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电力高等教育
4856700000050

第50章 附录电力高等院校简介(6)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全面停课。1969年1月至1970年1月,共有55名教职工下放苏北农村,22名教师调至普通中学。从1970年4月起,学校停办,与水利电力部南京水利电力仪表厂合并,教师下放车间当工人。

1973年5月,学校恢复。11月,第一批440名新生进校。

当时,师资散失严重,教学设备损失殆尽,教材缺乏,百废待兴,困难很大。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才恢复了生机。到1978年,在校学生达860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经济建设迅猛发展,急需高层次人才。为此,学校从各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准备升格为专科学校。从1983年开始,一方面大力扩建校舍,另一方面加强和充实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育质量。1985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同意以南京电力学校为基础建立南京电力专科学校。又经过一年的努力,建成新教学大楼,教师人数达到198人,其中,副教授7人,讲师59人,工程师4人,会计师1人。

1986年6月,“南京电力专科学校”正式成立。9月,第一批大专新生200人入学。学校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2年4月更名为“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自1998年起,学校停招中专生。1996年11月,学校通过了国家教委专家组的评估验收,首批跨入了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的行列。

随着全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2000年2月,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由国家电力公司划转江苏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同年6月,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意见,经教育部批准,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合并升格,组建为南京工程学院。

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学校升格为专科以后,经过几代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至2002年初,学校占地面积156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5500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资产29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24万册,中外报刊近300种;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180人,其中专科生2002人,中专生178人;函授在籍生1877人。

专业设置方面,学校设有电力系、动力系、电信系、管理系和基础部、社科部、仿真部等四系三部。设有17个专业:即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输电线路工程、供用电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火电厂集控运行、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自动化仪表及应用、通信技术、电网监控技术、计算机及应用、应用电子技术、会计学、审计学、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其中,电网监控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会计学和通信技术等4个专业先后被国家教委批准为改革试点专业。

师资队伍方面,至2002年初,学校共有教职员工565人,其中专任教师243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近70人;具有讲师和工程师“双师”型的教师84人。拥有两个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梯队。

学校升格为专科后,致力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出专科特色,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从1990年开始,深入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在全国专科学校中率先创立了将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训练分别组成各自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并使之相互交叉、配合的“两条线”教学模式。1997年,这一教改模式作为专科学校的惟一代表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课题组的有关代表还受到了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学校还不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已建成优秀课程22门。在加强实践性教学方面,学校与南京供电局、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等有关企业合作建立了23个校外实习基地,同时还建立了33个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有模拟发电厂、200MW和300MW两个大型火电机组仿真培训装置、变电所仿真培训装置、调度自动化监控培训系统等配套成系列的仿真培训系统,江苏电力仿真技术中心也设在校内,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程环境,以保证专业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

学校十分重视教育研究和学术研究工作。牵头并负责承担了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工专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研究工作。主办了《江苏电机工程》、《电力系统通信》、《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多种学术刊物,并设有电力设计、动力工程、通信与自动化技术等三个研究所。

学校依靠学科优势,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服务,根据电力生产需要,进行了大量科研和技术革新项目。所研制的新产品中,“汽轮机叶片振动非接触测量系统”、“触电保安器系列”、“微机智能毫秒计”和“ZJKII型直流可调螺栓加热装置”,于1989年获能源部首届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交易会最佳奖,其中第一、二项还在1990年获得国家教委第二届新技术新产品金奖和江苏省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金奖。

成人教育方面,学校除承担大、中专层次的普通教育任务外,还重视以在职职工为对象的成人教育工作,努力提高电力工业系统职工队伍的业务素质,主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从1955年学校就开始举办职工中专校外班,至1991年共培训学员2000余人。自1990年开始,举办大专和中专函授班,至1998年底,已毕业学生1414人,其中,大专生770人,中专生644人。学校还经常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先后共培训了近13000名在职技术人员。

由于全校师生勤奋努力,学校取得了显著成绩,经常有外宾和归国侨胞来访。来访客人来自俄罗斯、美国、法国、加拿大等22个国家和地区,约450人。其中,有博茨瓦纳副总统、尼泊尔王子私人秘书、新西兰和平理事会副主席等知名人士,以及俄罗斯教育代表团和日本青年代表团等大型团体。

在国际交往方面,学校还与俄罗斯伊万诺沃国立动力大学结为友好学校,经常互相访问并互派进修教师,进行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方面的合作活动。

建校以来,截止1999年底,学校共培养毕业生15321人。

其中,专科生4970人,中专生9815人,技工生536人。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有不少人走上了政府和企业的领导岗位。

成立于1981年的江苏省电力职工大学,于1984年划转为水利电力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领导体制,更名为“江苏电力职工大学”与南京电力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体制。1986年,江苏电力职工大学的专职教师并入南京电力专科学校。1993年7月,职工大学办公室撤销,恢复职工大学教导处,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成人教育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

2000年2月,江苏电力职工大学由国家电力公司划转江苏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格组建南京工程学院后,江苏电力职工大学依托南京工程学院继续办学。

职工大学原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力工业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截止2000年初,又先后增设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通信、财务会计等4个专业。

职工大学的招生录取、学生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籍管理等,均按教育部规章条例严格执行。至2000年,江苏电力职工大学共培养毕业生850名。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简介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主要为电力行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位于北京海淀区东南隅、西直门外高梁桥斜街,与北方交通大学毗邻,距历史古迹高梁桥一箭之遥,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该校自1950年创建至今,已走过整整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1950年,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电力建设人才极度匮乏。为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举办了干部训练班,在此基础上于当年7月1日成立了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职工学校,校址在北京西城区大盆胡同。同年10月,招收了初中毕业生200人,设电力和动力两个专业(两年后分成发电机、输配电、锅炉、汽轮机四个专业),学制三年,11月1日正式开学上课。这就是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初始阶段。1951年秋季,第二批新生入学,在校学生达406人。为解决师资、校舍方面的困难,学校迁至天津,与天津工业学校合并,称为天津工业学校“一部”,校址先后在徽州道及马场道。1952年6月,经燃料工业部批准,在北京西直门外广通寺旁购地建校,占地面积137万平方米。9月,天津工业学校“一部”由天津迁到北京新址,命名为北京电气工业学校,学制三年。1952年秋季招生558名,在校学生达964人,增设电厂化学、金工、混凝土工程、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测量、施工机械、应用电工等专业。9月23日在新址开学,学校处于边建设、边办学的阶段。1953年5月,学校易名为北京电力工业学校。8月,首届毕业生159人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新中国在北京培养出的第一批中等电力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在东郊定福庄建成,金工、土木工程、测量、施工机械、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应用电工等7个专业的338名学生转入水力发电学校。10月,学校定名为北京电力学校。1954年9月入学的新生,学制改为四年,设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锅炉装置、汽轮机装置、电厂化学(该专业学制三年)四个专业。1956年,高等教育部确定北京电力学校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达到1297人。

1958年9月,水利电力部决定在北京电力学校的基础上创办大学,成立“北京电力学院”。10月27日,水利电力部下文撤销北京电力学校建制。1959年3月,水利电力部指示:北京电力学院继续办中专部,中专部属北京电业管理局领导,由学院统一安排教学工作。1960年11月,北京电力学院迁往北京清河小营,北京电力学院中专部留在原址办学,恢复北京电力学校的名称,由北京电业管理局代管。1964年9月,学校开始试行半工半读制度。1965年1月,北京怀柔电力技工学校停办,教工44人、学生249人并入北京电力学校。1965年秋季招生后,在校学生达1443人,全部实行半工半读。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进入停课状态,教学设施破坏、土地流失,学校3335平方米土地被市政三公司占用。部分教师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学校面临被撤销的局面。1969年,部分师生走出校门开展“中等专业学校向何处去”的调查,8月7日,《人民日报》以《搞好中等专业学校教育革命》为题,发表了北京电力学校的调查报告,学校暂时得以保留。1971年8月,北京电力工业局革命委员会决定:永外机修厂等单位与北京电力学校实习工厂合并,成立“北京电力器材二厂”,厂址设在北京电力学校。并厂以后,成立了厂校合一、以厂为主的领导班子,校名改为“北京电力器材二厂学校”,学校被纳入办厂的轨道,教学楼、实验室改为车间,绝大部分教职工被安排到车间劳动,学校已徒有虚名。1971年12月,学校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恢复了招生。1972年1月,“文化大革命”中首批初中毕业生200人进校上课,学制两年。1973年春季又招收学生103人,1974年春季招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286人,十年动乱期间共招生589名。

1977年恢复招生制度。1978年4月,经国家统一考试后的77级高中毕业生159人进校,学制两年,设电厂汽轮机、电厂锅炉、发电厂电网及电力系统、电子计算机四个专业。1978年9月,厂、校分开,北京电力学校建制得到恢复,并走向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电力器材二厂”,占去包括学校动力馆、游泳池等设施在内的23345平方米土地。1978年秋季,招收新生230名,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及部分高中毕业生,学制均为三年,专业设置除热能动力设备、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子计算机专业外,增设了电力系统通信专业,恢复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

1979年9月开始,全部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恢复了电厂化学专业。1982年招收的学生学制改为两年半。1985年在校学生为1177人。

为适应我国电力事业发展的需要,1985年7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北京电力学校基础上成立北京电力专科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附设中专部,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学校发展规模为在校生2000人,设电力工程系、动力工程系、基础部和化学科等四个教学系部。1986年9月,火电厂集控运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两个专业的79名大专新生入学。1991年1月,化学科改为化学工程系。1992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1994年在校大专生达1058人。1994年7月,成立社科部。

1998年7月,华北电力集团公司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北京电力技工学校)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使用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名(原北京电力技工学校称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良乡校区)。两校合并后占地面积2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34万平方米,教职工总数623人,专任教师201人,有教授(研究员)1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约120人,固定资产总值239亿元。1999年4月,学校增设信息工程系。至此全校已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通信技术、输电线路工程、电气技术、电厂热能动力工程、火电厂集控运行、热工检测与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电厂燃料与工质分析、供用电技术等11个专业。

其中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于1999年5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称号。1999年在校学生1669人,其中专科生1099人,中专生5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