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4856600000058

第58章 我国利率和汇率体制的改革(5)

在构建外汇宏观调控体系方面,一是外汇政策要维护一国经济的对外均衡,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金融性资本跨境流动的日益增加要求人民币汇率保持一定的弹性,以保持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和防止投机性资本的攻击,同时,可减弱资本流入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人民币汇率应扩大浮动空间,并根据市场状况在规定幅度内灵活调整。二是强化经济手段,完善法律手段,减少审批手段。在经济手段上,更多地通过利益机制来引导外汇交易主体的行为,充分发挥利率和汇率作为资金价格信号的作用,协调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制度调整的关系。在法律手段上,应自觉遵守WTO的规则体系和我国的承诺,完善立法机制,规范立法程序,保证法规的科学性。在行政手段上,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要大力压缩行政审批手续,逐步减少行政干预。三是外汇政策主要通过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指定银行传递,要疏通政策传导中介,抓紧建设货币市场,完善外汇市场,发挥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业务在外汇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第三节)深化我国利率、汇率和外汇

体制改革的思考正像商品价格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放开价格一样,利率和外汇体制改革的关键也在于放开利率和汇率的管制,然而,作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利率和汇率的放开要比商品价格的放开复杂得多,所以,我国的利率汇率改革只能循序渐进,顺应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步骤。

一、放开利率和汇率的适当条件

我国的价格体制改革是从消费品的价格改革开始的,逐渐向生产资料的价格推进,目前已经进入到考虑放开资金和外汇价格的阶段,因为消费品、生产资料和资金外汇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不同,所以这样的改革是符合循序渐进的要求的,也决定了我国的利率和汇率改革既不能过于超前,更不能一放了之。

作为消费品的价格,与它的放开同步的是它的上扬,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在消费品的供给远远小于消费品需求的情况下。然而,高价格的消费品可以吸引较多的生产资料,推动消费品生产的扩大,随着消费品供给的增加,消费品的价格相应回落。在这个过程中,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刺激了生产要素的供给,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尽管它也遏制了消费者欲望的满足,所以消费品价格的改革可以是价格放开先行,并让上升的价格来调节消费品的生产和供给,以及社会再生产循环。而生产资料价格的改革则要在理顺有关生产要素供求的条件下谨慎地进行,因为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必然导致消费品生产成本的提高,在居民消费承受力有限,消费品价格难以上升的情况下,消费品的生产和供给势必会减少,生产资料价格高位徘徊的时间有多长,其对消费品生产和供给遏制的持续也就有多久,在此期间,整个再生产都可能陷入收缩性循环。所以,生产资料的价格放开,要视其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尽可能理顺其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再逐步放开,以便缩短生产资料价格在高位徘徊的时间,将这种价格调整对经济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作为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资金和外汇的价格更不能过早放开,因为,如果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没有理顺,那么在利率上扬的期间,投资和消费都会减少,国民经济很可能全面收缩。同样,在外汇供给的因素没有理顺之前,外汇汇率的上扬,虽然有利于我国的出口贸易,但是,它会大大加重国家和企业的外债负担,并给投机者提供兴风作浪的机会,甚至诱发和导入金融危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只有在理顺决定资金和外汇供给因素,确定利率和外汇管制的放开也不会导致利率和外汇汇率大幅度、长时间上扬的情况下,才能谈论放开对利率和外汇的管制,才能避免利率和汇率的改革可能对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在我国的许多教材和论文中,利率的自由化似乎成了利率改革的目标,然而,即便在当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利率自由化也不是个容易实现的目标,在他们表面上相当自由的利率波动的背后,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金融当局的严格管理,所以,对转轨经济的国家来说,更不能过早以利率的自由化为目标。

所谓利率的自由化,就是听任利率随行就市的波动,而不受政府的干预,就像消费品的价格一样。因为消费品价格的波动一般不会对再生产过程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只要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管理当局并不直接干预消费品价格波动,但也要通过其他政策手段进行间接的管理。而利率的波动一定会对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放弃对它的管理,实际上就是放弃对经济的管理,所以金融当局一定要对利率严加管理。同时,为了保障资金市场的效率,实现有限资金的合理配置,金融当局必须给利率以尽可能大的波动空间,但是,在本质上所有这些波动都在金融当局的严格管理之下。因为利率的管理是隐蔽的,这就给人们留下了利率自由化的错觉。

美国利率的波动可以证明上述的观点。从表面上看,美国利率自由波动的程度几乎是最高的,但是,整个市场的利率走势甚至仍然都在联邦储备银行总裁格林斯潘语义不明的暗示之中,1997年以来美国联邦基金率的调整都能充分地证明这点。只要格林斯潘提高或降低联邦基金率,整个市场利率,乃至经济的运行都将随之波动。尽管格林斯潘不能直接提高或降低市场利率,但是,作为美国同业拆借利率的联邦基金率在整个市场中处于核心地位,只要格林斯潘打算降低联邦基金率,他就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国债,增加各商业银行超额准备的规模,同业拆借利率随之下降,货币供给的松动一定会带动整个市场的利率的下降;反之,格林斯潘要提高联邦基金率,他也可以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卖出国债,造成各商业银行超额准备的减少,就能促使联邦基金率的上升,金融机构的筹资成本上升,必然导致整个市场的利率上升。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利率波动都是自由的,如果金融机构不顾及自己的成本和收益;所有的利率波动又都是受管制的,只要金融机构还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

美联储的利率管理不同于直接的利率规定,或者利率上限的规定,在这后两种方式中,金融机构只能接受管理层决定的利率,不能随行就市的波动,或者波动不得超过一定的限度。相对来说,美联储的利率管理要自由得多,但是,它也相当于直接决定利率或它的波动限度,只不过这种决定顺应金融机构的利益,而不像后两种方式弱化金融机构的利益,所以,没有理由认为在这种管理之下的利率是自由化的。当然这种管理方式与后两种方式比较要困难和复杂得多,它不仅需要有详尽、规范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手段,还需要管理和被管理方博弈和磨合到一定的程度,没有双方各自对对方反应的正确估计,就实现不了预期的利率管理效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解除利率管制,实现目前这种调控方式。

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远远没有达到美国的水平,各种利率之间的衔接也没有能够正确地反映资金使用的时间差,有关利率管理的制度规定也没有达到详尽规范的地步,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手段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管理层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磨合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放开利率只能是利率的大幅度上浮或下浮,造成存贷款利率倒挂和市场的恶性和无序竞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放开利率就是在没能有新的管理手段替代到位的情况下,放弃原来的行政管理手段,其对我国经济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所以我们现在既不能放开利率,更不能以利率的自由化为目标,而应该着重理顺有关货币供求的各种机制,稳步地推进利率的市场化。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曾说,中国利率市场化一旦试点成功,就应该大规模放开。他认为,利率改革如果不理顺,别的改革就不容易进行。从国际经验来看,汇率放开带来的风险比较大,但利率放开不会带来那么大的风险。除中国外,亚洲地区各个国家的利率基本已经放开,没有想象中冲击大。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试点规模还应该大。

有专家预计,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两年时间就可以全面完成,因为中国的资金环境和监控方式已经成熟。

有研究人士认为,按照改革思路,外币利率目前已经完全放开;本币贷款利率也已经放开,本币存款利率将逐步放开。换句话,除人民币存款利率之外,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

在整个金融体系中,与金融市场相关的利率,包括外币利率也市场化了,就要进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这是中国利率下一步市场化的重点。因为银行存款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和支付清算,所以存款利率市场化将需要较长的时间,并要通过金融创新的方式促使存款利率形成机制。保险公司的大额协议存款很可能成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突破点。1999年10月,央行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规定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专家建议可考虑用无纸化的大额存单逐步取代协议存款,进而通过发展这种可转让存单,推进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

要在总结1996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中长期规划。研究进一步统一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政策和步骤。总结县以下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经验,促进农村金融稳定发展。对全国主要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和利率定价机制进行全面评估,掌握中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的制度、手段和能力,为制定下一步改革措施做好充分的准备。改革初期可能会对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场承受能力带来一定冲击,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稳步推进,将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赢得自我调整的时间。四大国有银行经过两年时间的资产负债调整,完全可以适应利率市场化。

严格地讲,利率的市场化就是要放开对利率的限制,让资金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决定利率的结构和利率水平,但是,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金的短缺难免普遍经常地存在,听任市场力量的作用,则势必造成利率水平的大幅度波动,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所以,我国在很长的时期内都不能完全放开银行利率,仍需要规定基准利率和银行利率的波动范围。此外,即便一些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实行过一段时期的有管理的利率制度,规定存款利率最高限和贷款利率最低限。作为转轨经济的国家,我们也很难超越这种有管理的浮动利率逐步走向市场利率的过程。只有商业银行和所有的经济主体都适应了这种有管理的浮动利率环境,我们才能进一步走向利率的市场化。

1999年10月,我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物价普遍持续的下降,银行缺乏安全可靠的投资方向,我国的资金供给相对富裕。在这种情况下,放开利率管理,给银行利率以一定的波动范围,就不会发生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利率大幅度上扬,有理由认为,这是一个深入进行利率改革的大好时期。

值得注意的,一是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利率市场化都离不开基准利率的形成,而市场其他利率均应根据基准利率进行调整,同时一个稳定的短期利率作为整个市场的基准利率也为央行货币政策实施提供有效的操作目标。目前我国浮动利率债券只能以中国人民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基准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场利率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