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清惊天大案
4906400000013

第13章 袁崇焕案(3)

到后来,崇祯发展到认为一切皆归于“士大夫误国家”。对身担重责的大臣,崇祯通常是先寄予极大的,甚至是超出实际的期望,一旦令其失望之后,又一变而为切齿愤恨,必杀之而后快。崇祯在位十七年中,总计杀了总督7人,巡抚11人。十四个兵部尚书中,除三人外,都不得善终。其余官员受到惩办的尚有许多。

登基之初,崇祯帝对袁崇焕非常信任,命其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帅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袁崇焕守宁远,两次击退兵力占绝对优势的后金军进攻。努尔哈赤本人也在宁远城下受了重伤,以致不治身亡。有了这些资本,袁崇焕开始骄傲起来,并在崇祯皇帝和朝臣面前发表不切实际的言论。崇祯皇帝在平台召见袁崇焕时,曾问他:“边关何日可定?”崇焕回答:“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召臣于万里之外,倘皇上能给臣便宜行事之权,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全辽可复。”袁崇焕在崇祯帝面前许诺五年之内可恢复全辽境土。崇祯帝闻言大悦。于是又赐给袁崇焕尚方宝剑,同时将满桂、王之臣等边臣的尚方宝剑收回。

实际上,明朝在军事上对于后金已转入战略防御时期,能守住辽西的宁远、锦州数城,已属不易,而谈兴复全辽,简直是痴人说梦。这一点袁崇焕也心知肚明。对于辽东战事他曾说过,“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也就是说,辽东的战事,守为上策,辅以战、和,才有望获得转机。然而,面对崇祯皇帝的眷顾,袁崇焕确乎有些忘乎所以,以至于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

事后,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你为什么说五年可以恢复辽土?”袁崇焕说:“圣心焦劳,我作臣子如此说,聊慰圣心。”许誉卿责斥道:“皇上英明聪颖之君,到期后问你成效,你如何应付?”袁崇焕这才自知失言。为了亡羊补牢,免蹈熊廷弼、孙承宗受人掣肘的老路,袁崇焕于是向崇祯帝提了许多条件,如要求吏部、兵部、户部、工部给他充分的人、财、物的支持,而且要求在用人调兵上一任所为,不得掣肘。这也就是袁崇焕提出的要崇祯皇帝让他“便宜行事”,并且不许朝臣干预乃至议论。崇祯皇帝当时就一口答应,并且下敕各部如言做到。朝中许多大臣对袁崇焕借皇帝重用之机,要挟需索,得寸进尺,最后竟想钳制言官的所作所为大为不满。

袁崇焕把话说得太满,崇祯平边心切,也不顾是否可行,对袁崇焕的一味依从,使袁崇焕完全没有了退路:五年平辽,即是生路;五年若不能平辽,必定是一条死路。此后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情,使多疑的崇祯皇帝对袁崇焕不仅失去了耐心,也起了疑心。

辽东战事并未像袁崇焕预言的那样顺利,于是他便想通过和议暂时中止后金凌厉的攻势。还在天启帝时袁崇焕便曾做过类似的和谈,但他却忘了当今天子崇祯帝是一位刚愎自用而又敏感多疑的君主。虽然当时得到了崇祯帝的认同,不过这种与皇太极关于和议的私下书信往来,是比较容易授人以柄,而且极易引发猜疑的事情。崇祯本人对议和的态度表面比较暧昧,但内心绝对反感。

而在这期间,又发生了袁崇焕擅杀皮岛守将毛文龙的事件。在这一事件中,袁崇焕布置周密,而且先斩后奏,看似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毛文龙专擅的问题。但是,对于明廷来说,对于袁崇焕自己来说,其实都是一个错误。崇祯皇帝的本意,自然是不想让毛文龙死。王之臣、满桂等人的尚方宝剑可以收回,而毛文龙的尚方宝剑却不收回,也说明崇祯皇帝对于毛文龙的赏识与倚重。袁崇焕的擅杀,使朝中大臣议论纷纷。

封建君主往往患有猜忌的“职业病”,崇祯帝尤甚。臣下稍有“不逊”或“越权”行为,马上视为侵犯君权,大逆不道,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崇祯帝又有虚骄之气,每有失误,群臣进谏,就认为触犯了皇帝的尊严,加上“阻旨”、“藐抗”等罪名,横加处罚。正因为如此,袁崇焕任性使气杀了毛文龙,虽然加强了自己支配全辽战局的权力,却无疑也招致了崇祯帝的隐恨,而把自己一步步推向败亡的深渊。

接下来袁崇焕在京师保卫战中的失策,更加重了崇祯欲除掉袁崇焕之心。

崇祯二年(1623年)十月,后金军队绕开锦州、宁远防区,从蓟门大举南下,进逼京师。袁崇焕本人则于十一月初五日率兵入关。按照当时总督京城防卫的大学士孙承宗的意见,明军应当拒敌于顺义、蓟州、三河一线,而不应退守通州、昌平。照袁崇焕部将周文郁的意见,袁崇焕不宜入京,应该及时在京城外围寻机堵截后金军队。但是,袁崇焕以京城安危为念,率军直趋京城。本来,“时所入隘口乃蓟辽总理刘策所辖,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不过,京都百姓和一些无知官员不懂这些国家政治军事大事,只觉得既然是袁崇焕戍边,敌大军压境,自是袁崇焕守疆有过,于是怨声载道。一时间,谣言四起,说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在先,故意引敌入关。在这种氛围下,朝野上下不能不对他有怀疑,再加上皇太极施用反间计,袁崇焕差不多是走上了一条死路。

崇祯帝杀袁崇焕,其中还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

崇祯皇帝即位后,锐意中兴,诛阉党、定逆案,颇有一番新政。然而在他面前仍摆着两个最棘手的难题:一个是农民起义。另一个就是辽东问题。而这两者又是互相关联的。

辽事不结束,对粮饷的加派不会停止,民不得不反;民变迭起,官军不能一意东向,辽事更不易了结。崇祯皇帝将辽事重任委于袁崇焕,袁崇焕许以五年平辽,崇祯似已看到摆脱困境的希望。“已巳之变”后金铁骑震撼京师,“五年平辽”已成画饼,崇祯认定袁崇焕辜负其信任,有被欺之感。

而且明朝存续了276年,真正少数民族攻打到北京城下的只有两次,第一次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的部队打到北京,俘虏了明英宗皇帝;第二次就是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军队兵临城下,庙社震惊。这对崇祯新政是非常沉重的打击,对崇祯的威望及心理的打击也是极其巨大的。

因此,身为蓟辽总督的袁崇焕及,是难逃其直接责任的。于是崇祯皇帝把责任完全推给了袁崇焕,称袁崇焕致“庙社震惊,生灵涂炭,神人共忿,重辟何辞”!不杀袁崇焕不足以谢天下,不足以慰祖社,所以,崇祯皇帝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必杀袁崇焕。袁崇焕成了皇太极入侵北京的一只替罪羊。

由于袁崇焕的冤死,直接间接地打击了抗击后金的军民,削弱了明军的军事力量,使明朝“兵临城下,而自坏万里长城”,失去了真正能负起镇抚辽东的栋梁,《明史?袁崇焕传》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同时亦为后金进掠明朝江山搬去了大障碍。

此后,东北防务大大削弱,后金军几次攻入关内,威胁北京。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今景山)自杀,宣布了明王朝的崩溃。

尴尬的平反

袁崇焕死后,“天下冤之。”崇祯非昏君,也在不停地反省,只不知他对冤杀袁崇焕是否也有过一丝悔意。崇祯八年(1635年)八月、十四年(1641年)二月、十五年(1642年)闰十一月、十七年(1644年)二月,崇祯先后四次下诏罪己。后来更一度避正殿,居武英殿,减膳撤乐,如不遇典礼之事,平日着黑衣理政,与将士共甘苦,至“寇”平之日为止。可惜时局已不可挽回。

程本直曾这样评价袁崇焕的为人:“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忠贞廉洁的民族英雄,冤死后竟然没有人敢替他收尸。那么袁崇焕的尸首到底哪儿去了?据说,在袁公被杀的当夜,袁公手下的一位姓佘的义士冒着被灭族的危险把明朝打算“传视九边”的袁公头颅从高高的旗杆上偷了下来,安葬在他生前和后金大战过的广渠门内,并且决心永远守着这座坟墓。佘义士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了遗训: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二不许做官,三不许不读书。从此,佘家后人开始了对袁崇焕墓的秘密守护,直到乾隆年间,守墓才转为公开,他们也才得到世人的敬重。

袁崇焕的平反工作同样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可以说是尴尬的过程。我们知道岳飞死后,事过20年,由宋高宗的儿子孝宗为其平反;于谦死了8年之后,由明英宗的儿子宪宗为其平反。他们都在当朝平反。袁崇焕呢?却是在他死152年以后,由敌朝也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平反的。

根据《清高宗实录》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二月初四日记载:“昨披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

乾隆皇帝看《明史?袁崇焕传》后说:“我昨天批阅《明史》,发现明朝袁崇焕督师蓟、辽,虽然是与我朝为敌,但却能忠于所事。那时明朝主昏暗政,不能让他尽其忠诚,以致身遭重刑,深可悯恻。”乾隆皇帝知道袁崇焕忠于明朝而被冤杀,于是命广东巡抚尚安查寻袁崇焕后裔,加以抚恤。至此,袁崇焕的冤屈才渐渐为人所知。后来尚安回复了,袁崇焕没有后代,只好从他本家后裔里找一个孩子来接续袁崇焕的香火。不久,乾隆皇帝又下圣旨,授其五世嗣孙为峡江县丞。史料中也有一处记载说他有子,后来传说黑龙江将军寿山是他的后代。袁崇焕的儿子,是没有、是死了、还是蒙难时被人保护隐藏起来?现在仍然是一个历史之谜。

以后,在东莞还专门建了袁崇焕祠,乾隆题了“忠于所事”匾额,何耘劬撰了一副对联:“天命有归,万里长城空自;人心不死,千秋直道任公评。”嘉庆三年(1798年)九月,又令入祀贤良祠。

民国初年,北京建袁督师庙,庙内正中塑袁崇焕石刻像,石刻像上悬袁崇焕手迹“听雨”一额。解放后,北京市人民政府在1952年采纳李济深、柳亚子、章士钊、叶恭绰、蒋光鼐、蔡廷锴等人的建议,重修了袁祠、袁墓。

自从袁崇焕的冤案平反以后,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他的善于用兵的军事才能,他的激励人心的爱国诗篇,一直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民族斗志。

下面这首诗《临刑口占》是袁崇焕被杀前所作,就让我们以此来缅怀和永远记住这位民族英雄吧。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仍旧守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