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先进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历程
4735100000039

第39章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面对各种挑战。现实社会主义文化虽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的力量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在许多方面还是薄弱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依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历史进步和文化活力的同时,也使国家对经济的直接控制力降低,从而对人的思想的约束力也相应下降,这样就加剧了不同社会群体在价值取向、文化选择上的多元化状态;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渗透。因此,在这个相当长时期内,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封建主义文化之间的斗争和冲突是非常尖锐的。对待文化领域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自己的文化,把先进文化做强做大,牢牢占领文化阵地,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权。否则,就会在落后、腐朽文化的包围、侵蚀、进攻面前打败仗。

为此,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标准要求我们必须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马克思主义不是仅仅停留在关于人类异化的理论批判上,也没有局限在各种解构主义的文化改造上,而是深入到社会改造的实践之中,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飞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共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因此,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除了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和价值观,坚持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坚持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辩证统一到社会全面进步的具体的历史的进程之中,为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而奋斗等一些核心层次的先进文化思想以外,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文化品质,不断推进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从指导思想这一核心层面开始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今天,就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保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同时,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进程。尽管对资本主义的否定有各种各样,但是,只有社会主义才是对资本主义最好的否定,社会主义应是人类文明的集大成社会,社会主义文化应当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代表世界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我们在文化发展上应当坚守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中国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发展出中国先进的民族文化。然而,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并不只停留在道德层面上,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否定,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的否定,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作保证。尤其是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既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步伐,推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又要积极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抓住全球化所带来的时代机遇,重视世界不同文化的发展道路的借鉴意义,大力促进本民族文化与世界上各种优秀文化的交流,努力吸取精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推进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标准

社会主义要根除封建残余,彻底将人从“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继而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将人从“物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到达人的自由(解放)状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的最终理想目标,又是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运动。现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在为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创造着条件。

从先进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辩证关系上看,一方面,人是文化的主人,一定社会的人的文明程度,或者说人的发展程度,代表了该社会的文化发展程度和该社会自身的文明程度。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将着眼于促进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塑造“四有”公民,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文化的先进性及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另一方面,先进文化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一旦被广大群众自觉接受和掌握,就会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上,把以培养有健全的独立人格、良好的精神风貌、优秀的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的先进文化建设,提升到与经济、政治建设并重的地位。从中国共产党三代执政领导集体的文化方略来看,人的全面发展主题越来越突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一方面要使翻身做主的人民在告别贫困的同时,也逐渐摆脱愚昧;另一方面,在社会物质基础非常薄弱的情况下,非常重视调动社会的精神力量,因此在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方针时要求“积极发展为人民所需要的文学艺术创作,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鼓舞群众努力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并逐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性时指出:“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并明确提出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提出文化发展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创造体现时代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精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人的全面发展标准,除了观念和指导思想上的保障外,还必然要求一定的客观条件保障,尤其是体制方面的保障。为此,需要积极建立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体制。文化体制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发展也不是抽象的发展,而是在一定的体制下的具体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体制下,人的发展程度和规模是不同的,僵化的体制甚至会压抑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积极建立健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用人机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有机整合与内在统一

现代化进程一直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和大众文化的动力,只有融入大众文化的先进文化才能起到引领作用,只有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大众文化才能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成为推动整个文化面向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最有效动力源。中国现代化的客观历史进程已经对此作了印证。

中国革命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胜利,不仅有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工业文明培育出的中国工人阶级的领导,而且有新民主主义文化有效的全社会动员这一更为重要的实践推动。也就是说,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且发动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最广大的社会动员,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实际密切结合,创造出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特质,为最广大工农群众所接受和掌握的新文化,这种文化要确立起来的是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因而可以同时实现文化主体和主体文化的根本性变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保证了这种变革的彻底成功,从而完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第一个最重大历史使命。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锐利武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实践,在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价值观的重大转型,催生了大众文化衍变的火种,为大众文化的现代化变迁创造出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机遇并不等于成功,它却因此而带来许多的未知变幻。

因而,在社会变革与大众文化变迁同时迅猛发展的时代,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也同时面临文化创新和文化驾驭的双重挑战。文化创新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时俱进地创新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理论和文化价值观,保持对新阶段文化现代化的引领地位。文化的驾驭不仅要求先进文化的出现,而且要使先进文化达成最有效的社会动员。为此,不但要注重培育先进文化本身的发展,而且要十分注意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密切结合,使先进文化融合于大众文化之中,既让先进文化起到引领作用,又为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大众文化资源。有了先进文化的融入与引领,大众文化才能健康向上,有序发展。

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决定了当今中国文化面向现代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以现代大众文化为主要标志的历史阶段,大众文化建设开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值得关注的社会工程。塑造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构建何种层次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发挥多大的作用,促成多大效能的文化市场规范,等等,是一系列必须解决的新问题。其中,越来越清楚的是,中国社会能否再次实现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有机整合与内在统一,关系到中国先进文化在新时期的命运,关系到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人的进一步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否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能否顺利取得胜利,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能否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到执政党能否保持已有社会文化的合法性资源,因而关系到能否切实履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