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近代卷(中国传播思想史)
4808400000024

第24章 从夷务向洋务转变的传播思想(7)

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的日报。日出一大张,用毛边纸单面印刷,8个版,4号铅字排印。版面形式类似初期《申报》分8个版,前4个版面为新闻与评论,后4个版面全部是广告。设有上谕恭录、制台辕门抄、路透电报、本馆论说、本馆照录、国闻录要、本埠新闻、京师新闻、奉天新闻、东南各省新闻、日本新闻等栏目。目销约1500份,每日另出附张《京张》2小张,随报免费赠发。馆主名义上是福建人李志成,实际由严复、王修植、夏曾佑、杭辛斋创办并主持编务。北洋水师学堂部分师生参与编译工作。内容有告白、每日上谕、宫门抄、京外各衙门奏折等。宗旨为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略仿英国《泰晤士报》之例。主要登载国内外时事及选译外国报刊材料。在国外设有访员,消息多、新闻快为其两大特色。对德侵占胶州湾,俄侵占旅大事件,曾连续作跟踪报道,遭到俄德政府与清廷顽固势力的嫉恨。1898年3月27日即第144号起,严复等人为保全该报,特假作卖给日本人西林博,编辑人员基本上没有变动。所发论说大多出于严复之手,鼓吹变法维新,学习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力求自强。由日本人出面后,该报与北京维新派人士联系密切。对百日维新报道有声有色。9月21日政变后,该报顶住压力继续出版。9月27日刊出《视死如归》,报道了谭嗣同侃侃而谈的英雄气概。10月21日与22日,又连续转载香港《华字日报》文章《德臣西报访事在香港与康有为问答语》,进一步揭露政变真相。11月3日至4日,又连载“本报论说”《论中国禁报馆事》,对清廷禁报作了猛烈回击。1899年2月该报才真正卖与日本人,4月29日由日本驻津领事郑永昌付清余款。1900年该报仍继续出版,附出《国闻汇编》旬刊,专刊译稿。

5.《湘学新报》

1897年4月22日在长沙创办的旬刊,由湖南学政江标、盐法道兼署按察使黄遵宪、继任学政徐仁铸等先后任督办,唐才常、陈为镒等为主笔,撰稿人有杨毓麟、邹代均、李固松、李钧鼐、杨概、周传梓、胡兆鸾、易鼐等人,以长沙校经书院的名义发行。木板雕印,连史纸线装书本式,每期30页近2万字。同年11月5日第21期起,改名为《湘学报》,以开民智育人才、维新变法为办刊宗旨。每期设史学、掌故学(第25期起改名为时务)、舆地学、算学、商学、交涉学6个固定栏目。每期首列总说一篇,次为问答以疏通之;其中史学专论世界各国兴衰沿革史,掌故学为朝野典故及讨论新政。

《湘学报》曾激烈抨击八股、考据、词章等旧学,介绍西学,宣传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主张君主立宪,颇受读者欢迎,张之洞于同年秋通令湖北各州县也一体订购、分发。1898年5月,该报被张之洞严责为“谬论”甚多,遭到旧派顽固势力的压制与攻击。从第37期起,言论趋向缓和,并连载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的《劝学篇》直至终刊。1898年8月8日出至第45期后停刊。

6.《湘报》

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的通俗性综合日报。系湖南维新派集资创办,另由巡抚衙门按月津贴银200两。设有董事会,熊希龄任总董,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李维格、邹代钧等8人为董事,刘善浤、王兆元等任总经理兼总校,唐才常为主笔、梁启超、谭嗣同、樊锥等6个为撰述,易鼐、毕永年等12人为特约撰述,李维格负责西文翻译。

《湘报》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非借此谋利为宗旨,设有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政、各省新政、各国时事、新学新书选录、杂事、答读者问等栏目。除星期天外,日出4开铅印一大张,用毛边纸单面印刷对折装订成册。注意扩大发行与通俗宣传,每期发行数初为5000份,3个月后增至6000份。1898年4月21日起,每日增印“附张”1页,刊登广告与本省物价表,免费附送。

《湘报》与南学会、时务学堂关系密切。以救亡御侮、变法维新为办报主旨。重视时事评论,坚持把论说放在首位。鼓吹向西方学习,宣传民权平等思想,广泛报道省内外维新变法运动,批评封建专制思想,较《时务报》激进。还刊登社会新闻,以增强报纸的吸引力。

1898年6月11日,《湘报》第84号刊出《本馆申定章程》重新规定:“添各处访事、广采新闻”,“款曰京城新闻、曰本省新闻、曰各省新闻、曰各国新闻、曰学会汇篆。”

《湘报》自出刊以来,遭到湖广总督张之洞、京官徐树铭和以王先谦、叶德辉为代表的湖南守旧势力的指责与攻击。7月19日该报出至第116期后被迫休刊12天,8月2日复刊,《本馆告白》称巡抚衙门从此停发津贴,专归商办。9月21日政变发生后,该报遂于10月6日宣布暂时停刊。后经官府批准,由职员王笏承顶接办,于10月12日复刊,续出4期,10月15日终刊。历时7个月,共出刊177期。

7.《国风报》

1910年2月20日在上海出版的立宪派理论月刊。编辑兼发行人为何国祯,总撰稿人为梁启超(笔名沧江)。每期50余页,计8万字,“以忠告政府,指导国民,灌输世界之知识,造成健全之舆论为宗旨”,“专以各种政治问题,为具体之研究讨论,灌输国民以政治常识”。“亦求温和,不事激烈”相标榜。

《国风报》设有谕旨、论说、时评、著译、调查、记事、法令、文牍、谈丛、文苑、从录、小说、答问、附录等14门类。梁启超在该报发表30多篇文章,鼓吹君主立宪,积极改革财政,鼓吹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实业与金融,谋求中国的经济出路。此外,还论述改革官制,选拔人才,整理法政,确定对外方针;并提出迅速召开国会,成立责任政府等主张。当随着请愿国会运动屡遭拒绝,对清廷的幻想破灭,梁启超曾这样概括《国风报》的转变:“初志亦求温和,不事激烈,而晚清政令日非,若惟恐国之不亡而速之,刿心怵目,不复能忍受,自前十年以后至去年一年之《国风报》,殆无日不与政府,宣战,视《清议报》时代,殆有过之矣。”初创时,只在上海、北京、广州、日本东京等设有5个零售处。

不到一年,发行范围遍及17省,并远销美、澳洲及南洋等地。海内外各埠代销处增至63处。最高发行数达3000份。1911年7月16日出至第52期后停刊。

三、在日本创刊的保皇派报刊

1.《清议报》

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旬刊,是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创办的第一个保皇派报纸。名义上的印刷人是日本人铃木鹤太郎、编辑兼发行人署英国人冯镜如,实际主编人是梁启超,麦孟华、欧榘甲、秦力山、郑贯公曾任编辑工作。连史纸印,线装书本式。在编辑业务上注意改革与创新,先后设有本馆论说、时论译录、支那近事、外国近事及外议(后改为外国近事、外论汇译)、汗漫录、闻戒录、猛省录、国闻短评、支那哲学、政治学案、政治学谭、政治小说、来稿杂文、文苑、饮冰室自由书等30多个栏目。1899年9月5日第26期起,所首创的“国闻短评”,成为后来报刊上长期仿行的“短评”、“时评”的先河。此外,现代新闻界流行的“记者”、“党报”、“机关报”等新闻词汇,也系该报最先创用。

梁启超在第1期《清议报叙例》中,将办刊宗旨归纳为“维持支那人之声气”、“增长支那人之学识”、“交通支那日本两国之声气”、“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等4项。第11期《本报改定章程告白》中又把此4项概括为“本报宗旨专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主义”。所说主持清议,就是抨击慈禧把持下的黑暗朝政,力主归政光绪帝;所说开发民智,即宣传西方民主思想,对读者进行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先后发表梁启超的《论变法必白平满汉之界始》、《尊皇论》、《爱国论》、《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论中国人种之将来》、《国民十大元气论》、《少年中国说》、《立宪法议》等名篇;鼓吹“尊皇斥后”、君主立宪,宣传爱国救亡,伸张民权等,对启迪国人思想,唤起民族觉醒,产生广泛影响。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出版的第100期为特大号,刊出梁启超的《本馆第一百期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这是一篇纵论新闻工作的重要文献。翌日报馆失火,《清议报》就此停刊。

2.《新民丛报》

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32开本的半月刊。西式装订,每期120页,约五六万字,中国保皇会最重要的机关报。编辑兼发行人署冯紫珊,实际由梁启超主编,主要撰稿人有马君武、黄为之、康有为、章太炎、麦孟华、徐勤、韩文举、欧榘甲、汤浚、梁启勋、杨度、徐佛苏、黄遵宪、严复等。创刊号《本馆告白》宣布三条办报宗旨:“一、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本原。二、本报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为附从。但今日世界所趋重在国家主义之教育,故于政治亦不得不详。惟所论务在养吾人国家思想,故于目前政府一二事之得失,不暇沾沾词费也。三、本报为吾国前途起见,一以国民公利公益为目的,持论务极公平,不偏于一党派;不为灌夫骂座之语,以破坏中国者,咎非专在一人也;不为危险激烈之言,以导中国进步当以渐也”。

《新民丛报》开办第一年,设有论说、学说、时局、史传、教育、学术、小说、名家谈丛、国闻短评、海外汇报、海外奇谈、新知识之杂货店等24种栏目,每期经常保持10~15种栏目。这一年大力鼓吹“西学”,所发文章、资料340多篇,其中评介西方意识形态的占一半以上。从第2号起的“小说”栏,长年连载《十五小豪杰》、《新罗马传奇》、《殖民伟绩》等译作与创作。“绍介新著”、“外门入口之竹头木屑”、“无尽智囊”等栏目介绍国外的新书刊、新知识、新发明,有启蒙作用。

梁启超的长文《新民说》分20节,11万字,从创刊号起连载34期,是一篇反封建思想具有启蒙作用的代表性文献。第17期刊出梁启超的《敬告我同业诸君》,提出报馆有监督政府与向导国民两大天职。

《新民丛报》讲究印刷装帧,封面常用套色,每期卷首必刊几幅外国名人像或名胜古迹图。发刊后即风行海内外。最初销行2000份,不到一年增至9000份,以后经常销行1万份左右,国内外寄售点90多处。国内有时一期辗转翻印达十多次。清廷严禁也不能遏。

《新民丛报》初创时内容激进。1903年2月梁启超赴美游历,由蒋智由主持编辑,介绍“新学”内容大为减少。同年11月梁由美返日,继续主持笔政,政治态度与言论大变。1904年2月后,该报连续发表《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新大陆游记》,反对蓬勃兴起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1905年后,因力主“保皇”、大倡“开明专制论”,与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开展革命还是保皇的大论战。其言论遭到批驳后,1906年7月出版的第83期刊出《劝告停止驳论意见书》,主动提出“求和”要求,遭到《民报》拒绝。1907年11月20日,出至96期后停刊。

3.《新小说》

1902年11月14日在日本横滨出版的第一份以刊登新体小说为主的文艺月刊。名义上编辑兼发行人是赵毓林,实际由梁启超主编。蒋智由、马君武、韩文举参加编辑工作。创刊号所载梁启超撰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代发刊词,“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如此重视小说的社会功能,《新小说》为第一刊。

《新小说》以发表小说为主,既发表创作的政治小说、社会小说、历史小说,也发表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刊登过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我佛山人(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此外还刊登诗谣、戏曲、笑话、灯谜与文艺理论等。

该刊积极鼓吹小说“革命”,主张戏曲改良,推动文艺改革。从第7期起,增设《小说丛话》专栏,专门议论小说,主张广泛使用白话文,高度评价我国古典小说,提出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1906年1月出至第24期后停刊。

4.《政论》

1907年10月7日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政闻社机关刊物。编辑和发行人是蒋智由,而实际的主编人是梁启超。撰稿人有麦孟华、徐佛苏、邓孝可等人。1908年1月,该刊随政闻社本部迁上海,第2期即在上海出版。

原定每月朔日发刊,实际常常脱期,未能按期出版。如第2号和第3号之间相距近5个月。每期60余页,6万多字。该刊以“实行国会制度,改良责任政府”为宗旨,设有论著、译述、批评、记载、杂录、应问、社报、时评、图画等栏目,提倡立宪政治,大讲议会、政党、地方自治等问题。梁启超以“宪民”为笔名发表《政闻社宣言书》、《政治与人民》、《政治上之监督机关》、《中国国会制度私议》、《世界大势及中国前途》等文章。强调清廷已宣布“预备立宪”,中国已进入“变法”新时期,再不能进行激烈的“扫荡”或“破坏”,而只能以“静实”的态度,从事“学理”的研究,参与政府“有秩序”的变革。还刊载过《政闻社开会记事》、《政闻社社约》等重要文件。1908年8月13日,政闻社被清廷查禁,《政论》也随之停刊,共出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