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陈力丹自选集
4855000000063

第63章 试析因特网上的自由与民主(1)

写于1998年下半年,发表于《现代传播》1999年1期。

在传播科技的发展史上,一般地说,新的更为先进的传播媒介,都会扩大人们传播新闻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度。正是由于这种刺激,每当出现一种新的媒介,都伴随着罗斯扎克描述的以下现象:“人们不止一次地把幸福、希望和对尽善尽美的想象寄托在偶然出现的新奇玩艺之上,……每一次发明在当时都具有同样的地位,成为流行一时的进步象征”。如果以此评价目前关于因特网的舆论,那么除了“偶然出现”这个判断外,其余的话是很适合的。

一、自由与控制共存的因特网

因特网令人激动的地方,除了可以提供近乎无限的信息,还在于它能够自由选择、获取和发出信息,限制似乎尚不存在。在到目前为止公众可以借助的传播工具中,电脑的网络传播提供了新闻与言论的最大自由度,并且对传统的传播体制和观念造成冲击。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这样的评价:“人们在这里不必阅读来自一个信息源的消息,不必说一个话题,不必受编辑、新闻出版机构的控制,不必担心自己的言论是否离经叛道。一句话,网络使少数人垄断信息和文化的圣人时代宣告结束了!这正是网络对传统信息和文化传播方式的冲击。”“作为新的大众传媒,因特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言论多样化的舞台,以及信息自由流通的机会。”还有一些更加鼓舞人心的评价:“传播权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真正的普及”,“分享全人类信息资源”。“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则可以完全成为真正意义上平等交流的伙伴共享与参与共存。”“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信仰与思想,从未谋面的人们在无限互联的网络上将心灵拉近。”“数字化科技可以变成一股把人们吸引到一个更和谐的世界之中的自然动力。”在这个时候,我觉得传播学批判学派应当发挥制衡作用。其实,问题的实质就如德国批判学派的哈贝马斯(J.Habermas)所说:“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本身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有“矛”就会有“盾”,因特网提供了以往没有过的自由度,同时也隐蔽着同等细腻的政治与经济的控制,它离“真正”意义的自由与平等,距离还相当遥远。

(1)最明显的限制是,并非所有人都有财力和能力上网,尽管商业宣传常说“价格相当低廉,只要敲几个键就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即使在美国,上网用户的绝大多数属于中上层社会。即使上了网,其中能够有钱拜访所有美国站点的用户极少,因为许多站点收费高得惊人。

用户的能力是更大的障碍,不会读写英文,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同样不可能获得网上自由;网上信息98%为英文,显然也不能代表全人类文化。有人说:“网络以及其他现代时尚产品其实是一小撮专家、商人搅拌起来的漩涡,而时尚追逐者就在这漩涡中享受晕眩的快乐。”这也许说得过了,但可以提醒人警惕其中的商业炒作因素。

(2)技术上对网络的硬性控制暂时未跟上,给人一种假象,似乎因特网是一个自由主义的乐园。这只意味着权力组织尚缺乏管理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管理能力。因特网给权力组织出了个难题,可能暂时削弱了控制力量,但从长远看,硬性的控制会以同样大的科技手段实现,技术上获得自由和从技术上予以控制,从来是身影关系。欧洲国家正在从技术上封锁色情和法西斯信息,既然可以一定程度做到,当然这种技术也可以为专制国家提供封锁不同政见的手段。

局部的事件已经层出不穷。首先,上网公司可以有权切断用户的线路。美国亚利桑那州一对夫妇把广告贴到了几乎所有BBS上,遭到信息炸弹的反击,这侵犯了当地因特网供应商的利益,于是他们的账户被关闭。

其次,就如盖茨(B.Gates)所说:“软件平台公司可以完全控制住信息的显示方式。……如果每个人都跳过广告不看,广告公司便一钱不值。对此,信息高速公路将提供多种解决办法。

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利用软件来解决,这种软件可以让顾客把除广告以外的所有东西‘快进’过去,却用正常的速度播放广告。”显然,这种技术可以强迫用户看某种信息。

第三,由于因特网在不少国家的入口是被国家控制的,众多的BBS被称为自由论坛,但是只要当权者认为某个论坛可能会带来麻烦,就可以指令本地因特网的上网公司关闭掉。即使平常,也可以安排专人检查。如一位在电脑网络公司上班的人写道:“我每天的编辑任务就是查看网络论坛里几万网友的言论,是否都符合四项基本原则。”是不是有效是另一回事,这是一种控制的努力。

第四,发出的信息也可以被别人删除。例如一位加拿大的绝症患者向各BBS发出解除安乐死禁令的呼吁,而另一位电脑专家因为有不同看法,便用一个程序就抹掉了他发出的全部呼吁。

因特网是全方位开放的,因此有人说,“用户可以利用多节点的联通访问,轻易地绕开把关人设置的障碍来获取信息”。

但这对一般用户来说绝非“轻易”,这需要熟悉计算机技术。

“如果某个国家或某个地方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设置障碍,那么,很多人就会被挡住。”

(3)话说回来,由于因特网确实开阔了新闻和言论的自由空间,政治、经济的权力组织针对因特网实行的控制方式,正在从硬性控制转向以软性的对话关系、对策关系为主,如同我们说话中有语法的无形控制,但大多没有感觉到一样。

因特网本来用于军事目的,并非是要为民众创造新闻与言论自由的天地。就权力组织的愿望而言,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A.Toffler)写道:“任何国家都在力保权力。无论给我们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国家都将想方设法阻止最新的通信革命达到目的,并将对信息的自由流动加以限制。”通过各种被称为“信息推拿”的宣传手法,通过软件对信息的不同剪裁和归纳,通过管理者阶层间接控制局域网,等等,使得因特网的新闻和言论不会经常溢出被允许的限度。虽然原则上网上用户人人平等,但要意识到这个事实:“许多国家中,拥有最先进技术的机构是情报或安全部门。许多科研机构直接为这些部门服务。这些工作当然是为了强化对网络的监督和控制,这种控制通常是在你不知不觉中存在的”。

(4)虽然网络上的每位用户都有自由选择信息的权利,但是由于强大的信息源网站比普通个人用户具有的优势,用户的选择权实际上只是一种操作权,就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手心一样。

尼葛洛庞帝(N.Negroponte)强调“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介的本质,‘推’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从推(push)到拉(pull),确实提高了用户的自由度,但问题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你选择的信息仍然主要来自大型的上网媒介,不论根据需要或兴趣选择哪条作为你的个人头条,都渗透着上网媒介的意识形态。盖茨谈到自由选择时,强调“你能看到自己的每日新闻。……专门为你编辑并发送给你的新闻节目可能来自NBC、BBC、CNN和《洛杉矶时报》的世界新闻”。他无意中说出了用户“自己的每日新闻”实际上还是他人的产品。

以前发出一千条信息也许只有一个人看,现在发出的一条信息是用户本人点的,针对性极强,既经济又更有效果。

何止原来的大众媒介,各种政治、经济的权力组织都可以有效利用因特网传播自己的观点和广告,于是便有了网络上的“唤起民众千百万”。个人用户面对如此强大的信息攻势,他可以自由地发出自己的信息,但这种自由是不可能对等的。真正的对话只在很小的讨论小组内虚拟地实现。在个人与较大信息源之间,网络提供的自由可以使当初打不进大众媒介或“顶尖教授”的热线电话全部“打”进去,对方能否看得过来,则是另一回事;而反馈的比例,其实比中彩票的机会小得多,“心灵的接近”只是神话。

(5)网上自由对话的背景是虚拟的,这与实际生活中的自由对话尚有相当的距离,就如游乐园里“激流勇进”的游戏,与在真正的大江河中漂流是两码事一样。

网上虚拟环境的特点,1993年美国画家斯坦纳(P.Staner)

的那张两条狗在计算机前对话的漫画最为形象:“在因特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几乎所有关于网络的着作和文章都会提到这个漫画故事,并作为网络传播的优点予以肯定。甚至有的文章对将来网上实现清晰的形、声对话感到遗憾,因为它除去了交流者的身份、种族、性别等,而这些是“网络上人人平等”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