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西合俎集
4806300000065

第65章 非语法性及诗歌句法变异(1)

一、诗歌句法变异及历史回顾

1.1我们曾经对日常语言的句法变异作了详细的形式化分析,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诗歌的句法变异。不过,现有的研究表明,转换——生成语法所提供的分析模式却可以使我们深入地探讨诗歌变异句法的内在结构,这是为我们的理论公设——非语法性与诗歌句法变异同——所决定的。况且,日常语言与诗歌语言各自所具有的变异“异”中有“同”,这“同”也非语法性切切相关,因为它们都无一例外地违反了语言系统的常规——语法性。可是,要洞幽查微,深刻地了解非语法性及整个语言系统的本质,并以此建立起一种健全可靠的审美机制,就必须认识到,这里起关键作用的是是个中的各种变异句法。日常语言中的变异随意而变,变无因循,而是个句法变异正如雅各布逊所说,却“是对日常语言系统的违反”。

1.2 “诗是字词镶嵌”。在很大程度上,诗歌语言正是以变异著称的,诗的世界是“变异”大显身手的所在,也正是非语法性得以系统的体现之所在。最早对诗歌变异进行研究的是始自1916年的俄国形式主义学派。这个学派宣称诗是一种自由的创造,诗歌语言必须独立于现实以外,甚至应该是“超感觉的”(beyond sense)。

他们认为惟有有意识地使日常语言“变形”(deformation),使其形成对常规语言“系统的违反”才能获取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主义学派的研究得力于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特鲁别茨柯依与雅各布逊所提出的“音位”这个概念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在讨论诗歌变异时,什科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i)认为,这种变异的目的是让读者感到“震惊”(shock),从而意识到现实的存在,然而要达到这种目的就应该使用“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和现代语义学忠的“惊异价值”(surprise value)两个概念。现在,语言学家们普遍认为,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对诗歌的语言变异作了深入的研究,对现代语言学和文体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后来的布拉格学派,新批评派及转换——生成学派都根据这个学派的成果作了大量的工作,只不过方法各异,较之前人更科学化了。

对于形式主义学派来说,结构主义诗学所取得的成就堪可与之媲美。在结构主义看来,诗作为一种语篇是一种分层次的系统中的系统,其中的每一个系统都代表着一种“规范”

(norm),别的系统都是对该系统的变异和违反,每一个系统都倾向于超越其他的系统。比如节奏系统所产生的某种形式会被语法系统所违反。在这种情况下,诗歌系统中的每一个系统都违反了其他系统所提供的“规范”而分别使别的系统陌生化了。

结构主义诗学对于诗歌句法变异的研究影响深远,功不可没,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研究方法属于静态描写,并没有揭示出诗歌句法变异的内在成因。知其然,须知其所以然,为此,语言学家不得不作出更大的努力。

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学理论,转换——生成语法的出现和发展又一次点燃了语言学家研究诗歌语言问题的兴趣。这是一种新的更具有科学性的动态阐释模式,迄今已有包括乔姆斯基本人在内的许多语言学家利用这个模式对诗歌句法变异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只是由于他们将非语法性排斥在自己的视野以外,未能看出是个变异与非语法性具有同一性,因此还是未能合理地解释诗歌变异句法与非语法性乃至整个语言系统内部的许多重大问题。

二、诗歌变异句法的形式分析及所体现的非语法性

综上所述,将非语法性作为语言系统的一个有机部分看待有助于理论上解释常规语言系统以外的各种“异态”变体。这里所谓的“异态”是和“正态”相对而言的。人们使用语言常常突出(foreground)某些呈异态分布的序列,同时又让那些呈正态分布的句式作为突出的背景(background)。“突出”和“背景”事实上是对语言进行形式分析时应予考虑的两个不同层次,透过这两层关系我们会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语言系统的内在结构。我们的着眼点是语言序列的异态分布,亦即句法变异和非语法性在诗歌中程度不同的表现形式,起目的在以生成语法动态的阐释模式通过形式分析揭示出诗歌句法变异与非语法性的同一极其内在成因。

根据对日常语言变异情况的分析,我们将讨论诗歌语言的三种变异现象:不完全变异、完全变异及绝对变异。

2.1不完全变异(minor deviations)

这种变异指诗歌中那些呈不完全异态分布的诗句,它们违反了与日常语言的选择性转换规则相似的规则,又在非诗歌的语篇中不乏其例。尽管也有不同之处。根据转换——生成语法,转换规则以附加(adjunction)、删略(deletion)和再次配列(rearrangement)为特征,而我们在这儿却主要讨论因删略与倒装(inversion,即再次此配列)而引起的诗歌句法的不完全变异及所呈现的非语法性。

2.1.1 删略作为转换语法的一个基本规则主要用来删除深层结构的某些成分,如“连接结构缩约规则”(Conjunction Reduction)、“空缺转换规则”(Gapping)等。请看下例:

a.s1:John sang.s2:Mary sang.

s1and s2:John sang and Mary sang?John and Mary sang.

b.s1:She went to London.s2:He went to New York.

s1and s2:She went to London and he went to New York??She went to London and he to New York.

生成理论认为,成分之间能否并列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能力认出某句中的某一成份与另一句的某一成份“呼应”。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中提出了一组按语法不能并列的句子:

S1:The scene of the movie was in Chicago.S2:The scene that I wrote was in Chicago.

S1and s2:the scene of the movie was in Chicago and the scene that I wrote was in Chicago??The scene of the movie and that I wrote was in Chicago.

可以看出,通过并列转换而成的终端结构是一个“非语法”句,因为原句中相应的两个成份在各自的深层结构中起着不同的语法作用。通过这样的转换,原来两个表面相似的句子并列以后便违反了“连接结构缩约规则”。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类选择转换规则也常常在诗歌里出现,并且不乏其例。下面的例子引自英国经典诗人的作品,其中也有一些不同寻常的缩略,被删掉的成份相当于现代英语中的代词。在这些诗行中,诗人为造成变异删掉了直接宾语,从而违反了“连接结构缩约规则”:

1.When rocks impregnable are not so stout,

Nor gates of steel so strong,but time decays e?(e=empty)(Shakespeare,Sonnet,65)

2.For this Internal Pit shall never hold Celestial Spirits in Bondage,nor th’Abyss Long under Darkness cover e.

(Milton,Paradise Lost,I.657-59)

3.Chaste Matrons her,and grave Bisshops bless e.

(Pope,‘Rpi.Sai’I.146)

有时我们也会碰上另外一些诗行,其中的第二个主语不与第一个主语同标,却和第一句中的直接宾语或其他名词短语相同,但也同样被删掉了:

4.Nor do we find him forward to be sounded But with a crafty madness e keeps aloof(Shakespeare,Hamlet,III.i 8)

5.For Cloton,

There wants no diligence in seeking him And e will no doubt be found.

(Cymbeline.IV.iii.19-21)看得出来,诗人在利用句法变异时是随心所欲的,不过这种性质的自由并不只限于诗歌,口语及散文体作品中也随处可见。这就是说,又违反“连接结构缩约规则”等造成的句法变异既体现了诗歌句法的一些特点,又体现了日常语言的某些特点。这种变异不为诗歌所独有,因此是不完全变异。

2.1.2 倒装指某一特定成份序列的逆序句法转换,比如在英语中,主动句的被动话转换通常会导致该句中第二个名词短语的倒装:

a.John broke the glass?The glass was broken by John.

b.My mother bore me in Chicago?I was born in Chicago.

“被动转换”为讲英语的人所熟知。我们要讨论的是另一个规则——“主语/动词倒装规则”。

在英语中有一些成分前置之后,会有选择或强制性地引起主/动倒装,其中包括:方向副词和介词短语:Away ran James./Into the house ran the dog.

否定副词:Seldom/never/rarely have so many owed so much to few.

形容词比较等级:On every wall hangs a portrait of Lenin.所有这些成份都会在诗歌中有选择地引起主/动倒装,不过别的一些前置成份也具有类似的作用:

(1)时间副词

6.After many a summer dies the swan

(Tennyson,‘Tithonus’,4)

7.Some hour before you took me from the breach Of the sea was my sister drowned(Shakespeare,Twelfth Night,II.i 19)

8.now shalt thou be move

(Shakespeare,Henry IV.oart I.II.iv 366)

9.Then wilt thou not be loath

to leave this Paradise,but shalt possess A Paradise within thee,happier far(Paradise Lost,VII.586-88)

(2)so,therefore:

10.So have I a noble father lost

(Shakespeare,Hamlet,IV.Vii.25)

11.Therefore am I still

A lover of the meadows and the woods

(Wordsworth,‘Tintern Abbey’,102-3)

(3)形容词或分词前置(通常与be 连结):

12.Vain is her wish

(Wordsworth,Prelude,I.130)

13.pleasing was his shape And lovely

(Milton,Paradise Lost,IX.503-4)

14.Cut is the branch that might have glown full straight,And burned is Apollo’s laurel bough

(Marlowe,Dr.Fanstns,IX X.20)

(4)直接宾语前置:

15.Full many a glorious morning have I seen

(Shakespeare,‘Sonnets’,33)

16.But answer made it none.

(Shakespeare,Hamlet,I.ii.215)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诗人所利用的变异句法在当代英语中出现率很低。不过,我们所重视的是它们所呈现出的非语法性。这些诗行所呈现的变异在诗歌中极其平常,在日常语言中也多有所见,这说明它们之间的确有相似的地方,而正是由于这种相似才减弱或降低了这种变异所呈现的非语法性,即是说,与下面两种变异相比,有不完全变异所呈现的非语法性程度最低。

2.2完全变异(major deviations)

完全变异所违反的规则在本质上是多为歌词所独有的,如英语中常常采用的“名词短语前移规则”(NP-Fronting)、“介词短语前移规则”(PP-Fronting)和“主题化转换规则”

(Topicalization)等均属此类,因此,所体现的非语法性其程度高于不完全变异。

2.2.1名词短语与介词短语前移规则

乔治.L.狄龙(George L.Dillon)曾经将由“话题化转换规则”前置的名词短语超越自己原来所在的子句的情况排除在外,而采用了如下的一种话题化转换公式:

〔s X -XP-Y〕s

123?

2#1¢3(#=句子或子句邻界)这实际上是一种名词短语前移规则。“介词短语前移规则”虽然从形式上与上述转换规则相似,但本质上是不同的。关键的问题是在诗歌中这两种规则常常会见到如下一些诗行:

17.And over all a blacke stole shee did throw(Spenser,Faerie Queene,I.i.4)

18.Against the Poets their own Arms they turn’d(Pope,‘Essays on Criticism’,106)

19.In golden chains the willing World she draws(Pope,‘Epilogue to the Satires’,Dialogue I,147)下面一些诗例的情况与上述引诗大致相似,只是直接宾语(或直接宾语的中心词,有时是动词右边的第一个成份)紧贴在主语的前边:

20.Of these the vigilance I dread

(paradise lost,IX,157-58)

21.Life piled on life

Were all t o little,and of one to me

Little remains

(Tennyson,‘Ulysses,’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