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论利益与政治
4807900000029

第29章 利益与政治的基本关系(1)

在前一章,我们论述了实现利益的活动规律和政治活动的规律。其实,规律就是事物“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1〕。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认识,这包括着两层内容:第一层,规律是指事物内部本身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联系。例如,某种植物由种子到发芽,再到幼苗,直至成长壮大,这反映了植物本身内部发展过程的必然联系。第二层,规律是指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在本质上的相互联系。例如,植物的生长与水的供给的关系。从一物与他物之间的关系来说,植物生长的需要与水的质和量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无水植物则无法成长。如果给水少了,植物的生长不会茂盛,甚至旱死;但是,如果给水多了,也可能会把植物淹死。这样,植物的生长与水的供给之间就有一个规律性的问题。把这种对规律的认识,应用到利益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正如在上一章所论述的,人们实现利益的活动规律和政治活动的规律,实质上是规律的第一层含义,即事物本身内部发展的规律性。而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弄清第二层含义上的规律,这就是利益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利益与政治相互作用的规律。只有弄清了这一问题,我们才能全面地认识利益与政治的基本规律,也才能在现实中正确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一、利益关系与经济关系

要研究利益与政治的相互关系,首先遇到的是利益关系与经济关系的问题。但是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常常谈论的是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而不谈或很少谈及利益与政治的关系。从事物的本来面目说,每一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关系表现出来的。这既是经济关系的本质,又是经济关系的表现。弄不清这一点,谈论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要么是隔靴搔痒,要么是盲人摸象。因此,在研究利益与政治的基本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探讨一下利益关系与经济关系的问题。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先来澄清经济关系的概念。经济关系其实就是生产关系,只是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说法而已。其实质是指主体在生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在特定社会的生产活动中,经济关系表现为,各个主体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相互结成一定的关系,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以物质利益为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对此,马克思曾经透过现象看本质地说:“人们的生活自古以来就建立在生产上面,建立在这种或那种社会生产上面,这种社会生产的关系,我们就恰恰称之为经济关系。”〔2〕由此可见,经济关系与生产关系是同一概念。

那么,经济关系与利益关系是什么关系呢?这需要从两方面来理解:

其一,利益关系既是经济关系的本质,又是经济关系的体现。如何来认识这种关系呢?从本质上来说,根据前面对于利益本质的论述,我们可以明白,利益是由人的需要(其中首先的主要的是物质需要)产生的,生产是满足利益需要的手段,利益的需要是生产的动机。而在客观现实中,主体的利益需要除了“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之外〔3〕,它还创造出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现实。这种现实就是人们全部的生产活动,或是彼此合作,或是互相争斗,无一不是围绕着利益而展开的。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利益关系是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本质。但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主体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是物质利益的关系还是精神利益的关系,抑或是其他利益的关系?并且,这些关系如何?这些都是对现实所存的经济关系的反映,都表现着生产关系或者经济关系的内容,即所有制关系、主体相互地位的关系、主体利益的分配关系的内容。因此,经济关系是利益关系的体现。当然,在现实社会中,除了经济关系之外,主体之间还有其他关系,例如,血缘关系、宗教关系、民族关系、地域关系等等,但是,这些关系都是以利益关系为本的。例如,就血缘关系而言,应该说,这是社会关系中,对人来说是最基本最亲密的关系,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为了利益而“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4〕。血缘关系况且如此,其他关系更不用说了。由此可见,利益关系表现在社会关系的一切毛孔之中。既然如此,恩格斯所说的“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5〕这是不证自明的道理。正是因此,我们说利益既是经济关系的本质,又是经济关系的体现。

其二,经济关系又制约着利益关系。主体的一切需要是利益的自然基础,利益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满足到什么程度,以何种方式来满足,这则是主体利益的社会基础。而这后一方面是由现实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别是由所有制关系所制约、所决定的。因为主体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他们的活动能力的差异,使他们在经济关系中所处地位也就不同,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实际所获得的利益的性质和水平也就大大不同。这在各个特定社会均是如此。这样一来,人们利益的实现和维护,除了主观因素之外,就不得不受经济关系的制约。例如,在现实社会中,因受经济关系特别是对生产资料占有制的制约,受分配关系的制约,各个利益主体所获得的利益便大为不同,充分反映了经济关系制约着利益关系的现实。同时,从经济关系的现实状况来说,一个社会经济关系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力的水平如何,生产力发达与否、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特定社会创造各种财富的多少和水平,而这些财富的多少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主体利益实现的程度和水平,因此,毛泽东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6〕邓小平说:“社会主义首先是发展生产力。”〔7〕“发展才是硬道理。”〔8〕但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财富的创造水平都通过一定的经济关系反映出来,并且,经济关系迟早代表和反映的也是生产力和各种财富的发展水平,这样,主体利益的获得和维护,主体利益关系的平衡和发展,就要通过经济关系这个中介而实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经济关系制约着利益关系的发展。

综上所述,一定的利益关系是一定的经济关系的本质和体现,而一定的经济关系又制约着一定的利益关系。弄清这一点,我们即可研究利益与政治的基本关系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研究利益与政治的基本关系呢?这就需要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出发,来认识利益与政治的基本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作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把这种观点应用于利益与政治的范畴,从经济基础来说,由于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关系而表现出来的,从上层建筑来说,由于上层建筑的核心是政治,而政治又根源于利益,因此,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里就转化为利益与政治相互作用的关系了。而利益与政治的关系,在我们研究利益的本质和形式、政治的本质和权力结构的形式时,已经有所涉及,但没有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在这里我们对此进行系统的研究。然而,利益与政治的关系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变化,所以,我们只能先就利益与政治的基本关系进行一些宏观的研究。

那么,利益与政治是什么关系呢?从总体上说,利益对政治是动力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政治对利益是保障性与变革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保证社会在一定的利益秩序的范围内协调发展。下面,我们予以具体论述。

二、利益对政治是动力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利益是政治的动力和目的。所谓动力性,就是说利益是推动主体进行一切政治活动和推动政治发展的原始力量。而目的性是说,主体所有的政治行为最终在于利益的满足和维护。而这两点的统一,构成了利益对于政治在不同条件下的作用和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利益决定政治的产生。社会发展史表明,随着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实现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发展,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除了运用科学的和劳动的手段外,还产生了另外一种方式,即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和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其中一部分人无偿地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成果,剥夺他人的财富,侵害他人的利益,其结果是,这一方面使社会产生了不同的阶级,另一方面,这又必然引起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剥削阶级处于社会的统治地位,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总是采取多种方式控制被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被统治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也总是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反抗统治阶级的剥削,这样一来,人类社会的政治就产生了。正如列宁所言:“政治就是各阶级间的斗争。”〔9〕由此可见,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矛盾和利益斗争是政治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政治关系都是由利益关系引起的。

第二,利益关系的性质决定政治关系的性质。在不同的经济关系中,由于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差别的不同而导致了人们利益关系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因此反映利益关系的政治的性质和内容也就大为不同。这即是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就或迟或早地有什么样的政治关系。例如,在各种私有制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利益关系是对抗性的,因此,他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也是对抗性的,其政治的内容也必然是政治矛盾、政治冲突和政治斗争。当然,利益关系的性质决定政治关系的性质,是就其根本性质而言的。具体来讲,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由基本相同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政治关系可能会有差异,但不管怎样,政治关系的根本性质决定于利益关系的根本性质,这一点则毫无疑义。

第三,利益的发展变化决定政治的发展变化。这可以从如下三方面来理解:一是既然体现和制约利益的经济关系发生了变化,那么,反映利益关系的政治也必将随着利益关系的导向而发展变化。因为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利益的手段,在它与体现利益关系的经济关系的发展相冲突的时候,“斗争每次总是以政治权力被推翻而告终”〔10〕。二是在同一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各个阶级的利益发生了变化,他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也将发生变化。例如,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是不同的和对立的,其政治关系也是对抗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