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报纸发行营销导论
4807600000033

第33章 报纸发行的战略与策略(7)

第四,在读者的社会影响力方面,读者的社会影响力越大,社会地位越高,对广告的吸引力也就越大。例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并不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但广告收入位居前列,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报纸是美国政界、金融界、知识界头面人物经常阅读的报纸之一,因而广告价格特别昂贵。

由此可见,要提高报纸发行的广告回报率,在发行战术上,还要不断改善报纸发行结构,提高报纸发行质量。通过改变读者群的结构及分布来增加“有效发行”、减少“无效发行”,以实现发行效果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模糊论与报纸发行活动的模糊性

谈到当代报纸发行的经营和管理,不少人认为只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和精确明晰的决策才能给报社带来最大的效益,因而普遍非常重视报纸发行管理模式的明确化、制度化和发行流程的精确化、规范化。然而,报纸发行业务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非常复杂,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两难”的模糊问题,用严格、精确的管理模式不仅难以奏效,甚至于适得其反。引入模糊论原理,对于纠正某些发行观念上的偏颇,树立全面、健康的发行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模糊论的基本观点

1965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美国著名控制论专家L·A·查德发表了题为《模糊集》(Fuzzsets)的论文,标志着模糊论的诞生。“模糊”这词是译自英语“Fuzzy”,有人也音译为“弗晰”或“勿晰”。在字典上它除了“模糊的”含意之外,还有“不分明的”和“边界不清的”意思。这种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叫做模糊概念。模糊论是从考察对象的模糊性方面提出问题,运用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和模糊语言学等模糊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人类生活的环境基本上是一个模糊环境,人们在生存活动中,经常接触各种模糊事物、接受模糊信息,随之要对模糊事物进行识别和判断。在历史进程中,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但表现在形成和发展了精确思维能力,还表现在发展了模糊思维能力,发展了处理模糊问题的模糊方法。精确思维的基础是二元逻辑,它不能对具有多元性的模糊事物实现正确而可靠的思维认识,它遵循的思想是“罢黜模糊,独尊精确”,但是,人们用精确方法处理复杂模糊问题的无效性,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过去那种片面强调精确化的方法论的观点。

精确性与模糊性的对立,是当今科学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各门学科迫切要求数字化、定量化。但是科学的深化,意味着研究对象的复杂化,复杂的东西又难于精确化。复杂程度越高,有意义的精确能力便越低。现代模糊论的观念从视模糊性为纯粹的消极因素到承认模糊性还有积极的一面,从追求在一切场合下消除模糊性到在一定场合下有意识地利用模糊性,这是人类科学思想和方法论上的深刻变革。在模糊论的视野里,有效发行与无效发行,本埠发行与外埠发行,等等,这样一些对立的概念之间都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当然,模糊论提出的观点并不是说任何事物都是一片模糊,更不是说人们就没有办法精确地认识模糊事物,而是说模糊性是事物普遍联系的连续性中介过渡,可以引入模糊数学工具,把模糊的问题相对精确化,用模糊逻辑的观点来更深刻地认识模糊现象。模糊理论打破了僵化框架的束缚,既认识到事物的“非此即彼”的明晰性形态,又认识到事物的“亦此亦彼”的过渡性形态,因而在气象预报、医疗诊断、林业、农业、建筑、心理、人工智能、语言、环境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等学科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模糊论在报纸发行中的应用

在报纸发行业务实践中引入模糊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报纸发行中的许多问题属于模糊现象。作为解释模糊现象的重要的方法——模糊论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虽然我们难以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来建构模糊数学模型,但是,我们可以用模糊论的基本方法和理念来指导报纸发行。反思报纸发行活动模糊论思想在报纸发行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应用是关于报纸发行的目标诉求问题。大致来说,模糊论在报纸发行的以下几个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

首先,关于报纸发行的目标诉求,即报纸应该对谁发行,报纸的哪些发行是有价值的发行。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所谓“有效发行”和“无效发行”。不可否认,认识到有效发行的重要价值是报纸发行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但从模糊论的角度看,严格区分“有效发行”和“无效发行”是不妥的。从发行者的主观意图上讲,总是追求每一份发行的有效化,但在报纸发行的实践中,要求发行员严格落实这样的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关于报纸的读者定位,当今不少报纸都盲目地把自己的读者定位于高端读者群,这种目标定位固然正确,但问题在于高端读者群是稀缺资源,而且这个群体的数量较少,仅靠对这个群体的发行,报纸的覆盖面太小,总体发行量上不去,自然无法吸引到广告,结果报纸不得不关门停办。从模糊论的角度看,高端读者群和中、低端读者群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这方面,《京华时报》创刊时的做法比较科学。2001年《京华时报》上市时,北京报纸竞争已经相当惨烈,面对这种形势,《京华时报》做出“低价入市,从低端做起,逐步占领高端”的决策,报纸先不计成本发行,把数量搞上去,再逐步吸引中、高端读者群。因为决策正确,《京华时报》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切入北京发行市场,占领了一定的份额。

第三,在报纸发行的管理上,也有必要引入模糊论思想。2003年,北京娱乐信报社长崔恩卿别具一格地提出了“模糊管理”的新理念,反对西方MBA管理模式中缺乏人情味的苛刻做法,做出了“以德治报,诚信为本”的2战略决策,把“模糊管理”和“严格考核”两者结合起来,注重报社整体的“人和”与“人气”,营造出一种具有浓厚“人情味”的管理氛围。从模糊论的角度看,这种管理模式才是一种“更实事求是”的、“更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总之,模糊管理反对过于精确严格的管理模式,强调实事求是,讲究管理模式与报业经营环境的匹配与协调,倡导“一种更人性化的管理”。

把模糊管理的理念用在报纸发行上,就是要打破那种“制度万能”的迷信思想,重视道德、情感、心理、环境等非制度因素在报纸发行管理中的作用。原《京华时报》副总经理谭军波也非常重视模糊管理,他认为,报纸发行管理艺术的核心是“树德、择优、吃亏、乐观”,还强调指出,“当领导的,树德为第一要素。”关于报纸发行管理,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了严格的、完善的规章制度,报纸发行就会走上正轨,这就陷入了“制度万能”的泥潭。其实,在报纸发行管理中,非制度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发行的任务非常艰巨,发行员在工作中也难免会犯错误,但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一般不应采取罚款、辞退等严格措施。因为发行的重要目标是建立读者和报纸之间的信任关系,而发行员是建立这种信任关系的纽带;发行员天天跟读者见面,跟读者保持良好的合作与信任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资源。所以,保持发行队伍的稳定性对于赢得报纸发行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国多数城市,报纸发行员的待遇一般是比较低的,在这种情况下,发行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尽可能争取提高基层发行员的待遇,另一方面要尽量少用“硬管理”,多用“软管理”;少用冰冷的“制度管理”,多用充满人情味的“情感管理”,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最近,国内有的报社模仿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发行部(或发行公司)跟发行员签订长期合同,实行年功序列工资制,发行员的工资待遇与其从业时间长短挂钩,引导发行员终身投入发行事业,提倡员工“从一而终”,提出“跳槽的员工不是好员工”。这对培养员工对报社的归属感和“忠诚心”有重要意义。有了这种荣辱与共的意识,员工才会把自己的一生与报纸发行联系在一起,才会对发行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在发行工作中相互协作,形成“团队精神”。

小结

以上论述了关于报纸发行的八大战略,也就是报纸发行人在发行活动中必须认真考虑的八个方面。分析来看,这八个战略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有先有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在发行策划中应结合这八个方面的问题综合考虑。

整合战略是从报社这个大的统一体出发,强调报纸发行不是孤悬在报社之外的东西,必须树立发行、广告和采编三大业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观念。目标定位是报纸发行的起点策划,它关注的是读者分布情况,因为发行人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报纸到底是要向什么类型的人发行;空间定位是对报纸目标定位的补充,因为新闻具有区域性,发行也具有区域性,走区域化发行的路子是多数非专业报纸的必然选择。有准确的发行定位之后,接下来就要强调报纸的内容,内容战略关注的是内容与发行之间的重要关联,强调以发行为导向的内容生产,而媒体新闻对发行也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上几个方面在发行活动开始前的策划,主要是为发行增长做准备。发行的重要任务是要快速健康地推进发行的增长,要想获得理想的发行量,发行必须实现两个突变,一个是最低盈利发行量,一个是最高盈利发行量。应该说,竞争伴随着报纸发行活动的始终,一方报纸的增长必然面临各种对手的竞争,这就要采取各种博弈策略。经过发行增长和激烈竞争与博弈,报纸的发行达到一个比较大的量,这时发行活动还面临着一个优化发行结构的问题,于是引入最优化观念,建立最佳发行结构就是必需的了。最后一个模糊战略是对以上七个战略的有益的补充,它关注的是发行活动的模糊性,强调必须运用模糊思维,从模糊论的角度来考察发行问题,避免出现过于绝对化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