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4855500000011

第11章 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3)

教育所以存在很多问题,就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教育的特殊规律。这些特殊规律需要在教育的创造活动中去发现,骨干教师在这个阶段开始就某些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

3.理论水平大幅度提高

创造性活动不是一种纯经验的活动,而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如果说教师在适应期和发展期,侧重在教学实践性素质的提高,那么,在创造期就侧重在理论方面素质的提高。创造期教师素质的理论化,体现在两点:一是围绕问题学习有关的理论,并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改,二是在教改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总结。创造期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际成果上,表现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模式,总结出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某方面的理论,发表有一定分量的教育论文或教育着作。

创造期的长短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在创造期,有的教师能够保持持续的和旺盛的进取精神,不断创新,达到对教育规律的比较全面的把握,对教育问题有比较系统的见解,成为教育专家。他们不仅知识、能力素质全面,而且德才兼备,有高尚的师德。更主要的是他们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对教育有比较全面的观点和系统的见解。

按照教师成长规律划分继续教育层次,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这是因为:第一,目前我们对教师成长规律研究得还不够,不足以形成统一、完备的划分标准,第二,中小学教师成长具有共同的规律,但在不同的内外因作用下,不同地区和不同条件所反映出的差异性也很显着。第三,现阶段继续教育,人们对继续教育的认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因此完全按照教师成长的阶段来划分培训层次、组织培训在认识上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择划分培训层次的方法,也可以把前面提到的几种划分层次的方法混合起来使用组织培训。

2.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总体构想

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理论课题,也是一项精细的实际工作,必须彻底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紧紧围绕明确、具体的课程目标来进行。课程目标是由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决定的,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系列化、层次化、具体化。课程目标又需要通过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来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应是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教育理论、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密切结合为主要特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的动态课程结构。

2.5.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结构

对于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要实现其培训目标,课程建设是重要的保证,而课程设置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即改变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结构,建立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结构。为此,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以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者对此作了很多理论阐述和实践尝试。

1.关于课程设置多元化和课程结构模块化

多元化是指改变以往课程单一化、简单化、规范化、固定化的模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格和需求的培训对象与培训目标设置,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必修也有选修的不同类型的课程,使课程设置形成灵活机动多元化的新格局。模块化是指区别于学历教育中以学科知识体系结构为主的课程结构,创建以教育教学中课程问题为中心的模块式结构。一些学者建议,课程结构可分为三大类型,七大模块。三大类型:公共课类,学科专业类,实践活动类。七大模块:①教师修养模块,侧重于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修养类课程,如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法与教育法规等;②教育理论模块,如国内外教育思想评价、学科教育学、学科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估、班主任工作艺术等;③教学理论模块,如教学论、学科教学论、计算机辅助教学等;④教育教学实践模块,如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活动指导、班主任工作实践等;⑤教育教学科研模块,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科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科教学内容专题研究、学科教法专题研究等;⑥知识扩展与更新模块,介绍各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前沿领域的有关成就;⑦应用实践模块,如学科知识社会实践等。

这种模块化的课程结构,给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以极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参加培训的在职教师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不同模块组合教学,以使课程有针对性,同时也可以保证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2.关于课程结构的开放性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必须以教师专业化为取向。教学工作既然是一种专门职业,就必须以专业理论知识作为职业依据,以专业技能技法作为职业保证,以愿意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思想或情意作为行动统帅;任何一名教师都必须接受制度化的教师专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教育制度是伴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而建立发展起来的,师范院校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艺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一个人仅有所教的学科内容方面的知识还不足以很好地承担起教师的职责,还必须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懂得教学方法,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及有关人的发展的知识,而这些方面正是教育科学所关注的范围。因此,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起了以普通文化知识和专门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教育学科知识为核心的教师专业教育制度及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以保证教师队伍的优良水平。这种制度要求教师教育的课程必须是开放的。

开放性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要求把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文化环境中进行设计和调整。

在考虑课程的传统性、稳定性和继承性的同时,对社会需要、科技发展、新思想、新事物做出迅速反映;在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在考虑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增加小型化、专题化、即时性的课程内容,保证信息的强度、浓度和时效性。

2.5.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内容构成

教师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支持,因此,课程是连接教师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纽带。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因此相应的课程结构是单一学科纵深发展型的课程结构,没有体现出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

如上所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应该是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的动态课程体系。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中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结构由本体性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课程(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主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课程(以教育经验的升华为基础的实践性知识)构成:

1.本体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本专业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三个方面:本专业基础知识,与本专业有关的其他知识和本专业所必备的各种技能。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具有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障。教学的最终绩效主要是用学生掌握的本体性知识的质量来衡量的,在一定限度内,教学的有效性是与教师所掌握的本体性知识呈递增关系的。因此具有丰富的本体性知识是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继续教育应该把本体性知识结构的完整和内容的先进作为培训的一个重要方面。

2.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和在何种条件下才能更好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开展教学的一种知识类型。在教学中,条件性知识就是指教师对“如何教”问题的理解。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现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可以使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运用条件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进行重组是现代教育科学的基本要求,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对条件性知识的再学习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3.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施自己的有目的行为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它包括对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和对课堂知识结构的研究。教师的实践知识能够对教师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加以结构化、系统化,从而升华成个人的理论。

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因此对实践性知识的再学习是教师实现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上述三方面的知识对教师知识结构建立了彼此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的功能关系: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教师条件性知识对本体知识的传授起到一个理论性的支撑作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到一个实践性的指导作用,教师的专业性也是凭借“实践性知识”来体现的,这种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形成“实践性知识”的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这三方面知识构成的继续教育内容体系.既能保证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规格教师培训的不同要求。它对于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从课程内容体系来看,应该包括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本体性课程(包括所任学科知识更新,这类知识可以有很多模块,如学科前沿简介、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知识拓宽与应用、高观点下的基本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等)、条件性课程(包括教师职业所需要的有关知识类与教育理论类,这类知识也有许多模块,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育与社会、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测量等)、实践性课程(包括教育实践的基本技术与方法类、现代教育技术类、教育科研类和操作性实践与指导类,如关于操作性实践与指导类知识可包括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教材教法的指导、反思性实践和教学经验的传授与研讨等)。

许多学者认为,当前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中心任务是:转变观念,培养创新,树立师德,扩大知识面,掌握新技术。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依照这一中心任务,教师的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的更新

这是促进在职教师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投身于素质教育的重要前导性内容。

没有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的进步,在职教师就无法提高自身水平,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

(2)职业道德教育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准则。相对而言,由于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更必须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以人格培育人格”。可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教师取得社会信任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