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电力高等教育
4856700000011

第11章 电力高等教育的探索与发展(1958—1960年)(2)

华东水利学院与南京市六合县四合人民公社固定挂钩,在院党委领导下成立了由各有关教研组参加的“四合水利化工作组”,经师生共同奋战,为该社制定出了全面的水利规划,并无偿赠送小型设备、机械工具,代培技工,帮助建立小型农具修配厂等。

据统计,全年师生共投入劳动日56000多个。

三、大搞科学研究,取得一批可喜成果

自1958年以来,各水利电力高校遵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示精神,坚持组织师生参加水利、电力建设实践,研究和解决了不少工程技术问题,推动了学校科研工作的不断开展。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从1958年开始,组织师生深入大型水利建设工地,广泛开展群众性科学研究,先后有2000多名师生参加了这一运动,共提出了600多个科研项目。尽管当时受浮夸风的影响,许多科研项目搞得很不扎实,获得实际成果的项目并不多,但也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如三门峡升船抬高排架应力分析的研究成果,已为“长办”在丹江口升船排架的设计中采用。

荆江河段的截弯取直的研究,为长江荆江段整治方案提供了有积极意义的成果。风化砂为细骨料的科研成果为设计单位采用,对当地材料的抉择有很大的帮助。还有一部分科研成果,对科学理论的发展和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长江中下游水流挟沙力的研究,对于携带悬移质的水流的能量平衡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论点;升船抬高排架的研究,提出了计算应力的新方法———平均刚度法。此外在河床的粗化计算方法、水稻生长中干湿灌水法等方面,都作了一些可贵的探索,为后来在这些领域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打下了基础。该学院在大力开展科研的同时,也研制了一些新型的科研仪器,如单向脉动电测仪器等,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1960年8月,在全国文教群英会上,华东水利学院被评为全国文教先进单位,在会议期间举办的高等教育展览会上,该院共有7项科研成果展出:(1)三峡升船机设计方案;(2)水文气象方法在设计洪水中的应用;(3)公社园田化、河网化、机电化条件下的田间规划研究;(4)地下水流速仪;(5)钱塘江七堡水利枢纽设计;(6)三峡升船机上闸首;(7)硫酸根离子测定仪等。

四、大搞教学改革,努力建立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新的教育体制

在“左”的思想影响下,高等学校政治活动过多,生产劳动过多,科学研究活动过多,导致教学课时一减再减,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严重下滑。针对这一情况,中共中央于1958年12月转发了《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问题的几个建议》。

“建议”指出,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工作中,产生了某些劳动时间过长,忽视教学质量的现象。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应当照常上课。既要继续克服只重教学而忽视生产的倾向,又要防止只注意生产劳动而忽视教学的现象。并规定,全日制高等学校每年的全部生产劳动时间最多不得超过4个月。同时要求各高校在安排生产劳动时,要注意尽量与教学结合;要保证教师的时间,教师主要劳动是教学,参加体力劳动时间不宜过多,以不妨害教学为原则;要保证学校教育的质量。为了贯彻落实“建议”精神,水利电力部要求各高校发动广大师生员工,开展群众性教学改革。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华东水利学院等校师生员工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充分提高课时效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他们紧密结合生产,想方设法完成好教学计划,并积极主动地建立了各种教学组织和制度。如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建立年级教学工作组。通过多年实践证明,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师生之间、课程之间的联系和配合,使学生作业负担保持均衡,避免了时紧时松和偏废现象;课外学时得到合理调整和分配,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完成;同时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尊师爱生新风的形成。再如,学院实行了教学工作责任制。首先在治河系试行,取得了良好效果,从而扭转了过去教书不教人的现象。教师们积极编写教材和讲义,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仅1959年一年就编出新教材51种。华东水利学院在各年级成立了党支部,各门课程由教师、学生、干部组成三结合教改小组,对2/3的专业课试行以鸣辩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备课、讲课,学生的复习、讨论以及编写讲义等实行全面领导,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大搞校内教学改革的同时,各校还进行了建立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教育体制的尝试,实现了教学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学校与社会加强联系,尤其是与全国各大型水利枢纽工地的联系。在支援国家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支援甘肃水利建设中所进行的抽水排灌设计,解决了抽水机取消三阀的问题;在支援湖北、湖南进行洪湖和洞庭湖的勘测设计时,帮助总结了湖北水力加工利用及“三治”工作的经验;参加五强溪水利工程等,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还建立了丹江口教学基地和南河教学基地,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电力高校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开创了先例。此项目后来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又如丹江口教学基地,自1958年11月建立至1960年年底,先后有农水、水工、施工等专业三个年级的学生410人,教师99人受到实践锻炼。

华东水利学院将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纳入教育计划,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科学安排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着重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改变了以往单纯参加体力劳动的做法。

1958年9月12日,毛泽东主席来到武汉大学,在视察了学校新办的工厂和实验室后,与武汉地区4所院校的1万多名师生员工见面。在主席台上,武汉水利学院院长张如屏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见到毛主席的师生员工欢欣鼓舞,一致表示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毛主席的亲切关怀,纷纷表决心、订计划,坚决贯彻党和毛主席的教育方针,为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人才和出更多的科研成果而努力工作。

五、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活跃,文体活动亦有新的发展

在此期间,电力高校虽然政治运动不断,副食供应紧张,师生劳动强度大,营养不良,但师生员工对共产党的领导从心眼里拥护,政治热情十分高涨,包括一些受到错误批判的师生,也都积极地参加各项集体活动。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树立新学风,实现三丰收”的活动,并树立了3个红专典型,使全体学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涌现出了31个先进团支部、班集体和241名红专关系处理较好的先进个人。全院师生员工还积极参加各项体育锻炼。院体育代表队在各项竞赛中取得了显著成绩。1958年9月,学院组织100人的业余文艺宣传队、业余剧团,学习演出大型话剧《雷雨》。1958年学院管弦乐队,代表武汉地区高校同武汉市科技大会代表一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学院先后成立的24个体育代表队中,男子排球队曾多次荣获武汉市冠军称号。田径队由1957年的第十二名跃居全省高校第三名。女子体操队,1959年荣获武汉市团体总分第一名。赛艇队1959年在武汉市比赛中获8项第一名。在各项体育比赛中,不少项目打破了省、市最高纪录。在全国第一届运动会上,该学院有6名运动员代表湖北省参加了比赛,其中沈湘同学夺得全国女子摩托艇表演赛冠军,获得金质奖章,为湖北省和学院赢得了荣誉。

(第三节)在探索发展中总结经验教训

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9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批准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简称《高校六十条》),为高等学校纠正1958年至1960年教育工作中“左”的错误,贯彻执行“八字”方针,指明了方向。

水利电力系统各高校为贯彻执行“八字”方针和“高校六十条”,在水电部党组和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相继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总结及调整工作。

一、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各高校从1960年初开始,先后组织力量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各高校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着重从思想上、工作上总结经验教训。

各校普遍认为,三年来学校工作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学校中确立了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了各级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二是积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教育革命,初步解决了师生中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了较大改进。三是教师队伍有了较快发展。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各校相继新增设了一批新的学科专业。四是各校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解决了一批生产建设中急需的难题,锻炼了队伍,提高了科研水平。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重大失误和缺点。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知识分子政治上进步和教学科研中的作用估计不足,对他们信任不够,在思想批判上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求偏高、过急,方式上简单粗暴。在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中,贯彻教学为主不坚决。

如1958年曾提出以教学为主;1959年秋,曾几次大抓教学;1960年上半年在树立新学风中,坚持了不轻易停课。但在教学、生产劳动、科研三者之间比例安排不当,教学仍常有被挤出中心地位的情况。在教学工作和学术问题上,缺乏科学的态度,造成党群、青老和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师生员工的教学和工作、生活过于紧张。二是教学秩序不正常。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方面,过去许多行之有效的东西没能坚持。各种职责范围不清楚,临时性突击任务多,打乱了经常性的工作。三是思想上存在着主观片面性,头脑发热。如对学校发展规模、速度方面有贪多、贪大、图快的思想,脱离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学校本身的条件;工厂办的又多、又大;体育短时间内劳卫制要求达到100%;科研上为了报喜献礼片面追求高数字等。

二、调整各方面关系

在贯彻落实中央指示,全面调整各方面关系的工作中,各电力高校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检查执行知识分子政策,调整党群、青老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对过去错误地进行批判和斗争的教师和学生,实行甄别平反;对在全校受到批判的老教授,学校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登门赔礼道歉;在系、教研室受批判的教授、讲师,都逐级在所属范围内平反。第二,恢复和调整了一批中老年教师原来担任的领导职务,让他们在教学、科研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第三,适当改善一部分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第四,改善和调整了院务委员会和系务委员会的组成人选。院务委员会由学院党政领导和教授、副教授组成,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学院重大问题,充分发扬民主。学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逐一走访老教授,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在教学、科研中积极努力,作出贡献。通过一系列工作,调整了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不仅使被错误批斗的师生解除了思想上的疙瘩,放下了包袱,也教育了广大干部、群众,提高了政策水平。

三、值得反思的启示

从总体上看,“教育革命”是在“全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下,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主要内容,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试图突破苏联教育经验的局限,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之路为目标的“教育革命运动”。也是我国教育史上一次值得认真总结,深刻反思的大胆探索和尝试。它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第一,“教育革命”作为一种战略思想、战略选择,在当时历史背景和教育现状下能够被大胆提出并付诸实践,是难能可贵的。它充分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破除迷信,勇于创新的胆略和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之路的坚定信心。

第二,“教育革命”所提出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方向应该说是正确的。比如,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政治思想工作;大力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实行教学、生产、科学研究相结合;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师生员工进行“教育革命”;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等,为后来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难得的经验教训。

第三,在“教育革命”中,广大师生员工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坚定了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信任,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政治热情,迫切希望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因此,不计个人得失,忘我劳动,在工作中努力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特别是在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培养了一批教学和管理的骨干队伍,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然而,“教育革命”作为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探索,从一开始就被深深地打上那个时代的政治烙印。在“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下,“教育革命”中的许多措施、做法,甚至包括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估计上,都程度不同地犯了“左”的错误,从而给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

一是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过大、速度过快,超越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造成大起大落,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二是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生产劳动过多,政治活动过多,科学研究过多,打乱了教学秩序,降低了教学质量。三是严重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使知识分子政策无法落实,造成党群之间、师生之间、老中青教师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所谓“拔白旗”,就是把“红”与“白”这样严肃的政治概念用在对不同意见的批判上。在批判中,没有分清政治立场、思想认识和学术观点的界限,把学术问题当做批判内容,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而且方式简单粗暴,严重地影响“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四是由于生产劳动多,运动不断,长期苦战,不注意劳逸结合,所以严重影响了师生员工的健康。加上当时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合同,以及我们工作上的失误,使我国经济发生了困难。

1960年全国副食供应紧张,营养不良,师生员工健康水平急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