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资源性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产品的价格应当既考虑勘探、开发成本和运营成本,同时,也要考虑资源所有者以资源作为资本所应当获得的投资收益。但是,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产品价格往往只包括开发成本和运营成本,而不包括资源所有者的投资收益。由此导致资源性产品价格过低,有时甚至是无偿使用,生产资源性产品的企业本身自我积累能力难以提高,不能形成有效的价格制约机制,刺激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造成资源性产品的浪费,实际上也是资源性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原因之一,国家作为所有者在经济上的权益得不到实现,国有资产收益大量流失,资源耗竭得不到补偿。
4.管理体制不完善,执法体制不健全
国有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是处理各级政府国有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权限的根本制度。国有资源的垄断性,决定了对国有资源的管理应当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和统一的所有权管理。我国多年来注重国有自然资源的分部门管理,缺乏统一的计划管理和所有权管理,导致国有自然资源事实上的部门所有和地方所有。管理者缺乏市场观,对资源分配、开发权的取得采用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实行单纯的行政分配,导致配置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益低下。
在国有资产的管理中,还存在着法制不健全的现象。我国的法律法规对于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产权明晰缺乏支持,现有的某些关于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法律并不具有实践性,与市场经济运营规律相悖,难以保护所有者的权益。另外,不法分子哄抢、盗伐国有森林资源,个体采矿冲击国有矿区,盗采国有煤矿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甚至以武力威胁伤害执法人员的这些严重违法行为,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恶化,国有矿区投资损失,国有资源破坏严重。
3.5.5加强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上仍然是采取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型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可以说,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自然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同时,越是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维持自然资源稳定持续“增值”能力和供给能力就越显得重要。
所以,从我国资源承载力来看,如果不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继续以高投入、高消耗支持经济高速发展,就会遇到资源供给不足的严重阻碍,在国际竞争中居于不利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尽快转变过去那种高消耗资源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发展由资源浪费型向资源节约型转换。所以说,对国有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是摆脱我国资源面临的困境,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良性发展,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
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内涵,就是将自然资源作为资产,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企业成为一个独立产业,按照科学原则和经营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经营。其实质是以产权管理为核心,以有偿使用为手段,转变企业运行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1.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
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是资源资产化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的重点是开发使用权的管理,如国有土地的使用权、森林资源的采伐权、矿产资源的矿业权等。
(1)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就是对资源性国有资产各种权力的划分与确认,即对所有权和相应的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的界定。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性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界定,即界定是否属于国家所有的资产;二是与所有权相关的,由资源性国有资产所有权能分离而产生的其他产权的界定,即界定资源性国有资产各类经营权、使用权、管理主体行使资产占有、使用和收益权的界限、范围和关系。
实施产权界定,可以明确国有自然资源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国有资产,强化人们的产权意识,也可以明确资源性资产的归属关系和管理对象,更有利于国家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防止国有自然资源的流失,有利于建立产权明晰、权能结构合理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产权登记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依法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以及企业单位占有、使用和依法处置国有资产的法律行为。资源性资产要进行产业化管理,首先需要做的基础工作就是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
产权登记是资源型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实施产权管理的前提和基本手段,有利于国家维护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保护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还可以维护资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经营效益。产权登记明晰了产权,使以前无偿使用的资源被推向市场进行有偿转让,促使企业加强管理,制止滥采滥用资源的现象,淘汰粗放经营资源的企业。
(3)资源性国有资产产权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在对资源性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界定和产权登记之后,明晰了产权。要让资源性国有资产充分流动和合理开发,必须重视产权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只有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产权进入市场,其价值才能得到确认和真正实现,也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发挥激励或抑制功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走向良性发展。资源性国有资产产权市场能否正常运转,主要依赖以下几个基本条件的建立:①企业是法人主体,能自主决策,自负盈亏;②资源性国有资产能够自由转让;③产权交易市场应该是公开的、自由竞争的市场。
2.资源合理利用的战略:可持续发展
资源性资产运作的效应往往具有时效滞后的特点,因此,必须把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来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战略的根本转变,是使经济发展由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轨道上来,以现有资源消耗型的粗放经营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的集约经营,由数量型发展模式向效益提高型发展模式转换,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目前比较广泛运用的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UNED)1987年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给出的:“不损害人类后代的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寻求一条人与自然、与人和谐相处,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发展道路。
我国现阶段为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既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又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集约利用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建立起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的国民经济的物质生产体系。
(2)维护资源基础,发展资源产业,增强资源增值能力与供给能力,建立起资源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
(3)积极防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保证国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状况相协调,建立以强化生态环境管理为根本内容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所有这些概括起来,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优质成果,排放出尽可能少的废弃物,这种“最少——最多——最少”的生态经济公式是合理利用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基础。
3.资源合理利用的战略保障: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宏观调控
在实施资源性国有资产合理利用的战略过程中,有必要突出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为此,应进一步明确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对资源所有权与资源使用权实行两权分离的制度,可以对资源使用部门实行资源的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使用者就不会轻易地滥采或过度使用资源而不承担任何直接损失,还可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避免资源以不合理的占有方式,造成不合理的经济效益分配格局。资源归国家所有,国家就应设立专门的国家资源资产管理机构,制定法规,实施管理、调节、监督等职能,并实行“政企分开”的管理方式,避免各级政府只抓经济效益,忽视资源政策和管理的行为。国家作为资源的所有者对资源的使用者征收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协调由于资源条件不同产生的经济利益差距,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弊端,使资源使用者之间平等竞争,资源合理流动,合理利用。统一的调控体系还应以一系列规范市场竞争和企业行为的法规实施为基础。鉴于我们国家现状,不仅要强调立法,更要强调执法,法律若只是条文,就起不到约束和调节作用。我国现已制定不少有关自然资源的保护法规,如土地法、矿产资源法等,但由于国家缺乏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执法监督体系与措施,往往使保护自然资源的法规在地方行政的干预下得不到切实贯彻,导致纵容资源破坏性的开发等违法行为,造成一些地方出现目无法纪、伙同盗窃、抢盗矿藏、石油等现象。因此,建立并完善我国的执法体系,采取有效措施立法是保证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
思考题1.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归政府,但是所提供产品与权力机关有本质的不同。国有资产一方面要讲求效率,另一方面也要讲求公平。因此,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产品的同时,不可以忽视与市场接轨的问题,这一点和权力机关有着根本区别。
结合国外经验,请构想一下事业单位逐步实现市场化可能的几种途径。
2.国有土地在批租的过程中,普遍的价值低估现象导致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而作为全民所有的土地,在其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使广大人民得到实质性的好处。请你构思一套可以对土地批租过程加以有效监督和制约的机制,从而达到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