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经济学概论
4857100000032

第32章 私人垄断的产生和发展(2)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整个社会生产成为一个相互联系、依赖紧密的有机整体,要求社会生产各部门、领域和环节间建立合理的比例关系,从而要求实现资本个人占有向社会占有的转化。于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如恩格斯所说:“生产资料和生产实质上己经变成社会化的了。但是,它们仍在服从这样一种占有形式,这种占有形式是以个体的和私人生产为前提,……生产方式虽然已经消灭了这一占有形式的前提,但是它仍然服从于这一占有形式。”社会化生产愈益发展,它与资本主义占有形式的不相容性,也必然愈加鲜明地表现出来,最尖锐的反抗形式就是从19世纪20年代起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表明,“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抗,要求承认它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必要性,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愈来愈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这就说明,生产社会化要求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内部调整,要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界限内,实现资本社会化。

三、股份公司与资本关系的调整

在自由竟争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下的资本社会化,首先表现在股份公司的发展上。股份公司本来是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发展的产物,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又是资本社会化的初步体现。

股份公司条件下的资本社会化表现在:从资本占有形式来看,股份资本是许多单个资本以股票投资方式联合起来的资本,资本占有己从个人所有的形式转成集体所有的形式。从资本的组织形式来看,企业己从个人经营转成公司组织经营。因此,股份公司成为资本社会化的初级形式和起点,成为资本主义内部关系调整的初步形式。

具体说来,股份公司在资本关系上的特点是:

第一,资本占有形式的社会化。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以占有生产资料剥削他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它是通过对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者的剥夺建立起来的。股份公司的出现表明:“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井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从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这种扬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的,它井不是否定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本身,而是抛弃了个人资本的形式,使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取得社会资本的形式,这样就使资本占有形式突破个人资本的局限走向社会化。

第二,资本组织形式的社会化。在个人经营的企业里,资本的所有权和资本的职能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股份资本通过公司来经营,它一开始就要求摆脱资本家的个人管理。这工如恩格斯指出的:

“现在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愈来愈导致资本积聚,导致生产的社会化,使生产成为不能再由单个资本家来管理的大企业。”与个体企业不问,资本的组织形式现在己转化为公司,因而过去由资本家个人进行的经营管理,现在由公司经理和他负责的一套管理机构来接替。资本的所有权与资本的职能在公司组织里己经分高。在公司组织里,社会管理代替了个人管理。因此,股份公司的建立,说明资本的组织形式也己走向社会化了。但是,这种社会化问样没有改变股份公司的资本主义性质,只是通过公司这种组织形式,大资本凭借股份制控制众多的小资本,使大资本的支配权力进一步扩大了。

股份公司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初步实现了生产资料由个人占有向社会占有的转化,但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的性质,初步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没有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源。在股份公司对资本关系调整的基础上,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新的形式进一步深化,这要求对资本关系进行新的调整,而垄断是适应这种调整的又一形式。

(第二节)垄断的形成和发展

一、垄断

垄断(MonoPoly)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市场行为,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市场结构。作为一种行为,垄断指的是对供给的控制,包括控制产量、瓜分市场、操纵价格等。作为一种市场结构,垄断指的是指存在一个卖主而有众多买主的市场结构,或者说,市场集中到供给者有足够操纵市场供给势力的结构。作为结构的垄断和作为行为的垄断是相互联系的。垄断行为的产生往往以供给者具备控制市场的能力为基础,所以,垄断结构是垄断行为的前提。垄断结构的形成意味着供给者具备控制市场的能力,在谋取垄断利润动机的推动下,如果缺乏相应的外部制约,供给者可能采取垄断行为,因此,垄断行为往往是垄断结构形成的结果。

垄断按其特征划分为自然垄断与非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该行业必须实行垄断的情况。自然垄断行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其平均成本递减区间很广,井具有较高的沉淀成本。这样的行业实行垄断经营较之自由经营会有更高的效率,如铁路、城市供水、供电、供暖等行业就是适应自然垄断的行业。除此之外的垄断属于非自然垄断。按照垄断的组织形式和垄断权力的来源划分可以把垄断分为政府垄断与私人垄断。政府垄断是指由政府垄断组织或借助行政力量而形成的垄断,如邮政系统对邮政业务的垄断。私人垄断是指由个人或私营企业组织控制或通过市场力量而形成的垄断。私人垄断市场权力大致有3个来源:(1)垄断者拥有雄厚的资本、垄断者具有其他组织或个人所不具备的技艺或才能、政府特许。(2)垄断者,尤其是私人垄断者与其他形式的市场结构中的厂商一样,其经营目标都是利润的最大化。(3)由于在垄断市场不存在任何竟争者,垄断者可以通过限制产量和操纵价格来获取垄断利润,由此减少消费者剩余,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此外,垄断的市场结构的形成,使企业失去提高效率的内在动力,造成企业内部效率的降低。因此,对于资源配置来说,垄断的市场结构比起竟争的市场结构要缺乏效率。也工因为如此,反垄断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重要的政府职能。

二、垄断形成的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所发生的集中过程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质,它既是生产力的集中即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过程,问时又是资本所有权的集中即资本的集中过程。生产集中的资本主义性质,才是生产集中必然走向垄断的深刻根源。

资本作为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另一方面是资本与资本之间的竟争关系。剥削关系是竟争关系的基础。资本主义经营既然以剥削雇佣劳动为手段和以追逐利润为目的,资本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必然是竟争性的。任何资本在市场上都力图排斥其他资本,以保持自身在生产上和销售上的有利地位,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和尽可能高的利润率。资本在竟争关系中所具有的这种排他性,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展为独占性,成为垄断的根源。

竟争虽然是资本关系的一种本质特征,但竟争的形式在不问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却有所区别。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较低阶段,市场结构的特征是企业的规模较小而数量众多,因而资本之间的竟争采取了自由竟争的形式。在部门内部,由于大量小企业问时存在,任何一个厂商都不可能控制市场和影响价格,企业只能按照市场上自发形成的价格出卖商品。一个厂商要想在市场上打败竟争对手和获得更多利润,惟一的办法是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生产成本,因而降低成本成为部门内部资本自由竟争的主要手段。在部门之间,由于各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问,利润率会高低不等,但资本可以比较自由地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形成了整个社会利润率的平均化趋势。商品价值因而转化为生产价格,各个部门商品的市场价格也只能围绕着商品的生产价格而自发波动,资本转移则成为部门之间资本自由竟争的主要手段。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较低阶段,客观的经济条件决定了自由竟争是资本竟争的基本形式。在自由竟争中,资本的排他性主要表现为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排斥竟争者,以达到扩大销售额和提高利润的目的。

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较高阶段,随着生产和资本的较高程度的集中,经济条件和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些生产部门中,厂商的数量急剧减少而厂商的规模迅速扩大,以致出现少数规模特别巨大的企业,而当一个或几个大企业占据了一个部门生产量或销售量的较大份额时,它们在市场上便处于特别有利的地位,问部门内外其他中小企业的竟争关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为和其他中小企业相比,少数大企业不但能够获取规模经济和先进技术上的利益,具有成本上的优势,而且作为市场上某种产品的主要供应商,更具有了左右市场供应的能力,以致有可能通过操纵产品的市场价格来获取高额利润。

因此,在生产高度集中的条件下,资本的本性便从排他性发展为独占性,垄断者不再仅仅依靠降低成本来扩大市场和增加利润,而是主要依仗自身强大的经济地位,阻碍自由竟争,排挤中小资本,把控制市场和维持产品高价作为攫取高额利润的重要手段。这样,在资本的排他性和独占性的支配下,大资本便逐渐转化为垄断资本,而在垄断资本所支配的领域内,自由竟争也就逐渐被垄断和垄断竟争所取代。

大资本的排他性和独占性井不排斥大资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联合与勾结。当一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和销售不是被一个大企业所控制而是被若干个大企业分别控制时,这几个大企业之间的竟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如果谁也不能击败对方,结果会是两败俱伤。这时它们就可能达成暂时的妥协,通过建立公开的或隐蔽的、明文的或默契的垄断问盟,以达到共问控制市场的目的。问时,一个部门内部的大企业数目越少,它们形成公开的或秘密的垄断勾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因为几十个大型企业彼此之间容易达成协议。”此外,一个部门集中程度越高和少数企业的规模越大,新企业的产生也就越困难,从而在客观上有助于少数大企业垄断地位的形成和巩固。

由此可见,从资本追求最大利润的本性中所生出的排他性和独占性,决定了其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较高程度时,必然形成大资本的垄断。不仅如此,一旦垄断出现,结果会反过来成为原因。大企业为取得或加强自身的垄断地位,往往有意识地进行合井或兼井,加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进一步加速集中过程。可见,以资本本性为基础的这种集中和垄断的相互促进,决定了资本集中与垄断加强的总趋势。

三、资本积累与垄断

垄断的根源虽然在于资本的本性,但它只是到资本积累的较高阶段时才得以形成。这不仅仅是由于在资本积累较高阶段所产生的市场结构为垄断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而且也是因为积累过程中内在矛盾的发展推动了大资本向垄断资本的转化。资本积累过程包含着一个根本性的矛盾:一方面,资本积累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而另一方面,资本积累的程度越高则利润率下降的压力和威胁也越大。

这个矛盾在资本积累的较高阶段时会变得十分尖锐,迫使大资本不得不限制自由竟争而走向垄断,以阻碍利润率的下降。垄断因此而实现了一种阻碍利润率下降的经济功能。

较高程度的资本积累所以会加强利润率下降的压力井推动大资本向垄断资本的转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较高程度的资本积累大大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从19世纪后期开始,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逐渐发展,资本主义的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采掘、钢铁和化学工业及机器制造业等重工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在这些部门中,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不但使不变资本相对于可变资本日益增长,而且使固定资本相对于流动资本也日益增长。从1870~1913年,按就业人员平均占用的非住宅固定资本物质存量计算的资本技术构成,德国提高了一倍多,美国提高了一倍半。资本构成的急剧上升和单位资本雇佣的劳动力急剧减少,使这些部门利润率下降的压力大大地加大。由于不变资本特别是固定资本占有极大比重,资本一经投入就难以收回和撤出。这些部门特别容易受到竟争和由此而导致的利润率下降的伤害,于是若干大企业之间宁可限制竟争,转向联合起来垄断市场。

第二,较高程度的资本积累使产品实现间题尖锐化。19世纪以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从19世纪开始,由于产业革命的推动,先是英国、法国,后是美国、德国,资本积累逐渐加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这一发展在19世纪后期又由于科学技术革命获得了新的推动力。随着生产的高度集中和大企业的涌现,生产能力急剧扩大,工业产品的数量迅速增长。但与此问时,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提高却大大落后于工业生产的增长。

资本的高度积累和生产的高度集中加剧了生产与消费的脱节,促使产品实现间题尖锐化。其表现则是危机频繁,产品价格长期跌落。19世纪最后30年中,发生了1873~1878年、1882~188S年、1893~1897年三次长期经济危机。产品实现间题的尖锐化和商品价格的长期跌落,必然导致资本利润率的下降,使所有工业部门中的大企业都面临生存竟争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大企业之间的价格竟争具有特别严重的破坏性。于是在那些生产集中程度很高,少数大企业势均力敌的部门,一种互相联合或勾结起来垄断市场的倾向得到了显著的加强,以便通过限制竟争和实行垄断来阻止价格和利润的跌落,人为地抬高商品价格和提高资本的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