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罗以澄自选集:新闻求索录
4854800000019

第19章 新闻写作信息学初探(2)

新闻写作是以语言文字的形态来加工、贮存、处理、传递新闻信息。新闻作品是新闻写作的产品,是“语言的艺术”,具有“软件”的性质。但是,新闻作品又不同于一般的“软件”;它是人的新闻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人的专业化的认知、情感与社会和自然界交流的产物。新闻写作要引进电子计算机技术,以提高新闻信息的贮存、加工与处理功能;但是,新闻写作信息的贮存、加工与处理也不等同于一般电子计算机的信息贮存和加工、处理,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和功能。这就是新闻写作信息学研究的一大主要内容。

当然,新闻写作信息的特殊形态与功能,是在其特殊的信息传递系统中显现的;离开了信息传递系统,也就不存在信息的形态与功能了。因此,研究新闻写作信息的特殊形态与功能,必须建立在对其信息传递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上。众所周知,新闻信息并非是纯然客观的存在,而是客观存在顺应人的主观价值准则要求的结果,是主客体相适应的产物。“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接收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就是我们对外界环境中的种种偶然性进行调节并在该环境中有效地生活着的过程”①。这个对信息含义的解释,不仅揭示出了信息的实质,而且也可以视为新闻写作信息传递系统的一个科学概括。根据美国数学家申农的阐述,信息传递的模式通常得经过这样几个程序:首先,由“信源”发出原始信息;然后,经过“编码器”的加工处理,进入“信道”(信息通道);接着,“信道”发出的信号又通过“解码器”的编码,重新复原为信息后才到达“信宿”(信息的归宿),最终被接收。在新闻信息传递系统中,客观世界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构成了“信源”;获取、处理、加工、传递新闻事实的新闻写作充当了“信道”的作用,其间产生的各种文体的新闻作品都成了包含着一定质的信息量;接收信息的人(新闻受众)则构成了“信宿”。新闻写作信息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便是要揭示这一新闻信息传递系统的特殊性与规律所在。

2.研究新闻作品多层次的结构功能

从上文所述可知,新闻写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信息源,到信息输入、加工、贮存、输出和反馈,形成了一条特殊的“信道”。这一“信道”的终极目标与结果,便是“生产”、“制造”新闻作品。因此,根据信息学的原理,新闻作品作为新闻写作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核心环节,自然就具有了多层次的结构。其中,作为外在的表层结构的语言文字(编码),是它传递信息的基本形式。语言文字可以分为音响和字形两个信号系统;音响系统通常比文字符号具有更大的信息价值,这是因为它的音调、音色、语气等都有信息传递的作用。新闻作品的层次、线索、过渡、照应等则是属于其里层层次的结构,由此呈现出“信道”的特征,并影响着信息的传递。而新闻作品的思路、文脉和谋篇布局等构成的信息的内在组合,则是“信道”的深层次的反映。其间的意念、情景、意境等都有着其内在的意义,它们所包含的信息量也就是新闻作品的容量。新闻写作信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新闻作品的信息量作为这样一个可以分离的具有多层次内涵的集合。其主要作用在于,新闻写作者据此可以多层次地传递新闻信息,新闻受众也可以据此在不同层面之间自由地把握新闻信息,理解新闻作品(译码)。

新闻写作信息学将新闻作品作为多层次结构的信息组合,不仅有助于研究者从一个崭新的层面上探索和解决新闻作品的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价值信息的问题,而且还有助于对新闻作品的风格、文体、节奏、技巧的研究科学化。比如,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符号)的分析,以精确的数学方法,统计出其构成量的种种因素。信息量是表达信息组成的一种方式,掌握新闻写作对象的信息量便可以发现它的组成结构,从而加以分析和表现。

3.研究新闻写作信息的最优化组合

研究新闻信息组合的最优化,是新闻写作信息学的又一主要内容。这里所谓的信息组合“最优化”,是指新闻信息的新颖度和可理解性之间的适当比例。通过对新闻作品信息量的测量,可以解决好在新颖度与可理解性之间,究竟选取哪一种比例能使新闻作品达到“最优化”这一难题;也有利于克服当前新闻写作中的陈陈相因、空泛疏陋之弊,以及“八股”气和“假大空”

的现象,从而更好地实现其应有的传播效果。

一般地说,新闻作品传递信息时,新颖度和可理解性之间呈反比关系。新的信息愈多,新颖度愈高,新闻作品通常就越难以理解。反之,新颖度愈低,则可理解性越强;当然,这种信息难免陈旧而无味,难以引起受众的兴趣。所以,新闻写作过程就是要寻求新颖度和可理解性之间的适当比例。这样,就把新闻作品的定量分析,引入了定性研究的领域,使新闻写作达到了定量化的要求。因此,研究新闻写作信息的最优化组合,可以为统计数学和电子计算机在新闻写作中的普遍运用打下基础,从而推进新闻写作的科学化。马克思曾指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①。作为一种广泛、迅速传播信息的行为,新闻写作也当引进数学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其达到“完善”的地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用。

4.研究新闻写作信息的快速传递

新闻写作作为“传播新近发生、发现或变动的事实”的一种社会活动,必须十分讲求时间性。新闻写作信息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如何尽可能地缩短信息的传输时间和渠道,以使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为此,就要根据不同文体的新闻作品的特征,研究其快速、优质传递信息的方式,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在现代社会活动中,各种类型的新闻作品都有着自身的写作原则和要求,加之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又强,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其信息传递的机制,加速其传递过程是一个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比如,对于非事件性新闻作品的写作,便可按照信息论的方法,对其题材的抉择、材料的选用,确定出其最高的限量和最小的限度;对其内部的构建,则应考虑加大信息间作用的概率,也就是扩大信息的联系(结合)潜能,使其发挥更佳的效用。这样,自然就加速了新闻信息的加工和传递,节约了新闻写作的时间,提高了新闻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5.研究新闻受众的接受问题

就信息论的方法论而言,新闻写作研究的整个系统,主要包含着新闻写作者的写作和新闻受众的接受这样两个子系统。其中,新闻写作者的写作是第一个子系统,由此完成了承载着新闻信息的新闻作品;信息接受者的接受则是第二个子系统,是指新闻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过程。新闻写作信息学认为,这两个子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闻写作过程。没有第一个子系统,便没有新闻信息的产生;而第二个子系统的存在,则不仅确保了信息传递的完成,还能通过其反馈,对第一个子系统所传递的信息作有效检验,从而促进信息的优化处理,提高信息的表述、传递效用。

新闻写作是面向新闻受众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轻视新闻受众,是当前新闻业界的一大弊端所在;而忽视对新闻受众接受过程的研究,则是当前新闻写作理论的一大缺陷。不纠正这一倾向,新闻写作信息的传递势必受到影响,新闻作品就难以达到增强“可读性”的目的,也就难有新闻传播效果可言了。新闻写作信息学重视新闻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和创造性的使用,重视新闻写作信息的反馈过程,便可求得新闻写作与社会信息的同步发展,从而充分实现新闻作品的社会效益。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外,新闻写作信息学还要研究自身学科的发展规律。与此同时,现有的、众多的有关新闻写作研究论文、专着、教材,为新闻写作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专门研究这方面的信息,并加以分类、整理、贮存、传输,以便交流和利用,这也是新闻写作信息学研究的一项内容。

引进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创建新闻写作信息学,一方面要着眼于新闻写作学科自身的改造与发展,着眼于对新闻写作实践的指导,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快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则要注意防止引进过程中的机械照搬,或简单的“对号入座”,要注意机械的、物质的信息传递与有机的、不断变动的新闻信息交流之间的本质区别,要立足于新闻写作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实行引进与创新。这是因为,信息论作为方法论的新学科,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只不过能深化我们对新闻写作的认识,拓宽我们的视野,变换研究的角度,给予新闻写作学研究以新的启迪、新的方法、新的内容。认真把握住学科间的科学“交融点”,既大胆又稳妥地开展必要且深入的探讨,新闻写作信息学的建设一定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198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