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先进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历程
4735100000021

第21章 改革开放与文化环境的变迁(3)

“我们国家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开始抓法制,没有法制不行。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应当靠加强法制和社会教育来解决。”改革开放后,法治文化逐渐在社会上得到认同和传播,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秋菊打官司》,就代表了新的法律文化的地位和法制意识的培育。与此同时,文化领域本身出现的法律事件,包括版权问题、名誉权问题,抄袭、剽窃、伪证等侵权现象,也开始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此外,从文化现代化反封建的性质来看,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左倾路线的抑制,反封建不再等同于反传统,封建社会的文化遗毒在逐步从传统文化中被有效剥离,其对民族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这种剥离使民族传统得以延续,传统文化的民族精华得以弘扬,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增多、国家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展。当然,这就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化不仅仅使不同民族同质化,也使得民族性凸显出来,保持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独立和富强的重要因素。

(四)为文化界同时带来机遇和挑战。20世纪后期尤其是90年代,可能是中国文化界最不平凡的年代。这是各门类文化艺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无情冲击下纷纷寻求生存空间并为自己重新定位的变换年代,也可能是令文艺界感到迷惘、残酷和需要重新思考问题的年代,同时又是开拓跨世纪文艺新走势的年代。在众多因素的促使下,中国文化似乎发生了失衡现象。不仅文化界人士和普通民众尚未调整好心态就被裹进陌生的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而且国家和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也不一定能未雨绸缪、及时调整相应的文化政策以引导这一大潮。一时间出现注重经济、忽视文化保护和扶持的短期行为,经济杠杆左右着文化的趋向,长期形成的僵化体制与僵化观念、惰性心理一起制约着文化走向新生,人文关怀有了被失落的危险,文化似乎落入捉襟见肘的窘迫境地。文化界处于一种有颓废、有抱怨、有浮躁、有沉默与有探索、有奋起掺杂的局面。文艺创作的主题也出现了多样化。这说明经济关系对文化变迁的深度影响。这一阶段也可能是文化变迁的一个必经阶段,需要经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文化变迁经历。此后不久就呈现出某种文化变迁的主题脉络,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具有写实倾向的一批文艺作品成为主要潮流,像电影《秋菊打官司》。市场导向下,谁忽视大众便意味着失去生存的基础,于是文艺开始关注大众的审美情趣,而写实风格较为适合大众口味。当然,也容易产生媚俗和庸俗的作品,出现文化堕落的极端现象。有大量写实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的社会变化。通俗音乐、流行服装、快餐文化等大众文化如雨后春笋,与此同时,高雅文艺作品受到冲击甚至不同程度的冷落。1993年,向以倡导严肃、高雅音乐闻名的中央乐团首先公演通俗、易懂、大众化的音乐作品,开了中国音乐界的先例。流行歌手、歌曲、摇滚音乐在大陆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到欢迎。以快速、简单、实用、方便、美观等为特征的快餐文化是文化通俗化的另一种表现,比如中外名著的普及本、白话本,热点时事追踪媒体读物,时尚杂志等出版物日趋增多。这种快餐文化是一种文化普及,也是一种文化泛化现象,其品位、个性和精神底蕴往往有肤浅之嫌。

外国和港台通俗音乐、电影、电视剧、流行服装等时尚文化开始大量占据内地大部分阵地,甚至左右着大陆的审美时尚,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等文化取向。大陆本土文化面临最为严峻的挑战。

企业与文化的联姻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一个新的文化现象。正在变化的文艺体制改革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突破了由国家统包统销的旧模式,呈现出国家、集体、个人以及中外联合办文化的多元局面,而且,文商结合已经渗透到诸多文化领域。

文人下海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必然带来人们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的变化,也为许多人铺设了多条生存之轨,这种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生存方式的多元化有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的必然性。这种情势之下,文化人可以是自觉也可能是被迫地放弃原来单纯书斋或高雅艺术,不同程度地介入商海,去面对市场的选择。所以,文人下海、艺人走穴一时间成为热潮。角色转换,随之而来的是思维方式的变化,关注现实、经济动因、客观眼光、形而下的追求开始成为其一部分特征。尽管他们与知识分子那些超出世俗之上的形而上的价值相对立。在文化与市场的关系中,事业的成功与生活的成功能否达成统一就要看实际的双重期望是否能够实现,即既要使自己的成果或作品保存着人文理想,又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卖钱”,也就是要让自己的人文理想能够通过市场形式传播于大众,认同于社会。时代不同了,知识分子只注重名分和等级的时代不复存在,耻于谈钱就等于自设藩篱,以前为改革开放大声呐喊的知识界已经面临自身改革的“龙门”。其实,正如艺术品作为商品走向市场成为可能,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走职业化道路而不放弃自己的人文理想不但已经成为可能,而且已经成为现实。过去中国穷、知识分子更穷的局面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该是彻底扭转了。

文化的交流、渗透、冲撞、互补、借鉴既成为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推动力,又带来诸多的紧迫问题。比如,最容易对成长中的青少年产生影响。由于应对变化的社会环境、教育机制、教学内容等还不能及时调整、改革以达到健全、合理,依然沿袭老的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的传统方式来培养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兴趣引导选择单一,于是青少年中普遍出现“追星热”,今天“热”这,明天“热”那,尤其对港台文化一窝蜂地热。造成他们心理处于不健全、不成熟甚至无序、无措状态,许多人甚至出现双重人格:只是追求成绩和个人志趣,而社会理想不同程度地迷失了。整个社会处于从文化的政治化向经济化转型中新文化的匮乏、文化的无序与不成熟是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也与市场导向的大众传媒的消费渲染有直接关系。

但仔细分析一下,有些问题也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正常现象,也有着一定的合理性。而有些问题则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杜绝,否则会造成精神污染,不但影响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商品经济社会中的通俗文化泛化有其必然性,文化从高雅走向通俗,从专业走向大众,实现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合流,是工业文明的一个特征。市场竞争的紧张激烈和生活的快节奏更需要那些能让人松弛、消遣和娱乐的“形而下”的通俗文化。无可否认,港台流行文化有非常贴近生活的地方,非常关注大众的喜怒哀乐和人生感受,有对人产生教益和内心安慰的一面。而且,港台有成熟的适应商业社会运营的文化机制,比如有一套完整高效的培养、包装、宣传等的运作机制。相比之下,大陆文化还存在很多不足和弱点,这也是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伴出现的严肃文化面临危机、通俗文化向港台倾斜的背景之一。这说明大陆文化界需要注重在这些方面有所改进。这也是文化的一种社会功能,这方面做好了,也同样增加了文化的亲和力和受欢迎度,从而增进文化在经济效益与社会使命上的有效结合与统一,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不总是冲突和矛盾。

三、新的问题和挑战

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为以权利意识,交往上的独立、平等、自主意识,法治意识,公平意识等一系列核心观念基础上的文化革新提供了社会经济环境,不但促成了经济文化的根本性变革,而且促进了政治文化的成熟发展和社会生活模式和精神文化的巨大变迁,客观上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推动不亚于一场革命。然而文化范围和功能的多种多样使得文化各领域的变革并非同步,也并非与政治、经济领域的发展完全同步。尤其是在几千年所形成的伦理道德、风俗人情等社会文化领域,以及反映人们精神面貌和社会理想等方面的精神文化领域,政治、经济及其相应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领域的变革,在对他们进行冲击的同时,变革与新旧并存也会一下子造成混乱无序的局面。先进文化和新道德、新风尚的全面形成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既取决于新的先进的领航文化的自觉程度,又取决于新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动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这一进程决定着因现代化而更新的民族文化的先进程度。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及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命题,提升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定位,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对文化发展的高瞻远瞩,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构成了作为先进文化成果结晶的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邓小平生前认为,精神文明建设虽然提出较早,效果却并不理想,并指出原因主要在于全党没有认真重视。1985年邓小平告诫全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