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睡眠与健康
4857600000009

第9章 睡眠障碍篇(3)

《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 -Ⅲ中心理学家对梦游症进行了最新定义,包括五点:

(1)常有睡眠中起床行走行为,通常发生在主要睡眠阶段的最初第三期。

(2)当梦游时,患者脸部表情呆板,对他人的刺激基本不作反应,梦游者也很难被强行唤醒。

(3)清醒时(不管是在梦游结束后,还是在第二天早晨),患者对梦游中所发生的一切大都遗忘了。

(4)当从梦游状态醒来后的几分钟内,患者心理活动与行为均无损伤(尽管醒来的最初一刻,患者有迷糊与定向力障碍)。

(5)梦游的起始及进行过程中没有诸如癫痫症一类的器质性因素加入,是一种在睡眠中的自发行为。患者当时处在低于正常觉醒水平的意识状态,能在睡眠中起立行走,回答简单问题或做出较复杂的行为。梦游症每次发作时间为30秒至数分钟,有的长达1~2小时,事后患者能自动上床入睡,醒后对发作过程全部遗忘。

梦游多出现在儿童时期,约1%~6%的儿童偶有梦游现象,如果将仅出现一次梦游的儿童也算进去,梦游的出现率约为25%,以男孩为主。儿童的梦游症往往能自愈,一般在8岁后不再发作。成人梦游症者往往有心理异常或精神疾病。

17、为什么会得梦游症?

梦游症产生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论,现介绍两种理论供阅读:

(1)催眠理论

迈斯麦创立催眠术时,就发现被催眠者常会出现梦游症状。催眠的原理是在大脑中枢根据言语暗示产生一个兴奋中心,同时抑制其他部位的活动。梦游也是一样,大脑中枢有一部分兴奋起来,而其他部分则还在睡眠之中。根据现代催眠态的分类标准,梦游状态是催眠可导致的最深状态。如果催眠师将被催眠者诱导入梦游状态以后,命令被催眠者做一些日常事务,被催眠者可以像正常状态下那样完成得很好。

伯汉姆鲁曾做过一个催眠后暗示实验,以证明催眠后暗示可使人体会到与现实一样逼真的幻觉。这个实验是这样进行的:

伯汉姆鲁给一位聪明、敏感,但没有病的妇女进行催眠,给了她一个很复杂的催眠后暗示,使她的所有感官都能参与其中。并暗示她在医院的庭院里听到军乐声,士兵们走上楼来进入房间……。一个乐师醉醺醺地上来说胡话,还想拥抱她,她给了他两记耳光,还呼喊护士与护士长,护士赶到后轰走了醉汉。上述的情景是在催眠中描述给被催眠者听的。结果,她醒来后,生动地感受到了这样的一幕幕场景。她以前从未有过同样的幻觉,这幻觉场景消失后,她怎么也无法摆脱。她问其他病人是否看到了刚才发生的一切。伯汉姆鲁告诉她:"这是暗示产生的幻觉。"她方才相信刚才的一幕确实是幻觉,但她坚持认为这几乎与现实一样,比梦境要逼真得多。

这个实验说明梦游症的一个模式:正如被催眠者一样,梦游者不过是将预先设计好的剧本进行一次幻觉式的排演。当然,这种解释只是一种近似的比喻。

(2)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梦游是一种潜意识压抑的情绪在适当的时机发作的表现。确实,梦游患者总有一些痛苦的经历。事实上,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可以很直观地解释梦游症:当本我力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它们冲破了值勤的自我的警戒。面对来势汹涌的本我力量,值勤的自我只可逃避不管,有个别值勤的自我还被抓来做助手,因为人的言行都是自我的职责。当本我胡闹了一会儿以后,能量消耗了不少,自我的值勤者立即把本我赶回了牢笼。为了逃避超我的惩罚,自我的值勤者隐情不报,结果梦游者醒来以后便会对刚才发生过的事一无所知。这种解释难以自圆其说,也近乎天方夜谭,但从逻辑上讲却是可以通过的。

18、梦游症的疗法

(1)厌恶疗法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恶作剧式地对一个梦游者说,只要在床前撒上一把图钉,保准梦游可治好。虽然此法具有伤害性而难以叫人接受,但它合乎心理治疗的原理。目前治疗梦游症最直截了当的方法仍是厌恶疗法,只是施行的方式要温和得多。通过病因分析,知道梦游多少是一种象征性的愿望补偿,通过厌恶疗法把梦游者从梦中喊醒,打破了梦游者的行为定势,使这种下意识的行为达不到目的,那么梦游就会逐渐消退。

有一个人梦游时常把一支装有弹药的猎枪对准自己的妻子,这种危险的举动搅得生活不得安宁。治疗方法很简单,让妻子睡床的外侧,丈夫睡内侧,这样当丈夫起床梦游时便会把妻子闹醒,这时妻子立即取来一个警笛,对着丈夫的耳朵使劲吹。警笛尖锐的声音很快将丈夫弄醒了。这样仅试过两次,患者的梦游症便被治愈了。

采用厌恶疗法有两个关键之处,一是设法在梦游时唤醒患者,二是及时中断患者的梦游行为。

(2)精神宣泄法

从前面的病因分析可以得知,梦游是精神压抑造成的,所以要根治梦游症,必须要做的是解除内心深处的压抑。其实要寻找梦游者的病因是非常简单的,梦游者的梦游行为十有八九代表了他内心深处的想法。上述例子中那位丈夫把猎枪对准妻子,是在梦游中借助自己的意象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如果梦游是夫妻间隐性冲突造成的,那么解除患者内心深处的压抑感是治疗梦游症的关键之处。上述那位患者的妻子就应与丈夫促膝谈心,努力解决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为什么梦游症在儿童中的发生率颇高呢?事实上表现了孩子们在想念父母、亲人,想获得更多关爱。家长或孩子的管教者应给孩子更多的温暖、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减少孩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果是隔代教育,有可能的话,应尽早让孩子与父母相见,或通个电话、写封信,这些方法可有效地消除孩子对父母的过分思念。

19、梦与睡眠

做梦是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人入睡后,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这就是梦的基础。据研究,人们的睡眠是由正相睡眠和异相睡眠两种形式交替进行的。在异相睡眠中被唤醒的人有80%正在做梦,在正相睡眠中被唤醒的人有7%正在做梦。一个人每晚的梦境可间断持续1.5小时左右。由于梦相伴睡眠周期循环规律,所以在异相睡眠中醒来的人,感觉梦多,而在正相睡眠中醒来的人,感觉梦少。此外,人能记住的梦多在快进入觉醒时,而刚入睡的梦早就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这也是人们感觉梦多或少的另一个原因。

人为什么要做梦,不做梦会有什么反应呢?科学工作者做了一些阻断人做梦的实验。即当睡眠者一出现做梦的脑电波时,就立即被唤醒,不让其梦境继续,如此反复进行,结果发现对梦的剥夺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生理异常,如血压、脉搏、体温以及皮肤的电反应能力均有增高的趋势,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有所减弱,同时还会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如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易怒、感知幻觉、记忆障碍、定向障碍等。显而易见,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人在梦中是以右大脑半球活动占优势,而觉醒后则以左侧大脑半球占优势,在机体24小时昼夜活动过程中,使醒与梦交替出现,可以达到神经调节和精神活动的动态平衡。因此,梦是协调人体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人的注意力、情绪和认识活动有较明显的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智能有很大潜力,一般情况下只用了不到1/4,另外的3/4潜藏在无意识之中,做梦便是一种典型的无意识活动,通过做梦能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把新知识与旧知识合理地融合在一起,最后存入记忆的仓库中,使知识成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梦境可帮助你进行创造性思维,许多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丰硕成果,不少得益于梦的启迪。

有人对英国剑桥大学卓有成就的学者进行调查,结果有70%的学者认为他们的成果曾在梦中得到过启发。瑞士日内瓦大学对60名数学家也做过类似调查,有51人承认许多疑难问题曾在梦中得到解答。如果人不会做梦,则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心灵及个性上的紊乱,甚至影响思维灵感的发挥。

无梦睡眠不仅质量不好,而且还是大脑受损害或有病的一种征兆。临床医生发现,有些患有头痛和头晕的病人,常诉说睡眠中不再有梦或很少做梦,经诊断检查,证实这些病人脑内轻微出血或长有肿瘤。医学观察表明,痴呆儿童有梦睡眠明显少于同龄的正常儿童,患慢性脑综合征的老人,有梦睡眠明显少于同龄的正常老人。

梦是大脑调节中心平衡机体各种功能的结果,是大脑健康发育和维持正常思维的需要。倘若大脑调节中心受损,就形成不了梦,或仅出现一些残缺不全的梦境片断,如果长期无梦睡眠,倒值得人们警惕了。当然,若长期恶梦连连,也常是身体虚弱或患有某些疾病的预兆。

20、梦的功效与作用

做梦的时间约占睡眠时间的20%~25%,做梦时脑波现象和熟睡时状况不同,做梦时的波长与思考时一样,表示大脑正在活动。人不做梦就表示日常生活不健全。梦和心理关系密切,有助于心理健康:

(1)满足愿望。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事,在梦里能获得满足。

(2)调整生活节奏。人生活中一定要保持规律的节奏。如果节奏乱了,就可以通过做梦来调整。

(3)放松思绪。将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自由思想予以解放,排除心理压力,当你清醒后会觉得神清气爽。

(4)做梦有助于性抑制的释放。

(5)梦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和加强,能给人带来愉快的回忆(这里指美梦而言)。

(6)梦能预示某些疾病的发生。

(7)做梦能增强人的创造思维,有助于稳定人的精神状态。

(8)做梦睡眠可以延长人的寿命。

做梦一般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0%左右,所以说人人有梦,夜夜有梦都是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