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非营利组织营销
4806900000018

第18章 非营利组织的营销环境分析(2)

家庭是消费的基本单位,家庭的组成状况和家庭平均成员的多少对市场需求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妇女地位的提高,世界上普遍呈现家庭规模缩小的趋势,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家庭规模就越小。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家庭规模基本上是平均每户3人左右,发展中国家则是平均5人左右。我国一向重视妇女的平等地位,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了工作,而平均结婚年龄也有所推迟,尤其是在大城市中更是如此。2002年,全国女性就业为3355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45.5%。近五年来,女性就业净增565万人。男女受教育水平差距缩小,女性在各级教育中的比例均呈上升趋势。截至2002年,女性青壮年文盲率已降低到5%以下。2002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有女性院士78人,占总数的6.2%。④女性经济上的独立,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都导致了我国家庭规模的缩小。在1982年时我国平均家庭规模为4.41人,1990年下降到3.96人,改变了解放以来一直处于4人以上的局面。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家庭规模又下降到3.44人,比1990年减少了0.52人。家庭规模缩小显示出了人口控制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目前我国占最多比例的是3人/户的家庭,也就是父母加一个独生子女。由于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因此父母对子女在教育、健康等方面的花费是不遗余力的。这就给了面向这些消费者的非营利组织相当大的市场机会。另外,职业妇女的增多,DINK(Doubleincomenokids,指夫妻双方决定不生育子女)一族的出现,都使得家庭消费需求呈现出新的变化。而伴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的增多产生的种种家庭问题也给那些面向家庭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带来了相当大的市场需求。

4.地理分布及流动趋势

地理分布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密集程度。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世界人口不可能是均匀分布的。就我国来说,地区的人口密度极度地不平衡,东西部人口的密度达到了9∶1。从各地人口增长的速度来看,自1990年以来,东部地区和特大城市人口增长较快,10年间广东省人口增幅最高,达37.5%,北京增长27.7%,上海增长25.5%,都远远高于11.66%这一全国人口增长平均速度。与此相反的是,东部地区和特大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⑤人口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社会发展较快,经济水平较高,因此吸引了大量外来的人口流动至这些地区办公生活。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我国西部几个省份的人口也出现了大幅的增长。其次,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数量也是逐年增多。

另一方面,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人们可以待在家里通过远程通信与操控来完成他们的工作。许多以前需要频繁的来回于两个城市才能进行的工作现在在一个地点就能完成。而伴随着全球化,选择移民的人的数量却是越来越多。这些趋势都是需要非营利组织加以关注的。

市场的需求与人口的地理分布及流动趋势密切相关。不同区域的人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肯定有所不同,因此其消费需求的内容和数量也必然存在着差异。而人口的流动趋势又会影响到未来的市场潜力和规模。比如大量的外来人员到大城市打工,其一同带来的子女必然会增加学校的市场需求。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对人口分布现状的分析和未来流动趋势的预测,不断地调整自身的服务内容和营销策略。

3.1.2经济

经济环境是指影响企业或组织市场营销活动的社会经济条件。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会直接或间接地对非营利组织的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其中直接影响营销活动的经济因素包括: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支出模式和消费结构、消费者储蓄和信贷情况等;间接影响营销活动的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与行业发展状况、城市化程度、基础设施等方面。非营利组织必须了解这些经济因素的经济特征和发展方向。

1.消费者收入水平

市场需求仅仅代表人们的消费欲望,强烈的市场需求并不一定代表强大的市场活力。只有既想消费又消费得起,亦即既有消费欲望又有购买力,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市场。因此,市场规模的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消费者购买力的大小。

消费者的收入是消费者购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消费者从各种途径中获得的全部收入的总和,包括消费者个人的工资、奖金、红利、补贴、租金、退休金等收入。但是消费者的收入不等同于消费者的购买力,因为消费者不会把全部收入都用来购买商品或劳务,购买力只是收入的一部分。通常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的收入水平。

(1)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提供的劳务价值。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和速度。一般来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越快,对工业品的需求和购买力就越大。

(2)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国民生产总值中除去固定资产折旧及税收所剩余的部分。

(3)人均国民收入即国民收入总量除以总人口的比值。这个指标大体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居民的富裕程度。但是在关注收入绝对值的同时必须要注意收入的分布情况。在许多国家,少部分人的收入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收入水平,而其余大部分人的收入则低于这个水平。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的人均收入会有所不同。比如,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收入和购买力就要高于西部地区。如果忽视了人均收入的这种分布特征,营销人员可能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4)个人可支配收入这是指在收入中扣除消费者缴纳的各种税款和其他非商业性开支后所剩余可以用于消费支出或储蓄的那部分收入。

(5)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这是指在个人可支配收入中除去用于维持个人或家庭的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费用(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开支)后剩余的部分。消费者用这部分收入来购买非生活必需品,因此是消费需求变化中最活跃的因素。

(6)家庭收入很多需求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家庭收入的高低也会影响市场需求的多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加快了1.1个百分点。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实际增长4.3%。①居民消费水平的上涨不仅会扩大营利组织的市场需求,对非营利组织也一样。比如,非营利组织非常重要的一项营销工作就是筹集捐款,如果居民消费水平不高,仅仅只能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就很难说①国家统计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服他们把自己的钱捐献出来帮助他人、关心社会;而随着消费水平的上涨,人们在满足自己消费需求的同时,就更有意愿关心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就给非营利组织筹集捐款提供了相当有利的市场环境。

2.消费者支出模式和消费结构

消费者收入的变化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支出模式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可以描述收入与支出模式变化的规律性。

所谓恩格尔定律是指1857年,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ErnstEngel)阐明的一个定律:家庭和个人的收入越少,其收入中用于购买食品的部分就越多;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其总支出中购买食品所占的比例将逐渐减小,而用于储蓄和其他方面支出(如娱乐、旅游、保健、教育、通讯等)的比例将逐步上升。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定律说明了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会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比例数字可以用来说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收入水平。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有了食物人才能够生存下去。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会占有较重的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生存这一基本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衣、住、行、乐等方面转移。因此,一个国家经济越不发达,人民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经济水平越高,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普遍在25%以下。2003年我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市为37.1%,比上年降低0.6个百分点;农村为45.6%,比上年降低0.6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目前已经初步达到了小康水平。

消费结构则是指食品、衣着、住宅、交通、娱乐、教育等各种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关系。随着恩格尔系数的进一步下降,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趋势:食品支出比例进一步下降;衣着消费比例降幅加剧;居住消费比例上升;交通、通讯费用增多;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上升;对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等等。换句话说,人们的消费将逐渐从物质消费为主转变为非物质消费为主,人们会更注重自己在精神需求方面的满足。因此,很多非营利组织,比如图书馆、人文社团、教育、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社区服务、慈善基金等就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关心,他们也更愿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消费。

根据2003年末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在31个省会、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的调查统计显示,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支出额高达1012.85元,占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7.4%,位居居民家庭服务支出的第一位;人均医疗支出达到了312.14元,占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2.3%,位居居民家庭服务支出的第二位。显然,消费结构的变化,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带给了这些非营利组织相当大的市场机会。非营利组织要重视这些变化,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抓住市场机会,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3.消费者储蓄和信贷情况

消费者储蓄和信贷的情况也会影响到整个市场的购买力。储蓄是指消费者将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的一部分储存起来,一般可分为银行存款和购买有价证券两种形式。储蓄会减少或推迟当前的消费支出,加大潜在的消费量。由于我国有勤俭节约、防患未然的传统,因此居民的储蓄倾向普遍较强。过多的储蓄金额会导致购买力的下降和市场的萎缩。我国目前连续降低存款利息就是为了促使消费者进行消费,提升整个市场的购买力。

所谓消费信贷,是指消费者凭信用先取得商品的使用权,然后按期归还货款,是一种信用消费。消费者信贷主要有短期赊销、分期付款、信用卡信贷等形式。消费信贷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是非常普遍的。而我国的传统思想一直认为欠债过日子是可耻的行为,因此老百姓对消费信贷的接受度普遍不高。事实上消费信贷扩大了人们的购买力,可以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和就业机会,增强市场的活力,并不是一种不好的消费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居民意识到了消费信贷的好处,进入了消费信贷的行列。但是消费信贷的用途主要还是集中在住房等巨额支出项目上,在奢侈品和娱乐用品方面进行消费信贷的人并不多。事实上,随着信用卡的普及,消费信贷手续的简化,我国信用消费存在着很大的潜力。这两年来,汽车信贷,教育信贷等就已经成为了信用消费的新的亮点。

4.经济发展阶段

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会影响非营利组织的市场需求。比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的居民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对文化和艺术的要求更高,也更会关注环境污染、公民权利等问题。

而经济水平的高低对营销活动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非营利组织的营销宣传活动可以依托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技术进行;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则很有可能只能借助人工来完成。

2003年我国GDP增长9.1%,人均值突破1000美元,这表明我国正从工业化中级阶段迈向工业化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的经济也会给非营利组织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5.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虽然我国经济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差异极大,因此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地带: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中部经济次发达地区和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这种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会对非营利组织带来很大的影响。以教育业来说,许多著名的大专院校都集中在东部的大城市当中,西部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好的学校不仅可以吸收高质量的生源,还可以吸引高水平的教师,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地区间的知识差距,这种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所带来的知识差距可以说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面向教育培训的非营利组织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扩展市场,满足西部对教育市场的需求。

6.城市化程度

城市化程度是指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它也是影响非营利组织营销活动的经济环境因素之一。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受教育程度、文化氛围、接触外来信息的多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造成了他们在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上的差异性。比如在农村仍然存在着迷信的思想,认为人生病了不需要到医院去看病,只要拜拜神灵就可以解决问题;相比之下城市居民对医院的认可度就高了很多。非营利组织需要弄清自己服务的对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

7.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