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编辑本论
4806500000031

第31章 编辑过程(5)

审稿是编辑加工的基础,编辑加工是审稿的延续。没有经过审稿环节的编辑加工有可能成为无效劳动。责任编辑对出版物进行修改加工是继审读后的一个必要环节。它既要解决出版物审读中存在的问题,又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审读的缺漏和不足。在编辑实践中,选题、组稿、审读、加工等各环节的工作,都是围绕着提高稿件质量这一中心进行的,审读时注意力会更多地集中于某一方面而对其他问题有所疏漏,这就需要在编辑加工环节中得到补正。因而,编辑加工是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编辑加工恰到好处可使书稿“锦上添花”,加工不当则不仅会伤害作者的感情,而且可能破坏一本书的完整格调。

编辑加工与物质产品加工有明显区别。一般物质产品加工往往是将原料或毛坯经过一定的工艺流程来改变它们的某些物理或化学性能,加工后变成了另外一种性质的物品。而编辑加工的书稿与最终出版物尽管有内容、形式的变化,但毕竟还保留着原稿的基本面目和特征,其最终出版物形态有可能改变,但其物理、化学性能依然相同。因此,编辑加工是编辑在原作品的制约下进行的一种适度的修改加工活动,其目的是在不损伤原作品基本面目的前提下提高质量。编辑加工是责任编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出版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书稿编辑加工是责任编辑应尽的职责。从本质上看,编辑加工就是一种编辑行为,它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对“准出版物”进行的文字性修改、技术性规范工作,是著作权法赋予责任编辑的权力。编辑加工的最高层次是顺理成章、点铁成金、锦上添花。

一、编辑加工的内容

编辑加工是以对读者、作者、社会负责的态度对作品进行处理,即按照出版物的要求,改正原稿中的错误及不规范之处,保证作品的质量,为出版物的社会传播做准备。一般说来,通过审稿决定采用的稿件都具有向社会传播的可能性,在理论阐述、资料运用、文字表达等方面已具有一定的水平,此时再做编辑加工,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在图书内容方面所做的编辑加工工作

首先,关注的是政治思想性问题。有的学术理论作品立论严谨、立意新颖、论述独到,但却在政治思想上存在着某些不足,或违背国家法规,或泄露国家机密,或伤害民族感情等,需要编辑一一修正。其次,关注的是作品的学术性问题。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探求真理,在探索过程中各种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争执是正常的,应允许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交叉碰撞、相互争鸣。但编辑必须十分谨慎地区别文中所说是错误观点还是学术争鸣。作者知识结构的非均衡性可能带来学术上的误区。一般来说,作者敢于涉猎的领域大多不会产生专业性知识把握不当的问题,但每一个作者掌握的知识是不均衡的,深度广度也不相同。有的作者着力于某一专业理论问题的阐述和论证,对其他专业知识了解不尽确切,对相关问题缺乏研究或走入极端,在写作中也可能产生失误。最后,关注作品的科学性问题。科学精神的本质是实事求是。人们在认知客观事物过程中,不受非科学因素的干扰,才可能完全以物的尺度、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法则对客观事物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有的作品尽管在思想观点上没有问题,在学术上也十分有创见,但作品中观点和材料把握不当,与主题无关的套话、空话、废话太多,或结构松散,逻辑性差,或公式、图表、符号等方面不符合规范化要求等,均为不科学的表现,需要编辑加工整理。

虽然以上问题尚未影响到出版物选题,但会影响到出版物的质量,因而都有进行编辑加工、技术处理的必要。有些作者自认为书中内容已交待得很清楚了,但编辑站在读者的立场上也可能会有不懂之处,在加工稿件时,就要对所涉及到的多个学科知识严格审查,不清楚者必须弄个一清二楚,有错误者必须改正,有疑问处还必须借助工具书和各种资料处理,甚至向有关专家请教,才能避免向读者传达错误的信息。

编辑加工时如果善于总结各类出版物内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格外加以注意,必然有利于作品内容质量的提高。例如科技论文通常存在的毛病是文章内容松散,观点不鲜明,主题不明确,中心思想不突出,使人感到只是原始材料的堆砌;也还有些文章层次不明,从头到尾无章节、无标题,没有把要论述的问题分层次展开。遇有此类问题时,编辑加工还包括章法结构、标题、语法、文字、标点符号等方面的工作。

2.编辑加工在形式方面的工作

编辑对作品形式方面的加工主要通过理顺结构关系,删掉与作品主旨无关的枝蔓,以达到层次突出,段落分明,逻辑严谨的目的,如此才能重点更明确,论述更充分,说服力更强。一般来说,作品本身结构严谨、论证清晰、层次分明、逻辑缜密的并不多见,编辑面对一些叙论纷繁、杂乱无章的作品必须掌握好调整、剪裁的尺度。在不对作品伤筋动骨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适当的裁剪组合、调整梳理,将散乱的观点加以归纳综述,使结构紧凑合理,论述严谨清晰。

作者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材料组织能力以及出版物的体裁形式都会影响到稿件质量。作品不同的表达方式产生的功效有很大区别,而且还影响读者选购,编辑加工可建议作者修改并不擅长的体裁;有的作者容易在语法规则、文字规范、标点符号等方面产生问题,如错别字与不规范用字、语法错误或严重语病等也十分需要编辑的修正;其他诸如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代及主要人物、国外重要人物的规范译名、中外重要地名、基本的逻辑概念和逻辑程序、专业学科的基本术语等看似形式问题,其实与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均是编辑在对作品形式进行加工时的重要内容。

3.编辑加工中注意出版规范问题

编辑加工还应该注意出版规范等技术性问题。每一个作者都可能是专业领域里的行家里手,却并不是出版领域的能工巧匠,由于对出版要求不熟悉,诸如文中的纪年数字、注释、引文、参考文献等在写作中会有较多的不规范行为,编辑应对引文进行校正,特别是对经典著作、重要文献的引文,对重要的统计数字、历史年代的核校都应准确无误,对作品中不符合规范化、标准化的地方都应加工改正。例如,数字的书写法、公式符号的标准化、计量单位的规范化等。即使某些作者对出版知识很熟悉,也可能存在某一出版部门的出版物统一规范的问题,如统一的注释形式是脚注,还是尾注,还是夹注;再如大小标题的序号规范,标题字体字号与正文字体字号,著录项目的字体字号等都需要经过编辑版式设计来解决。

这些技术性问题相对思想性、学术性、科学性等问题来说确是次要的,但并不是不重要的,出版物的质量必须高度重视、耐心细致,以堵住一切疏漏。

二、编辑加工的原则

通常而言,改文章比写文章难,要改好就更难。为了使经过编辑手中的稿件比原稿更加出色,必须确立如下编辑加工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包括三方面。首先,即是通常所说的通读全文再作修改。阅读全文是修改稿件的第一步。只有对全文通览之后才会对文章的标题、段落、词语、观点、论据做到心中有数。在看第一遍时就匆匆修改极有可能将作者原来正确的改错了。因此,编辑要通读并细阅原稿,理清文章脉络,对该不该修改,哪儿需要修改,如何修改做到“胸有成竹”,然后才能进入实际的修改操作阶段。如一位编辑曾经遇到这样一篇作品:作者提出“要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来规范我们的经济活动……”该编辑认识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概念在我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性提法,而该作品产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前后,此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虽然“商品经济”的提法较之长期的“计划经济”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更进了一步,但从经济发展的进程和该作品上下文意思来看,作者是想表达更深的含义,即市场机制作用问题。所以循着作者这一思路,编辑将原作品“商品经济”改成了“市场经济”。这一改动,既使作者感到满意,也有益于读者。其次,是不可脱离文章整体删改某句、某段。每一段、每一句都是全文的组成部分,单看它可能会认为多余或不当,但从整体上看则可能是确切、必要的。应跳出局部总揽全局以避免瞎子摸象、挂一漏万的现象。最后,注意前后照应。一般文章都是前后呼应,有前因后果的关系,编辑加工时切勿因“崭头”、“去尾”而影响了文章的结构,也切勿“瞻前”不“顾后”而造成文章前后矛盾。

2.强化读者意识原则

选题策划过程中大家都很重视读者,然而,编辑加工中的读者意识却颇受人们冷落。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图书的内容主次是否安排得当,是否满足了读者的需求,是否能使读者看得懂用得上,都是决定读者是否购买图书的重要依据。一个精心策划的好选题,若加工时不考虑读者的需求,不考虑图书与读者层次的统一性,作者写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只是统一体例和改改错别字,这个选题即使策划得再好,也不一定能成为一部成功的作品,甚至会使本应畅销的图书成为一本滞销书。金盾出版社的编辑在加工书稿时,非常注重分析读者需求情况,凡是读者阅读需要的内容,书中尽量详述,责任编辑在编稿时一般不采用读者难以接受又不必掌握的高深理论类内容。作者创作时代表他个人的立场,编辑加工时却必须代表读者立场,这是编辑社会责任使然。

3.有错必纠原则

作品中如果有错必须改正,切忌搪塞敷衍。一般编辑会因专业问题迁就作者,对有疑问之处不敢修改,或有对知名作家的盲从心理,认为大作家写的一定正确,即使是发现有错也多是怀疑自己,不敢修改。这都有强调“有错必纠原则”的必要。有错必纠,不懂之处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询问专家解决,将问题一追到底。对知名作家的作品只要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就不会盲从了。当改不改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但如果修改不当也会产生新错,产生新错的责任当然应由编辑来负。因此,有错必纠还必须一纠到底,直至正确。

4.可改可不改即不改原则

一篇文章或一部书稿,相同的观点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可能与编辑的语言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只要可以说明问题,没有必要非得按编辑的习惯来作修改不可。优秀的文章除了编辑作些字体字号的加工之外甚至可以一字不改。一个负责任的作者下笔之前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对如何布局谋篇用心良苦,编辑应当理解。区别“改与不改”是对编辑基本功的考验,“画蛇添足”与“锦上添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修改效果。热衷于“鸡蛋里面挑骨头”的编辑,甚至将此当做编辑责任心强的表现是既多余且有害的,必须坚决加以制止。诸多的编辑家都将不随意修改原稿作为尊重作者的表现。例如既做过编辑又做过作者的孙犁先生主张对采用稿尽量少改,不可妄改,不为改稿而改稿。可改可不改者,不改,可删可不删者,不删。故他从不大删、大改原稿,也不大给作者出主意修改稿件,更不喜欢替人家大段大段做文章。

5.保持原稿的风格与特色原则

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作品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通过作品可了解作者的许多方面,“文如其人”是也。因此,保持原稿的风格与特色也是编辑加工的一条重要原则。作者的思维习惯、语言特点、表述方式都带有个性化的色彩,这是编辑无从替代的,“费力不讨好”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把握文稿内容以及保持文风自成一体,作者比编辑更具主动性与优越性。作品风格主要是作者风格,故而每一出版物都有不同的风格。编辑风格是编辑在加工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鲜明特色,它有别于作者风格。

6.作者修改为主,编辑加工为辅原则

遇到必须修改的内容,可以由编辑建议作者自行修改。编辑仔细阅读原文后,从出版的角度提供修改的思路、内容与方法,供作者思考借鉴,具体执笔修改交由作者完成,编辑不可代劳。作者与编辑各自工作侧重点不同,内容、结构修改靠作者,文字润色与技术加工则主要靠编辑。

三、编辑加工中的思维活动

编辑加工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编辑会以其特有的思维活动方式对出版物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判断、归纳、整理,表现形式最终集中在出版物的内容与形式上。编辑在加工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与出版物的加工质量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与编辑自身素质密切关联。编辑思维活动进程倘若与出版物内容保持步调一致,会进入最佳编辑状态,使出版物获取高质量的加工效果。

1.编辑思维活动是情感和理智的高度统一

所谓编辑最佳心理状态是指编辑加工过程中情感和理智的高度统一。对作品、作者的理解有助于调整编辑整理加工中的心理状态。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使情感找到释放的窗口,再与理智相结合,由积极的思维活动转化成出版物的再创造。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再创造的有效程度。出版物的再创造能力是编辑能力的体现,能力的发挥是思维的结果。出版物加工过程中的每一点变化都是依靠编辑思维活动完成的。

编辑加工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情感与理智的高度统一。没有情感的编辑加工活动不是理智占了上风,而是缺乏激情,无法产生创造。只有渗透情感的出版物(即使是纯自然科学内容的出版物也有作者丝丝缕缕、难以割舍的那份情感在其中)才具有吸引读者的力量。编辑加工亦然。编辑的立场、观点都会转化成对出版物的情感的组成部分。情感产生激情与动力,理智是情感表达的闸门。

如何表达情感,理智可以起重要的作用。当面对一位知名作家的作品时,理智有助于把握质量,有益于读者,盲目崇拜对提高出版物质量无益。理智与情感能够取得高度统一的编辑思维呈现一种特点,它会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大脑中构思出一种新的设想,进入再创造的加工阶段。再创造是在原作品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多维面、多层次去认识作品的内容与水平,提出有建树的设想和方案的另一种思维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