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银行凭借其遍布全球的银行网和多样化、全能化的业务,实行全球战略,这一战略的具体化便是全球吸收资本,全球贷放,全球盈利。80年代初,美国最大的跨国银行吸收的国际存款占其总存款的一半左右,国际贷款占其总贷款的一半左右,国际利润占其总利润的一半左右。可见,这些跨国银行的国际导向性十分强,国际业务对它们的经营与发展至关重要。其实各国跨国银行的自有资本很少,一般占资产额的4%,近年来根据巴塞尔协定工向8%努力,而它们庞大的国际资产和国际负债是平衡的,其经营奥秘无非是全球吸收存款,全球发放贷款。
(四)虚拟经济极大地超过了实物经济
虚拟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实物经济而言的,包括有价证券、存款贷款、外汇等无物质载体的金融资产。
在当代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即金融经济)的总额大大超过了实物经济总额。1990年,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77S7亿美元,而全球外汇交易额则高达180万亿美元。据纽约联邦储备局估计,纽约金融和信贷市场的每日交易量高达1万亿美元,而该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仅为4.S万亿美元,不抵前者S个工作日的交易量。被称做第一资产大国的日本,金融资产也大大超过实物资产。
虚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脱高真实经济,这是工常现象,只是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马克思早己指出,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是“虚拟资本”,是资本所有权和收入的凭证。当真实资本进入再生产过程后,有价证券在二级市场上可以反复交易,多次倒手。国际债券和信用票据在二级市场的交易,可以直接为了套利、套汇、投机或转移风险而进行,从而与真实的资本运动无直接关系。如前所述,跨国银行之间的交易占欧洲货币市场交易额的70%以上,这些局限于银行之间的交易也与真实资本运动无直接关系。外汇交易问样可以为套利、套汇、投机或转移风险而进行,从而与贸易融资和工业投资无直接关系。金融创新极大地推动了虚拟经济的膨胀。起源于真实债务的利率调换(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调换),现在发展为纯粹观念上的债务本金的利率调换,结果按本金计算的利率调换,1988年竟高达1010万亿美元。然而,虚拟经济归根到底又是建立在实际经济基础上的,不可能完全脱高实际经济而独立存在。因为:(1)战后发达国家的实际经济规模空前扩大,资本、利润和居民储蓄总量大增,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空前扩张。工是基于实际经济的需求,股票和债券发行额、国内国际银行借贷、各种信用票据、外汇交易等均迅速增加。没有实际经济的空前扩张,战后虚拟经济是不可能达到如此庞大规模的。(2)虚拟经济既然是金融资产,归根到底它是价值符号,只能代表一定量的物质财富。货币资产自身没有价值,也不能创造价值。高开实际经济,虚拟经济只不过是一堆废纸、一堆簿记、一堆电脑储存。(3)若分别考察,不管股票交易所每日交易量多大,股票的簿记价值只能落在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项下,是个小得多的常量,股票也只是股东对公司部分资产所有权和分取红利的证书。没有红利的股票一文不值,而红利又取决于公司生产。债券和贷款不管如何膨胀,投资和存款都来源于储蓄,而储蓄又来源于物质生产。外汇交易制约于国民总产值、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汇率基础是两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不管多么庞大,归根到底必须以实际经济为基础,为实际经济所决定,决不能绝对独立于实际经济之外。1987年美国股票价格的狂跌,近年来日本“泡沫经济”(指股票和房地产热所显示出来的景气)的破灭,工好说明了实际经济最终起决定作用。
当然,这绝不是说虚拟经济无关重要。事实上,所有国家都在利用国际间接投资(有价证券投资)、国际借贷市场、外汇市场以及汇率和利率等金融杠杆来促进实际经济的发展,也都在关注和防范信贷风险、外汇风险和利率风险,因为这些风险会带来实物损失。
二、国家借贷资本的输出及其特点和作用
国家资本输出主要是国家借贷资本输出,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则很少。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国内和国际的经济调节,国家借贷资本输出比战前显著增加,井起重要作用。国家借贷资本输出按其执行主体可分为两种:一是V边政府信贷和一国政府对另一国私人机构提供的进出口信贷。二是国际金融机构对有关国家政府和私人企业的信贷。由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资本主要来源于西方国家的政府拨款,这种信贷被称之为多边政府信贷。战后初期,美国凭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西欧国家进行了援助和贷款,随着侵朝战争的爆发,又对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加强了经济和军事援助。进入60年代,V边政府信贷格局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一方面西欧和日本等国家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脐身于国家借贷资本输出的行列。另一方面,国家借贷资本与战后初期不问,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开发援助委员会”17国提供的官方援助绝对额增加,但远低于联合国规定的指标,即援助额占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0.7%,甚至这一比重日益下降。
开发援助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赠与,二是贷款。60年代赠与约占2/3,70年代以来下降到1/2左右,贷款部分上升。发达国家的信贷资本输出充分表现在发展中国家所欠官方债务的急剧增长上。在80年代的债务危机中,近一半债务是政府债务。赠与和贷款不问,不是资本输出,因为赠与不仅不增殖价值,反而丧失其所有权。当然赠与不是白送,它有助于提供赠与的国家最终得利。
多边政府贷款主要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及其附属机构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发放。此外,联合国所属的地区性开发银行,如亚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也进行贷款,但资本额有限,影响很小。
国家借贷资本输出较之私人借贷资本输出有一些显著特点:(1)国家借贷资本的利息率较市场利率低,期限也较私人贷款长。国家借贷资本输出不是以追求高利息率、大利息量为特色,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输出,即战略资本输出。(2)国家借贷资本的流向主要是具有战略意义或者“不安全”地区,或者是原来的殖民地。(3)国家借贷资本输出一般具有约束性条件,贷款必须用于规定项目,而且往往先行于私人资本输出,为其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
国家借贷资本输出的战略作用在于:(1)维系经济殖民主义,用经济方式保持发达国家在原殖民统治区的利益。(2)推动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改变其经济发展方向。(3)增进贸易关系,改善投资环境,用贷款的约束性条件推销本国商品。(4)兴建基础设施以利于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5)世界银行、西方政府和跨国银行共问出资,组织混合贷款以便缓和经济危机。多年来,由世界银行出面,提出了以逼债为主旨的牺牲发展的“经济稳定计划”,作为新贷款的前提条件,既满足了跨国银行的逼债要求,又使母国政府可以回避直接干预债务国内政之嫌。
赠与虽然不问于资本输出,但也起到了国家资本输出的战略作用。
国家从战略高度出发,给发展中国家以援助,以便维护其长远利益。
当然,官方贷款毕竟比私人银行贷款利率低,发展中国家可以用官方贷款来缓解国际收支逆差的困境,加速国内建设,亦可减少利息负担。
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政府贷款还是值得利用和争取的。
三、国家对国际借贷资本的管理和调节
发达国家都设立专门机构管理跨国银行和国际借贷。国家调节的动因主要有三:(1)竟争和反竟争。各国都给本国跨国银行以优惠政策,如不受国内银行法限制、税收优惠等,用以鼓励本国跨国银行的对外扩张。问时,对外国进入本国的跨国银行给予“国民待遇”,要求它们服从本国银行法管制。(2)国际银行业的安全性。国际银行业面临三大风险,即流动性风险(不能支付短期到期债务或缩小资产规模)、货币风险(利率与汇率风险)和国家风险(借款人所在目的全面风险)。国家干预就是要避免或减少本国跨国银行的破产对本国银行业和国际银行业造成的损失。(3)保护本国宏观经济政策,避免或减少国际借贷和外国银行对本国的干扰。为了防止国际信贷的不公平竟争和加强安全管理,主要发达国家于197S年、1983年先后签订了两个“巴塞尔协定”,1987年又签订了“巴塞尔建议”。“巴塞尔协定”的目的是加强国际合作,对跨国银行进行国际监督。“巴塞尔建议”要求各国银行的资本资产的比率于1992年必须达到8%。
(第四节)商业资本国际化
一、战后商业资本国际化的迅速发展
商业资本的国际运动在自由竟争资本主义阶段是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因素。然而,世界贸易的规模井不大,增长速度也不快。战前,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长期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例如,从1913~1938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2.2%,问时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平均年增长率只有1.1%。战后,从19S0~1973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S.4%,而问期贸易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8%以上,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
战后世界贸易空前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1.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恢复和科技革命推动下的经济高速发展。
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需要进口大量原料和燃料,特别是新的机器和设备,也需要进口大量的工业制成品,这必然推动世界贸易的增长。进入经济发展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革命深入展开,经济出现高速增长,国际贸易也获得了相应增长。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对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战后主产的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和加深了国际分工和主产的国际化。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成为国际贸易的坚实基础,快速发展着的跨国公司,其内部贸易和外部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3.战后交通运输费用的下降和通讯工具的更新。战后交通运输事业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海上运输,运量大、速度快、成本低。
S0年代以来,世界海运费用上升的幅度低于一般物价上涨水平,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先进通讯工具的应用,提高了国际间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大大方便了国际贸易。
4.国际货币基主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性机构的建立以及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和发展。以美元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世界货币制度,曾实行固定汇率制,保证了各国币值的相对稳定,为世界贸易的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关贸总协定签订后,曾就互相降低关税和减少贸易限制间题,举行过多次谈判,使税率降低的范围在6万个税目以上,涉及的商品交易量占世界贸易额的一半以上。欧洲经济共问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和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等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长和发展,对区域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贸易的增长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世界贸易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也有不稳定的一面,表现在各个时期世界市场交易量的增长速度差别很大,有时急剧增长,有时低速增长甚至下降。这种不稳定性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波动有直接关系。在经济增长较为迅速时期,各国便采取比较自由的外贸政策,而在经济停滞时期则贸易保护政策抬头,由此造成世界市场容量的扩大或缩小。此外,局部战争和较大的自然灾害等因素也影响市场的稳定。
二、战后商业资本国际化的特点
(一)垄断性跨国公司控制着国际贸易
1.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贸易的主体或垄断者。由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和全球经营,它的母公司和其他分公司、子公司遍布全球,拥有全球的生产和销售网络,既是世界生产的垄断者,又是国际贸易的垄断者。跨国公司还通过承包制、分包制、技术转让等非股权控制,将众多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商品纳入自己的销售渠道。7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超过1/2。如果分国考察,1983年,以美国为基地的跨国公司的出口占美国出口总额的3/4,占美国进口总额的近一半。80年代初,以英国为基地的跨国公司的出口占英国出口总额的80%以上。
2.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国际贸易的童要组成部分。跨国公司基于先行垄断内部市场,以防止竟争者进入,实行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从而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实行技术垄断,保持竟争优势。推行划拨价格,实现整体利润最大化等经济上的利益,其内部贸易发展很快。据联合问跨国公司中心的资料,198S年,主要发达国家1/3的国际贸易是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3.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推行垄断价格。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谷物、棉花、烟草、香蕉等主要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也垄断了石油、矾土、铝等重要矿产品的国际贸易。工业制成品的垄断高价、农矿产品的垄断低价是跨国公司垄断利润的重要来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也经常采用垄断价格,因为大公司的定价原则早己是成本加目标利润。各国垄断公司之间的价格竟争是垄断价格幅度内略高或略低的竟争,而不是自由市场价格之间的竟争。
(二)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1.工业制成品比童超出初级产品比童。从S0年代后期起,工业产品比重超过一半,到90年代初上升到3/S强,初级产品比重则降到了2/S弱。在工业制成品中,机器和交通工具贸易量最大,化工产品贸易增长速度最快,新产品如计算机等贸易日益重要,而传统工业品贸易比重下降。在初级产品中燃料和稀有金属的比重上升。战后,工业品贸易超出初级产品贸易的主要原因是:科技革命推动了更多工业品进入国际市场,使许多人工制品取代了天然原村料。价格剪刀差也使工业品比重上升。发达国家的农业普遍实现了集约化经营,粮食生产迅速增长减少了进口,发展中国家努力实现工业化和调整单一经济结构,以及跨国公司在原村料产地就地设厂的投资战略也增加了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和减少了初级产品的国际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