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编辑本论
4806500000044

第44章 编辑现代化(5)

创造企业文化是出版企业现代化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个体书商所无法比拟的。

五、编辑现代化与出版理念之关系

编辑现代化的主体是编辑队伍本身,它与出版现代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编辑现代化必须以出版理念的更新为基础,另一方面,编辑现代化又对出版理念更新产生着推动作用。在编辑现代化的同时中国出版业也正经历着一场不同于以往的由危机引发的深刻的出版科学革命。众所周知,我国出版学建立之初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出版规律、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出版事业的概括和总结。中国进入市场经济阶段后,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变革的渐进性与数字化出版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旧出版思想与观念也进行着一场激烈的矛盾斗争,而由于编辑在出版中所处的特殊地位,编辑观念的转变对出版观念既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也有着一定的独立性和促进性。

1.新出版理念的建立是编辑主体观念转变的前提条件在网络环境下,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出版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而言是计算机、通信及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出版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活力,对传统出版观念、格局、工作方式等造成巨大的冲击。出版市场格局打破了时空载体等的局限,朝着全球化、网络化及多元化的国际大融合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新出版理念顺势而生。新出版理念的内容对编辑主体观念的转变起决定性的作用。

(1)出版性质的转变影响到编辑主体。在网络环境下,由于出版技术的创新,文化的生产、传播与应用,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也无论是在传播的速度还是传播的内容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出版从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这是对新时期出版性质的再次认定,也是对文化产业提出的新的要求。编辑主体在这已限定了的性质范围之中,肩负着更艰巨的责任,生产类型更多,生产过程更快,生产成本更低,生产任务更重。编辑主体在这种不仅要生存而且还要生存质量,不仅要出版而且要文化发展,不仅要“做”书而且还要做“新”书的环境下,思维方式不得不多维度、多层次、多变化。

(2)出版物的商品性凸现影响到编辑主体。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还在对图书是不是商品进行热烈的探讨,如今,在对已取得统一认识的确定为是商品的图书进行“包装”时,却又不得不强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市场意识与文化意识的兼顾、现代时尚的多元化与文化的深度发展等问题。因而,现代的编辑主体比过去更加强调按商品经济规律办事,也比过去更加强调利润的最大化与更有文化品位的中国书籍特色。

(3)出版体制与运行机制限制了编辑主体。结束了计划经济限制,编辑主体本应有更大的市场、更开放的环境、更优惠的条件一展宏图,但事实上却依然施展不开,因为还有诸多未弄清楚的问题:出版究竟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应该以行政管理为主还是以法律管理为主?假如按商品经济规律办事为什么在一出现问题时人们又往往喜欢寻求行政干预与保护?编辑主体自我生存能力到底有多大……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出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问题,只有彻底解决才可给编辑人员一个更加广阔的创造天地。

(4)出版经营观念的转变对编辑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时代到来之时,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逐渐显露,满足读者成为出版的最终目标,日益更新的高新技术成为可发挥重要作用的手段。“消费者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新出版理念的核心,其具体表现为出版营销理论中占中心地位的4P 理论开始向4C 理论转变,即由营销中以出版物(Product)为中心,转变为以消费者(Consumer)为中心;以价格(Price)为中心,转移到以花费(Cost)为中心;以传播渠道(Place)为中心转移到以便利消费者(Convenience)为中心;以促销(Promotion)为中心转移到以同消费者沟通(Communication)为中心。”如此定制服务可以满足更多读者的特定需要,如此满足也为编辑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选题、组稿、加工稿件、装帧设计等一系列编辑过程中强化读者意识,从贴近读者、服务读者出发,提供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5)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编辑主体带来新的机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出版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方面说明科技与经济密切的结合,另一方面也决定了我国出版产业结构和出版资源的配置面临着调整和整合。而这一切都会影响到编辑主体。重新调整与整合对每一个有才华的编辑都无疑是一次极好的发挥个人智慧与能力的机会,施展才华,被上级赏识,被读者认可是一个编辑最大的追求。但正如编辑主体观念只有依托新出版理念的形成才会得到真正的转变一样,个人的选题能力、整体策划能力、协调能力只有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过于静态的形势不便发现和挖掘潜力(当然,过于动荡的条件也不便于产生编辑大家)。

2.编辑现代化是新出版理念形成的积极推动力量

出版观念的转变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基石,明确出版在新时期性质上的变化,新时期所赋予的新的出版功能等是为了在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中运用新的出版理念,促进这一文化产业的大步发展。在这一变化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在出版产业中主要是指编辑的力量。换一句话说,有了编辑的支持,出版新理念便会落到实处,没有编辑的理解与行动,再时尚的理念都只是一纸空文。

编辑工作在图书生产第一线,编辑主体观念与知识结构现代化都是出版现代化的有效因子。选题、审稿及加工等直接关系着产品的质量,产品的质量也就是出版物在社会上的形象,创意新,有利于发展文化、引领文化,对社会的推动力就大,反映编辑的时代嗅觉灵敏,多个编辑的创新反映在出版物上就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的文化时尚。

在网络环境下,编辑手段现代化更是出版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不仅享受着网络所提供的种种便利条件,而且还利用网络组织最新的图书生产,是提高图书生产效率的积极实践者,也是图书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和推动力量。

观念与手段的改变是编辑主体变革的两翼,二者条件具备之时,也就是中国出版业腾飞之日。

3.新出版理念的形成与编辑现代化必将为中国出版业带来重大变革

综上所述,新出版理念的形成与编辑现代化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仅在思想认识上不断更新,而且在出版流程、出版物形态和发行渠道上也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出版形态从纸质向电子图书、网络图书等多载体的形态转变;创作形式和阅读向多元化、快捷化、理性化、生活化靠近;发行手段现代化、电脑化、信息化、优质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出版产业组织形式也正在向集约化方向快速发展。21世纪新的出版经济增长依赖于提高集约化水平,“我们要把提高集约化水平作为对出版产业进行战略整合的重点,以实现兼并和联合作为重要的途径”;在出版领域里将以法制管理为主,而辅之以行政管理、行业管理、舆论监督以及必要的经济手段管理;在提高我国出版业自身发展实力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出版市场的竞争,积极开展多方面的版权贸易,使中国出版走向世界,让世界文化融入中国,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光大,让编辑现代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化时代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文明。

知识经济与编辑现代化

一、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

1.知识经济的特征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认为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传统观念认为,知识的功能是自知之明,即人的智力、道德和精神的发展;知识的目的是使掌握知识的人知道说什么和怎样说,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前者把知识当做走向启蒙和智慧的途径;后者把知识当做逻辑、语法和修辞,当做取得世间成功的方式。传统的知识概念要么用于自我完善,要么用于社会调适,从来不包括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从18世纪初开始,知识发生了三次根本性的转变。第一次是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随着掌握机器技能的需要,个体经验传授方式改变成了标准化技术培训,技能转化成了技术知识;第二次是在生产力革命的背景下,追求工作效益,知识由单纯技术转向系统运作;第三次是在管理革命、信息化革命的背景下,作为生产诸要素里最关键的资源,知识正在被应用于知识,以知识寻求知识。

进入21世纪,社会正在日新月异地向着以微电子、光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迈进,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各类信息大容量、大范围、高速度和高质量的传播成为当今社会的显著特点。知识经济走向全球化的趋势也正日益加速,现代人越来越依赖于知识资源的拥有、传播与积累,越来越要求拥有发达的媒体产业。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其显著标志是:

(1)知识、信息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它与一般概念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源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2)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知识、信息开始或正在形成产业,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和发展是其最显著的代表;(3)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成为物质和能源之后的第三种重要的具有巨大潜力的经济战略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编辑出版业的一次空前革命。进入21世纪之后,编辑面对的生产形态是世界范围内革命性变化所带来的编辑出版业的革命性变化,它赋予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与编辑方式全新的活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知识经济为编辑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科技成果,诸如编辑背景的网络化、编辑手段的电脑化、编辑模式的屏幕化、编辑流程的高效化、编辑管理的自动化和编辑知识的共享化等。编辑出版业成为被这一新的经济形态赋予了更加重要的社会功能的新型产业。编辑角色的时代特征更加明显:是新型产业动作的核心,是知识资源与新型产业经济的中介,是出版产业经济的实体,是出版产业经济的直接推动者。

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它的兴起是一场无声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现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给生产和传播知识的编辑出版业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在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影响下,已具有文化属性的编辑出版业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另一属性更加突现。尽管作为文化传播、积累和继承的文化属性仍然占其主导方面,但还必须承担适应经济发展、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图书编辑出版业是传播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社会提供一个功能齐备、体系完善、技术先进、机制灵活的知识信息制造与传播机制,编辑出版业只有自觉适应这一要求及态势,加速更新与调整,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实现快速转变,才可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经济的全球化相对接,有效地为知识经济发展服务。

2.信息知识重组

信息的重新组配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内容。信息是不断发展的,信息的组配方式也是没有穷尽的。任何时候信息的传播与发展都离不开编辑出版业的推动与支持。信息在重新组配过程中成为对人类有着重要意义的文化知识。人类文化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使不是自发兴起而是有意识的著作活动、传播活动等编辑出版工作,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事物本质的隐蔽性,信息与运用信息者——作者之间,作者与编辑之间,编辑与信息知识接受者——读者之间的沟通也必然存在着误区与盲区,需要编辑出版工作者去积极探索,不断推动。信息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如何将杂乱无章的信息组配成有序的知识体系,需要确定组配的原则与方法,只要信息尚存,就必然有组配方式方法问题。尽管几千年来,成千上万的图书已出版,即已有成千上万种信息组配方式被发现与运用,但绝对还存在尚未发现的操作空间,因为直至今日所策划的选题——一种或若干种信息组配方式等还在被读者所偏爱、所接受、所盼望。就在读者接受之前、之中及之后都还会有新的信息产生。因此,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过程。但尽管循环却并非固有的重复。突破已有方式方法,挖掘新信息,重新组配信息,更好地提供给信息接受者是编辑出版工作者的使命,需要编辑的创新来推动。因此,只有编辑创新才能使信息知识得以创新并更好地实现其最终价值。

知识重组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工程,依赖知识生产者、知识加工者、知识传播者全力推动。知识重组的内容不仅是原有知识形态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知识内容的复合、应用性能的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等。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达到目标极其艰巨,既无前例可参照,又需掌握多种技能,无论作者、编者还是读者,所有人的思维都由平面变为立体,由单元变为多元。这是一重大创造,诞生了人类史无前例的学习和阅读模式,推动新文明的出现,再书人类文化发展辉煌一笔。这种机遇千载难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