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4855500000003

第3章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基础(1)

1.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基石终身教育理念

1.1.1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理念

1.终身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终身教育思想在中外古代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早已有了体现,只是由于后来学校教育的发展,这种思想逐渐淡化,以至人们普遍地把学习和接受教育仅仅看做是人生某一阶段的事情。然而,随着社会问题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面临着各种挑战,包括社会变化加剧、人口急增和个体寿命延长、科技进步和闲暇增加。概括起来,有两种因素是最主要的,即教育民主化呼声提高和科技进步的要求。进入20世纪,人们对教育平等、教育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反对教育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的领袖,而是要面向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的终身的方向发展。现代科技具有革命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生已不再可能。在这一背景下,终身教育的思想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1965年,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展望》一书中提出了任何年龄阶段的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学习机会的思想。同年,“终身教育”这一概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采用。

1972年,《学会生存》一书中鲜明地提出,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为生存而学习。这一观点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终身教育开始向体系化的实践阶段迈进。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已经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终身教育思想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终身教育已经进入了实践阶段。

2.终身教育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终身教育,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中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之间的有机联系。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表达了类似的认识,认为终身教育“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的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达方法。”简单地说,终身教育就是贯穿一个人生命过程的全部教育。

3.终身教育的理论

在对教育的看法上,终身教育论者认为,教育是一个统一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并不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终止,而应该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部过程。从纵向方面说,教育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从横向方面说,教育促进每个人身体、智力、情趣和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开发人的潜能,使他适应、理解生活。现代脑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给终身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脑科学的成果显示:大脑中还有很大部分潜力未曾加以利用,这些未曾利用的大脑潜力高达90%。生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进展共同说明。人的一生各个阶段都有学习的必要性,而且都有学习的可能性。据此,终身教育论者认为,“人们在一生的每个阶段,都可以接纳和学习许多形式的智力、体力方面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大门是敞开的。”基于以上认识,他们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认为传统学校教育制度不能适应剧烈的社会变化,尤其是知识迅速增长与变革的需要;与生活缺乏联系,脱离具体的现实,与生活之间不存在对话和参与;不能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教育内容狭窄,模式单一,忽视个性发展等。他们还认为学校教育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因为青少年时期不是人的惟一的受教育时期。鉴于此,朗格朗指出,学校的作用要完全改变,基础教育应该成为一个序曲,它基本上不是一个获得知识的过程,而是应该使未来的成人掌握自我表达和与别人交流的方法;主要应该强调的是掌握语言、发展注意和观察的能力、知道怎样和在哪里获得信息,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教育目的上,终身教育不以获取知识作为主要目标,而是把重点放在个人的发展上。

因为人是主宰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原动力,是社会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重视人的发展,就是推动社会发展。因此,终身教育的责任是:“确定能够帮助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不断学习和得到训练的结构和方法”;通过“多种自我教育的形式,向每一个人提供在最高、最真实程度上完成自我发展的目标和工具。”把重点放在人的发展上,终身教育论者首先是承认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他们认为,教育的主要动因不是别人,而是受教育者个人,获得发展的也是个人,通过别人取代不了的学习过程发挥自己的潜力的也正是个人。教育过程只有真正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教育才能够成功。所以,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把重点放在人的发展上,终身教育论者还强调人的个性发展。认为必须从学习者本人的实际出发,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发展要求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教育,主动地成为教育对象。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适合人们更多的不同的需要,由于终身教育大大地扩展了传统教育的范围,因而可以使每个人的创造力、才能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基于这一教育目的观,朗格朗提出必须对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进行改革。他指出学校要考虑青少年在生理、情感、社会、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为此,学校教育应该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人都能按自己的本性去发展,而不是将每个人的发展都纳入一个预先设计好的、仅仅适合某一特殊学科的模式中去。学校教育要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组织工作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这比向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传递要重要和有用得多。此外,学校教育还要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将来承担生活的义务和责任做好准备。

在教育方法上,由于终身教育论者认为终身教育不只是正规教育阶段的延伸,所以他们认为终身教育有其自身独特的内容与方法。朗格朗认为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尤其是方法的探讨,正成为终身教育的重点。《学会生存》的核心思想在于“学会学习”。书中指出,“我们再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去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这就要求人们要学会学习,即掌握方法。朗格朗列举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如方法种类有限、片面强调语言和文字形式、忽视个体智力差别等,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教育的失败。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对改进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些新的方法逐渐产生,终身教育论者提出的方法有:

自我教育。教育过程的主要动因是处于这一过程中的学习者,所以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要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原则上”。

小组学习方法。终身教育向一切人提供学习机会,方法应重点放在把每个人的智慧、技能和知识集中起来,以达到共同获得知识的目的上。在小组学习中,学习者通过有方向、有组织的讨论和交流,提高了学习效果。

创造性和非指导性方法。许多终身教育论者把创造性看做是教育过程的本质,因而主张采用创造性方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的方法,降低了教学中教师的直接干预作用,提倡教师在小组与个体之间建立必要的体系。

教育要遵循兴趣原理。朗格朗认为,教学应该遵循人类活动的“兴趣性”这一重要规律,如果学习者乐于做出努力和拿出全部力量,这也会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实际上,这一要求更接近于教学原则。此外,终身教育论者还提出了对特殊人物和事物的分析、进行学术交往、读书、实践和观察等方法。

总的来说,终身教育是一种内容广泛的教育思想,其观点远不止以上这些。终身教育思想自20世纪70年代末被介绍到我国以后,很快便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影响到了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实践的改变,特别是它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强调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强调教育方法的改革等,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4.终身教育思想对教师教育的影响

终身教育是适应当代及未来社会需要的教育新理念,但是,终身教育并非仅仅源于社会的需求,它“也源于人们积极的充实生活的需求。所谓‘人生’需求的充实,是今日许多人所强烈追求的,这种需求以连续性、成长性为特色,同学习需求有着深刻的关系。”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等国际团体的倡导下,终身教育思想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教育改革的推动力及指导原则。它对世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指导教师教育改革的主导思想,或者可以说.教师教育的概念正是在终身教育的思想背景下形成并得到发展的。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看法,“终身教育直接导致学习社会的概念”。“学习社会”一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1972年刊发的《学会生存》中,是作为寻求未来社会形态的概念而使用的。其含义是指求得自我实现的学习被贯穿于每一个人终身的社会,它跟终身教育论倡导的社会是同一的内涵。可以说,终身教育的思想是学习社会的基石。无论终身学习论还是学习社会论,都是着力于更明确地、更本质地表达终身教育的理念。它是建立在获得知识、更新知识、应用知识这三者基础之上,而这正是在教育过程中应强调的三个方面。终身学习强调的重点:即持续个人一生、系统性学习适应时代变化需求、达成自我实现目标、增进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与动机,以及融合正规非正规与非正式的教育设施等。其特性包含人与社会的不同层面:①开放性:向全民开放,没有资格的限制。②整体性:包括个人一生所有的学习活动。③连贯性:强调各种学习组织体系的联系贯穿。④统整性:各种学习形态作有机的协调与统整。⑤弹性化:学习目标、方式、时间、地点、内容及过程有弹性。⑥生活化:强调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工作相结合。在终身学习社会中,学校是正规教育的完整系统,均以教育为主要功能,让学习者能按部就班进行有计划地学习。同时,学校教育能提供学生毕业后自我教育的基础,这是学校教育的新作用。所以,学校系统以其特有的功能提供各级各类教育与学习的机会,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架构。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强调教育是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即教育面向全体人民,并把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连接起来,使各种教育机构趋向一体化;强调教育具有连续的特点,它贯穿于人生的整个过程,把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连接起来,使人生各个发展阶段的发展持续不断。这一思想强调对终身发展的研究,已不只偏重个人的职业选择方面,而是扩大到个人自我潜能的发挥。因此,如何使人生各阶段的潜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逐渐成为终身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受到此种理念的冲击,逐渐感受到终身发展和终身规划的重要性。

此外,教育受到社会的变迁、科技的发展的影响很大,教师也逐渐体会到在职进修的必要性,光凭过去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是很难胜任目前的教学工作,必须不断地进修,吸取各种经济、政治、科技和教育知识,以扩大知识领域,提升专业能力。由此说明,教师专业化最终要体现于个体专业发展水平,依赖于个体专业发展的追求。个体的专业发展是连续的终身的发展过程,是职前教育、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需求。新时期的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将愈来愈复杂,要处理的问题可能不只是学校内教学的事情,同时还要面对社会、科技、家庭所带来的各种挑战。所以,教师专业发展更显现其迫切性。

终身教育思想的出现直接影响了教师教育的发展,国际上逐渐形成了把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统一起来的趋势。欧洲经济合作组织1974年召开的关于“教师政策”的会议,将“师范教育的连续性和教师的阶段性成长”作为会议的主题之一。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教育作用的变化及其对于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的影响的建议》。建议书中强调了教师培养与进修相统一的必要性。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书中建议:应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并把它看做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并提出要重新思考并沟通教育的各个阶段,拓宽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变化及工作性质的变化,而且构成一个形成完人的持续过程。

1.1.2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育原则

终身教育的思想确立了教师教育的一系列新原则。

1.连续性原则

把教师教育的视野扩展到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要打破职前、在职教育各自为政、互相割裂的局面,通盘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教师一生都能受到连贯的一致的教育。

2.一体化的原则

终身教育要求把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的各种教育机构相互联系起来,对教师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进行全程规划,建立起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的及各有侧重的一体化体系。即包括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对教师的培养,政府部门和各教育机构及学校通过考试任用教师,对已经进入教育领域的教师进行提高教育的在职进修在内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3.发展性的原则

它要求教师专业的发展具有自觉、综合的更新能力,教师教育要把教师的态度、技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专业发展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知识、技能、情意一体化教育,并使教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包括职前师资培养阶段、实习教师的导入阶段及在职教师的持续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专业发展各具特性,也各有独特的发展需求与发展内容。即使就在职阶段而言,教育界及社会大众的观念仍然停留在“教师在职进修与训练”这个概念上。事实上欧美各国的经验已经显示:“教师进修与训练”这个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也造成很多局限,必须进一步扩大为“教师专业发展”。因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