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童兵自选集
4855100000017

第17章 新闻学基础研究(14)

对于真实性科学含义的理解,大致上有以上三个层次。中外新闻传播者对这三个层次的把握是不同的。一般说来,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介,主要要求做到第一个层面即“事实真实”。因为这样,不少人利用对事实的选择,利用报喜不报忧或报忧不报喜,美化自己的国家而丑化发展中国家,他们不顾“总体真实”

要求,但并不违反“事实真实”要求,因为每一个具体的事实(喜或忧),是有依据的。因此有部分西方新闻学者提出,新闻传播不仅应该做到事实真实,也应该坚持做到“总体真实”。

在中国,多数新闻传播工作者也认为,应该全面地执行真实性的三个层次的要求,但也有人对“本质真实”即新闻应揭示本质的要求持有异议,他们的意见是:第一,如果每则新闻报道都要揭示本质,会延误新闻的及时发表;第二,有的事实,一时人们还无法认识其本质,如埃及金字塔之谜、不明飞行物等等,这类事实也为人关注,也应尽量传播。所以他们提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通过新闻报道努力揭示事实的本质,但具体事实要具体分析,不必件件事实都去揭示本质,因为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这些意见,不无道理。

三、不真实新闻的成因及防治

考察不真实新闻的成因,应循着新闻事实的发现与捕捉、新闻报道的采制、新闻报道公开传播等新闻生产的程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新闻线索与相关事实的提供者、新闻报道的采制者、新闻公开传播之前的把关者等人的个人品质及相关制度与体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新闻提供者

透视近年失实新闻,从新闻线索和所谓的新闻提供者分析,大致有三种情况促使人们斗胆造假。这些情况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爱吹不爱批(评);喜作表面文章。这种心态,诱使当事人主动向新闻媒介提供本人或本单位的“好人好事”、“先进业绩”,或者七分成绩吹成十二分,或者苗刚刚栽下,却报道已出硕果;在“主流是好的”、“成绩是主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缺点永远只是一个指头的问题”、“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等等借口下,报喜不报忧,说好不说坏,造成总体失真;部分人依靠造假发家,“尝到甜头”,引诱更多人以身试法,仿效弄虚作假者“走捷径”。上述三种情况,当事人都是由于品质不良而故意失实,而且所造假新闻,一般都属性质恶劣、后果严重之列。

(二)新闻采制者

从事新闻采访、写作、制作、编辑加工等等工作的,既有专职的记者、编辑、节目录制人员,也有通讯员、报道员、新闻干事,还有人数庞大的各地投稿者。由于品质、知识、作风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报道失实,大致有以下五种现象:

(1)采访不深入,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或者道听途说,信笔为文;编稿不核实,真稿假编,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时过境迁;这些大部分属于作风问题而致假。

(2)思想片面,随心所欲,大话绝话连篇,为了见报,天花乱坠,完全不顾事实真相。

(3)知识贫乏,不辨真伪,又轻信上当,不负责任。

(4)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分不清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之区别,常常用文学创作的方法报道新闻,以致笔下生花、“合理想象”都习以为常。

(5)追求名利,凭空捏造,无中生有,以造假而图升官发财,当先进或模范。这种品质败坏者所制造的假新闻,往往影响十分恶劣,破坏力特别大。

(三)新闻报道把关人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为了对人民负责和确保报道的完全真实,新闻报道写完或新闻节目制作好之后,常会请熟悉情况者或领导机关复核,为之“把关”。如果这些把关人从私利或从小团体利益考虑,常会借新闻报道搞“自我表扬”,还会诱导编导者将这种假报道或部分失实的新闻编排到重要版面或黄金时段,造成更大更严重的社会影响。

针对上述造成失实新闻的成因,在防治上可以从下列几项着手:

第一,从思想上认识目前新闻失实的危害性和严重性,真正懂得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之意义所在,把新闻失实现象提到一定位置加以重视与切实克服。

第二,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严密的防止失实报道出笼、严惩造假的规章制度。

第三,做好新闻报道队伍的清理整顿工作,把品质不良、弄虚作假者从中清除出去。

第四,推动新闻立法,运用法律武器,同通过假新闻谋私利的不良现象作斗争,制裁造假者。

第五,整顿党风,淳化民风,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人带头,提倡真实新闻,反对虚假报道。

应该看到,弄虚作假现象严重,在很大程度上侵害了新闻传播队伍的健康肌体。虚假报道现象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政策调整与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但是,随着整顿党风的深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中华优秀道德传统的发扬,以及新闻改革的顺利进展,这种恶劣趋势必定会被遏制,真实报道的清新之风一定会重新吹遍中华大地。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四、新闻传播真实性的全面把握前文提及,新闻真实的完全,要求做到事实真实、总体真实,并努力揭示所报道事实的真相与本质。每一则新闻报道,要做到这几个方面已属不易,而每个媒介,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确保全部报道都完全真实则更加不易,因为后者还有一个对社会总体、报道总体全面把握的艺术问题。

(一)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

从新闻报道引导与推动社会文明建设者功能看,新闻报道涉及的事实,大致可以分为真、善、美与假、恶、丑两大类。每个社会,每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两大类事实各占社会生活中的总量的比例,各报道多少才能正确地予以反映,并实现以正祛邪、以善制恶的功能?再者,真、善、美与假、恶、丑各自有什么表现,新闻媒介在弘扬真、善、美方面应截取哪些人、事和现象?在报道和反映过程中遇到哪些障碍与困惑?而在贬斥反对假、恶、丑方面又应截取哪些人、事和现象?在批评引导过程中又遇到哪些问题与启示?新闻的为文者与为政者,对此必须有全面的了解、分析与认识。

(二)新闻报道正反两面的严格把关

全面认识社会生活,为的是对新闻报道正、反面的报道控制中执行严格的科学把关。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如何认识各项工作和总体计划实现中的成绩与问题、优点与不足、经验与教训?

毛泽东过去提出主流(成绩)九个指头、支流(缺点)一个指头即九一开的主张,后来党的另一位领导人提出八二开,他后来还提出“表扬一万,批评三千”的口号。江泽民主持中央工作之后,提出“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这个“为主”是否指只能有正面报道,一切反面事实必须“正面做文章”,还是把批评性报道,也列入“正面”之列?学者们的看法和传播工作者的意见,也是见仁见智。只有对正、反面报道有正确的认识,在报道上有适当的反映,才能真正做到总体真实。

(三)新闻传播量的科学调控

社会生活中,产业结构各大类的比例,各地区行业各部门的投入与产出,各民族各性别各职业人士的贡献与取酬,各政府机关各民众团体的工作与不足,基本上都呈一定的量与质的特定状态,同其他的类别、部门、机构、人士维持一定的关系,保持相对的平衡。新闻传播应以相应量与质的报道,反映与维护这种平衡。否则,也会伤害新闻的总体真实。这就是新闻传播量的调控。一个时期,第三产业的报道多了,农业部门觉得受到了冷落。又一个时期,上海的报道多了,又传开了莫须有的流言。所以新闻传播量的调控,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新闻传播事实的道德考量

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在新闻实践中,还必须以人类的道德规范加以考量,成为真实报道的又一制约因素。凶杀案件、交通意外,把血淋淋的镜头或照片公之于众,发表在报纸上,那是百分之百真实的,但以道德标准考量,是不允许的。有些关系到地震、灾害、疫情的新闻事实,如果发表之后可能会造成人心慌乱等不必要的损失,也应有所节制;但有时如果压下不报又会导致对民众更大的伤害,这时又必须及时报道。个中考量与把握,也十分不易。

(五)新闻传播效果的辩证制衡

新闻传播真实性的要求,是应对传播效果的追求而提出的。

因为只有首先是完全真实的新闻,才谈得上效果。但是我们对传播效果,应有辩证的全面的考察,这种考察,有时也制约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比如,报道一个地方的公安部门管治社会,一个晚上端了若干卖淫嫖娼的黑窝点。报道者以为抓得越多,越能说明这个公安部门的管治有方,但他却忽略了妓女这么多,嫖客这么多,正好又说明了平日管治不力,因此在报道中不宜把话讲得太满太过。一个城市开展卫生突击活动,一日之中,清出垃圾若干车。如果想一下,这么多垃圾,为何平日不清扫?便知该城市往日卫生工作并不出色,这样,记者报道这件事时就会有适当的把握,也就保证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陶涵主编:《比较新闻学》,文津出版社,1994。

[2]蒋亚平、官健文、林荣强:《新闻失实论》,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

[3]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

谈新闻失实的原因

——党风、社会风气和文风

新闻失实,由来已久。屡治屡犯,愈演愈烈,似乎成了公认的顽症。究其原因,既有思想、作风上的因素,也有技术、工作上的问题。然其要者,恐在党风和社会风气之不正。拙文试图从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宏观角度,对新闻失实作一些探讨和剖析。

一条新闻得以问世,至少要经过新闻提供者(有时就是新闻人物本人)、新闻写作者和新闻控制者三道关口。本文将首题记:这是向全国新闻真实性学术研讨会提交的一篇论文,后发表于《新闻学刊》1985年第2期。笔者认为,新闻报道失实,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新闻工作者思想、作风上的因素,也有新闻机构体制和工作上的问题。但是,最主要还是党风不正和社会风气不正。马克思早就指出,不真实的思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要伪造不真实的事实,因此也就产生歪曲和撒谎。

先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讨论失真的情由。

先从新闻提供者谈起。

有一个大城市的工人疗养院的食堂办得十分糟糕,“不仅饭菜质量差,而且食堂的服务态度、卫生条件都存在问题”。然而,院方为了某种“政治需要”,竟公然请来一些报社记者“拍照”,为自己贴金,“自我表扬”。当记者的镜头对准正在就餐的疗养员时,“疗养员们发怒了”,他们责问记者:“是不是《儿童》

报社的?这种报道只能欺小孩子。”最后,把记者轰走了。

院方并不是不知晓新闻是不能造假的,他们是明知故犯弄虚作假,藉此沽名钓誉。

在有些人看来,通过种种手法骗取新闻工作者信任,可以达到其他途径无法实现的目的。难怪许多记者说:现在要采写真实的新闻,难哪!慎重的记者则常鸣警钟:谨防上当!

试以例为证。

有个女工,到处自我吹嘘,经人成文,通过“关系”,终于见报,俨然以“不计个人得失,放在哪里都发光的优秀党员”自居。

事后事迹败露,原来这个女工是为了“提干、提拔等政治上的需要”才这样干的,是有“一定的目的和企图的”。一个连讲师都不是的某美术学院教员,自我介绍是个大教授。稿件见诸报端,这位“教授”居然以报为凭,找到院党委,要求“享受教授待遇”!

一家建筑公司负债近40万元,靠预支料款过日子,濒临破产,竟然还厚着脸皮给报社写稿,吹牛“多收利润一万九”。其目的在以此“成绩”稳住债权人。最近,某省揭露出一个骗取荣誉的假典型。其人通过自我吹嘘,在全国许多报刊、电台、电视台以突出地位被宣传为“自学成才的优秀知识分子”,入了党,当了主任,提升为工程师,居然实现了名利双收。

这些例子,只是散见于各报众多失实稿件之一二,但已足够说明现在靠“造假发家”者确有人在!个别利用造假谋私的人物,实在令人发指。《他没沾临漳半点光——记临漳县委书记蔡成功端正党风二三事》,向人们推出一个“毫不为己、专门利人”的闪光榜样。实际生活中,这个“端正”党风的典范,恰恰是败坏党风的败类。他寄希望于报章的目的十分清楚:为自己捞政治资本,进而包庇其犯罪儿子。文中那些“闪光的例子”,都由他及吹捧他的人,瞒着党委直接提供的,也就是说,由这位“典型”自己编造的。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那些新闻写作者,又是如何编造的。

不少写新闻的人——专业的记者和非专业的记者,其间也不乏记者头子——为使报道被采用,首先竭力写得耸人听闻。

某报曾发表一个地区的《三百五十万斤香蕉告急》的来信。该信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不少单位闻讯前往采购。实际上,哪有这么多香蕉!原来作者所在公社与当地供销社有矛盾,他出于本位主义,“尽量”把情况说得严重,夸大事实,把还挂在枝头的未成熟的香蕉,也拉入“告急”之列;把本来只有150万斤,说成350万斤,并说供销社不收购香蕉,造成一种紧张气氛,以“壮”视听。介绍研究《红楼梦》的青年农民胡世庆的报道,原题为《艰难之路》,后改为《农民红学家》,调门一下高八度。其后,充斥溢美之词的报道一个接着一个,使胡世庆本人吃惊不小,“立即去信改正,一封之后又是一封,但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胡忿忿地说:“他们只有写得耸人听闻,才有可能被编辑采用。”“不管人家死活。”某省报的一篇通讯开头这样绘声绘色地写道:“啪!”一声枪响,一个正用刀行凶的罪犯的手腕被击中,菜刀跌落在地,一群武警战士一拥而上,罪犯束手就擒。战士们扶起一位藏族牧民,关切地说,“大叔,伤着没有?你真勇敢,谢谢你,谢谢你!”据调查,这段完全向壁虚构的文字,并非作者分不清新闻与文学而为,而是想以这些生动的编造“引起编辑的重视”。

制作新闻者不仅求耸人听闻,还千方百计地赶时髦,迎气候,牵强附会,强扭角度。摄氏零下三四十度,冰冻三尺,却报道一个公社在“一号文件”鼓舞下“和泥修棚,围建草场”的热气腾腾的场面。去年开展学习雷锋同志活动见报的照片,又在今年文明礼貌月中重登。

更有甚者,有的人把造假新闻当作打击报复的“武器”。一家省报发表过一件揭发某大队干部带头占地盖房的来信,实际上夹杂着复杂的封建宗族和派性斗争,因而许多事例都是虚假的。还有家省报发表一个大队干部抢占耕地建私房,严重失实,其“材料”是一个“文革”中造反夺权后被赶下台的人蓄意报复而编造的,又由另一个想靠新闻报道调进县机关的人捉刀写成。

曾在一些报刊上刊载的报道《司令员李国忠三过妻子儿女关》,其主要“事实”,由司令员本人提供(纯属捏造),作者急于出稿,对这些“材料”深信不疑,且精心“组织”,结果“假上加假”,流毒全国。这个失实新闻,可以说是新闻提供者(司令员)

和新闻写作者(新闻干事)共同精心炮制的假新闻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