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少城轶事
4735200000001

第1章 祝福成都(代序)

甄先尧

马骥、王跃是读者喜爱的成都作家,也是我的朋友。近年来,他们一直致力于方言写作,收获颇丰。前者人称“马哥子”、“社会活动家”、“资格的巴蜀笑星经纪人”,此言不虚,成都人家喻户晓的哈儿师长刘德一、散打评书李伯清以及谐剧掌门沈伐等就曾恭请马骥经纪,作为千里马和伯乐,笑星不常有,而马骥也不常有。王跃则自嘲“有张乌鸦嘴”,隔三差五就要溜进文坛,发几句杂音,整出几本让人捧腹的休闲著作,尽显草根作家的本色。

前些年,提起“王跃”这个名字,大多数人不能和现实生活中的王跃对上号,但一提起“老茶客”和“小茶客”,知道的人顿时就多了起来。可以说,王跃这个名字早已被他笔下那诙谐幽默、麻辣鲜活、谙于世事、令人忍俊不禁的老茶客和小茶客完全取而代之了——老茶客、小茶客即王跃,王跃即老茶客、小茶客。但又想,这其实乃是一个作家梦寐以求的幸事: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人们记住了作家笔下的人物,并将作者与书中的主人公画上了等号。曾几何时,一本《老茶客闲话》、一本《小茶客妙语》,曾在成都书刊市场一展身姿。

这两部书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王跃的信心,他甚至在媒体面前声称自己“50岁时要出版50种书”。这无疑是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不当“一本书作家”,而要著作等身。如此把自己祼露在公众面前,如此像一位斗士一样把自己逼上绝境,让自己毫无退路,这正是王跃的性格。既然夸下海口,就要付诸行动,尔后,他的作品一部接一部问世,那情景有如母鸡下蛋。人们不再关心王跃,就像吃鸡蛋的人不一定非要关心母鸡,但却一定要关心鸡蛋的品质。当《成都批判》这枚“鸡蛋”摆放在读者的餐桌上,有人立刻从中嗅出了异味,于是紧锁眉头、唾沫四溅……其实,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品尝《成都批判》这枚“鸡蛋”,会发现本土作家王跃对成都这座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其实是情之深、爱之切,字里行间,其拳拳之心殷殷可鉴。

与王跃相比,马骥要幸运得多,从《散打笑星——抽底火》到《李伯清夜话》,从《巴蜀笑星档案》到《成都散打》《老茶馆笑话》……一路写下来,赞誉鹊起,并且从未惹出什么麻烦。不惹麻烦,让马骥看上去心安理得,并由此从容应对生活,一如既往地、自由自在地散打生活。马骥做事情总是并非刻意,结果都是水到渠成。平日里,他言语风趣收放自如,朋友们聚在他的身边如坐春风里,饮茶吃饭之间,各人都能喝到一碗适合自己的心灵鸡汤。

如今,马骥、王跃早已人到中年,哥俩趣味相投,在与雷文景三人合作出版了《成都百年百人》之后,二人再度联手推出《少城轶事》一书。成都是一座风情绝佳的城市,这座“世界尽头的大城市”

(维克多·谢阁兰语),自张仪筑城竣工之后,便雅称“龟城”,其历史之悠久,人文积淀之丰厚,在西南地区首屈一指。面对这样气质独异的城市,二人此次不再喜笑怒骂,不再闲云野鹤,不再像从前一样仅仅将自己的目光投向老茶客、小茶客这样的个体生命,他们要触摸这个城市的肌肤,感受这个城市的体温,并向我们细数这个城市的流年与星辰。他们像两位潜水员,更像两只大乌龟,深入龟城的底部,钩沉打捞成都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底蕴:街道,桥梁,河流,公馆,饭店,寺院,商铺,吊脚楼,甚至一段老城墙……让我们在感叹中流连,在遗憾中珍惜,并由此更深沉地热爱成都这座谜一样充满无穷魅力的城市!

感谢《少城轶事》带给我们许多温暖的记忆!祝福成都!祝福像马骥、王跃一样热爱这座城市的公民们!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