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电力高等教育
4856700000016

第16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电力高等教育(1966—1976年)(2)

华东水利学院在成立革委会一年多时间内,先后三次组织全院师生走出校门,深入工农兵群众,参加劳动锻炼。同时,组织了金湖设计小分队、淮河入江水道调查小分队、板桥教育革命小分队、石港船闸小分队、东坝水利规划队等10多个小分队,共计300名师生(其中近200名教师),分赴生产第一线。

1968年以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一方面在学校复课,一方面组织教育革命小分队赴葛洲坝、通山县、青山电厂等单位进行“教育革命”调查。

吉林电力学院积极探索复课闹革命的路子,赴吉林热电厂教育革命小分队在电厂创办实验班,赴吉林电业局小分队在进行系统的外线工程的实践中接受工人的再教育。

从1969年4月开始,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分两批组织9支小分队到工厂、农村进行“教育革命”。第一批组成3个小分队共74人到望亭电厂、闵行电厂和上海供电局三个单位。1969年6月5日至9月26日又组织了第二批6个小分队共79人到吴泾电厂、南市电厂、望亭电厂、上海供电局、川沙蔡公社和上海各电业单位继续作进一步的面上调查。小分队在工厂、农村期间除参加劳动和调查研究外,还参加了吴泾电厂安装工程等,并与南市电厂等单位举办“热工自动化”学习班,编写讲义,还根据当时农村需要,对农村电工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培训,举办电工短训班。从1969年8月至1977年8月,先后办了12期短训班,学员约1475名。

1970年,电力各高校根据前阶段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情况,确定了专业设置,进行组织安排,并创建教学基地。华东水利学院调整了领导机构,专业设置也作了调整:河川系设水动、河川2个专业,6个连;水港系设水港、港建2个专业,6个连;水文系设水文专业,3个连;农水系设农田水利专业,3个连;力学系设工程力学专业,3个连。学院把金湖县的“五七”农场,作为教学基地。

1971年3月,吉林电力学院专业设置为:动力类汽轮机、锅炉、发电厂热能自动化,电力类发电、电机修造、电力系统自动化、输电等,共为7个专业。在走出去的同时,吉林电力学院先后从东北电力系统各厂、局、公司请来18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学院还开办了教育革命试点班,招收92名工人学员,共举办了为期一年半3个专业的工人试点班。1970年3月2日,学院继续办汽轮机、锅炉2个工人试点班,招收66名学员,为火力发电厂培养锅炉运行、检修、安装的技术人员。

1971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提出了所谓“两个估计”,即“解放后十七年毛泽东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大多数教师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学校培养的人才被攻击成是“挖社会主义墙脚”的“修正主义苗子”,严重打击了广大教师和干部的办学积极性,搞乱了思想,使广大教师和干部感到困惑和寒心。但广大电力高校教师和干部还是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出于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继续在困境中前进。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于1971年8月,开办了3个专业培训班(汽机运行、锅炉运行、继电保护),为期4个半月至6个月,共招收11名学员,于1972年1月底结业。

二、开办电力技工班

为解决电力系统技术工人后继乏人的问题,水利电力部决定开办电力技工班。学校招生废除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应届中学毕业生。

1970年2月8日,吉林电力学院根据吉林省革委会(70)104号文件精神,举办了机械、动力、电力3个技工班。1970年2月5日,学院招技工200名,分为电材料班、元件班、修造班、动一班、动二班、印刷班等。

1972年10月,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根据华东电管局的指示,开办了汽机、锅炉、电力、仪表4个专业8个电力技工班,招收应届中学毕业生300名,学制2年。由于新生入学时的基础文化水平很低,学校给新生先补文化基础课3个月,而后再实施技工班教学计划。

三、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后,同意招收工农兵学员。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对招收工农兵学员给予充分肯定,并将其推广到全国高等学校。这一做法首先公开大幅度降低了高等学校的入学资格,明文规定,只要具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即可。同时,“纪要”又规定,将高等教育的修业年限缩短为二至三年。招生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根据当时的形势,强调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在教学上,采取“开门办学”,结合典型产品教学,边干边学等方法,以劳动代替教学,削弱理论教学。

电力高校中河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北电力学院自1970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自1971年起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累计招生3040人、河北电力学院招生1077人、河北水利水电学院招生950人。

华东水利学院、吉林电力学院自1972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4年停招一年。华东水利学院共招收工农兵学员1556人,吉林电力学院招生1013人。

整个文革期间,电力高校共招收工农兵学员5848人。

1973年在招收工农兵学员中,全国各地为了保证入学的文化程度,都进行了文化考查,后由于“四人帮”大肆渲染“张铁生事件”,攻击进行文化考查是旧高考制度的复辟、是反对“教育革命”等,迫使高等学校招生时的文化考查被废止,使工农兵学员入学的文化水平很难得到保证。

四、学“朝农经验”,搞开门办学

“四人帮”在“教育革命”中制造了许多“典型”,如朝阳农学院的“朝农经验”是被他们吹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典型”。

强调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学朝农、找差距”。所谓“朝农经验”,就是在农村办学、分散办学和公社五七干校结合,在基层办教学点;教学工作实行“三上三下”,定期到农村劳动;学生“社来社去”,毕业当农民、挣工分;同17年对着干,培养“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农民,学校越办越向下,“大学就是大家来学”。

配合学“朝农经验”,“四人帮”一伙要求所有的高等学校都要“开门办学”。他们要求,理工科院校要“开门办学、厂校挂钩、校办工厂、厂带专业”,“结合生产、科研任务中的典型工程、典型工艺、技术革新等”组织教学,学生都要实行“三来三去”,在学习过程中要实现学校和生产队的“几上几下”,等等。

从1974年起,电力高校开始学习所谓朝阳农学院办学经验,掀起火烧“三层楼”,大破“三中心”,师生下队下厂办学。

1974年6月,河北电力学院各系建制被撤消,各系及基础部教师分别编入各专业,实行所谓“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独立体制。华东水利学院7个专业13个年级2个进修班近800名学员和200多名干部、教师,分15批先后到校外基地、工地、农村、水文站、部队等30余处开门办学,时间2至5个月。各专业在开门办学过程中,共请了150名工农兵教师和技术干部,给学员讲了230多次政治课和业务课,同时结合31项典型工程设计、专题研究和技术革新任务开展了教学活动。

河北电力学院第一批下厂蹲点劳动的干部、教师59人于1975年1月8日分赴保定热电厂、电工器材厂和满城县大册营公社岗头大队;第二批于1975年9月开始;第三批于1976年3月开始,每期半年。1975年1月11日至7月5日,河北水利水电学院教职工60人到广平县、大名县蹲点劳动;1976年第二批教职工到磁县新庄营蹲点劳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则于1975年9月12日开办了通山县社来社去农田水利专业班,共招收学员45名。吉林电力学院于1975年4月16日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省大专院校学“朝农经验”会议精神和领导讲话。会议决定把学习朝阳农学院、前郭“五七”大学经验纳入教育革命实践。1975年10月创办了厂来厂去电厂化学专业大专班。1976年11月4日,于舒兰小城公社,建立农村分院,当年招收社来社去电工专业班40人,学制4年。

这样做,看起来好像是在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际上这只是形式上的结合,是初级层次的结合。用这种方式进行的教学只相当于专项技术的短训班,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相当于“普通劳动者”增加些技术知识。这与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大学提出的要求差距太远。

在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课程的教学方面,这种“教育革命”

只讲批判不讲继承。强调“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提出“打破三段式,火烧三层楼”,否定了行之有效的课程设置的衔接顺序;提出“以典型产品组织教学”、“以战斗任务组织教学”,大大削减了基础理论课。对理工科学生把教与学都结合在一个典型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的全过程,边干边学,边学习边设计边制造。典型产品的生产需要什么知识,就上什么课程。对文科学生则搞什么“战斗任务”需要什么知识,就上什么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的实用主义做法,造成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被砍掉或被大大削减,专业课的教学也搞得支离破碎,使得学生知识面狭窄、残缺。

五、贯彻毛泽东指示,开办“七·二一”工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