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判主义学派即为西学派,源于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团体,这是以英美留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学派,与之对应的有以中学为归属的文化民族主义学派。
该学派对传统抱严峻态度,反对祖先崇拜,反对宗法结构,反对文化复古,反对孔学的生存地位。他们或为公开的口号,或为内蕴的心语,主张文化的“全盘西化”,对旧传统的解体与批判花费了最多的时间与精力。他们又最先举起科学的旗帜,期望实现中国的“自由民主”梦景,因从事西学输入,而成为思想界的启蒙先锋。
每一个思想学派都有它的史学学派,由文化批判主义引领的史学学派,姑名之以批判主义史学。
思潮与史潮
20世纪最初的10年,中国刮起一股来势不小的尊孔风。这股思想台风的情况如何?其中又包含了哪些政治文化内容?宋仲福、赵吉惠、裴大洋所著的《儒学在现代中国》一书对读者启示良多。从对五四运动全过程的观察,可以得出结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五四的本质起因是对尊孔风的反击。
1912年陈焕章发起孔教会,并编辑《孔教杂志》。孔教会始于1912年12月7日,地址在上海,宗旨是“昌明孔教,救济社会”。1913年陈又创办《孔教会杂志》,主张在孔教旗帜下,保存国粹、发挥国性。杂志攻击革命、反对共和,呼吁尊孔子为教主,以孔教为国教。陈提倡尊孔在于他的道德论,而这又与他反对革命的政治态度有关。
他认为:革命以后道德之沦丧源自革命。“革命后之政治,其腐败乃从古所未有。废孔教之所致也。”“孔教既废,则人之道德心尽亡,故其竞争于政治也,并不见为义务,而只见为权利。”为此他提出了“道德为立国之本”,以道德救国的主张。“救中国今日之政治,宜何道之从?曰道德者人类之不可须臾离也。若政治以权利为标帜,则其需道德尤甚。救政治之病,曰道德而已矣”,而“中国之道德,一言以蔽之曰,儒教而已矣。儒教之科条,其最要者,三纲五常而已矣”。他的尊孔思想离不开政治,认为孔教可以给中国人带来六个好处:“平民政治”、“平等教育”、“同化异族”、“对外竞争”、“国家组织”、“社会组织”。这里他将政治放在第一位。
1912年第一次孔教大会在曲阜召开,陈为总干事。后总会迁到北京,在各地则分设事务所。11月,推康有为为会长,张勋为名誉会长。美国传教士李佳白为最高顾问。陈之所以推康有为为会长,是因为康是陈的老师,而康也是孔教主义的最激昂的鼓吹者,是孔教会的直接提议者。与梁启超比较,康有为要锢蔽落后得多,梁在改良失败以后思想上常有与时俱进的气象,对儒家保持着尊敬,又不太赞成设立孔教。这从他的一系列言论中可以看出。然而对康有为来说,总有个保皇梦做不醒。他的政治理想中总少不了皇帝的角色,孔教的最终目的总要造出一个皇帝来,立志用“孔教”为皇帝政治服务。康有为最后的政治失败也是他的人生失败,与他思想上不思进步因果相结。
需要补充的是,当时的一部分保守者也与孔教会唱出同一个调子。
辜鸿铭写有《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写作此书的目的乃为宣传孔子《春秋》大义精神。他将一部《春秋》视为中国历数千年来的“国教”宪法。认为民族的根本精神都记录在这本书里。关于何为中国精神的宗旨本意,他有以下见解:“君子之道”至关重要,为《春秋》精髓。而“名分大义”,即关于“名誉与责任”的原则是理解君子之道的思想入口。因而《春秋》可称为中国的“名誉大法典”。他说,君子之道的核心是廉耻思想。羞耻感觉是国家、社会文明合理、永久与绝对的基础。他提出儒学国教化的方案,与孔教会的观点合为一体。他说通过国教教化可使中国道德恢复发扬。国教昌兴,识礼仪知廉耻,中国道德成功指日可待。
上世纪的尊孔,不仅是文化景观,同时也是政治现象。尊孔从文化与政治两个层次炒作起来,“文化”的背后隐藏着政治的祸机。
1912年,袁世凯颁布《整饬伦常令》,提倡封建礼教,号召尊崇伦常。他说:“中华立国,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本大总统痛时局之防危,体纪纲之废弛,每念今日大患,尚不在国势,而在人心。”他话里有话,民国之后政治虽然改变了,但国家民族的基本思想没有变化,既然如此,政治体制随“民彝”再次退回去也就理所当然。
儒家思想内容十分庞杂,作为旧儒来说,最反动而不适时用的就是它的政治伦理。中国的皇帝专制政治要有一个政治伦理来做舆论基础,孔子“君臣父子”的专制哲学最适合不过。辛亥革命以后此类哲学被淡化中,这使袁世凯心焦如焚。他说革命之后,民彝未改,其实所谓“民彝”早有改观,民主自由的观念正在进入人民的心中。袁世凯尊孔,很清楚是要从抓“民彝”着手,重把社会思想倒退到蒙昧丑恶的中世纪境遇,修补腐朽的封建政治伦理。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旧孔复活就成了当务之急。
次年6月,袁世凯颁布《大总统复学校祀孔令》:“国家强弱存亡所系,惟此礼义廉耻之防”;“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的学说“放之四海而皆准”,有如“日月之无伤,江河之不废”。他令各省“根据古义,将祀孔典礼折衷至当,详细规定,以表尊崇而垂久远”。
1913年,袁世凯任命熊希龄为总理。10月,熊内阁向国会发表《大政方针宣言》中说:“我国二千年之社会,以孔子教义为结合之中心。论者或疑国体改变为共和,即孔道亦无庸尊尚。是非惟不知孔子,抑不知共和也。故政府所主张,一面既尊重人民信教之自由,一面仍当以孔教为风化之本。”这一年的秋天,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基本上完成了“起草”工作。打开一看,其中第十九条赫然写着:“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这是民国以来,首次将尊孔写进国家大法中去,被用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同年12月,袁世凯召开政治会议。会上他对共和政体和自由平等学说作了不遗余力的攻击。“共和政治为宪政之极轨,本大总统固欣然慕之。然初何敢谓招牌一改,国力即随之充足。即以目今之内政而论,紊乱何堪设想。”在袁世凯看来,当前内政紊乱,根源就在于人们思想中有太多的共和与自由、平等思想。他又一次想到了儒家思想的功用。
1914年的袁世凯的尊孔活动更是紧锣密鼓,声色俱全。1月24日,政治会议议决进行全国性的祀孔,并作为大祀,一律沿用清朝礼仪;各地文庙也同时规复尊崇,每县都设有专门的祀奉官。尊孔不仅写在宪法中,还要从纸上走下地面,变成确实的行动。
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颁布《祭孔令》:“中国数千年来立国的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替,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无识之徒,误解平等自由,逾越范围,荡然无守,纲纪沦弃,人欲横流,几成为土匪禽兽之国。”“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日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宣布全面恢复清朝祀孔礼制,规定每年旧历仲秋上丁,举行祀孔典礼。京师由大总统致祭,各省地方文庙,由各省长官主祭。
9月28日为仲秋上丁日,全国举行了民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祀孔活动。这是一次很有声势的复古活动,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0月,参政严复在参政院会议上提出《导扬中华民国立国精神建议案》,认为忠孝节义,久为古人所倡导,应以此四端为中华民国的立国精神。《建议案》特别强调效忠于元首,即无异效忠于国家。参政院通过这个建议案之后,送交政府,袁世凯据此于11月3日颁布了《箴规世道人心》告令,宣布“以忠孝节义四者为立国之精神”。
恢复祀孔制度后,一如历代帝王利用神权维护君权,1914年12月20日,袁世凯下令恢复历代王朝祭天制度。23日(冬至),亲到天坛,穿上古怪的祭服,亦步亦趋,模仿古代帝王的样子举行祭天仪式。
与袁世凯复辟帝制配合,1916年元月,教育部公布《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修正师范学校规程》等法令,规定在中小学和师范学校增设读经课程;规定国民学校讲授《孟子》、《大学》,高等小学讲授《论语》。余英时曾经说过,一个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一个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个相应的制度上的落实。一个制度不复存在,本与其匹配的那个文化也就无法真正的稳坐住它的地位。袁世凯梦想的是“制造”一个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将儒学重新安置到原有的一尊宝座上去。然而,袁世凯没有这样的权威,也没有这样的能力,民主与自由的社会大潮不是他这样的一个政治丑类所能抵挡。他为一己的私利,重装旧孔金身,鼓吹儒学独尊,只能是一厢情愿,痴人说梦。
从袁世凯的一系列举动来看,务必要把孔学宗教化。他对祀孔大礼的重视与实行说明了这一点。然而,数千年的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国教”,儒学也从来没有成为过宗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重要的社会文化原因。袁世凯不懂得这些的,他这样做,怎么能够成功呢?
一连几年的精心折腾,尊孔成了袁世凯复辟的工具。帝制复辟与孔子复活同步进行,帝制复辟必须孔子复活,孔子复活认可帝制复辟。袁世凯为什么看中孔子,誓与孔子结下因缘,其中奥秘就在这里。
然而文化毕竟是“文化”,其作用在汹涌的历史大势之前毕竟有限,更何况袁世凯对孔子文化的诠释,绝对逆时代而行。袁的愿望终究没有实现,他的帝制复辟梦与孔子回归梦一同被历史现实所破碎,是意料中的事。
假如随着袁世凯死亡,中国的孔子回归戏不再唱下去,假如中国的封建旧思想不再借孔子还魂,孔子或许还是一个备受尊敬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中国也许不会有一个名为“五四”的新文化运动。然而尊孔思潮总不肯退去,还有继续加演的苗头。袁世凯死了,尊孔复辟的阴魂没有随袁世凯一同躺进棺材。
1916年8月,国会在北京恢复会议,再次提出设立孔教。结果没有获得成功,原因是国会中以旧国民党员为主的议员,组成宪法商榷会(后改名为“益友社),对此作坚决反对。一波未平,又生一波,同年11月12日,参、众两院的100多议员组成“国教维持会,重弹孔教的老调。康有为上书黎元洪、段祺瑞政府,要求“以孔教为天教,编入宪法,复祀孔子之拜跪礼。
1917年张勋复辟,孔教会再一次看到“希望”,欢欣鼓舞,推波助澜。在一片赞孔拥张的烟花礼炮声中,群丑登台。好一场荒诞剧,鸣锣敲鼓,再次开场。
这样,孔子总和帝制复辟联系到一起,总和否定辛亥革命成果的思想反动运动联系到一起,总和与一切封建旧文化沉渣联系到一起。先进的中国人一天天看明白,旧孔已经成为中国旧文化、旧政治的负面符号与象征,不对旧孔来一个大的批判运动,中国旧文化永无消除之日,中国革命成果终有一天会葬送在复辟派的手中。这样,对中国旧文化的批判运动就非来不可了,新文化就非得从天边卷起,不来个摧枯拉朽的大行动,一切阴魂僵尸终究不肯寿终正寝,不来个新思想的大引进、大宣传,中国的先进文化终究无法抵抗得住旧思想的回潮。这样,五四运动也就趁着时事变局的机缘,打着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千军万马,不期而至了。
1915年《新青年》(《青年杂志》)问世。刊物初衷就是反孔与反复辟,就是唤醒青年起来树起独立自由民主的旗帜,与旧文化做殊死斗争。在这期间,刊物创办者陈独秀发表《宪法与孔教》(1916年11月1日)、《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1916年12月1日)、《再论孔教问题》(1917年1月1日)、《复辟与尊孔》(1917年8月1日)等,这些文章无不是批孔反复辟的战斗宣言,无不将批判矛枪直指旧孔,投向孔教。五四当日,他还发表《孔教研究》(1919年5月4日)对孔教做彻底的否定。
蔡元培也反对将孔学立为宗教。他认为孔学就是孔学,不是宗教。孔子本人对宗教没有兴趣,从来不将自己的学说定为宗教,将孔学定为宗教有悖孔子初衷,是在做强孔子所难的事。他说中国本来就与宗教没有多大干系,没有感到非有宗教的必要。中国进步着,既然古代中国无需宗教,何至于近代中国倒反而崇尚起宗教来了呢?历史愈是前进,人类的宗教观愈益淡薄,或到某时竟至无宗教的存在。将来的中国将同全人类一样是“没有宗教存在的余地的”。与此同时,李大钊于1917年发表《孔子与宪法》一文,对孔教会欲将孔教立为国教一事尖锐抨击,“绝对排斥”。“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能存于宪法。”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登场,为批判旧孔提供了先进文化的武器,预告中国文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北大的胡适在这场反孔运动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胡适自己说过,北大有三个兔子,老兔子是蔡元培(蔡生于清同治六年丁卯,按十二属相,卯是属兔的),中兔子是陈独秀(陈生于清光绪五年己卯,也是属兔的);小兔子则是胡适自己(胡生于清光绪十七年辛卯,也是属兔的)。三个兔子跳在前面,北大气象腾越。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康白情、俞平伯、徐彦之、毛子水等,办《新潮》杂志,积极批孔,鼓吹新文化。中国日后批判主义文化派别(也包括批判主义史学派别)就是起源于这支队伍。然而,曾经与他们一起作战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则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
中国现代社会主题是两个,一是民族,一是民主。大凡大的社会运动起来,也总与这两个基本主题相关。从直觉的意义上看,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军阀政府腐朽卖国,导火线则是《二十一条》的签订。学生上街,反帝讨奸,愤怒大潮波及全国,极大的表现出民族主义主题。然而,如果没有《新青年》的创刊,没有当时先进中国人对旧孔的有力批判,没有陈独秀号召青年冲出思想的樊笼,大声疾呼“去除奴性”,没有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没有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五四青年有关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口号的提出,这场史无前例的学生运动会有那么深刻的文化底蕴吗?会有那么坚定的自由、独立的人格力量的支撑吗?也就是这样的原因,五四运动与同是民族运动的义和团运动划出了本质上的分界线。
五四运动既以“新文化运动”命名,又以“反帝爱国运动”命名。前者属思想文化运动,后者是政治实际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体现五四运动本质内容,显示五四运动“体”之所在。五四运动并非肇始于“五四”,批判旧孔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之际,尤其是《新青年》横空出世的那一刻,五四运动实际已经揭开帷幕。总之,袁世凯等军阀的尊孔复辟是引发五四运动的终极原因,历史可以断定:五四运动缘起在“尊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