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罗以澄自选集:新闻求索录
4854800000027

第27章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新闻采写的改革(1)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形成,我国的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的社会生活也出现了一场由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转型”的深刻变革。

面对这一新情况、新变化,长期以来我们所熟悉并为之实践的经济新闻采写模式与方法自然受到了极为严峻的挑战。综观这几年的经济新闻报道,应该说不乏一些能够顺应这一社会变革,为推动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发挥出应有的新闻舆论功能的新闻佳作。然而,就总体而言,为数不少的经济新闻报道不论是在新闻价值取向的定位上,还是在报道范围、报道时态以及事实运用等采写的行为方式上,都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支配下的经济新闻采写模式与方法的“老路”;不少的经济新闻报道还难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进的步伐相“合拍”,有些甚至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不该有的负面影响。因此,正确地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新闻报道的特点、规律,矫正旧的、不合时宜的经济新闻采写模式与方法,推动经济新闻改革的深入开展,应该是我国新闻界的一大当务之急。

一、经济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取向定位

经济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取向定位,应该由“指令传递型”,转变为“信息传导型”。

新闻价值作为新闻采写者衡量、取舍新闻事实的一种尺度,显然是一种观念形式。由于过去的新闻报道是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因此新闻采写者的新闻价值观便不可避免地要打上计划经济的烙印。计划经济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由上而下的指令性安排,运用行政指令作好资源配置。这样,经济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取向定位自然囿于上级指令的传递上:经济新闻的重心便是宣传、贯彻上级的指令、决策和计划;衡量、决定一个企业值不值得作报道,便是看企业发挥生产实体的功能如何,是否完成了国家或上级规定的生产指标、产值、利润等。在这种新闻价值取向定位的影响下,多年来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的运作过程,一方面偏重于报道企业完成上级指令所取得的成就、经验;另一方面则强调报道的“声势”,强调报道的“集中性”、“一致性”,以保证上级指令传递的及时、畅达。从现实的新闻实践看,这一经济新闻报道的思维定势十分强劲,不少新闻采写者与“把关人”至今还难以摆脱。比如,当“承包制”一旦被肯定为企业改革的方向时,我们的经济新闻便众口一致地报道“承包好”,大大小小的新闻传媒上便到处可见“一包就灵”的典型;而当“股份制改造”一度被有关决策层认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重点时,我们的经济新闻又众口一致地唱起了股份制改造的“赞歌”,股份制改造的成功经验又充斥于我们的报纸版面和视听节目。至于“承包制”或者“股份制改造”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在理论上还存在什么不足,便很少有人去采写,去报道了。应该公正地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新闻报道,在反映、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上是比较充分的,它顺应了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激励机制,产生了较为积极的社会效果。因此,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新闻价值观和思维定势,我们不能轻易地一概否定。但是,面对现在正在实践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单纯从指导性、工作性上取舍新闻事实,单纯强调新闻的宣传舆论功能的经济新闻报道观念及其新闻价值取向便不合时宜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在运行机制上它以价值规律为轴心,改变以往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配置资源的做法,而让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便不是一个“奉命生产”的生产实体了,而是一个在商品的生产、交换中,自主决定经济行为并承担相应后果、相应风险的经营实体了;同时,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方式,便不是靠行政手段而主要是通过法律的、经济的手段以及信息的引导来实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企业(乃至个人)的经济行为、决策的得当与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解决好各种各类信息的收集、传播、反馈与运用。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行程中,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促使经济领域里各方面的新信息层出不穷,人们(企业和个人)离开了信息便难以正常工作和生活;因此,现今社会对经济信息也有着多方位、多层次的广泛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特点、新情况,理应要求经济新闻报道的采写者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对经济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取向重新定位:变过去以传递行政指令为主的“指令传递型”为注重经济信息的采集与传播的“信息传导型”;从而突出和强化新闻传媒的信息传导功能。可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传媒,实质上就是信息的载体;经济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就是取决于报道的事实给受众提供的信息量;采集、传播各种富有价值的信息,就是新闻传媒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主要手段。为此,经济新闻报道要大力加强经济信息的传播广度与密度,既要注意传递涉及有关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生活与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信息,还要注意传递金融、技术、劳务、人才、物资等各种信息;既要注意传递反映某一经济现象的微观性信息,更要注意传递反映经济发展的趋向、走势和预测的宏观性信息;既要注意传递本地的、国内的信息,更要注意传递海外的信息,尤其是世界各地经济活动与经济行情变化的信息。这样,经济新闻报道才能为受众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才有利于受众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也才有助于新闻传媒充分发挥自己的应有功能。

二、经济新闻报道的报道范围

经济新闻报道的报道范围,应该由“生产封闭型”,转变为“市场开放型”。

几十年来,由于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一直处于计划经济的环境中,所以,其报道范围便与计划经济控制的范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整个经济活动的运作是围绕着“以生产为中心”而进行的;其间的经济联系也是单一的封闭型的纵向联系,企业只对其上级负责,按照上级的规定完成生产任务,生产的产品也由上级负责“统收”、“包销”。因此,那时经济新闻报道的报道范围便囿于车间、矿井、田头,报道的内容无非是反映生产成绩、生产经验、建设成就,以及新产品、新工艺的问世等;而且报道的重点也仅是围绕着国家或者上级的经济工作步骤的重心来安排的,一旦经济工作步骤的重心从某一行业、某一领域转移到其他行业或领域时,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的重点也就随之转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与流通是相衔接的,市场对生产和消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市场既是检验商品及其生产企业效益的试金石,也是调节和指导企业生产的调节器、指示器;同时,市场又联结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利益。

市场上,不仅有五颜六色的各种有形的商品,而且有各种无形的经济信息、科技信息、人才信息,还有各种未转化成有形商品的科学研究成果。活跃在市场上的,不仅是商品的经营者、消费者,而且有商品的生产者。市场的运行和变化,不仅左右着商品的消费者、经营者,而且指挥着商品的生产者。因此,这里所指的市场,已不仅仅是计划经济时期传统意义上的商品流通和货币交换的场所了,而是今天我们社会经济生活中最活跃、最多变、内涵与功能又最丰富的大舞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活动便是以“市场为中心”来运作、来开展的。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一新动向、新要求,就必须面向市场、走向市场、反映市场、引导市场;经济新闻报道的重心就应转到市场上来;经济新闻报道的报道范围就应从过去的“生产”为主体,转到现在的“市场”为主体;经济新闻的采写就应注意围绕着市场经济所赋予的商品流通、资金融通、生产要素流动、经济信息传播、生产调节指导等多元化、多功能的社会主义大市场找选题、找素材、搞报道。不光是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大凡涉及各类市场的建设与成熟,涉及市场的运转情况及其运行机制、规则;涉及各种动态的市场行情与信息,诸如汇率、利率、债券销路、股票指数的升降、中央银行的干扰程度等金融行情,国内贸易的销售量、国际贸易的平衡与逆差等贸易行情,商品品种、价格、成交量的变化等商业行情,以及房地产、期货市场的信息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经济新闻报道的选题对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联系是开放型的,其经济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从而形成一个以市场为中枢的纵横交错的立体经济网络。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并不为单一的地域观、行业观,乃至文化观念、价值标准所制约、所影响,而是多种因素、多种条件综合权衡、判断的结果。在经济活动的实务领域里,是无“权威”可言的,也是无“典型”可以模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