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陈力丹自选集
4855000000006

第6章 谈谈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报刊思想(2)

报刊对政府负有义务,要在不考虑个别人的特殊意见的情况下阐明人民的信念,并且证实这种信念的内容是合理的。

报刊的各种特点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即是它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尽自己的义务。马克思认为,报刊应该是政治的因素,但不是官方的因素,它不以官僚的前提为出发点。报刊是人民参与政治的普遍形式。

五、为了保障报刊正常履行自己的职责,有制定出版法的必要

这种出版法是报刊自由的本质在法律上的认可。它不是以惩罚相恫吓的一种预防犯罪的简单手段,而仅仅是对报刊的一种保护手段。出版法不同于书报检查制度,对法官来说,他独立于政府和当事报刊,他根据法律审理的是报刊违背自己本质的行动;对检查官来说,他是不独立的,上司的意志是他的法律,他根据任性审理的是报刊的思想倾向。

马克思认为,法律是人行为必备的规律,是人生活的自觉反映。关于出版法的论述表达了人们对扼杀报刊本质的检查制度的厌恶和对保障报刊正常发展措施的自觉向往。

六、马克思向往“真正的报刊”

符合上述规律的报刊,正是马克思向往的真正的报刊。这种报刊对政府的报刊而言,它是人民报刊;对受检查的不自由的报刊而言,它是自由报刊。

有的同志把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报刊思想仅仅归结为人民报刊思想,是不够恰当的。在《莱茵报》上,马克思同时使用了三个关于报刊的概念:自由报刊、人民报刊、真正的报刊。

在他看来,“真正的报刊即人民报刊”,“真正的报刊,即自由的报刊”。可见,这三个概念是同一个意思,而真正的报刊则是马克思向往的报刊的较全面的表达。

马克思希望,报刊在毫无阻碍、独立自主的条件下按照自己的特点自由发展。这样,融合了人民精神一切要素的真正的报刊才能形成。在《莱茵报》上,他用充满着花的欢乐和芳香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这种报刊的向往:

“人民知道,它的报刊为它担当了各种罪过,并准备为它和它的荣誉忍受一切屈辱;它的报刊正在抛弃傲慢的外表以及自满和武断,成为现代荆棘丛中一朵伦理精神的玫瑰花。”“那时,每家报刊都完全会体现出真正的伦理精神,就像每一片玫瑰花瓣都表现了玫瑰的特质并发散出玫瑰的芬芳一样。”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各部分互相联系、制约和补充。如果排除次要的联系,它们之间的主要关系就是:报刊的历史个性决定了报刊具有人民性,也决定报刊的本质;报刊的一般工作特点又是由报刊的本质所决定的;报刊的历史个性和人民性、报刊的本质和它的一般工作特点集中表现在报刊的权利和义务上;出版法则是报刊的本质在法律上的认可和对报刊权利与义务的保障。符合这些规律的报刊才是真正的报刊。

在当时的德国,马克思把问题“提到了一种焕然一新和完全正确的基础上”。六十多年后,弗·梅林还在《德国史》中评价说:马克思当年的论文“仍然属于历来有关新闻自由问题的最杰出的文章之列”。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报刊思想绝不是他个人一时的冲动或天赋的产物。1819-1841年,德国一直处在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的控制下,报刊在这段时间内完全成为专制政体的附属品。没有官方的许可,什么也不能说,不能教,不能印刷,不能发表,愚民政策使人民对任何问题的正确认识都是困难的。马克思把这二十多年称为德国“精神上的大斋期”。1841年底,普鲁士新国王威廉四世从巩固封建专制的目的出发,稍稍放宽了书报检查,使得1842年的报刊界出现一些活跃的气氛。马克思把它称为“德国的报纸时代”,但他从一开始就预感到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在这种思想比较活跃的条件下,马克思考察了1841年以前德国报刊的总的状况,考察了英、法等六个国家的报刊史和报刊现状,与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提出的国家主义的报刊思想相对立,提出了他的报刊思想。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关于自由报刊性质和力量特征的论述处在他哲学和政治着眼点的最中心”。这是德意志民族以忍受二十多年精神大斋期的巨大代价换来的对报刊本身规律的认识。在这当中,马克思不得不思考英法等国思想家已经思考过的问题,但这绝不是重复他们的思考过程,他的新贡献是:

(1)马克思第一次用哲学观点对报刊本身的规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这是自培根、弥尔顿以来报刊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德国是欧式印刷术的故乡,第一张印刷报纸的诞生地,然而在继续前进中它落伍了。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报刊思想为祖国赢得了应有的荣誉。

(2)马克思的报刊思想处处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精神生产规律的尊重。它的出发点是摆脱等级和私人利益对报刊的控制,实现人的精神的解放,主要是备受压迫的人民(包括无产阶级)的精神解放。

(3)马克思的报刊思想是对报刊普遍丧失自己的特性和本质的现象的抗议,这种抗议不仅包括封建专制下的旧式德国报刊,也包括束缚在资产阶级阶级偏见中的报刊。同这种现象作斗争,必然导致一种有别于资产阶级报刊的新型报刊产生,即真正的报刊。这种报刊后来成为无产阶级在报刊事业方面的奋斗目标。

有人把《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报刊思想看作是资产阶级报刊思想,那更是不恰当的。他当时曾宣布,他不是资产者反对派,而是市民反对派。1842-1843年,马克思正处在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中,革命民主主义建立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尚未充分展开的对立上面,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夕广大劳动群众,主要是小资产阶级群众的思想体系,这是马克思报刊思想开始时的出发立场。然而,随着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马克思很快在1844年完成了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当时他就指出:“问题并不在于从思想上给过去和未来划下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在于实现过去的思想。”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报刊思想奠定了他一生报刊思想的基础,直到晚年,他也没有改变年轻的时候对报刊规律的基本看法。共产主义者的马克思找到了一条恢复报刊自己的特性和本质的现实性道路,这就是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创办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报刊,逐步实现真正自由的人民的报刊。

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内部,报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遵循报刊本身规律的楷模。它必须在绝对的出版自由和编者与读者一致的情况下工作,不管这种自由是资产阶级允许的还是被迫转入地下的,因为它的出版绝不能接受任何其他阶级或集团的控制,也不能在与人民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继续工作。

这两点恰恰是报刊历史个性和人民性的具体表现。在这个范围内,报刊虽受到无产阶级利益的支配,但它形式上是独立的,任何党的领袖不得通过报刊把党变成向他们“提供黄油的奶牛”。在这个范围内,报刊真正成为人们公开而自由地发表意见的场所,他们可以在不违反党的道德的条件下自由批评党的某些纲领和策略,任何人不得迫使要讲话的人保持沉默。在这个范围内,没有书报检查制度,不论这种制度是明文规定的还是没有规定实际上存在的。报刊只要求“撰稿人对他们所报道的事实的准确性负责。至于发表的责任由编辑部承担。”党的中央应该以对它的机关报刊保持相当大的道义上的影响为满足,在党内搞报刊的“国家化”是不能允许的。在这个范围内,报刊工作是非异化劳动,新闻工作者的首倡精神得到了最大可能的发挥,报刊的一般工作特点也尽可能地得到了实现。为了使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报刊能够在自己队伍的范围内按照上述可以实现的原则工作,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在自己编辑的报刊中做出表率,并且对党的领袖和党的报刊编辑做了大量的工作,说明这样做的必要性。一俟无产阶级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也就消灭了自己本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报刊也就变成了真正自由的人民的报刊的一部分。那时,新闻工作者将是完全“自由的思想工作者”。

报刊并不是政治本身,如同说音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音乐在斗争中所起的鼓舞作用等等,不等于音乐理论一样,马克思关于报刊在对敌斗争中的性质、任务、斗争策略的论述也并不是报刊理论本身。应当恢复马克思报刊思想的本来面目。它不是报刊作为阶级和党的工具在对敌斗争中的使用方法,而是对报刊本身规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