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论利益与政治
4807900000001

第1章 自序

这本专著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反复修改的结果。1996年11月,当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刚一结束,我踌躇满志,预计六个月之内即可出版成书。没想到,到它今天问世,时间已过去整整六年。个中原因,一半是一些琐碎事情的缠绕,另一半主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阅历的丰富,我认为文章千古事,处处须认真。

当给这本专著划上最后一个句号,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沉思后该说什么,又该怎么说?凡是有一定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对于一本书,人们首先看到的是序言,其实,序言往往是作者对一本书的点睛之处。因此,序言既是写心志,写情操,又是写春秋,写时空。我正是抱着这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来叙述我这本书大概的写作过程。

我在大学原本是学法律的,1989年,我作为硕士研究生,有幸师从我国著名政治学家、法学家王惠岩先生学习政治学。王先生指导我们时,常常强调研究问题最重要的是方法。方法是什么?经过跟了先生八年的体会,现在回过头来,我的概括是,总体上必须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观点和立场来认识政治领域的问题。具体地表现为:(1)不论遇到什么问题,一定要注意并且善于从现象去抓本质,或者说首先要弄清它的实质是什么;(2)要善于抓大局和全局性的问题,并在认识上或理论上弄清所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3)一定要从现实出发,来观察、认识和解决问题,来为现实服务。耳濡目染,这在当时就逐渐形成了我的思维方式。1991年秋,当我选硕士论文题目时,我即思考,政治的核心是什么?是政权。那么,政治的根源和目的又什么呢?是利益。进而问之,利益与政治的关系是什么呢?如何在全局上把握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其实,从历史的本来面目而言,无需多想,迄今为止,人类在其生存和发展的文明中,不论是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还是处理人与人自身之间的社会关系,他们活动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对此,公开承认也好,秘而不宣也好,反正事情本质就是如此。因为,“利益是不会撒谎的”〔1〕,人在利益上是不会做无用功的。可是,要实现利益,人们不仅要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还必须有调控利益关系的社会活动。而在调控利益关系的社会活动中,政治是最特殊的权威性的活动,因此,利益与政治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也可以说,哪里有利益,哪里最终就有政治;哪里有政治,哪里肯定有利益。这是历史的发展规律。

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客观的和主观的各种原因,尽管中国的政治运动可谓接二连三,现实中各种利益的矛盾经常出现,但是,人们对于研究利益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讳莫如深,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探讨利益失去利益,研究政治而落难于政治。因此,对于利益与政治关系的问题的研究,我们还做得很不够。

生活之树长青,形势变化更不等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使中国社会的利益关系、利益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悄悄地、渐进地或者公开地、飞速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除了需要在经济上合理地配置资源外,还特别需要在政治上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宏观调控日益复杂的利益关系。因此,从政治学的领域研究利益与政治的关系,就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现实中的迫切问题。于是,我怀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目的〔2〕,以追求真理的理论勇气和服务现实的态度,以抓全局、抓根本的要求,毅然选择了利益与政治这一人们时刻关注而且极其敏感的问题,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并进行了独创性的研究。我的硕士论文中的一部分公开发表被有关刊物全文转载,并且,《新华文摘》予以转摘,这大大鼓励了我对于此问题继续研究的劲头。特别重要的是,它使我认识到,世界上本没有路,只要有人走,它就可能成为路;走的人多了,它也就成了路。对于研究来说,也是如此。世界上本没有受限制的研究领域,只要有人研究,它就可能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或领域。而问题是有没有研究的毅力和能力,研究的方法是否科学,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理论的源泉在于现实发展的要求,而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解决现实矛盾的勇气、智慧和追求创新的精神。

因此,当我1993年继续跟着导师做博士研究生时,随着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对于许多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澄清,随着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针的确立,研究利益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就更具有了现实的针对性和历史的价值性,因此,我便坚持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那么,怎样研究呢?现实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我认为应该特别注重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现实中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因此,在范围和内容上,我从梳理古今中外政治思想家对利益与政治问题的认识和研究的现状出发,主要研究了利益的本质和结构体系、政治的本质和政治调控利益的权力结构形式、利益活动与政治活动的规律、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的关系、利益效用与政治效应的关系、利益秩序与政治控制的基本关系、政治控制利益秩序的途径等问题。当然,对于利益与政治的问题,还可以从其他的角度进行研究,或者就此也可以研究另外的问题。但是,我认为上述问题是在现实利益与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邓小平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他认为,对于重大的理论问题的研究,“这决不是改头换面地抄袭旧书本所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费尽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3〕。虽然,我的能力很有限,更不敢自比革命思想家,但是,作为一个心甘情愿在现实问题的研究上努力奋斗的学者,我以做出创造性成果的目标要求自己。因此,在研究中,对于别人和前人的思想劳动成果,我进行认真的分析、消化,有取舍性地吸收,然后,把它升华为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反映到自己的论著里。而不是为了出书而出书,不是为了评这评那而抄抄剪剪。在现实生活中,利益关系和人们的思想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政治调控更是动态的,于是,对于利益与政治的研究也应该是动态的。即使这样,作为科学研究,必须认真地严肃地探求事物的发展规律,必须以理服人,要经得起理论的推敲、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考验。因此,在这六年中,我在自己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重新改写,常常为一句话,一个字琢磨好久,甚至一个引文的出处,有时要查几天。我对本书的后四章,特别下了一番功夫,力求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在现在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甚至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的年代,我需要生存,但我宁可冷板凳坐十年出一本书,也决不草率写一句空话。这样的艰苦写作过程,虽然十分劳累,十分清贫,但是,我的心里是踏实的,精神是愉快的。特别是磨炼了我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我欣慰的是这种磨炼已成为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我的人生经历已在不惑之年,虽然前面的道路是什么,我无法预测,但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我已经熟悉一切人际关系的变幻无常,也学会漠视这种世态炎凉,以保证我的心态平衡。”〔4〕在写作本书时,我力求做到深入浅出,让老百姓能看懂我所想的和我所说的。毛泽东说过:“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广大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5〕我认为,这是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源泉之一。我不是什么理论家,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让理论从自己的书斋里、从生造的词汇和拗口的语言里解放出来,以使我的文章让人读起来既通俗易懂,又与人交心,更富有现实的持久的生命力。

有人说,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那么,在利益与政治这个问题上我们就更需要虚心的了。因为在利益问题上,不管男女老少、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和达官贵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为其利益进行着各种谋划。就谋求具体的个人的利益来说,我常常感到许多人比我要聪明不知多少倍;对于政治来说,真正的政治调控那是古人讲的“肉食者谋之”的事情,我无意搀和。我只是像一位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所说的,欲知平原,须在高山;欲知高山,须在平原,来研究利益与政治的。作为一介书生,我完成了这本书,并不是说我对于利益与政治的关系就多么多么的熟悉,它只是我在现有的条件下,对于此问题的初步研究的一个记录,并说了我力所能及的话。因此,它并不代表我对于此问题研究的终结。我还是需要以更加虚心的态度向一切对此问题有真知灼见的人们学习的。

广告本来是对商品性能客观真实的介绍和宣传,但是在今天,有些人不恰当利用广告,什么产品都是最、大、绝、霸、王、帝、豪,一些文人也难以抵挡其冲击,故把自己的书的作用夸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我实在没有此胆量,也不能苟同。虽然,我研究的是利益,但我对于自己的成果并没有什么过分的期望,更不敢、也不想说这本书对于别人或者什么事有重要的作用,我只是想对那些关心此事的人们、或者对研究利益与政治感兴趣的人们提供一些思考的路径,只要我的成果对于他们研究和处理利益与政治中的现实问题,起到半砖碎石的作用,我即可聊以自慰了。中国有句老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相信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应该说明的是,这本书以讲理论为主,但是,它也是总结前人、今人和自己实践经验的结果。至于其中的观点是否恰当,那则有劳读者了。

本书出版之际,曾想请人作序,但是又一想,这不是给别人添麻烦吗?况且,人家有没有时间、愿意不愿意还是另一回事。同时,别人作序,大多是说过了头的好话,这岂不令我有些惭愧?于是,我自力更生地写起序来。这样,好也罢,不好也罢,反正我讲的是自己要说的话。

本书虽然数易其稿,但由于本人认识和表达水平有限,故错误、缺点难免,我恳请人们提出批评意见。我相信,只有在批评或者反驳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

我以上简短地叙述了自己在研究利益与政治的问题方面的经历,它是我十年诚实劳动的结果,也是我新的探索旅程的开始。最后,让我以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作为这篇序言的结语:“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来看,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6〕注释:

〔1〕乔冠华著:《争民主的浪潮》,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9页。

〔3〕同上书,第180页。

〔4〕〔美〕艾丽斯·卡拉普赖斯编:《爱因斯坦语录》,杭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5〕《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页。

〔6〕《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