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习惯与健康
4857900000006

第6章 卫生习惯(1)

1、随地吐痰害处多

随地吐痰习以为常,见多不怪,无人指责。在路上、在车上,有的人一声咳嗽过后,痰液脱口而出,毫不顾忌。文明一点的人尽量将痰吐在角落里或是树下。有的人吐完了习惯用脚底擦一下,表示爱“干净”......各式各样的吐痰现象,使得大街小巷、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上,到处有恶心难看的斑斑痰迹。

吐痰事虽小,危害千万人。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健康人一般是没有痰的。如果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受致病微生物感染后会产生大量的痰液。病人吐出的痰,相当于细菌的“培养基”,一口痰中会有成千上万的病菌。即使是正常人,痰也是不干净的,里面什么样的细菌、病菌都可能携带。痰变干后,痰中成千上万的细菌就会飘到空气中。这些病毒、病菌在自然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有的长达6~8个月,而痰中的结核杆菌随尘埃飘飞可维持8~10天的活力,被人吸入就有致病染病的危险,2003年“非典”的流行与乱吐痰的不良卫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痰液还可以传播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霍乱、麻疹等。

有痰要吐,不吐也害人。痰在呼吸道内不及时排出,就会给细菌繁殖提供温床,导致呼吸不顺畅及呼吸困难,可能发展成肺气肿;痰会诱发咳嗽,反复咳嗽将使肺泡发生变化,导致功能低下;痰还含有收缩支气管的物质,使支气管痉挛;有些病人的痰还具有抗原性,可引发过敏性哮喘。所以有痰就要吐,但不要乱吐。不准随地吐痰,不等于把痰不吐出来而咽往肚内。

要克服随地吐痰的习惯:

(1)认识到随地吐痰不仅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还污染环境、传播疾病,有百害而无一益。

(2)有了痰,必须吐在痰盂内,现在各城市的公共卫生设施多设有痰盂,或者吐在卫生纸内丢入垃圾箱,环卫部门会作最终灭毒处理。

(3)如果附近没有痰盂、垃圾箱,应吐在纸上包好,看到垃圾箱后再扔。

2、刷牙的误区与牙痛

牙每个人天天都刷,但是每个人刷牙的方式、习惯是否都正确呢?刷牙也有误区:

(1)方法的误区:横向来回刷牙。

不少人刷牙时习惯于横向来回刷,这种方式既不容易把牙缝中的残留食物清除,又容易损伤牙龈和牙釉质。

建议:不损伤牙齿及牙周组织的竖刷法。即把牙刷头放在牙一侧,刷毛靠着牙龈和牙齿,毛端朝着牙根方向,与牙大约成45°角,牙刷头沿着牙列方向做上下颤动。颤动的幅度大约0.5厘米左右,来回颤动四五次,使牙刷毛进入牙龈沟和牙间区,清除牙菌斑,同时按摩牙龈。其后将牙刷从牙根向牙冠部竖刷,清洁牙面。

(2)用水的误区:用自来水刷牙。

不少人早上一起床就会用凉的自来水进行刷牙,殊不知牙齿适宜在30℃~36℃的水温下进行正常新陈代谢。刷牙时,牙齿如长时间受到骤冷或骤热的刺激,会影响牙齿的寿命。

建议:用温水刷牙,尤其是在冬天。

(3)用物的误区:选择大牙刷。

街头地摊有很多大头牙刷,毛粗头大,每次刷牙会损伤牙体和牙龈,加速牙龈萎缩。

建议:选择刷头小的牙刷,刷毛排列一定要合理,一般是2~3排,便于清洁牙齿和刷牙后牙刷本身清洗。刷毛选用优质尼龙丝,细而有弹性。刷毛的顶端还应呈圆形,牙刷才可以在口腔中转动灵活,不易损伤牙齿和牙龈。

(4)认识的误区:牙痛不是病。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就要命”,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建议:端正认识,牙痛是一种病,许多牙痛往往是慢性病灶,若不及时治疗,会诱发肾炎、虹膜结状体炎、心脏病、关节炎等全身疾病。牙病本身也是一种炎症或者龋疾,而且与糖尿病有一定关系。许多牙痛病久治不愈,有可能存在早期糖尿病。在发达国家,大多数人最少半年做一次牙检,这值得推广。

牙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为龋齿和牙周病,发病率相当高,主要与个人的卫生习惯、遗传和日常牙齿保护有很大关系。因为牙周炎、牙周脓肿等的分泌液中有大量幽门螺杆菌,这些杆菌随唾液及食物进入胃内,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会引发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等。除此之外,临床中还发现,经常患牙髓炎、牙周炎的人,其心脏病、糖尿病的发病率相应增高。因为口腔内适宜的温度、湿度、食物残渣给细菌提供了营养,使细菌产生的毒素不断进入血液循环,长此以往,会导致一些相关疾病的发生。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细菌更会乘虚而入,随着血液扩散,进入全身。不要等牙痛才上医院,而是应该每隔半年到牙医那里作一次预防性的检查和治疗。

3、剔牙不当引病上身

剔牙习惯是指饭后用尖细品把塞牙的食物剔出,牙签也就成了这些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牙签除可剔除塞入牙间的食物外,还有清除牙菌斑、软垢的作用,特别是邻面的牙菌斑。正确地使用牙签,可作为每天刷牙的补充,有利于牙齿保健。

不良剔牙方法的害处:

(1)有人塞牙后急于剔除,随便操起什么就剔,如小刀、火柴棍、大头钉、发夹等,这不仅对牙齿和牙周组织有害,还会加大牙齿间的缝隙,造成更加严重的塞牙。

(2)牙签如果使用不当,还会造成牙龈炎、牙龈萎缩、牙间隙增大而导致牙周疾病。

(3)未消毒的金属牙签会引发破伤风,用他人用过的牙签还有传染疾病的隐患。最理想的剔牙工具是牙线,口腔医院有供应。

正确的剔牙方法:

(1)牙签最好在牙间有空隙存在的情况下使用,如果牙龈乳头正常,牙签只限于用在牙龈沟内,切不可将牙签用力压入牙间乳头区。因为这样会使本来没有间隙的牙齿间形成缝隙,导致食物更容易嵌塞,再用牙签去剔,久而久之,成为恶性循环,使牙间隙增大,牙龈乳头萎缩,既造成牙周病又影响美观和功能。

(2)选择合适的牙签:牙签以硬质、光滑无毛刺、横断面扁圆形或三角形为佳,尖端略细。

(3)使用方法要正确:牙签以45°角进入牙齿与牙龈之间,尖端指向咬合的方向,顺着每个牙缝的两个牙面慢慢滑动,用力不可过快、过猛,牙签的侧面紧贴牙面刮动数次。最后要漱口,每天一次或每餐后进行。

4、为什么不宜随便挖耳屎?

掏耳屎在旧社会是一种职业,现在一些理发店理发之余也会帮人掏掏耳朵。掏耳朵实际是挖耳屎。耳屎是什么?耳屎是耳耵聍,即在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的耵聍腺分泌的一种黄而稠的黏液,在空气中干燥后形成黄而薄的屑片,犹如雪花。有少数人的耳耵聍不干而成液状,一般称为油耳或汤耳,干燥后就称为耳屎。

耵聍能粘附灰尘与小虫,对外耳道起保护作用。有些人认为耳耵聍脏,不卫生,常用发卡、火柴棍、竹针、挖耳勺等挖耳,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外耳道发炎,甚至鼓膜外伤。其实,一般情况下随着人的咀嚼、讲话,耵聍屑会自然脱落排出,而无须特意挖耳。

若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有可能渐渐结成硬块阻塞外耳道,形成耵聍栓塞,从而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甚至头晕等症状,遇此情况应请医生治疗。当医生检查病人的鼓膜发现耳耵聍挡住他的视线或耳耵聍栓塞时才应该取出。

取出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对较小的耵聍块用镊子挟取即可。

(2)对较大的耵聍栓塞则须用特制的耵聍钩来钩取,这些应该由专业医生来操作。

(3)对较硬的大块耵聍栓塞,若钩取困难时,可以先滴入耵聍水,每日5~6次,滴48~72小时后,耵聍软化再行钩取或采用冲洗法。

建议:不要自行挖耳屎,也不要请理发师挖耳屎。

5、洗脸与美容

面容清洁和保养的第一步是要洗脸。面部暴露在外,加上颜面部的皮脂分泌旺盛,外界各种有毒物质易附着其上,因此就需要常洗脸。每天都洗脸,洗脸要注意什么?

(1)次数:洗脸的次数多少,要因个人工作环境状况及季节等因素而异。夏季气候炎热,出汗较多或在污染较严重的环境中长时间逗留,洗脸的次数应多些;冬季气候寒冷,皮脂分泌少,洗的次数可少一点。洗得太勤,皮肤上的脂膜不能及时生成,反而降低了皮肤的防御能力,易致皮肤干燥、感染或使皮肤的敏感性增加。一般一天3次(早、中、晚),特殊情况可以增多,但不能多多益善。

(2)用水:洗脸水最好用软水。含矿物质较高的硬水易使皮肤干燥开裂。如果当地的水质较硬,最好将水烧开后再用。

温水、冷水洗脸各有利弊。温水对皮肤的刺激小,能松弛皮肤,扩张血管,开放毛孔,去脂、去污的作用亦较好。冷水对皮肤刺激较大,尤其是冬季,会使毛孔关闭,皮下血管收缩。但冷水能增加皮肤的敏感性,提高机体耐寒力,可有效地防止冻伤、呼吸道感染,缺点是除污能力相对较差。选择冷水或温水,要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及身体状况而定。有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者,应慎用冷水。

(3)清洁剂:洗脸选用肥皂或洗面奶类,要因人而异,香皂和洗面奶都具有清洁面部皮肤的功能。洗面奶含有一定的天然营养素,对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可用洗衣肥皂或洗衣粉洗脸,强碱性会损伤皮肤。

干性皮肤者,不必用香皂,可以使用少量防皱洗面奶等,以消除面部干燥、刺痛的不适感;中性皮肤的人居多数,适合使用的香皂及洗面奶也多,如透明香皂、青瓜爽肤液等;油性皮肤者,可以常用香皂或具备强去脂力的洗面奶,如硫磺香皂及柠檬增白液等。

洗脸用的香皂和洗面奶最好不要轻易更换,适合适度的最好,经常更换可能导致过敏。

(4)方法:用香皂洗脸时,应用洁净的双手涂少量香皂,然后轻轻地在面部擦数下,迅速用清水冲洗;如果用的是洗面奶,在脸上停留的时间可以延长数分钟后再冲洗。洗完脸后要进行皮肤保养及按摩。

洗脸时可花一分种时间去按摸自己的皮肤,为了减少皱纹,应注意洗脸的手势是向上洗而不是向下洗。

6、你会洗手吗?

每天每人都会洗手,如果说,按照卫生要求来衡量,会洗手的人一定不多。洗手的目的是要除掉或减少手中的细菌,防止疾病通过手经口进入人体。人的手有大量的细菌,因为它与各种物品接触的机会最多,手被视为病原微生物最直接的传播媒介。如在家庭或宿舍中,一个患感冒的人,可以通过他的鼻和手把感冒病原传播给他碰过的物体,而这些感冒病原可以在这些物体上存活,如果别人不小心又碰到这些物体,再用手擦鼻子或揉眼睛,这样那个人也可能被感染。有研究显示:人在1小时内至少会3次用手去碰自己的鼻子、眼睛、嘴等部位。

研究表明,人体皮肤平均每平方厘米约有一万个微生物,尤其以皮肤褶皱处及指尖上为多。手部皮肤上的细菌,除寄生于皮肤表面外,还存在于皮肤的汗腺、毛囊、皮脂腺内。根据细菌寄生深度不同,通常皮肤上的细菌分为两类:一类为暂居菌,另一类为常驻菌。暂居菌位于皮肤表面,是皮肤与其他物品接触时滞留在皮肤上的,这类细菌的数量和种类变化不定,与每个人接触物品的次数、污染的程度和对手的清洁习惯密切相关。在暂居菌中有一部分是致病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在皮肤上的存活时间一般不足24小时,用肥皂洗手时可将其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