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童兵自选集
4855100000019

第19章 新闻学基础研究(16)

列宁反对由少数人垄断新闻报道的意见,为我们对目前报道组应采取何种政策提供了指导原则:要确保新闻报道完全真实,就要直接联系群众,打破报道组的垄断,真正放手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

开拓新闻来源多样化的同时,还应实行多种形式办报,这样做有利于冲破垄断,展开竞争,确保新闻真实可靠。

第四,在整党中切切实实地整顿文风,从中央做起,从领导做起,扎扎实实地打一场围剿造假风的持久战。

文如其人。一个文风不老实的人,在政治上必定是个不老实的人。不仅讲假话写假文的人如此,暗示、唆使、鼓励讲假话写假文的人的政治品质也一定很糟糕。毛泽东同志说:“群众不讲真话,不怪群众,只怪自己。”比如,报道破获一个流氓团伙,记者和有关新闻单位领导故意略去某些领导干部怂恿、包庇子女犯罪的主要情节,记者的行为当然应该批评,那些有关领导干部不也应该受到指责吗?某国民党军官驾机起义归来,电视台最后得讯,找了不少领导干部去补拍欢迎现场,这些并非不懂得新闻必须真实的领导干部,对这样的作假难道就无一点儿责任?某部本来负债累累,工作中问题成堆,硬让人写稿吹捧自己如何如何好,这仅仅是执笔者的问题?

列宁论述得十分深刻:“用善良的词句来掩饰不愉快的现实,对无产阶级的事业来说,对劳动群众的事业来说,是最有害最危险的事情。不管现实如何令人痛心,必须正视现实。不符合这一条件的政策是自取灭亡的政策。”

因此,利用整党之机整顿文风,不仅极为必要,而且首先应由领导干部带头,查一查有无“不真实的思想”,有没有“用善良的词句来掩饰不愉快的现实”。从第一批整党单位宣告基本结束的一些报道来看,这类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当然,也有解决得较好的。例如,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高扬同志在一次会上就指出:河北从前的工作不像报上说的那么不好,现在也不像所说的这么好。请搞新闻工作的同志务必笔下留点余地,说好说他九成好,或七八成好,要压出水分。说不好,也不要说得一无是处。总之,不要把话说满,说绝。我希望大家敢于实事求是地拿起批评的武器。另一个领导干部,深圳蛇口工业区党委书记袁庚对新闻记者说:蛇口不是一切都好,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工棚大火,应该发消息。只写好的一面,不写不好的一面,不真实。如果不敢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你们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这种态度,这种做法,说明了整党以后文风上的进步,希望能更多地见到这种令人振奋的新气象。

新闻界内部,尤其是新闻界领导人,对本单位的文风,也要有坚决的强硬手段。《甘肃日报》对搞假报道或新闻严重失实的作者实行三条惩治办法:

(1)在报纸上公开登出作者真实姓名和工作单位;

(2)追回稿费,通知并建议其所在单位给予批评或纪律处分;

(3)出示“黄牌”,在半年至一年之间不再采用其任何稿件。

这三条之外,如果加上对审查同意签发该稿的领导同志的处理办法,就更全面和有效了。

总之,处置弄虚作假的纪律和法律,要尽快制定,从严执行。

整顿文风,本文着重强调要从党的领导干部做起,从新闻单位领导做起,这并不是说每个新闻工作者可以放松要求。相反,作为新闻工作的前沿战士,扎扎实实端正党风,纠正文风,则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这方面的问题不用赘述,这里希望重温一段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供共勉:

“我们的读者已经成了严格的、不留情的批判家。谁要给他牛皮吃是不行的。欺骗人民是不行的。这办不到。他如果在你的作品中发现虚假、不真实、撒谎的地方,就要发怨言,放下书,不读完它,并给你散布不好的名誉。好名誉一失掉就不易恢复了。”

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部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某些新参加新闻工作的同志的政治、业务素质不适应工作的需要。缺乏专业的基本训练,不大理解新闻必须真实的重要意义,没有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的同志分不清新闻与文学的界限。再比如,不少新闻单位工作秩序混乱,职责不清,制度不严,奖惩不明。然而,最主要的,还是党风不正,社会风气不正。完全造假,子虚乌有,严重失实,基本上都是由于党风与社会风气不正。因此,要彻底根绝新闻失实,就要从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着手。党风要端正,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是关键。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秉笔直书”之风;党的新闻工作,以实事求是自豪。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对新闻失实掉以轻心,十年“文革”,弄虚作假,更为恶劣。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不断清除“假、大、空”的流毒,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扬。这说明,恢复好的文风,虽非易事,但决不是不可能。现在我们有着很好的政治条件确保新闻报道的完全真实。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民主环境,无所畏惧地将一切阻塞言路的弊端尽数革除,从整顿党风、整顿社会风气着手,文风一定会有根本的好转,一个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文风一定会出现在我们面前。对此,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并愿意为党风、社会风气和文风的好转献出自己的力量。

新闻价值·新闻价值观·新闻的价值

大千世界,天涯海角,每时每刻都发生着纷繁复杂、不胜记载的事件,而被新闻机构注目、采集并发布的只是其中极有限的一小部分。为什么有的事被记者千方寻觅,百般追逐,有的事又为人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里有着一系列值得研究的问题。

首先是新闻价值问题。西方新闻界很早就提出并努力探讨这个问题了。一些资产阶级新闻学研究者以为,时间性、接近性、显要性、重要性和人情味是构成新闻价值的五个要素,并且强调指出:读者兴趣是新闻价值的试金石。被国人誉为中国新闻学界“开山祖”的徐宝璜在《新闻学纲要》中也提出,注意人数的多寡和注意程度之深浅,为新闻价值的标尺。

题记:笔者主张仔细区分这三个概念,目的在于充分认识新闻价值的客观性,新闻价值观的主观性,以及新闻的价值所具有的多样性。这种区分,在当时和今天都是有意义的。文载《南京日报通讯》1982年第2期。

近几年来,我国新闻界就新闻价值而展开的争论中,看法大相径庭的主要有下面两种:

一种认为,新闻价值指的是选择和衡量新闻的标准。

另一种认为,新闻价值不是选择和衡量新闻的标准,它只是事实内部含有的使其能形成新闻(即足以引起新闻工作者重视并促使他去采写)的因素。

显然,前一种看法指的是主观尺度;后一种则强调新闻价值是事实自身的属性,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这两种看法,哪一种符合新闻价值的本质呢?

我们知道,记者和读者面临的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记者面对事实,读者面对的则是新闻。新闻不同于事实,而是事实的报道。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不同新闻的爱好和评述去选择和衡量新闻,而记者首先根据自己对事实的不同评价去衡量和选择事实,然后将它们写成新闻。因此,记者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发掘、比较和选择每一事实所含有的值得他下工夫的因素。他的依据,自然是这些事实中含有构成新闻因素的量的多寡,量多则价值也高,量少或根本不存在这种新闻因素,他就弃而不顾。可见,把新闻价值看作事实自身含有的新闻因素,也即表明某一事实足以构成新闻事实的内在素质,是符合新闻工作实际的。

再说,肯定新闻价值寓于新闻事实之中,有利于揭露和反对新闻报道中的主观随意性,坚持辩证唯物论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因为主观的标准总是游移多变的,往往由于不同的阶级和政党,不同的国家和时代,不同的报刊和记者而使标准变得千奇百怪,截然相反。所以我个人倾向于把新闻价值看作新闻事实内含的新闻因素及这些因素多寡的看法,不同意把新闻价值看作选择和衡量新闻的标准的意见。

承认新闻价值的客观性,并不否认人们的能动作用。他们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去判断某一事实的新闻价值有多大。同时,新闻价值的因素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有所发展,人们对这些因素的认识也相应有所改变。但是,人们对新闻价值的种种因素的认识,已经不是客观的了,而是意识的产物,它们同上面讲的新闻价值不可等同视之。这种发现、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和评价、选择新闻事实的尺度,便表现为一个人的新闻价值观。新闻价值和新闻价值观,作者认为可以这样来分别:

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所含有的新闻信息,其信息量越大则价值越高。

新闻价值观指的是人们确认新闻事实、判断该事实含有新闻信息量的尺度,它表明人们认识新闻事实的过程和结果。

作为新闻因素,资产阶级新闻界所提出的五个方面,对我们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来说,不无借鉴和参考作用。然而,在新闻价值观上,不同制度的区别就不可掩盖地显露出来了。无产阶级新闻价值观和资产阶级新闻价值观是截然相反乃至根本对立的。

比如,就新闻价值而言,都公认新闻事实含有的新闻信息越重要,新闻价值就越高。这里的“重要性”,都认为是:新闻事实同读者有切身利害关系。但什么是“切身利害关系”呢?无产阶级认为天下事大者莫过于自己同其他劳动群众的解放和幸福,资产阶级则把发财、享乐视为“大事”,于是,他们把“女人加狗”、“金钱加手枪”等奉为“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而无产阶级却鄙视和反对报道这些事件,认为它们毫无价值。这说明,作为科学抽象的“重要性”来说,两个阶级并无二致,但在新闻价值观上,两者对“重要性”的理解和解释却是完全不同的。这表明了新闻价值的一致性和新闻价值观的多样性。

不仅对立阶级的新闻价值观不同,同一阶级的新闻工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人员,甚至不同事件中反映出来的新闻价值观也不完全一样,这里要受到立场观点、职业道德、文化教养、理论水平、阅历经验甚至个人爱好的影响。

有的同志试图用价值学说来理解新闻价值。认为价值是通过交换价值得以实现的,所以新闻价值只有写成新闻才具备。

他们认为:不报道的事实是没有新闻价值的。这种看法不对,因为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含有的内部因素,不管人们报道与否,它们总是蕴藏在事实之中。因此,不能用价值论简单地套用于新闻价值。

不过话要讲回来。事实上,新闻价值往往通过新闻才得到社会承认。例如,陨石落到不为人知晓的大洋里,从自然属性看,它无疑含有大量新闻信息;但只有吉林陨石雨才体现出自己的新闻价值——因为它投入了社会(登上了报,上了广播),为社会所承认。

这里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即新闻的价值。新闻的价值是指含有新闻信息的事实写成新闻公诸社会后,所得到的社会评价和所引起的社会反响。作为报纸工作人员,不可能去任意“提高”新闻价值。(这样的蠢事,过去没少干,其教训是沉痛的。)但可以努力提高新闻的价值,注意发掘含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改进采、编技巧等等。新闻的价值又是一个宣传效果问题,注意提高新闻的价值,提高它的宣传效果,这正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当努力的事情。

新闻信息传播与舆论定势的互动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社会主义中国宣传思想工作长期的、既定的方针。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的新闻界,对于社会舆论走向的引导,担负着责无旁贷的使命。研究新闻信息传播与舆论定势的互动,有着理论开拓和实践领路的双重意义。

舆论,简单说即指公众的意见。稍详述之,则指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注的、某一争议中的社会性问题的共题记:笔者认为,舆论定势生成的内驱力,产生于舆论主体的内在信息需要。新闻信息量的科学把握和信息质量的不断优化,成为当前新闻改革的首要任务。在教学、科研和学术会议中,笔者总是呼吁要认真克服“信息洪水”与“信息饥渴”的缺陷。本文是这种呼吁的一个声浪。本文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5年第4期。

同看法。它是社会生活、社会态度的映照。作为社会意识,它又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舆论是语言化了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定势,是意识对一定情势作出定向反应的一种准备状态,社会学称之为“心向”,指人的心理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处于一种应变状态。这种状态使人对问题的解决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专注性和趋向性。依据以上对于舆论与定势的阐释,我们可以对舆论定势作这样的理解:舆论定势是公民在一定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影响下,对社会生活作出定向反应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这种状态使不同的社群对社会事件的认识与解决带有特定的倾向性和趋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