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城市语境与大众文化:上海都市文化空间分析
4735900000018

第18章 镜像内外:电影与当代都市生活(2)

类似于原始洞穴仪式中复杂的心理转换过程(借助具有象征意义的图腾,通过对现实规范的超越,与神灵接近,以祈求更好的收获、消除疾病、战胜对手等等),现代影院借助各类题材的影片、完备的设施和封闭的环境,同样可以推动人们复杂的心理转换:

动作片——意味着战斗

情感片和喜剧片——意味着对现实生活压力的减轻,消除身心疲倦,特别是对工作压力大的白领来说

科幻片——意味着与未知世界的交流,具有某种祈神的性质

依旧以《指环王2》为例:

影片开始,所有的别的声音都消遁了,高保真音响传出悠扬的音乐声,我们随着霭霭白雪覆盖的山峦(阿尔卑斯山脉?还是传说中的中古大地?),与小矮人福拉多一起准备到魔山销毁将给中古大地带来厄运的魔戒。突然之间,银幕闪黑,福拉多坠入虚幻中。镜头切换到刚多夫与炎魔打斗的紧张场景。

我们固然知道这是好莱坞的特技,但身后音响将细小的流水声、一块小石头落地声都清清楚楚传到耳中,人工造就的环境让你忘记了好莱坞,只有与刚多夫一起战斗,大气不喘,手臂紧拉沙发椅扶手。假如是在家看碟片,保准有人会不知趣地插话:刚多夫前一集不是已经死了吗?这样的插话是多么煞风景啊!复杂的心理转换的氛围会在这插话中消失殆尽。但在影院,不会有人这么不知趣,一切按照复杂的心理转换应有的严肃性进行着。直到刚多夫战胜炎魔,我们长长地喘口气,复杂的心理转换的第一个回合暂且结束。

这是在家看影碟或上网不能达到的心理境界。对于一些女性观众来说,另一种复杂的心理转换也在同时产生。王子阿拉贡等人的英俊、潇洒、蔑视困难的绅士风度,让她们心生爱慕。笔者曾看见好几个中学女生收藏有这几个美男子的海报。对于阿拉贡等人的英勇行为,她们在银幕下默默欣赏。这样的欣赏与在球场上,对球星的大喊大叫有着不一样的效果:阿拉贡等人是中古时代的英雄,只能将爱慕深藏内心,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把这种爱慕变成复杂的心理转换中一种必需忍受的程序,直到影片结束走出影院,你才能放肆地谈论他们究竟英俊在什么地方,喜欢他们什么地方。而对于足球场上的球星,你尽可以大喊着他们的名字,大叫着“某某某,我爱你”,不必要忍受那种只能默默欣赏的复杂的心理转换的程序。带有某种仪式性的程序,这就是影院与其他类型的娱乐空间的不同。

(二)进场的终极理由:促使心理转换的内容

影院要让复杂的心理转换在其中发生,它就必须提供足以吸引人们进场的内容。类似于原始人试图超越严酷的生存环境,通过仪式膜拜,在与神灵、大自然进行交流中祈盼胜利、丰收,当代都市人同样需要一种使他们能够摆脱日常琐务、超越现实压抑的影片内容,以在紧张繁杂的都市生活中获得足够的心理补偿。通过对电影题材的收集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流行的、票房高的影片题材,大多是那些能够给当代都市人提供完全不同的虚拟世界、使之能够从现实中逃避的题材(比如,与神交流、对皇权秩序的解构、想象性的战斗和胜利、完美的体貌和富足的人生,以及由此带来的狂欢或恐栗等),是最能让人喜欢的。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看电影越来越成为某种复杂的心理转换过程。

从最近三年(2000年1月-2003年5月)上海各大影院播放的影片表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动作类、科幻类、喜剧类的影片大多是票房的冠亚军。例如,2000年热门影片中,有《黑客帝国》、《龙旋风》、《没完没了》、《决战紫禁之巅》、《卧虎藏龙》、《U-571》、《生死抉择》、《角斗士》、《谍中谍Ⅱ》等,其中,除了《生死抉择》是反腐倡廉的现实题材外,其他都是动作片、科幻片和战斗片。2001年的热门影片有,《我的兄弟姐妹》、《决战中的较量》、《浪漫樱花》、《蜀山传》、《珍珠港》、《少林足球》、《瘦身男女》、《特务迷城》、《剑鱼行动》、《木乃伊归来》、《古墓丽影》、《大腕》。其中,《我的兄弟姐妹》、《浪漫樱花》是情感片,《少林足球》、《瘦身男女》、《大腕》是喜剧片;《决战中的较量》、《珍珠港》是战争片;其余的则是动作片和幻想片。2002年的热门影片有美国魔幻影片《指环王》、美国科幻片《侏罗纪公园3》、英国魔幻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美国文艺片《我好朋友的婚礼》、香港科幻片《卫斯理蓝血人》、香港喜剧片《嫁个有钱人》、美国灾难片《浩劫惊魂》、日本美国合拍影片《绿芥刑警》、美国科幻片《星战2:克隆人的进攻》、美国科幻片《ET外星人》、大陆香港合拍动作影片《天脉传奇》、美国科幻片《蜘蛛侠》、美国动画片《精灵鼠小弟2》、香港喜剧片《绝世宝贝》、美国战争片《风语战士》、美国动画片《冰川时代》、香港喜剧片《河东狮吼》、美国动作影片《谍影重重》和《临时特工》。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影片所反映的内容,大多包含着触发复杂心理转换的因素,它们应合着当代都市人希图缓释现实生活的压力和枯燥,选择暂时与现实生活拉开一段距离的情感体验,以得到精神解渴的自我调适过程。到影院进行一场心理转换,不啻为一次痛快淋漓的精神桑拿浴。从一家媒体网上调查所显示的受欢迎影片的排行榜中,我们可以窥见这种当代“仪式膜拜”的内容取向。

然而,一部受欢迎的电影所能产生的心理效应,并不仅仅来自电影内容本身,还有赖于内容的演绎者——明星们的表演。这些与内容共同被生产出来的光彩夺目的男男女女明星,把原本仅限于影院内的复杂的心理转换延伸到了影院外面,导引了一场社会性的大众“仪式膜拜”。

三、被亲近和被抗拒的明星们

(一)影院之外的风景:谁受大众欢迎?

提到电影,就不能不提到电影这门行当中最受关注的中心人物——明星。明星的制造方式,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工业运作的方式进行的,但毕竟与一般的工业商品不同,明星或多或少带有自己的个性标识。例如,生于石库门的胡蝶,明星公司的首席女星,有“一张纯粹的东方古典美人的脸”,她是30年代最受关注和喜爱的电影皇后。当选影后那天,让当时的达官贵人们心甘情愿地做了一日的“臣子”。另一个同重量级、生于石库门的女星阮玲玉似乎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她给人的印象是清丽而幽怨,据统计,她在银幕上自杀过4次,入狱2次,受伤、疯癫、病死多次,演过妓女、姨太太、尼姑、歌女、舞女、女作家、女教师等形象,成了中国电影史上哀情女星的代表。然而她却在1935年“三八”妇女节这天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后自杀身亡。那时的电影明星对人们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而根深蒂固的。1933年,当时的云鹤、后来的蓝萍、再后来的江青,刚到上海的时候,第一个想见的人就是田汉。当时她常去戏院看戏,同上海的女孩子一样,崇拜梅·韦斯特、格丽塔·嘉宝,并照着电影里明星们的穿着,换上了西服、丝绒睡衣,开始了她明星之梦和艺术大班的角色之旅。90年代末,作家王安忆的《长恨歌》的主角王琦瑶也是个想当明星的女孩子。无论是现实的人物也好,虚构的人物也罢,都不约而同地展示了明星们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换句话说,复杂的心理转换从影院延伸到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今天,明星梦继续上演着,寻梦者为此付出的商业性代价更趋明显: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学费每年高达10000元(复旦大学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的同期学费为每年3800元),而且这些学生毕业后由于人数多、机会少,并不都能理直气壮地走上星光大道,大多靠拍电视广告谋生。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人对明星的关注程度,相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各种“八卦”媒体的大量涌现,更对迷星现象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对“王谢恋”、“张王恋”的爆炒,对赵薇“军旗装事件”的铺天盖地的斥骂等等,都凸现出了当代人的迷星心态。我们可以说,对明星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代人对生活的态度和观点。或者,用某一位明星自己的话来说,“明星是有社会性意义的”。明星们往往寄托着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向往,从他们的身上,每个人都在不约而同地寻找自己理想的生活模式。虽然人们自己可能没意识到这一点,但这并不妨碍事实上的存在。每一位明星(如果称得上是明星),在媒介的推动下,不仅在影院内,更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勉为其难地充当着大众膜拜的对象。于是,发生在影院中的心理转换,被影星们带到了影院之外的阳光中。只是影院中相对严肃、神圣的心理转换,变成了大众式的狂欢。一般的程序是这样的:

明星出现——崇拜者的欢呼——签名——崇拜者的欣喜若狂——明星回答提问(对平凡众生的垂顾)——明星说“拜拜”告辞。

假如说到上海的明星,年纪稍大一些的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演技精湛的潘虹、陈冲等,但对于今天进入影院的人来讲,除了明星的演技娴熟的要求外,更多迷恋的是可供大众崇拜的生活偶像:能够触发心理转换,引领自己进行超凡体验,或寄托自己追求完美的人生梦想的对象——即使演技糟糕些也无妨,大量的高科技制作能够将此弥补得天衣无缝。那么,今天究竟是哪些人在导引着复杂的大众心理转换?我们从一家媒体的调查表中看到,最受上海人欢迎的演员依次排列为:

李连杰、安东尼·霍普金斯、汤姆·汉克斯、周润发、达斯汀·霍夫曼、周星驰、罗伯特·德尼罗、马龙·白兰度、丹泽尔·华盛顿、哈里森·福特、姜文、斯琴高娃、保罗·纽曼、苏珊·萨兰登、罗素·克洛、海利·乔尔·奥斯蒙特、茜茜·斯派西克(截止于2003年5月29日,材料引自“银海网”)最受欢迎的明星一共有17位,华裔演员有5位,只占到29%。那么,这说明了些什么?它最起码说明了两点:一是在上海人的潜意识里,还是有些崇洋媚外的。这或许跟上海偏于西化的文化传统有关——这也是外国大片在上海总比国产片更受宠的原因之一。二是无论中外演员,想成为被膜拜的对象,必须具备一张天使般的面孔。例如汤姆·汉克斯,性感的面容是多少年轻女性膜拜的偶像!笔者认识的一位女大学生,只要是汤姆·汉克斯的电影,她都必定到场。对她来说很简单,她不是想看《谍中谍》,也不是想理解《雨人》,而只是想看看汤姆·汉克斯那“英俊得出奇”的样子!还有现在已经微微发福的周润发,在《上海滩》中吸引了多少女性仰慕的目光!据说当年只要他一出现在屏幕上,无数女性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呼。至今,很多已经当上了妈妈们的周迷们,每当有周润发的新片出来,也总是会在百忙之中抽空捧场。

(二)英雄和美女:纷纷扰扰都为谁?

在影像世界中,什么最让人心动?数来数去,大概只有英雄和美女了。如果缺少了这两样东西,整个影像世界都将崩溃。按一些学者的观点,目前的电影偶像崇拜是“黄昏时代的崇拜”,惟有“英雄”和“美女”在黄昏时候闪烁着微弱的星光,予人少许的安慰。

一是英雄。按照一般的看法,影像英雄的崇拜者,即是现实中那些对自身不满,又无法摆脱生活的琐碎和苦闷,借助偶像崇拜来得到解脱的人。卡莱尔在《英雄和英雄崇拜》中说:英雄崇拜,“这是一个伟大的主题,一个最严肃和广泛的主题”,还说:“如果英雄意味着真诚的人,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可以是一个英雄呢?这就是那种正当的对英雄的崇拜:决不可能有比一切皆真、一切皆善的更好的东西受到如此敬慕!”然而在影像世界里,卡莱尔却错了。在这个世界里,那些虚幻的“英雄”更能让人喜欢。因为对影像中的英雄崇拜,实际上就是对“成功”、“权力”、“财富”等的崇拜。英雄显赫的社会身份,蔑视现实准则和规范的“气概”,都让人心醉神迷、梦寐以求。

二是美女。事实上除了影视之外,美女也无处不在:足球与美女——有足球宝贝;名车与美女——有香车美女;美女与豪宅——有金屋藏娇;美女与文学——有美女作家。不过照女性主义者看来,“美女崇拜”并不是真正的“崇拜”,而是男性假借“崇拜”之名,骨子里依旧是对女性的玩味。我们得承认这是事实,即在男权社会里,“美女崇拜”(或者按照经济学上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美女经济”),是男性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放松、增加幻想、满足罗曼蒂克心理的产物。在现代社会里,一些出名的美女成了一个幸运的群体,她们既是众多女人的榜样,又是男人孜孜追求的目标,是可以坐享富有与荣誉的象征,正如一广告语所说:“女人的美丽能赚钱”。

下面我们来看看两位有代表性的“英雄”和“美女”:一是李连杰,一是赵薇。这两位明星都具有广泛的人气。但两者之间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人气分野”。

(1)个案之一:广受好评的“英雄”李连杰

李连杰,1963年4月26日出生于北京,代表作品有:《少林寺》、《黄飞鸿》、《功夫皇帝方世玉》、《东方不败》、《龙霸天下》、《太极拳》、《中南海保镖》、《方世玉》、《宇宙追缉令》、《龙之吻》、《英雄》等。由张艺谋制导的《英雄》在全国热播之后,李连杰再次成为焦点。出演过《少林寺》、《黄飞鸿》等电影的他继续扮演着“救世主”和“英雄”的角色,并在影院内外享受着众人的崇拜。

在《英雄》放映期间,笔者来到上海影城,等待电影完毕之后,随即访问了几个观众。通过访问,笔者发现,大部分观众对李连杰的表演和形象抱有好感,并津津乐道他的《中南海保镖》等动作片,特别是女性观众,对李连杰的赞赏和崇拜尤为明显。

申先生,28岁,在某公司任职,管理学硕士:“一般来说,我总是先看影片再看评论。但《英雄》不同,我是先看了许多评论,再看影片的。有那么多的评论,只要一打开报纸,一上网,这些评论就直往你眼睛里跑。对李连杰我很喜欢,他的处女作《少林寺》影响了我们这样年纪的人。少年时代的我们非常迷他,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娱乐活动,我们一群小孩经常在一起,拿着木棍打打闹闹,幻想自己就是电影中杀富济贫的英雄好汉。没有李连杰的《少林寺》,我们的童年生活不知道要枯燥多少。后来看了他拍的其他片子,像《黄飞鸿》、《功夫皇帝方世玉》、《东方不败》、《中南海保镖》等等,觉得他越拍越好了,而且他能够在国外的影视圈里闯出一片天地来,真的很不容易,值得人敬佩。不过这次看《英雄》,我觉得没有把他的英雄气概表现出来,当然,我认为这跟他没有关系,主要是导演的原因。这部电影只是画面很美,飞雪与明月的那场对打戏也很好,有点像《卧虎藏龙》。不管怎么样,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小时候受过《少林寺》的影响,即使《英雄》再怎么难看,有李连杰在,还是会来捧场的。他毕竟是我们这些人心目中的偶像之一嘛。”

关先生,26岁,公司职员:“这次看《英雄》花了我60元。演员的演技还是很好的。李连杰,当年的全国武术冠军,来自北京,演过《中南海保镖》等主旋律影片,又红又专。我们对《少林寺》时代无比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