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近代卷(中国传播思想史)
4808400000012

第12章 民族主义与近代新闻传播思想的形成(7)

在华第一家俄文报纸《新境报》(亦译《新边区报》)1899年8月在旅顺创刊,为周三刊,1905年5月迁哈尔滨并改为日报继续出版,1912年10月停刊,历时达13年之久。《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报》,1901年8月14日在哈尔滨出版的俄文广告报,1906年12月24日停刊。《哈尔滨新闻》,1903年6月23日在哈尔滨出版,为中东铁路机关报,1917年4月26日更名为《铁路员工报》。《外阿穆尔人消息报》,1905年1月创办的俄文周报,1912年4月停刊。

《哈尔滨报》,1906年2月4日~1909年12月在哈尔滨出版的俄文报纸;《新生活报》1907年11月14日在哈尔滨出版的俄文报纸,1917年7月14易名为《生活新闻》。俄文报刊,在我国东北有一定影响。

(六)日文报刊

在华第一家日文周报是1890年6月5日在沪出版的《上海新报》,出版不到一年即停刊。《上海周报》是1894年1月在沪创刊的日文周报。《台湾新报》,1896年6月17日在台北出版的日文报纸,初为周刊,后改日报,是台湾最早的近代报纸。1898年5月6日与《台湾日报》(1897年5月17日在台湾出版日文报纸)合并为《台湾日日新报》。《北支那每日新闻》,1903年8月在天津创办的日文日报,1910年与《北清时报》合并,易名为《天津日报》继续出版。《上海日报》,1904年7月1日在沪出版的日文日报。《辽东新报》,1905年11月25日在大连出版的日文日报,1927年与《满洲日日新闻》合并,易名《满洲日报》。《安东新报》,1906年10月17日在丹东出版的日文报纸。《汉口日报》,1907年8月1日在武汉出版日文日报,1926年停刊。《满洲日日新闻》,1907年11月3日在大连出版的日文日报,1927年11月与《辽东新报》合并,易名为《满洲日报》,1931年底停刊。《南满日报》,1908年12月在沈阳出版的日文报纸,1912年9月1日改名为《奉天日日新闻》,1918年又改名为《奉天满洲日报》。《长春日报》,1909年元旦在长春出版的日文日报,1917年易名为《北满日报》,1932年长春被定为伪满洲国的首都后,该报再改名为《新京日报》继续出版。《大陆日日新闻》,1909年6月1日在沈阳出版的日文日报,1923年1月并入《辽东新报》,前后出版达14年。《上海日日新闻》,1914年10月1日在沪出版的日文日报,1928年5月发行晚刊;1937年9月,该报被侵华日军并入《上海合同新闻》而停刊,前后出版23年。

二、创办中文报刊与近代新闻传播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战后,除外国传教士继续办报外,外国商人纷纷来华,办了许多外文报刊,也创办了不少中文报刊。其中影响最大、创办时间最长的《申报》另作专节介绍外,现将有一定代表性的外商中文报纸简介如下:

1.《香港船头货价纸》

1587年11月3日在香港出版的中文报纸,周三刊。该报是香港英文《噂剌报》的中文版,是外商在华创办的第一张中文商业报纸,也是中国最早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由《噂剌报》馆主美商赖登创办,首次突破近代中文报刊书本样式。内容除二三条新闻外,主要刊登船期、货价与广告,以香港的铺户商家为读者对象,送报上门。1859年3月29日所刊700字的《猪仔论》,是华文报纸中最早的一篇社论。具有替港英当局宣传政策、传达“宪示”的中文版“官报”性质,1864年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2.《上海新报》

1861年11月下旬在沪出版的中文报纸,初为周刊,半年后改为周三刊,1872年7月2日改为日报。由英商匹克乌德创办,字林洋行发行,伍德、博兰雅、林乐知先后主编。用进口白报纸两面印刷,是国内最先用白报纸印刷的报纸。

《上海新报》是一家商业性报纸。《发刊词》声称:“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国政军情、市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来往,无所不载”。为对开报纸1/4大小的小型报。创办初只有两个版面:一版为商业信息和新闻;二版为航运消息、各地行情、各类广告。此外,还刊登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新闻报道。

1868年2月1日起革新版式,充实内容。期数另起,改称新式第1号,第一次出版1张,对折为四个版面:1版告白,2版中外新闻,3版除告白外,还有船期、物价表,4版常刊登印刷精美的“机器图说”等。1869年刊登“伦敦电报行情”,为上海中文报纸最早刊登的通过欧亚电报线路得到的电讯。1870年3月24日起,每条新闻上始加简明标题,如《种树得雨》、《刘提督战亡》等,且用头号字排印以与正文的4号字相区别。1872年5月7日《申报》改日刊后,《上海新报》与之竞争,也于7月2日改为日报,并将报价由铜板30文降为8文,终因成本较高亏损较多,于1872年12月31日自动停刊。

3.《香港中外新报》

1864年在香港创刊的中文报纸,由英文《噂剌报》所办的中文版《香港船头货价报》易名出版。早期的编辑为华人黄胜,伍廷芳也参与该报工作。4开4版,初为周三刊,另印“行情纸”随报附送;1873年改为日报,为香港第一家中文日报。19世纪70年代易名为《中外新报》,90年代为中国人所有。民国初年,该报进行业务改革,增聘访员、加强副刊,政治上大力抨击广东军阀龙济光,轰动一时,销数逾万。后为龙济光收买,为龙鼓吹,走向衰落。1918年龙济光进攻护法军政府失败,该报被迫停刊,器材则由香港华商会总会承购,另出版《华商总会报》。

4.《中外新闻七日报》

1871年3月11日在香港创刊的中文周报,是香港英文《德臣报》上专辟的周末中文版,陈蔼亭主编,3月25日该报所刊《告白》称:“本馆设报之意,原不图弋利求本,惟欲中国士商益增识见,扩新耳目”。它广登国际、国内和香港新闻,曾对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做过详尽的连续报道。同年4月15日起开始有评论,发表《保民说》、《开煤矿论》、《金银矿论》、《劝人从善论》等文。7月8日,刊发陈蔼亭所撰《创设华字日报说略》一文,阐述其新闻观点。1872年4月6日该报停刊,改出独立发行的《香港华字日报》。

5.《香港华字日报》

1872年4月17日在香港出版的中文日报,由前《德臣报》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更名扩版独立发行。首任主编陈蔼亭。黄胜、伍廷芳曾资助出版。参与笔政的还有王韬、潘飞声。初创时为8开型双日刊,一年后改为日刊4开4版。自称办报:以世界知识灌输于国人,以国内政务报告于侨胞,使民智日开,而益奋其爱国之念为唯一宗旨。船期、行情、广告占主要篇幅。新闻约占1个版,分中外新闻、羊城新闻、京报选录三个专栏。稍后也有言论和文艺作品。副刊初名《谐部》。

1884年,该报编务改由江治接办,并聘谭奕翘为翻译。不久,该报又改由谭接办,并与《德臣报》签订了三年版权合同,经苦心经营,业务日有起色。三年期满,因《德臣报》有索加租值要求,谭不允,自行组织《捷报》。《香港华字日报》遂由何仲生接办。后又由陈蔼亭之子陈斗垣接手办理。1898年陈斗垣因事赴沪,将报馆产权全盘让与该报编辑魏文山、颜庆浦及潘兰史等人。此时,因报纸敢于针砭时弊,销路日增。1910年因刊载庚戌新军起义事,一度为粤督袁树勋所禁。辛亥革命后,该报副刊改名为《精华录》。1919年报馆失火,旧址付之一炬。从此《华字日报》脱离《德臣报》自立门户,自组有限公司。1941年12月25日,因香港为日军占领,该报自动宣告停刊。1946年黎樾廷和胡大愚曾分别短期复刊该报,但终因收难抵支乃停,复办时间总计不足3个月。

6.《沪报》

1882年5月18日在上海出版的中文日报,是英商字林洋行所办英文《字林西报》的中文版。由《字林西报》主编巴尔福利用馆中所存当年印刷《上海新报》的中文铅字设备创办。戴谱笙、蔡尔康、姚赋秋、高太痴先后担任主笔。同年8月10日第73号改名为《字林沪报》。创刊号有《本馆告白》两则,说明:

原定四月初一日(5月17日)创刊,以该天为“日蚀之期”……似非所宜,用特改择初二吉日为始。自创刊日起送报七天,不取分文。广告费收费标准:第一天每字取钱五文;第二天至第七天,按日取钱三文;第八天以后每字取钱二文;若论年月,到馆面议。报纸的版面安排:“首列上谕,尊君也;次列论议,以见心想;次列出译电西报,俾共稔知中外时事;次列外埠及本埠诸新闻,事取其详,文取其富;次列诗文杂作,以供文士之消遣;次列邸抄、宫门抄,务求其速;次列各种告白及钱洋市价,轮船进出等类,以便贸易场中及往来仕商阅看。”

初创时,日出一大张,10个版面,毛边纸单面印刷,可折叠装订成册。从创刊号起经常刊出抨击法国的侵略政策,激励中国军民抗击法军。1885年3月谅山大捷后,该报主张乘胜前进将法军逐出安南。

文艺亦为其主要内容,一般附于新闻栏之后,曾连载《野叟曝言》《花团锦簇楼诗》和王韬的小品文集《老饕赘言》等。其中1888年随报送阅的《野叟曝言》为我国报纸连载长篇小说之始。1897年11月24日,该报将副刊文字另编一《消闲录》,以报纸附张的形式单独出版,随报附送,由高太痴主笔,这是我国最早的报纸副刊。

该报为19世纪80~90年代上海的主要日报之一,与《申报》、《新闻报》形成三报鼎立的局面。1900年2月3日,该报因营业不振,售给日本东亚同文会,从第6303号起改名为《同文沪报》继续出版。

7.《时报》

1886年11月6日在天津出版中文日报(周日休刊)。由天津海关税务司的德璀琳与怡和洋行总理笳臣等集资创办,并得到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支持(创刊同时还出版英文《中国时报》)。

报头横书,以海上日出为背景图案,报名上有“在明明德”四个篆文。直长版式,双面印刷。设有谕旨、论说、京津新闻、外省新闻、翻译新闻、各行告白、抄报全录等栏日,也刊登科技文稿和旧体诗词为主的少量文艺作品。1890年7月,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应李鸿章邀请担任该报主笔,使该报出现重大变化。李提摩太每日撰论说一篇,条陈新政,鼓吹中国走印度隶英的道路。一年间共著文200余篇,后汇集成《时事新论》一书出版。该报除每日登文论一篇外,还每周刊出图画一张。成为与上海的广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南北对应的政论性报纸,它对变法的鼓吹曾在中国的知识界与政治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1890年8月,为扩大《时报》的影响,李提摩太还创办《直报》周刊,专门选载《时报》一周中的重要谕旨、论说与新闻,并向外地发行。1891年6月末,该报因李提摩太调往上海广学会任职而停刊,报馆财产为贝令汉的天津印刷公司收购。

8.《新闻报》

1893年2月17日在上海出版的中外合资兴办的中文商业日报。华商张叔和与英商丹福士为主要创办人。公推丹福士为总董,斐礼思为总理。聘蔡尔康为主笔。后该报股权为丹福士独有,总董、总理人选仍旧。蔡尔康因意见不合半年后离去,主笔由郁岱生、袁祖志、孙玉声等继任。

初创时,言论格调不高,新闻报道表现平庸,文艺聊备一格,广告篇幅较其他报纸略长,每期随报附送画报一页为其特色。初销300份,一年后增至3000份。1899年6月,丹福士经商宣告破产,11月10日该报由美国人福开森出资购得,聘汪汉溪为经理,金煦生为总主笔。1906年6月1日,为防止当时反美浪潮的波及,改组为有限公司,以约占股金总额的30%为外股售与中国人,并在香港注册为英商公司。福开森仍为总董事,英国人开乐凯任副总董事,上海商界闻人朱葆三、何丹书、苏宝森任董事。先后担任主笔的还有姚伯欣、张铁民、张继斋等人。1914年该报首次购进波特式二层轮转机一部,每小时印报7000份,结束了平版机印刷的历史,成为上海第一家使用轮转机印刷的报纸。并以报馆全部资产作抵押的方式向通商银行借贷,购进足够用六年的白报纸。

1914年6月18日,《新闻报》将副刊《庄谐录》(张丹斧主编)改名为《快活林》(严独鹤主编),当时,报纸销数达2万份。标榜“无党无派”、“轻政重商”,把工商界和普通市民作为发行对象。

1919年五四运动后,相继创设“新新闻”、“新知识”、“经济新闻”、“教育新闻”、“电影周刊”等专栏。此外,还先后辟了“新园林”、“艺海”、“茶话”等副刊。1912年销数超过5万份。1929年特辟“经济新闻”版,重金聘请徐沧水、朱羲农主持其事。经济新闻多而全为该报一大特色,大小店铺商家乐于订阅,被称为“柜台报”。1923年该报全部还清银行借贷,销数增至8万份,与《申报》并驾齐驱,成为旧中国实力雄厚、经济独立的大报。1924年11月汪汉溪逝世,其长子汪伯奇由协理升任总经理,其次子汪仲韦继任协理。在宣传报道中,对“五卅”爱国反帝运动多持反对态度。

1926年4月1日,《新闻报》另出专登广告的增刊《本埠附刊》,随正张送给订户,成为上海报界的首创。北伐战争期间,曾被禁止在革命军控制的地区销行。这一年日销突破10万份。1927年购进新型高速轮转机两部,每部每小时可印4大张报纸36000份。《新闻报》平均日出4张半,最多曾出到16张。1928年新建五层楼馆舍,馆内特设考核、准备、推广3科,改进经营管理,加强报纸企业化。1929年1月,福开森秘密将该报1300股私下转让给《申报》主人史量才。以《新闻报》总经理汪伯奇兄弟为代表的其他股东联合该报部分职工,出面抵制,反对史量才控股,反对申、新两报组成报业托拉斯。国民党当局也反对申、新两报合并。在各方压力下,史量才被迫让出300股由其他人士认购,使其股份不超过总股份的50%;改组《新闻报》为华商股份公司,以吴蕴斋为董事长,馆务仍由原总经理汪伯奇负责,其他职工全部留用。史量才的报业托拉斯计划未曾实现,一场风波方告平息。改组后的《新闻报》,李浩然、郭步陶、张啸仙、陈也梅等先后任总编辑,销数增至15万份,为全国各报之冠。1933年2月26日,增出《新闻夜报》,至1941年12月8日太洋战争爆发后停刊。1937年该报全部股本升资为200万元;同年11月30日晚接受日方新装检查。1938年9月1日,该报及其晚刊《新闻夜报》请回原主持人福开森,声称由美商太平洋出版公司经营,脱离日伪的新闻检查,重回抗日报刊的阵营。由福开森的儿子任监督,普益地产公司的美商包德担任总经理。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寇查封,12月15日复刊,在日伪控制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