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老年医疗保健10000个为什么(中册)
4708400000052

第52章 胸腹部肿瘤(3)

5.为什么打赢保“胃”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胃是我们强大的储放和消化食物的地方,它经常受到各种食物的机械摩擦和化疗刺激,为降低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以下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注意节制饮食,有烟酒嗜好者应注意限量。腌菜、干咸鱼、熏制鱼、咸肉等不宜多食,应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及蛋白类食物。隔夜菜需覆盖保鲜膜或存入食品盒内保存,防止冰箱内的细菌污染食物,剩菜最好不要反复熏蒸。定时进餐,睡前不宜饱餐,慢性胃溃疡病人应少食多餐,改变饥一顿、饱一顿的不良习惯。吃饭不宜太快,以免增加胃的负担,造成胃部肌肉疲劳,胃动力下降。细嚼慢咽,避免过于粗糙的食物直接磨损胃黏膜。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愉快的心情。胃最容易受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会大量增加,胃肠易发生痉挛性收缩,导致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因此秋冬季节应注意防寒保暖。

6.为什么胃大部切除了还会得胃癌?怎么预防

如果您的胃曾经因胃溃疡等原因切除了大部分,现在已10多年了,但最近突然出现不规则胃痛、泛酸水、胃纳下降等情况,此时要高度警惕一种叫残胃癌的疾病。什么叫残胃癌,为什么胃大部分切除了还会得癌症呢?医学上把胃良性病变施行胃部分切除术至少5年后发生的癌症叫残胃癌。当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呈低酸或无酸状态,加上胃泌素分泌下降使保护性黏液减少,胃黏膜逐步萎缩,此时的胆汁、胰液和肠液的反流更损害胃黏膜,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这是导致发生残胃癌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胃切除术后10年以上突然发生胃纳减退、体重减轻、粪便隐血,以及中上腹持续性疼痛且不能被制酸解痉药物缓解等症状。如果一旦确诊为残胃癌,需再次行全胃切除术。

怎么有效预防残胃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呢?我们建议接受过胃部手术的病人,术后5年应争取每两年做一次胃镜复查,术后15年每年做一次胃镜复查。如有吞咽不利、持续腹痛、消瘦及食欲不振者,需及时就诊。

7.胃癌术后怎么调整饮食

大部分胃癌病人手术切除后仍可继续享受正常生活,饮食上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进食过程术后6~7天开始采取渐进方式,进食由饮水、米汤、牛奶、稀饭,直至正常饮食,且从少量多餐逐渐达到术前每日摄食总量,无特别忌讳;但以易消化吸收、无刺激性为原则,故烹煮时宜少油腻、油炸及辛辣。

(2)补充营养除蛋白质与热量外,尤应摄取足量的维生素和铁剂;全胃切除病人需每月定期注射维生素B12。

(3)饮食原则少量多餐,每次进食量只能为常人的1/3~1/2。两餐之间可增加点心,以获得必需的营养。

此外,胃癌手术后建议服用中药进行巩固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癌症对于减轻癌症病人的症状和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降低癌症的死亡率,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8.怎么看待胃癌的生存期

得了胃癌能活多久?这是很多胃癌病人及家属关心的问题,也经常向他们的主治医师问起类似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很难有明确的答案,因为胃癌的治疗是个系统的过程,不仅涉及胃癌本身疾病的早晚,恶性程度的高低,目前治疗的水平,病人的身体状况,以及来自家庭及社会的关注程度等等。因此得了胃癌能活多久是因人而异,但需要强调的是得了胃癌并不等于死亡,只要能够做到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可以做到有效控制癌症的。得了胃癌,要主动配合治疗,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乐观地对待疾病,定能取得最佳的疗效。

§§§第四节胰腺癌

1.为什么称胰腺癌为新的“癌中之王”

所谓“癌中之王”,就是指诸多癌症中最凶险一种肿瘤。肝癌曾一度是我国的“癌王”,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的提高,那些曾经发病率很高的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甚至肝癌的发病率已呈现出下降趋势,治疗效果也有明显的提高。而胰腺癌却以惊人速度严重威胁着越来越多人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已取代肝癌而跃居“癌中之王”,被国际外科界列为“21世纪的顽固堡垒”。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看看它的外号“癌中之王”是不是名副其实。

(1)胰腺癌发病率快速上升胰腺癌是欧洲、北美和其他经济发达国家肿瘤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大多数国家的胰腺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最新调查表明,胰腺癌在美国已列为第二大消化道肿瘤的死因。在我国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胰腺癌发病率在近20年间翻了两番,年增长幅度约15%。而且胰腺癌地发病近年还呈现出较明显的低龄化趋势,以往50~69岁高发的胰腺癌现在逐渐向30~49岁人群逼近。

(2)胰腺癌发病隐匿,发现时多属晚期胰腺癌发病时无特异的症状,极易和胃肠、肝、胆等疾病相混淆,病人在就诊时3/4已属晚期,这个时候再治疗5年生存率仅4%,死亡率几乎接近100%。

(3)胰腺癌生物学行为恶劣,恶性程度高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非常高的肿瘤,它呈浸润性生长(一般的良性肿瘤及恶性程度不高的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癌细胞很早就可浸润淋巴道、血管,引起淋巴结或血道转移。此外,与其他肿瘤相比,胰腺癌更容易可浸润神经,沿神经束发生转移。

另一方面,由于胰腺解剖位置特殊,毗邻腹部大血管,又与十二指肠、胆总管交界,紧贴腹腔神经丛,使胰腺癌在发生的较早阶段就可浸及上述结构,致使手术切除困难。

(4)手术切除率低,治疗效果差由于缺乏早期诊断方法,所以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难以得到早期治疗,且胰腺癌早期就可广泛转移,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常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目前,只有10%~15%的病人有手术切除的机会,其中能根治者仅为5%~7.5%。胰腺癌的预后极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报告,胰腺癌1年生存率为8%,5年生存率为3%~4%,中位生存期仅6~10月。我国外科的统计资料显示,5年生存率也只有在5%左右。

2.为什么会发生胰腺癌

胰腺癌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提示,有些因素与胰腺癌的发生较为相关,另一些尚有分歧。

(1)人种与地域因素胰腺癌欧美国家的发病率高,男性高于女性,黑人高于白人。

(2)遗传因素凡一级亲属中有两人以上患胰腺癌者,其得胰腺癌得概率至少增加16倍。

(3)其他伴随疾病有研究表明,酒精性慢性胰腺炎病人的胰腺癌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年龄超过40岁的糖尿病病人其发生胰腺癌的危险性也会增加;另外,甲状腺肿瘤、其他良性内分泌肿瘤、囊性纤维变性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病相关,尚存在分歧。

(4)生活习惯与环境因素首先是吸烟,吸烟是危害性极大的生活习惯,无论男女,吸烟者胰腺癌的发病率均高于不吸烟者,分别自2~16倍。其次是饮食方面的习惯,胰腺癌发生与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摄入有关;咖啡曾一度被认为会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如今它和酒精一起被列为未定因素。

(5)致癌物质及促癌物质亚硝酸胺类制品被认为是胰腺癌的可能致癌物,日常生活中的腌制食物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胺,应尽量少吃。另外长期接触DDT或同类杀虫剂,发生胰腺癌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

3.怎么认识容易患胰腺癌的人群

从目前来看,以下几类人群要警惕胰腺癌的发生:

(1)年龄大于40岁,有上腹部非特异性症状的病人。

(2)有胰腺癌家族史者,有人认为遗传因素在胰腺癌发病中占5%~10%。

(3)突发糖尿病病人,特别是不典型糖尿病,年龄在60岁以上,缺乏家族史,无肥胖,很快形成胰岛素抵抗者。40%的胰腺癌病人在确诊时伴有糖尿病。

(4)慢性胰腺炎病人,目前认为慢性胰腺炎在一部分病人中是一个重要的癌前病变,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

(5)内乳头状黏液瘤也属癌前病变。

(6)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合并有胰腺癌者高于正常人群。

(7)良性病变进行过远端胃大部切除者,特别是术后20年以上的人群,胰腺癌发病率升高1.65~5倍。

(8)胰腺癌的高危因素有吸烟、大量饮酒以及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

4.为什么胰腺癌发现时多数已是中晚期

我国约有85%的胰腺癌病人就诊时已属晚期,这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胰腺癌早期症状多种多样且不典型,缺少特异性的症状,比如胰腺癌刚起病是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消化不适、消瘦、恶心、呕吐、腹泻、突发糖尿病或慢性腹痛、腹胀,这些症状极易和胃肠、肝、胆等疾病相混淆,往往被医生或病人当做一般的胃炎、胆囊炎或被忽视而延误诊断。另一方面,由于胰腺解剖位置深,位于胃及横结肠的深部,我们常用的筛查手段对早期胰腺癌的诊断尚有一定的困难,如普通B超检查由于胃肠道气体的干扰不易发现较小的胰腺肿瘤,而普通的螺旋CT检查对小于1cm以下的胰腺肿瘤检出率尚有一定困难。另外,由于胰腺属于非空腔脏器,且位置深,病理活检取材困难,这也是造成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的原因之一。

晚期胰腺癌的治疗效果非常差,5年生存率在5%以下,而早期胰腺癌手术切除率为90%~100%,5年生存率可达70%~100%。

5.为什么高危人群体检是查出胰腺癌的主要手段

首先,我们树立对胰腺癌的警惕心,要对高危人群的进行监测:对年龄大于四十岁难以解释的体重减轻、难以解释的腹痛或腹背痛、难以解释的消化不良、无诱因下突发糖尿病、难以解释的突发性脂肪下泻等,应考虑到胰腺癌的可能;有胰腺癌家族史;突发糖尿病者,特别是不典型糖尿病,缺乏家族史,无肥胖,很快形成胰岛素抵抗者;慢性胰腺炎,尤其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病人要加强监测。

其次,要进行合理的筛选检查。血液CA199是目前最常用的肿瘤指标,CA199正常值0~37U/L,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胃73%~90%,特异性为87%~100%。但一部分正常人及部分急、慢性消化道炎症病人,CA199也可轻度升高。CA199动态升高(检查出来的结果一次比一次高)更有诊断价值。另外,胃肠道的其他恶性肿瘤CA199也可升高。除了CA199之外,胰腺癌的肿瘤指标还有CA242、CA50、胰癌胚抗原(POA)、胰腺癌相关抗原(PCAA)、K-ras基因,但临床上均不如CA199实用。

对高危人群合并CA199升高的人群,就要进行影像学检查。薄层螺旋CT对早期胰腺癌的检出率可达80%,是目前最佳的早期胰腺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内镜(EUS)是将超声探头置在胃腔或十二直肠内,可以紧贴胰腺组织检查,比磁共振、普通螺旋CT更能检查出胰腺内的小病灶。而且,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细针穿刺活检(FNA)可以病理学上明确诊断。

PET-CT是目前最敏感的肿瘤影像检测方法,对胰腺癌的检出率可达94%,是最有希望的早期筛查肿瘤的方法。缺点是费用昂贵,有一定的假阳性。另外可选磁共振(MRI)、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

但只要提高警惕,还是能够早期发现的。一般认为40岁以上病人近期出现下列临床表现者,应考虑胰腺癌的可能:顽固性上腹部疼痛;出现黄疸,而没有胆结石等疾病;体重减轻;近期出现的脂肪泻或糖尿病突然加重。

对于符合上述情况的人群,我们要对其行筛查和监测,希望能够尽早发现胰腺癌,使早期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

6.为什么对晚期胰腺癌还要积极治疗

胰腺癌被诊断时大多已经属晚期,已经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这些病人往往有一种自暴自弃的绝望心态,其实,通过综合治疗,很大一部分的晚期胰腺癌病人是能够减轻病痛,延长生命的。

胰腺癌晚期分为局部晚期和远处转移两种。所谓局部晚期是指肿瘤已经浸润周围器官(主要有胆总管、十二指肠、胃、腹部大血管等)而无法行根治行切除。远处转移主要指肝、肺、骨、脑等转移。晚期胰腺癌的症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肿瘤阻塞胆管(表现为黄疸)或消化道(表现为不能进食、呕吐)引起的梗阻症状,另一是癌痛。

对于已有胆管或消化道梗阻的病人,首要的任务是解除梗阻。目前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多数胆管梗阻的病例是不用通过手术就能解除黄疸,通过肝穿刺放指胆管引流管或支架(称之为PTCD),或通过内镜经十二指肠乳头放支架(称之为ERCP),来达到胆汁引流的目的。对已有消化道梗阻的病人,最好通过手术(胃肠短路术)来解决。部分病人在解除梗阻之后可获得较长时间得生存期(大于1年以上)。

在解决了梗阻问题之后,接下来的任务是通过化疗或放疗等综合治疗来尽可能的减轻病人的疼痛,延长生命。

放疗和化疗是目前治疗胰腺癌的热点,进展迅速。近年来三维适形放疗替代常规放疗,与常规放疗相比,三维适形放疗能更好地减少正常组织的照射量,给肿瘤更高的照射剂量,更好的控制肿瘤,但不增加不增加不良反应。新型的更有效的化疗药物、以及靶向药物层出不穷的被研发,使肿瘤内科治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包括胰腺癌的内科治疗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很大一部分局部晚期的胰腺癌病例,通过放疗化疗或联合靶向药物的治疗,肿瘤明显缩小,达到能二期根治性手术切除的目的。部分有远处转移的病人,通过化疗或联合靶向药物的治疗,达到长期存活的目的。

§§§第五节肝癌

1.为什么AFP检测能发现无症状的小肝癌

过去,人们把肝癌称为“癌中之王”。这是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肝癌只有在死亡解剖时,才能获得正确诊断;在60年代,肝癌病人能生存一年以上者不到10%;直到1970年,全世界也只不过切除296例肝癌,而且每10个病人中就有2~3人在术后一个月内死亡,足见肝癌手术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