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电力高等教育
4856700000028

第28章 电力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提高(1985—1991年)(5)

1986年党中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后,一些人打着拥护改革开放的旗号,利用我国经济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和遇到的一些暂时困难以及存在的党内不正之风等问题,借机向党和政府发难。他们通过某些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文学艺术的渲染、大学讲坛的讲演等,极力丑化党的形象,反对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宣扬民族虚无主义,鼓吹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人权”和价值观,主张“全盘西化”。1986年12月至1987年1月初,合肥、上海、南京、北京等地一些高校相继发生部分学生呼喊“要民主、要自由”口号的上街游行事件,电力高校也有部分学校卷入其中。12月19日,上海电力学院部分学生上街游行,个别学生在人民广场、外滩等处发表演讲,并以上海电力学院的名义支持“学潮”。

12月30日,东北电力学院有部分学生组织了一次历时3小时25分钟的游行,搞所谓“声援全国各高校学生正义运动”,造成很坏影响。1986年12月底至1987年1月初,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学院、河海大学等电力高校内也出现了大量的大、小字报,声援学潮,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在1986年冬的学潮中,各电力高校党委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对广大学生晓之以理,做思想工作,教育学生不要上街游行,安心学习,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以院(校)长的名义发出通知,严禁在校内外张贴大字报,严禁外出串联和组织参加游行,学校的一切课程、考试按原定计划进行;(2)发动干部、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做深入细致的说服、劝阻工作;(3)通知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做思想工作;(4)严格学籍管理,对旷课和违反纪律的学生按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制止了电力高校学潮的发展,很快稳定了教学秩序。经过教育,广大电力高校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和提高,较好地遏制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高校泛滥的局面。

1987年5月,国家教委和中央宣传部联合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5月29日,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为贯彻中共中央的“决定”,电力高校采取措施,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发挥教师的作用,加强教书育人工作;整顿校风学风,整顿校内秩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活跃学生的业余文体活动。同时,按照国家教委的部署,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内试行教师职务聘任工作,加强了队伍建设。如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举行了《我与十年》演讲比赛,这次演讲比赛历时一个半月,进行了27场比赛,共有200多名学生登台演讲。演讲学生结合自己10年成长的经历,歌颂了十年改革的成绩,认真反思了校园内的“萨特热”、“经商热”,呼唤对改革“多一点理解,少一点牢骚”,严肃批判了厌学风,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

1989年4月中旬至6月上旬,极少数人利用学潮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政治风波。在这场政治风波中,高等学校成为“重灾区”,电力高校也深受其害。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学院、东北电力学院、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等院校和全国大多数城市高校一样,大体经历了“游行—罢课—复课—空校—复课”这么一个不平常的过程。各电力高校的党委和广大干部、教师和学生骨干,为平息政治风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89年的这场政治风波从形成到迅猛发展到平息,从政治上非常值得反思。邓小平指出,这场风波迟早要来,这是国际大气候决定了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大小的问题。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政治风波之后,各电力高校党委按照中央和能源部党组、当地省市委的要求,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各电力高校在学习贯彻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于1989年暑假后,集中时间在师生中进行形势教育,通过教育,师生们普遍认识到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观念;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青年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同时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工作,查清了重点事和重点人的情况,并按照规定进行了处理。按照中央的要求,各电力高校党委整顿了各校党的组织,加强了学校的管理。

政治风波之后,能源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部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各电力高校党委认真贯彻,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了检查能源部《意见》的落实情况,能源部教育司组织了能源部思想政治工作检查组,分南北两大片对电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检查,各电力高校认真贯彻历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试行院(校)长负责制的高校,改为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各电力高校十分重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各校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不断改进党委的领导,充分发挥校长及行政系统的作用。大力加强党的基层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能源部在沈阳电专召开现场会,推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等“五个坚持”办学经验后,不仅各电力专科学校行动起来,开展向沈阳电专学习的活动,而且,各本科院校也结合本科院校的特点积极向沈阳电专学习。华北电力学院在全院开展学习沈阳电专办学经验的活动,并制定了“九条”加强对学生的量化管理,使以德治校、育人为本、奖惩结合、从严治校落到实处。

东北电力学院和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也召开院领导会、中层干部会和基层干部会,传达贯彻“沈阳电专现场会”精神,制定了《学习沈阳电专办学经验的决定》。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上海电力学院也在学校掀起学习沈阳电专的高潮。各电力高校通过学习沈阳电专的经验,进一步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的管理。

(第七节)扩大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随着我国电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电力高校在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指导下,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

一、向国外派出留学人员,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增强国际间联系

选派教师出国留学是师资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交流的重要内容。各电力高校通过多种渠道向国外派出各类留学人员,留学生大多分布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中多数人员学成回国,成为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以及学术管理工作中的骨干。

出国留学是培养教师、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联系的重要措施,各电力高校始终把出国留学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上。在学科安排上,注意加强重点学科,扶持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以带动基础学科。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加强梯队建设。在人才选拔上,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特别注重选派青年拔尖人才出国留学。

二、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各电力高等学校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主持和组织了许多全国性学术会议和一些国际学术会议在学校召开。

1988年9月,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主持召开了国际灌溉系统评估和水管理学术会议,到会代表138名,其中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斯里兰卡、利亚比、尼泊尔、南斯拉夫、印度10个国家的教授和学者。1990年9月,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与国际水力学研究协会等联合主办了“第四届国际流动模拟和紊流测量学术讨论会”,同时与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联合主办了“中苏大型压力管道及金属结构研讨会”。1991年4月,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组织召开了“国际空气比尺效应学术讨论会”。

来自德、英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近6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这次国际会议也是学校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在合作科研项目取得了可喜成果后召开的,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列为国际合作较好的典范。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已与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1985年以来,先后邀请了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在国际文化交往中除互派考察、讲学、参加学术交流等传统形式外,还与德国、英国、埃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有关机构签订了国际科研合作协议。1990年11月,学校与英国爱丁堡大学正式签订了共同开展科研合作的协议,学校先后派教师赴英进行考察和研究,英方也派教师前来学校考察和研究。

华北电力学院先后同美、英、法、日、俄、澳大利亚、乌克兰、加拿大等国家的1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六五”以来,共派出260余人次到国外研究和进修。聘请180余名外国专家来校合作科研、讲学和学术交流。有300余人次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其中有7人被聘为有关国际学术会议的执行主席或负责人。特别是从1989年起与英国女皇大学间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该校先后派出20余人次访问学者赴英,英方派出6人来校进修学习和科技合作,曾一度被称为国际间高校交流和科技合作的范例。

东北电力学院除一般的国际合作外,从1990年起,还与日本创办经营合资企业“吉林松和电脑软件有限公司”,推动了科技开发和人员培训工作。

1985年以来,上海电力学院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前苏联等国的大学开展了国际交流,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学院与英国赫特福特大学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具有中国和英国本科学历证书的毕业生。

其他电力高校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并且与国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据初步统计,各电力高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埃及、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