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近代卷(中国传播思想史)
4808400000027

第27章 初期改良派的传播思想(3)

郑观应缺乏新闻实践,但他出身买办,长期与外国人打交道,又懂英文,对外国报刊比较熟悉,对西方文明比较了解。他认为西方国家报业有三大特点。

(1)言论自由,政治民主。“泰西各国上议院、下议院、各省、各府、各县议政局、商务局,各衙门大小案件,及分驻各国通使领事,岁报新艺商务情形,凡献替之谟,兴革之事,其君相举动之是非,议员辩论之高下,内外工商之衰旺,悉听报馆,照录登报。主笔者触类引申,撰为论说,使知议员之优劣,政事之从违,故日报盛行,不胫而走。”

(2)品种繁多,印数庞大。“其名目有日报、月报、七日报、半月报之别;其体裁有新政、异闻、近事、告白之分,或一季一出,一年一出,迟整不一。种类攸分。如律家有律报,医家有医报,士农工商亦各有报。官绅士庶、军士工役之流,莫不家置一编,以广见闻而资考证。甚至小儿亦有报纸,文义粗浅,取其易知”。“总各国计之,每一国有三四千种,每种一次少者数百本,多则数十万本,出报既多,阅报者亦广”。

(3)重视舆情,政府关注。“官家以其有益于民,助其成者,厥有三事:一免纸税,二助送报,三出本以资之。故远近各国之事无不周知。其销路之广,尤在闻见多而言论正,得失著而褒贬严。论政者之有所刺讥,与柄政者之有所申辩。是非众著,隐暗胥彰,一切不法之徒亦不敢肆行无忌矣”。

2.东方报纸的多重功能

郑观应率先从变法自强的角度来论述报纸的社会功能。他指出,“今如欲变法自强,宜令国中各省、各府、各州县俱设报馆。”他还根据欧美新闻事业现状,论述了报业的多重社会功能,说:“夫报馆之设,其益甚多,约而举之,厥有数事:各省水旱灾区远隔,不免置之膜视,无动于衷。自报纸风传,而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于是施衣捐赈,源源挹注,得保孑遗,此有功于救荒也。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报纸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而反侧渐平,闾阎安枕,此有功于除暴也。士君子读书立品,尤贵通达时务,卓为有用之才。自有日报,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一旦假我斧柯,不致毫无把握,此有功于学业也。其余有益于国计民情,边防,商务者,更仆数之未易终也”。他还列举“若夫官家之嚬笑,京国之传闻,各国之约章,列邦之强弱,战守之情形,时务之缓急,物料之价值,市道之衰旺,股份之低昂,店铺之开歇,田宅之鬻售,创举之节略,生意之授受,学校之抡选,人才之兴举,民情之向背……凡有益于国计民生。日用行为,性命身心者,则无不录,录无不详。”除此之外,郑观应还建议创办西文报纸,“遇交涉不平之事,据理与争,俾天不共评曲直”。“凡政府所不便言者,授意报馆代为发挥,所以励一时之人心,探中外之向背,关系非浅。”

3.提倡新闻道德,讲究新闻法制

郑观应认为,新闻记者要据事直书,报道新闻,要实事求是。他说:“盖秉笔者有主持清议之权,据事直书,实事求是,而曲直自分,是非自见,必无妄言谰语、子虚乌有之谈以参错其间。然后民信不疑”。“主笔者、采访者,各得尽言无隐,则其利国利民实无以尚之也”。地方有公事,如官绅会议、陪员审案等,则派访事人员亲至其处,“授笔记录,务在真实详明”。新闻报道要“尽删浮伪,一秉真肫”。郑观应认为,中国泥守古法,多所忌讳,徇情面、行报复,深文曲笔,以逞其私图,“与夫唯诺成风,啜嚅不出,知而不言,隐而不发,皆为旷职。”郑观应十分向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新闻法治。他认为泰西各国,政事有何更改,兵制有何变迁,商务制造有何新法,足以有益于人者,精心考核,列之报章。大小官员苟有过失,必直言无讳,不准各官与报馆为难。“徜有徇私受贿、颠倒是非、借公事以报私仇、借巧词以纾积忿,逞坚白异同之辩、乱斯民之视听者,则告官惩治”。

中国尚无报律,而报馆主笔良莠不一。郑观应主张:各省及都会之地,“其日报馆每日所出新闻必一纸邮寄京师,上呈御览。其有志切民生,不惮指陈,持论公平,言可施行者,天子则赐以匾额,以旌直言。不准地方官恃势恫喝,闭塞言路,偶摘细故,无端封禁。如主笔借此勒索,无故诋毁,伤人名节者,不论大小官绅,当控诸地方官审办,并准两造公举中外陪员听讯。”

4.新闻史观——“西学中源”说

郑观应虽然仰慕西方报业,但又认为西学中源,把西方先进事物说成是我国固有的或窃自我国古代的。如西方开设议院,郑观应则说我国古代《尚书·洪范》中有稽疑谋及庶人,《盘庚》中有盘庚迁都而咨于众的记载。西方有议院的公举,郑观应则说我国汉代起就有乡举里选。西方有报纸,郑观应则说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他说:“古之时,谤有木,谏有鼓,善有旌。太史采凤,行人问俗,所以求通民隐、达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自秦焚书坑儒,以愚黔首,欲笼天下于智取术驭、刑驱势迫之中,酷烈熏烁,天下并起而亡之。汉魏而还,人主喜秦法之便于一人也。明诋其非,暗袭其利,陵夷而肇中原陆沉之祸。唐宋代有贤君,乃始设给谏、侍御诸言官,以防雍蔽,而清议始彰然。以云民隐悉通,民情悉达,则犹末也。欲通之达之,则莫如广设日报矣。”郑观应认为,广设报馆,“即古乡校之遗意”。今西国议院之滥觞,为公是公非之所系,众好众恶之所彰。“故西国日报之设,上则裨于军国,下则益于编氓。如一乡一邑,凡公约条议各节,会议时诸员之言词举动,皆列于报章,详其得失,而民隐无不通,民情无不达也。一案一讼,凡两造律师所办之事,以及判断时陪员之可否如何,皆登诸报纸,记其精详,而民心无不惬,民志无不伸也”。

陈炽和陈衍的传播思想

一、陈炽生平与传播活动

陈炽(?~1899年),字次亮,号瑶林馆主,江西瑞金人。光绪举人。历任清廷户部郎中、刑部章京、军机处章京。游历过沿海各地、又到过香港、澳门考察,留心天下利弊,主张学习西方,以图自强。1893年发愤著成《庸书》内外百篇。1895年与康有为等在北京组织强学会,任提调,宣传变法维新,积极参维新变法运动。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院制度是“富国强兵”的根源,主张中国改行“君主立宪”政体。反对外国侵略者攫取各种特权,认为“利之所在,即权之所在,不可轻以假人”。阐释以商业为中心全面发展各部门经济的理论,指出:“商之本在农,商之源在矿”,“商之体在工”。谴责反对发展机器工业的顽固派是使中国贫弱的罪人,揭露他们口不言利的虚伪性。对洋务派的摧残华商也提出批评。主张成立商部,制定商律,取消厘金,设立公司,实行专利,保护工商等措施。1898年戊戌政变后,受到极大的打击,经常高声痛哭,忧愤成疾,于1899年逝世。著作除《庸书》外,还有《续富国策》。陈炽是晚清少有的维新派官员,见闻广,思想进步,曾帮助康有为成立京师强学会,积极参加戊戌变法运动。

二、陈炽的新闻传播思想

陈炽的新闻传播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庸书·报馆》一文中。

(一)从古今看君臣沟通的历史

陈炽认为上古时代,君民一体“天生民而立之君,君者群也,所以为民也”,君主是民众拥立的,君主要为民众服务;由于君民地位不同,“分隔势睽,堂高帘远,”下情不得上闻,上泽不能下究,“古人于是有谏鼓旁木之制,有采风问俗之官”,“以防壅蔽而恤痌瘝者”。先秦很重视信息沟通,了解民俗舆情。

陈炽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变封建而为郡县,舞文法以驭臣民,播弃诗书,愚我黔首,偶语者弃市,腹诽者有诛”,秦朝暴戾恣睢,二世而亡国。“后世人主,沿袭余波,虽苛政渐除,舆情终抑。”唐宋以下,给谏侍御言路亦有专官,“所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昔有其语,今无其事,益暴秦之为祸烈矣”。陈炽认为君民之间信息沟通十分困难,需要像西方国家,创办报纸以沟通上下。

(二)从中西看报纸的功能与作用

从历史上来看,西方国家报纸最早创办时,曾遭到当局查禁过。“后见其公是公非,实足达君民之隔阂,遂听其开设,以广见闻”。迄今数十年,风气日开,西方报纸功效日著,“制一精器,登报以速流传而工作兴矣;立一公司,入报以招贸易,而商途辟矣。与国之政令,朝夕相通,而敌情得矣;刑司之献辞,纤毫必具,而公道彰矣。”至于探一新地,行一新政,见一新理,得一新闻,皆可与天下之人,同参共证。“所谓不出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者,非报馆无由也”。

西方各国,报馆虽多,“均其国人自设”。“中国于己民则禁之,于他国则听之,偶肇兵端,难免不曲直混淆,荧惑视听,甚非所以尊国体而绝乱原也。”报纸有沟通信息,引导舆论的作用。“比年各省水旱遍灾,重赖日报风行,有以感发善心,集捐巨款,明效大验,已如斯矣”。

陈炽主张开放报禁,准许中国民间办报,准其自设资本。不足,“官助其成”,偶值开衅之时,发生纠纷,“必派专员稽查”。政府要对报馆主笔进行考核,赏罚分明。“主笔者公明谅直,三年无过,地方官吏据实保荐,予以出身,其或颠倒是非,不知自爱,亦宜檄令易人。一切均仿泰西报馆章程办理”。

(三)论主权,“国之利器,不可假人”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主权。为了保护国家的主权,避免荧惑视听,陈炽主张西人在华只准办西文报纸,不准出版中文报刊。“至西人报馆,宜与各使妥议,毋许再出华字报章,否则按月缴捐,仍须派人查阅。此事不载通商之约,本属中国自主之权,各国当亦无词以拒也”。论者辄以前此日报鄙夷中国,痛绝其事,并深恶其人,“而不知桀犬吠尧,各为其主,国之利器,不可假人”。万里之形声不隔,报纸宣传确有先声夺人的作用。

三、陈衍生平与传播活动

西方列强,欺软怕硬,恃强凌弱。为了对付西洋人的欺侮,陈衍主张中国宜设洋文报馆,揭发其造谣,驳斥其谬论,“亦何惮而不为先声夺人之举乎?”陈衍(1856~1937年),小名尹昌,字督伊,号石遗,晚署石遗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74年3月,考取致用书院,1882年中举人。1886年10月,应台湾巡抚刘铭传邀请赴台北,旋归里。1889年6月到湖南,1890年夏,任上海方言馆汉文教习。1897年9月,任上海《求是报》主笔。1898年2月,辞去《求是报》职务,应张之洞之召,留鄂办理新政,暂任官报局总编纂。同年春,与梁鼎芬等筹办《正学报》,任编纂。10月,入张之洞幕府,筹办《商务报》。1903年春,兼两湖书院监督,12月任武昌府立师范学堂国文教习。1904年4月,《商务报》改为官报后,任官报局总理。1907年4月,辞职入北京,任学部主事、京都大学堂(后改名北京大学)史学教习等职。1916年应福建民政长许世英之聘,任福建通志总纂。1923年应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之邀,主大学文科。1926年后,改任上海暨南大学文科教授。1931年至无锡,佐唐文沼主国学专修学校讲席,并与唐终日谈经论史。1937年8月13日病逝。为清末报人和学者,是晚清宋诗派的诗论家和诗人,与陈三立、郑孝胥齐名。著作有《石遗室文集》、《石遗室论文》、《石遗先生集》、《石遗室诗集》、《石遗室诗话》、《诗学概要》、《音韵表微》、《伦理精就》、《台湾通纪》、《周礼释义辩证》等,纂有《闽侯县志》106卷,辑有《元文汇补续》、《石遗室诗友诗录》、《近代诗钞》、《辽诗纪事》、《金诗纪事》、《诗评汇编》。

四、陈衍的新闻传播思想

(一)公法不足以折强邻,报馆却可以张国势

“公法可以折强邻乎?曰不可;报馆可以张国势乎?曰可。难者曰:公法者,万国之公言,而不足执强邻之口;报馆者,一家之私言,转足服强邻之心乎?其说安在?”陈衍认为,“折以公法者,争其理于事后,其势逆而难;张以报纸者,遏其意于事先,其势顺而易;兵有先声夺人者,事有积重难返者,其争以公法,与遏以法纸之辨乎?报馆盛行于西国,非徒使己国之人,周知四国之为也,亦将使四国之人,闻知己国之为也,非徒以通己国之血脉,使无为病夫也,亦将使四国之望吾气体者,不敢视吾为病夫也。”积重难返,公法不足以折强邻;先声夺人,报馆却可以张国势。

(二)从对比中看西报舆论先行

欧美国家实行民主政治,“总统有演说之条,议院有宣言之例,朝载报纸,夕布四邻,将以验人心之顺逆,觇公论之可否焉。”总统演说,议院宣言,需要听听民众反应如何,舆论反映如何。西方国家政府“将兴大师动大役,必有一番名正言顺之词,既以强凌弱,众暴寡,亦有一段理直辞壮之慨,盖即窃取我中国作誓作诰之遗意,以为传檄露布之先声也”。一场大战,一个重要政治措施,必先大造声势,舆论先行,夺取民心。

晚清中国,闭关自守,粉饰太平。“外国人始犹不测虚实,继则姑为尝试,终则窥破底蕴,于是目之为病人不起,譬之为睡梦末醒,斥之为野蛮生番,怵之以瓜分豆剖,而中国之人,终为弗闻也者而过之,天下事此日棘矣。”口讷被人揶揄,力怯被人欺侮。“至于恶声至而不反,唾面任其自干,则又何施而不可哉”。他指出欧美强取于恃强欺弱,就是因为看到了中国人在舆论上被蒙蔽,因此,大声疾呼:中国人要从睡梦中惊醒过来,奋发图强,救亡图存。

(三)抵御外侮,中国宜设洋文报馆

为了对付洋人的欺侮,陈衍主张中国宜设洋文报馆。“今若开设洋文报馆,延访中国通人,”贯通中外时务者数人,为中文主笔,举所谓务材、训农、通商、兴工、敬教、劝学、使贤、任能各要务,备筹所以整顿之法,皆实在可言可行者,广为论说。另一方面“又举西人同来之欺我中国者,某事出于要挟,于理既不顺,某事出于恫喝,于势不足畏,某事为倒持太阿,中国可收回权利,某事为隐设机械,中国勿误坠术中,皆翻译洋文,刊之报纸。更向西国大报馆,聘西国名人,为洋文主笔,所有持论,专为中国自强起见,以中国人之精洋文者付之,其议论之不持平者,指出商改。”与洋人争议,也需大造舆论,中国人办的洋文报,更需要对外宣传。“此等报纸,散布五大洲,令西人见之,知中国实有自强之策,我以何著往,彼可以何著应,必将咋舌色变,不敢谓秦无人朝无人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使西洋人不敢再藐视中国人。

新闻小说与李伯元的传播思想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对于尚未醒觉的人要他们关心国家大事,“是犹聚瘖聋跛#之流,强之为经济文章之务,人必笑其迂而讥其背矣。故不得不假游戏之说,以隐寓劝惩,亦觉世之一道也”。晚清文人李伯元,便是寓劝惩于游戏“休闲性小报”的首创者。

一、李伯元与《官场现形记》的新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