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电力高等教育
4856700000007

第7章 学习苏联经验办好电力高等教育(1953—1957年)(1)

我国从1953年起,全面展开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同时,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到1957年底都提前完成。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需要,主要是通过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建立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在这个时期,电力高等教育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开展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第一节)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进行教学改革

全国高等学校按照“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针”进行了教学改革,从教育思想、教育方针、教学内容、教学制度到教学方法,都进行改革。高等学校学习苏联,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先行。从1951年到1957年,哈工大先后聘请苏联专家53人,协助学校设立了19个专业,开设了151门课程,协助建立了68个具有现代设备的实验室,编写了66门专业课教材、讲义,全面学习和推广苏联高等教育的经验。同时,哈工大还选派教师去苏联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进修,哈尔滨工业大学已基本改造成为采用苏联教学制度的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学习苏联,改革理工科教学方面起了示范和先行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办学经验,以至相应的教学计划、规章制度,成为当时高等学校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改革教学的范例。从1952年起,学习苏联经验在各高等学校普遍地展开。

高等教育部在1953年召开了全国高等工业院校行政会议。

会议提出:教育改革的方针,是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一方面我们要全心全意地、踏实地学习苏联,领会苏联经验的实质,更重要的,要从中国当前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运用苏联经验。会议提出,应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巩固成绩,纠正不切实际、要求过高过急的偏向,同时注意防止与反对停滞不前的保守思想。当时认为,苏联经验的先进性表现在教育方针、教育制度、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完整体系及其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上。这实际上就是对苏联高等教育全盘加以肯定,视之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典范,因而逐渐成为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模式。

根据会议的要求,电力高等教育在学习苏联经验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是∶

一、进行教学改革

1.在人才培养上,设置专业、按专业培养人才

旧大学只设系科(组),不设专业。学习苏联后,为使人才培养同国民经济、国家建设事业对口,华东水利学院和武汉水利学院普遍设置了专业。按专业要求培养人才,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各专业一年级都实行了部颁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二年级都接近统一计划的要求;三、四年级按部颁计划精神,结合具体情况,执行了修订的过渡性教学计划。为了帮助教师明确培养方向和目标,武汉水利学院请苏联专家协助制定和修订了水利土壤改良和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两专业的教学计划以及与两专业关系密切的14门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大纲和4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大纲。华东水利学院有近50门课程制定了教学大纲。

2.采用苏联教材和自编教材

在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时,学校普遍采用苏联翻译教材,同时组织教师自编教材。武汉水利学院两个专业(水利土壤改良与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四年制本科和两个专科共130门课中,采用苏联翻译的教材28门,教师自编的讲义35门,二者共63门,占全部课程的67%。华东水利学院编写的讲义有50余门。

3.学习和引用苏联教学方式方法

在全部课程教学中,根据苏联的教学方式方法,建立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实验课、大作业、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整套互相衔接的教学环节。在着重加强课堂讲授、习题和实验的同时,按大纲规定,先后组织学生去工地实习,使学生受到了较为完整的专业训练。据统计,华东水利学院从1952年至1957年有4791人参加课程设计,3711名学生参加生产实习。

4.建立教学基层组织

把同一门或几门性质相近课程的授课教师组成教学研究室,使其成为教学、科研的基层组织。在教学上实行集体研究和发挥个人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武汉水利学院先后成立了20多个教研室,这些教研室中除了马列主义教研室直接属院党委领导外,其他专业课及基础课教研室均分属水利土壤改良系和水工建筑系领导。学院还建立了各级教学组织(处、系、教研室)的职责分工和若干管理制度。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我党一贯重视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中开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理论课程,并对学校师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社会改革运动。1952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明确提出“为了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系统理论教育”,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开设。要求综合大学及财经艺术等学院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工、农、医等专门学院开设“新民主主义论”及“政治经济学”。并规定了这些课程的授课时数、授课提纲、参考书。

1952年10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指出“进一步在高等学校中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以加强政治领导,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建设工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的教育建设事业打下坚强的政治基础”。在高等学校建立政治辅导处,政治辅导处的任务是:指导全体教职员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协助教务处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指导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社会活动;掌握教职员工和学生政治思想情况等,在系级设政治辅导员。1955年中央就高等学校的政治教育进一步提出,要求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教育。党中央指出“政治理论课程是当时学校进行经常的、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最基础的形式”。此外,要建立经常的时事教育制度;组织青年修养问题专题讨论;开展群众性正常文体活动;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等等。强调理论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1956年,高教部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考试评分问题的意见》,使政治理论课程的要求更加完善。我国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它在高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课程设置、学时的安排,一直到教学方法、成绩评定以及师资培训、教学组织领导,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华东水利学院和武汉水利学院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按照中央的要求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些措施主要有:

1.系统进行马列主义教育

为了系统地进行马列主义教育,学生的政治理论课开设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联共(布)党史等马列主义理论课,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组织教职工系统学习《中国革命史》,使教职工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从思想上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日常思想政治工作

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除了组织师生员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外,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十分注意加强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有:(1)深入到师生员工中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把了解的思想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

(2)关心群众,把党的温暖送到他们的身边,帮助排忧解难,如住房、孩子上学等,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搞好工作。

(3)强调加强团结。由于教工来自四面八方,搞好团结十分重要,党团员要做主动团结的模范。由于较长期地反复抓团结,在两所学院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凡是人与人之间因工作或私人闹矛盾甚至纠纷时,党内和党外人士之间,党内人士多负责任;干部和群众之间,干部多负责任;新老同志之间,老同志多负责任。因此学校团结空气较浓,有话当面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全体教师、干部都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4)围绕教学业务,抓思想政治工作。两所学院成立之初,教师中的多数是解放前就学的,对新的专业内容不熟悉,不能适应教学需要。为了保证教学改革任务的完成,学校非常重视抓教师在教学中的思想工作。号召大家虚心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两所学院党委都十分重视党的建设,注意搞好党委自身的建设,同时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配备好党的支部书记,抓好党员的学习和民主生活会。注意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增强党的力量。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团的各级组织建设也得到了加强。党团员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各项工作的骨干。两所学院党委还十分重视学生会的工作,发挥它在学生中的作用。

4.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章制度

教工方面建立了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教研室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学生方面也建立了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如“班三角”、“学生守则”、一年级设班主任等。

三、建设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

提高师资的质量和培养新的师资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华东水利学院和武汉水利学院在建院的时候,集中了全国有关专业的一批知名教授,但是,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加了一批青年教师,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教学的需要,必须对他们加强培养。

为此,两所学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师资培养,这些措施主要有:(1)发挥苏联专家在师资培养中的作用,组织专家集中讲课或讲学,他们绝大部分精力(80%—85%)用于讲课和培养师资,还有15%—20%精力用于巩固教研室工作和协助全院性教改。

(2)派教师到苏联留学进修,到国内兄弟院校进修。

(3)发挥老教师培养青年教师的作用,组织广大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在老教师的带领下,在学校边工作边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水平。

通过培养,涌现了一批各学科的带头人,青年教师成长较快,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基本能适应教学的需要。1955年6月华东水利学院严恺、黄文熙两位教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四、培养研究生

1953年11月27日,高等教育部下发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办法》规定:凡聘有苏联专家或师资条件较好的高等学校,均应担负培养研究生的任务。其目的是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高等学校研究生必须是高等学校助教、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培养2年至3年。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放在基层教研室,由指导教师负责,研究生毕业考试及格,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准予毕业。研究生的调动及毕业分配由高等教育部统一管理。为了解决高等学校师资和国家建设高级研究人员缺乏的问题,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1956年7月,高等教育部又颁发了《1956年高等学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暂行办法》,开始四年制的研究生培养,接着又颁发了《关于现有研究生结业和进一步提高的办法》,初步建立起了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

武汉水利学院和华东水利学院于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招生的专业有施工组织及机械化、陆地水文等。1956年招生的专业有所增加,并开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武汉水利学院增设了水工结构、水电站及抽水机站、结构力学、水利土壤改良4个学科,其中结构力学、水利土壤改良专业招收副博士研究生。

五、招收留学生

为了帮助越南培养高级建设人才,从1954年开始,华东水利学院和武汉水利学院陆续招收越南留学生。1954年8月华东水利学院招收3名越南留学生,1956年8月武汉水利学院招收越南留学生14名,其中本科生12名,研究生2名。

六、创办西安动力学院

为适应国家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电力工业部决定以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为蓝本,在西安设立我国第一所新型能源动力工程类大学———西安动力学院。1956年9月7日西安动力学院正式成立,该院由西北工学院水利、电机两系和青岛工学院水利系合并组成,并调入苏南工业专科学校部分教师和职工。下设电力、热力、水利、机械工程四个系。

1957年9月,国务院决定撤消西安动力学院,所属各系均并入一路之隔的西安交通大学。同时,将西北农学院水利系与西安动力学院水利系合并组成西安交通大学水利工程系。通过调整合并,该系专业更为全面,师资力量更加壮大,形成了西北地区水利水电的教育中心。当时该系在校学生约1500人,教工200多人。并设有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以及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

七、学习苏联经验的成绩和问题

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学习苏联经验,进行教学改革,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总的方向是正确的,应当肯定,这表现在:

1.确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性质

通过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确立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我国高等教育在性质上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在方向上,它是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服务的。在体制上,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由国家进行高度集中统一领导。

2.建立了新的高等教育体制

按照国家建设的需要,建立起计划经济下的新的高等教育体制。国家统一确定各类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确定各类大学的学科布局与专业设置。国家统一确定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实行统一招生,统一教学模式,统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国家对毕业生实行统一分配。形成了带有高度计划性、统一性特点的高等教育体制。

3.高等学校建立了比较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校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环节,重视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结合,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基本训练与科研训练,重视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和按教学规律办事,建立教学组织,发挥教师的整体作用。

4.形成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