无法对每一个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而这恰恰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苏维埃政权就没有稳固的经济基础。因此,这一问题当然就成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是禁止贸易使社会经济活动处于停滞状态。禁止贸易,不允许商品自由流通,使社会的交换活动无法正常进行。本来应该通过交换来实现的经济联系,现在都被割断了。工业与农业之间的联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市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都无法正常地建立起来。而这些经济联系正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因此,禁止贸易无疑是把社会经济活动置于互相割裂的状态。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就不可能活起来。

四是消灭商品、货币关系使经济活动倒退到实物化的状态。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和货币关系看作是对立的,在实践中必然使经济活动实物化。经济活动的实物化,就是经济活动不再通过价值形式来进行。这在实践中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导致经济活动失去了最有效、最方便、最简捷的计量工具和运行形式。由于经济的运行根本不具备高层次的实物化的条件,因而排斥了价值运动,就使经济活动因低层次的实物化的局限而变得寸步难行。这样的经济活动实物化,毫无疑问是意味着整个经济活动的倒退,它将使经济运行的效率大大降低。

五是否定物质利益的原则使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难以维持。由于取消了核算、取消了市场、取消了经济手段,从而也就否定了物质利益原则对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巨大刺激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法令,依靠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热情来维持生产积极性。在当时的特殊环境和条件下,在短时间里这样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要在长时间里维持却是难以实现的。特别是当特殊的环境改变以后,还要想用上述方法来达到目标显然是脱离实际的。因此,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的情况下,整个经济活动必然是低效率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严重的问题,如何解决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列宁不能不对“战时共产主义”所实行的经济政策进行反思。列宁不愧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说伟大,并不因为他只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而是在于他从俄国当时的实际出发,从现实的经济条件出发,去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把它付诸于实践。这一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就集中在当时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上,这就是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

列宁的创新首先是立足于实践,这就是从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就其内容来看,主要是对“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的否定。

其一,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这是“新经济政策”的最重要内容。

实行粮食税,就是改变过去实行余粮收集制时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而且是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粮食)的做法。以征税的形式从农民手里把国家最必需的一部分粮食征收上来,其余的粮食用工业品去交换。这就使农民手中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粮食,可以用这部分粮食去进行交换,进行贸易。这既是对农民利益的承认,也是建立了与农民平等的交换关系。由此,为整个社会恢复商品经济活动奠定了基础。

其二,允许贸易自由。农民手里有了可以支配的粮食,就要与工业品进行交换。允许贸易就是使这种交换成为可能。贸易的恢复,使整个经济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农村与城市、工业与农业、各生产者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地得到加强。随之,市场也丰富起来,而市场的繁荣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这又使严重短缺的现象逐步地得到了缓和。贸易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