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青少年人格塑造:马加爵案件的心理学思考
4854400000003

第3章 解开“马加爵现象”之谜(1)

(第一节)解析马加爵

马加爵杀人动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04年2月13日对于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平静的日子,新年伊始,人们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回想一下那个时候笔者都在干些什么呢?闭上眼睛五分钟过去了,细节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但有一点还是有印象,就是那段时间因为一些工作上的事情,自己的情绪不是很好。杀人的念头倒是没有,但是觉得活得很没有目标的想法绝对在脑海中闪现过。

被不良情绪所困扰,已经成为当今每一个人都会面对的事情,为什么当马加爵面对困扰的时候,选择了极端的方式,2月13日那天肯定还有许多的人有过杀人的念头,但没有付诸实践,而马加爵却在这天实施了他的想法。这些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真正的答案我们不得而知,其实就连马加爵自己也搞不清楚。在马加爵被判死刑后接受《人民法院报》记者采访时,当记者问:“如果好好学习法律,自己还会做出那种事情吗?”他的回答是:“不知道。我现在都不明白,我怎么做出那种事情来了,自己觉得很奇怪。”所有的问题似乎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问题:“马加爵杀人真正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

对于这一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网上,你输入“杀人动机”四个字然后搜索,会发现前面很多条都与马加爵有关,可见人们对于马加爵杀人动机的关注。为什么关注呢?我们认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于这个事件的不理解。

马加爵连环杀人案作为一条特大新闻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这很自然,但是他为什么杀人?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难以解释的悬念,这个谜不知调动了多少新闻工作者、犯罪学及犯罪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专家以及心理学工作者从各自的视野和角度为之思索、分析和讨论。其目的都是寻找犯罪动机,只有找出马的杀人动机,才可以寻找到防范与对应的途径和方法。按照常规的思维方法首先要找出其动机才谈得上有的放矢。

几个月来,专家学者们顺着这条思路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分析,面对面的采访、询问以及心理测试,但尚未得出统一的认定,不过从中却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新课题。

我们在研究马加爵杀人案的工作进程中,对其杀人动机也曾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在对他的亲友邻里、老师同学的采访中也未能找出直接有力的佐证。马加爵杀人动机究竟是什么?一直把我们困入苦苦的冥想之中。

太多的矛盾集中在了马加爵身上,造成人们太多的不理解,媒体和公众的好奇心也随着一个一个的为什么而不断提升。在许多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这一切让人们对于这个杀人案件背后的动机充满猜测。

从各方面的报道我们得知,马加爵从小是一个众人眼中的好孩子。5岁就懂得体贴父母的辛苦,煮好稀饭盛好了等他们回家;初中时期曾获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高中时期曾因迷上武侠小说而成绩滑落,后来仅用半年时间苦学就一举中的,而且名列前茅;大学时,从不开口向父母要钱。

用马加爵的父母的话来说,这个孩子在家里连鸡都不敢杀,怎么会杀死四个同学呢?正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公安局局长蓝常宁认为:“他(马加爵)为什么要杀人,杀(关系)很好的同学,这是一个谜。另外一个,整个作案的过程怎么样,这也留给我一个谜。”

通过媒体的报道我们知道马加爵的杀人动机就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被害人侮蔑他打牌作弊。三亚警方在审讯马加爵后也对其供认的因打牌发生口角就杀人觉得不可思议。

一些媒体竟“惊称”:“世界上居然有如此荒唐而进行的谋杀!”于是各种猜测就相应而起。

在我们看来,马加爵的杀人动机也许就是如此简单。

“杀人灭口”就是马加爵杀人简单而真实的动机。

让我们来看下面一段对话:

公安局:为什么要杀人?

马加爵:因为有一次打牌时吵架。

公安局:为什么会吵架?

马加爵:其实我(打牌时)根本没作弊。

公安局:就是他们说你作弊了,后来唐学李说你经常作弊,是不是啊?

马加爵:嗯,我根本没作弊,就和他们吵起来了,然后吵出来很多东西。

上面这段对话是昆明市公安局对马加爵进行询问笔录的一部分,请注意最后一句的最后部分“吵出来很多东西”。

很显然马加爵是不希望同学说出他不希望说出的“秘密”。

这些秘密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马加爵非常看重这些秘密。曾与马加爵打过牌的隔壁寝室的一位同学分析说:平时大家打牌难免会有些小摩擦,比如互相指责出错牌,或者揭露作弊等等,马加爵自认为“被冤枉”

时,他至多会把牌一摔,加以反驳,马加爵杀人的起因,可能还在于“吵出的很多东西”让他受到极大伤害。

可以想象,马加爵与这几位同学朝夕相处四年时间,他们有过许多真心话(其他人掌握了很多他的隐私)。即将毕业却又感到自己“很失败”的马加爵一定会想,我打牌肯定没有作假,既然是好朋友都要说我,而且已经说了很多,难免他们不去乱说我的隐私,如何堵住他们的嘴?在这种思想的自我诱导下,以他“天才”的大脑结合长期在网中浸泡所获得的“经验”,一套戏剧性的连环杀人计划很快就完成并立即付诸实施。他的顾虑解除了,至少眼前谁也不会到处去说自己的坏话了。

按照常人的理解,一个人如果想挑起对他人的攻击行为,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主动地向对方大打出手,对方会因此被激怒并发动相应的反击。但心理学的理论却表明:

痛觉刺激对于人类而言,比动物更少成为挑起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因为人在身体受到打击的情况下,是否立即反击,还取决于其抗争技巧和对方的能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频繁和多元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冲突日渐复杂和激烈,使用语言侮辱与威胁或逐步上升为人身攻击的事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发生。社会学家发现,人们越来越爱护自己的名誉,当名誉受到当众侮辱的时候,无论男女,都会呈现出一种“侠”

的气概,均有可能采取各种方式的回应乃至采取暴力行为以维护自己的名誉。

当今现实社会中,把自己的名誉看得非常重要的人并非少数,对于他们而言,“人人平等”不是在物质金钱上的平等,而是在精神上、人格上、名誉上的一种平等。自己在物质上本来就“低人一等”,再有人诋毁自己仅有的人格,那产生的反应可想而知。

马加爵一方面由于人们对被降低身价敏感性的增强,而另一方面又缺乏解决争执的言语技巧(很多农村里出来的孩子这方面的技巧恰恰最为欠缺)。他对于维护自尊的愿望强烈,但又缺乏实在的反击进攻的能力和宽容他人的胸怀。对于室友“中伤”自己的言语,马加爵缺乏辩解的技巧与能力,他虽然据理力争,但收效甚微。内心对自我名誉的高度敏感和“大家”对自己人格的“诋毁”最终导致了一个毁灭性的行为。在马加爵的潜意识里,为了保全名誉(他自己所谓的名誉)而不惜巨大的代价去夺取“彻底”的抗争。

这种心态下的行为既令人同情,又十分恐怖。

马加爵案件还传达给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青少年的恶性事件用成年人眼光去看往往是无法理解的。青少年可以为了要几元钱上网遭到拒绝后杀掉自己的亲生父母,或者为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杀掉自己最好的同学,结伙抢劫、杀人,甚至没有什么明确的理由就是为了好玩、刺激。

所有这些行为,在成年人看来充满矛盾与幼稚。

成年人的思维习惯总爱把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用一种不可思议的思维去对应。在很多人看来,简单的杀人动机不仅仅是不能解释所有问题,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它无法满足其猎奇的心理。我们似乎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媒体之所以对马加爵杀人动机如此关注,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找出马加爵真正的杀人动机有多么的重要,而是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有一种需求,就是对于自己不可理解的现象千方百计地要用符合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去理解。在马加爵这个问题上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心理特征。无法理解要强行理解,怎么解释也不符合逻辑。

马加爵曾表示自己杀人是“一时冲动”。一位非凡少年智力天才(初中时期曾获得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这在他们那个地方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荣誉)在长期处于自卑与优越、成功与失落、现实与虚拟、高智商与低情商的矛盾心理煎熬中挣扎,很少得到应有的关爱和有效的心理辅导,其人格就像一块薄冰,哪里经受得起心理困顿的重压。“吃饭时,连你老乡都不愿意叫你了”这句话,我们常人听起来太平常不过,但进到马加爵的耳朵里,却产生了极其不平常的反应。

马加爵因为一句话而杀人,相信他为此也肯定后悔过。

杀人的那段时间他的心理过程是简单的,动机也不复杂。

事实上,恶性的事件,往往背后潜藏的动机都不复杂。要让一个生命去毁灭另一个或几个生命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杀人偿命!从法律角度而言,马加爵用他的生命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做出偿还,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扩大性的自杀”。而从情感的角度,他似乎对所有人都有所亏欠,尤其是不断为他希望失望、失望又希望的父老乡亲和亲朋好友。

马加爵并没有彻底还清他欠下的“债”,就匆忙离去了,惟一留下的是一连串警醒社会的感叹号和一个个充满悬念的问号。

动机背后的心理因素

马加爵的杀人动机是简单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简单动机背后的一系列心理因素却是非常复杂的。事实上,作为社会学工作者我们更加关注马加爵杀人动机背后的心理因素。在研究马加爵犯罪心理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李玫瑾教授的一篇题为《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做了极为全面、深刻的分析。李教授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令人钦佩,而最为关键还在于她的观点为众多关注马加爵案件的人们起到了一个正确导向的积极作用。

在报告中李教授认为,将“贫穷”归结为马加爵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也并非真实的问题起点。如果以这种归因解释马加爵的犯罪动机,很容易以“一般的社会理由”遮掩“个性中的问题”,进而误导人们对于马加爵犯罪心理原因中重要因素的判断。在李教授看来,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同时,他的犯罪心理、犯罪方式与手段,又与他的智力水平密切相关“自我为中心”是现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怪周围,怪别人,而就是不怪自己,这种过分责怪客观环境而放任主观自我的现象,是自我中心的一种最明显的表现。

我们觉得马加爵的杀人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引起的,这仅仅道出了事件的“内因”而与之相关的外因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个词:网络、暴力文化。

网络的出现,给青少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杀人”变得更加真实和刺激。加上电视和各种媒体对于暴力文化的不断渲染与升级给心理刚好处于成形期的青少年不断暗示。

一方面暴力的电视剧、电影充斥我们的五官,杀人被演绎得很真实,而另一方面,虚幻的网络又变相提供了实施的可能,这种惯性往往会被孩子们带到现实的生活中来。于是乎现实生活中的生命在他们眼中,犹如网络游戏里虚幻的人物,杀!杀!杀!要过关,要“守城”,就要“杀人”。再加以心理上的演绎,这种意识就变成:杀!杀!杀!达到我的愿望,就要杀人!游戏里杀人是英雄,而回到现实生活中,生命的意义则和游戏里有了更丰富与复杂的内涵。

难怪一位网友痛心地说:那些武侠小说和暴力影视的大家作者们,难道你们真的对马加爵案没有责任吗?马加爵的罪行毕竟是暂时的,但是这些武侠小说和暴力影视,在持久地、隐蔽地侵蚀着这个世界。马加爵之所以被广泛地关注,除了他手段的极端暴戾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是在校大学生。但在中国目前的刑事案件中,有多少“马加爵”被人关注呢?河南连环杀手黄勇是一个例子,现在马加爵又是一例,他们是在这种暴力文化熏陶下走上不归之路的。马加爵会是最后一位吗?我们有必要反思、清除这种暴力文化,给青少年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

要避免马加爵类似的悲剧,在加强青年人的人格教育,情商教育,人生教育,道德、法律、是非与人协调、与人合作等等方面的教育的同时似乎还应该考虑一下我们成年人的生活环境对于现代的青少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马加爵为了“一点小事”就杀人。这个背后的动机至今还让很多人感到“难以理解”。其实这中间有一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对生命有一种漠视。对人的个体生命的意义、价值的认识更是浮在表面。人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人活在世界上是为了什么?人生的价值又是什么?我们的很多青少年朋友并没有真正深刻地去思考这些问题,更不要说理解它了。

马加爵曾经对他的姐姐说:“现在我对你讲一次真心话,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一百年后,早死迟死都是一样的,在这个问题上我老是钻牛角尖,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想这个问题想不通。王菲有一首歌,歌词是:一百年前你不是你,我不是我,一百年后没有你也没有我”在他看来,既然早死迟死都一样,那么,身边的人早死晚死又有什么差别?马加爵对人的生存权就是这样认识的,对人的生命意义就是这样“钻牛角尖”,当他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时,他就这样随意地轻易地置人于死地。

笔者有一次与一位重点大学的辅导员的谈话中了解到,他们班上出现了这样一名同学,他总是以一种自以为超凡脱俗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而且在他的谈吐中还不断地流露出对生命的轻视与漠视,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其实什么都是无所谓的,在他读完大学他就可以去死了人对于生命的敬畏,对于悲剧的恻隐不是与生俱来,亦非千人一面。后天所受的教育,话语中的感染,还有大家在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直接接触和影响青少年的人,因为他们的观点,对待生活的态度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在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

对于案件背后的心理因素还有一个人们都很关注话题,那就是马加爵是否有精神疾病?因为如果在杀人行为发生时完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的行为,就属于刑法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是不构成犯罪的;如果在杀人行为发生时控制能力减弱,可以从轻处罚。

对于马加爵这一恶性滥杀的案件,人们常常以“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