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百科知识博览
4906500000028

第28章 近代时期(1)

俄国十月革命

20世纪初,俄国已经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但经济发展仍较落后,存在着浓厚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在对外关系方面,俄国帝国主义既富于侵略性,又对西方帝国主义存在依赖性。因此,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俄国也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并已形成了用革命方法解决这些矛盾的现实社会力量。

俄国无产阶级身受几重压迫,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占全国人口多数的劳动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俄国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这个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列宁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获得胜利的理论,鼓舞了俄国无产阶级向资本主义展开进攻。

《四月提纲》: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爆发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形成既有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又有资产阶级临时政府2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917年4月16日,列宁从国外回到彼得格勒。第二天,他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报告的提纲公布在《真理报》上,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

提纲给党和无产阶级规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明确路线和方针策略。由于阶级力量对比有利于无产阶级,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列宁认为当时革命有可能和平发展。他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目的是将地主和资产阶级的代表驱逐出政权机天,结束2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进而扩大和增加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剥夺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所窃取的权力,从而把苏维埃变成无产阶级专政的机关。在5月召开的布尔什维克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列宁的主张得到代表们的热烈拥护。在《四月提纲》和党的4月代表会议决议的基础上,布尔什维克党进行大量工作来争取、教育和组织群众,为新的革命做准备。

“7月事件”:1917年5月1日,临时政府外交部长米留科夫向协约国发出照会,声称临时政府“将充分遵守对我协约各国所承担的义务”,“把世界战争进行到彻底胜利”。5月3日,照会公布,激起人民群众愤怒。连续两天,彼得格勒10万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游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要求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在群众的压力下,临时政府被迫撤销米留科夫等人的职务。接着,成立了一个有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参加的联合政府。这次彼得格勒工人、士兵大示威意味着临时政府危机的开始。

1917年7月1日,彼得格勒50万群众又掀起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本来企图使这次示威在“信任临时政府”的口号下进行,但结果绝大多数示威群众打出的标语却是“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打倒10个资本家部长”。

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于7月1日在西南前线发动对同盟国的大规模进攻,但这次军事冒险遭到惨败。消息传到首都,群情激愤。7月16日,彼得格勒军区第一机枪团率先集会决议,准备武装起义。其他部分团队和工人也准备行动。但布尔什维克党考虑到武装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成熟,决定引导群众进行和平示威。

7月17日,首都50万群众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临时政府悍然出动军队屠杀示威群众。随后又实行大逮捕,强行解除工人武装,捣毁《真理报》编辑部和印刷厂,并下令通缉列宁。布尔什维克党被迫重新转入秘密状态。

确定初步战略方针:“7月事件”标志着2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政权完全集中到反革命的临时政府手中,被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控制的苏维埃成了临时政府的附属物,俄国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消失了。从此,革命运动进入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阶段。

俄国国内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要求布尔什维克党制定新的方针和策略。1917年8月8~16日,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召开了第六次代表大会。列宁由于受到通缉未能出席,但被大会推举为名誉主席,并在事实上领导了这次代表大会。大会对“7月事件”后的形势和党今后的方针进行了讨论,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决定用“政权转归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口号取代“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大会号召工人、农民和士兵站在布尔什维克党的旗帜下,准备同资产阶级进行决战。

革命初步胜利: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了寻求巩固其单一政权的新支柱,并动员反革命力量彻底镇压革命,于8月25~28日在莫斯科召开“国务会议”,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宣称要用“铁和血”的手段确立秩序。

会议结束后,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回到莫吉廖夫大本营积极策划军事政变,企图建立军事独裁统治。他先令前线俄军放弃里加,为德军进入彼得格勒敞开大门。随后以保卫首都为借口,调哥萨克第三骑兵团和由高加索山民组成的“野蛮师”于9月7日向彼得格勒进军,同时向克伦斯基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政府辞职,把全部权力交给最高总司令。

在这危急关头,布尔什维克党迅速动员和组织了6万多名工人赤卫队和士兵严阵以待,并派出大批宣传员到叛乱部队中进行宣传解释工作。受骗的士兵了解事情真相后,拒绝进攻首都,并纷纷掉转枪口对准反动军官,科尔尼洛夫也成了阶下囚。

苏维埃获得新生: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的斗争大大提高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威信,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许多城市及工业中心的苏维埃选举中,布尔什维克均获得多数。

在农村,俄国欧洲部分90%以上的县都爆发了农民夺地抢根的斗争。在许多部队中,士兵纷纷赶走军官,成立士兵委员会。靠近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西方战线和北方战线的士兵、波罗的海舰队水兵,以及后方卫戍部队,大都接受了布尔什维克党的主张。

在国际上,各国帝国主义正忙于彼此厮杀,无暇向俄国革命发动进攻,武装起义的时机成熟了。布尔什维克党重新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并积极准备武装起义。

起义爆发:9月25~27日,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写了2封信--《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权》与《马克思主义和起义》,指示中央要把武装起义提上日程,并说“如果我们现在不夺取政权,历史是不会饶恕我们的。

10月20日,列宁秘密回到彼得格勒,直接领导武装起义。

10月23日,在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会议上通过了发动武装起义的历史性决议,为了对起义进行政治领导,会上成立了由列宁、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大林、索柯里尼柯夫和布勃诺夫等7人组成的政治局。10月25日,托洛茨基领导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成立军事革命委员会,这是以后武装起义的公开司令部。10月29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召开扩大会议,重申发动武装起义的决议,成立由斯维尔德洛夫、斯大林等5人组成的领导起义的革命军事总部。

正当全党积极准备武装起义的时候,10月31日《新生活报》刊载了《尤·加米涅夫谈”起义“》的访问记。加米涅夫以他本人和季诺维也夫的名义,声明不赞成党中央关于起义的决议,从而泄露了党的机密。

临时政府闻讯后,立即调动军队,采取破坏起义的措施。但是,这时革命的战斗队伍已经充分动员和组织起来了,临时政府的任何措施都不能阻挡滚滚向前的革命洪流。

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了。到11月7日清晨,除冬宫等少数据点外,几乎整个首都都已被起义者所控制。克伦斯基乘坐美国大使馆的汽车仓皇逃出彼得格勒。晚9点45分,停泊在尼古拉耶夫桥边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反出攻打冬宫的信炮,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开始了对冬宫的总攻击。次日凌晨2时,起义队伍攻下冬宫,逮捕了正在开会的临时政府的部长们。

11月7日,全俄工人、士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大会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手中。会上成立了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革命在全国的展开。从1917年11月至1918年2月至3月,从城市到农村,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

历史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世界历史进程。列宁把马克思理论转化为实践,领导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共产主义政权,这是一次伟大的创举。

从1917~1989年,共产主义力量在世界继续发展,地球上几乎1/3的人,生活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下。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十月革命的胜利对全世界人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十月革命后,各国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蓬勃高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埃及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浪潮。

小知识

列宁遭遇刺杀

1918年1月14日,列宁在彼得格勒完成一次演讲后,和瑞士共产党人弗里茨·普拉廷共同乘坐一辆汽车,在经过一座桥时,突遇12名不明身份的枪手猛烈射击。普拉廷忙将列宁的头部按在座位下,而他掩护列宁的手却被打得鲜血直流。事后未能抓获枪击者,也未能确定杀手的身份。

1918年8月30日,列宁在首都莫斯科郊外米赫尔松工厂对工人演讲后刚要踏上汽车,一位女性上前与其交谈。列宁正回答她时,突然响起了三声枪响。第一发子弹击中列宁左肩,第二发击中他的左胸并穿颈而过,第三发却打中了正在与他谈话的女性。列宁当即倒地不省人事。第二发子弹的位置很危险,医生无法将其取出。子弹虽没有刺穿左肺,但因血液流入肺脏,情况仍很紧急。此次暗杀事件给列宁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目前多数历史学者认为盲人女杀手范妮·卡普兰是开枪射击列宁的凶手,她是社会革命党成员。事件发生不久后她就被逮捕,她承认自己刺杀了列宁,并表示这完全是个人所为,因为列宁是”革命的叛徒“。卡普兰于9月3日被枪决,尸体被焚毁。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从19世纪的60~70年代开始,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基本完成。电能的应用和电力工业的发展,是近代科学史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内容。

电的出现: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从而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表明机械能也可向电能转化,提供了发电机理论基础;1873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电磁学通论》。这是一部系统总结电磁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其科学价值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一样的。电磁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电能的应用。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自激式直流发电机。1873年克拉姆又发明电动机,又把电能转变为机械能,实现了使用电能推动工厂机器运转的目的,从而大大改变了动力设备和生产过程。

19世纪80年代后,电动机开始用于交通方面。在工厂和矿山,电动机开始代替蒸汽机带动各种机械,为机械化提供了动力,使工厂、矿山等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电磁理论普遍的推广,也促进了电讯事业发明。1825年,英国电子家斯特金利用电流磁效应发明电磁铁。1836年,英国科学家丹尼尔改进了伏特电池,使它能可靠地提供恒稳电流。摩尔斯还发明了把文字符号化为电报电码,即”摩尔斯电码“。1845年,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到1870年,已经有了一个广泛的电报通讯网。它大大加速了人们之间的信息联系,使整个世界距离缩短。1876年,美国人贝尔首先获得了电话机的专利权。1878年,经爱迪生改进的电话机在波士顿到纽约之间200英里的距离,通了第一次长途电话。

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工业的建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项重大成就。1867年,瑞典诺贝尔研制成信号雷管和地雷,并发明了甘油炸药。80年代又经过改良,制造出无烟火药技术。这些发明被广泛用于开矿、筑路和军事,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到1909年,英国生产的染料满足不了本国纺织工业的需求,90%的染料靠从德国进口。德国从1900年开始大量出口合成染料,每年从中净得外汇1亿马克。合成染料极大地开发了人们的智慧。在德国先后合成了尿素、电石、尼龙、人造丝、DDT、橡胶、除草剂等。

化学工业在美国也很发达,1869年,约·黑特发明了赛璐珞;1906年,美籍比利时人贝克兰德发明了电木;1916年,美国已经在工业生产中实际采用了”热裂法“,提高了精炼石油的产量。20世纪初,在高分子理论指导下,合成化学工业在许多国家蓬勃兴起。

工业动力:工业动力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重点突破的领域。1876年,德国人奥托成功制成了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亦称汽油机)。随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1897年又制成了大功率的柴油机。

内燃机的发明,除了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更方便、更经济和功率更大的动力机外,还立即引起了交通工具的巨大革新。

1886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与其合作者迈巴赫研究出高速发动机。1883年,戴姆勒制成了第一台摩托车,1884年,他发明汽油发动机驱动的木制轻便游览车,有4个轮子,像是传统马车的秆子,于1887年3月4日从坎施达特驶往斯图加特。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汽车。德国发明家本茨于1886年在曼海姆制造了一台三轮汽车。这两个发明几乎在同一时间展现在公众的面前。到90年代法国、奥地利、意大利和英国也开始制造汽车,逐渐从马车形式过渡到近代汽车的结构形式。

汽车的普遍应用,彻底改变了城市交通的状况。由于公路网的兴建,道路建筑和桥梁建筑业的发展,使城市和乡村、生产和社会的联系大大增强,农村的闭塞情况得以开始消除。汽车的作用在20世纪变得日益重要。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驾驶的由一台16匹马力的4缸汽油发动机驱动的木架双层飞机,首次试飞成功。尽管只飞行了59秒,高度3米,航程仅260米,但它却表明飞行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