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老年医疗保健10000个为什么(中册)
4708400000005

第5章 外科篇(2)

因为颅底是很多血管神经走行的地方,所以颅底骨折常常会累及这些神经。面神经的损伤可能造成口角歪斜、两侧眼裂大小不对称等面瘫的表现;而如果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受损,则容易产生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等症状。这种损伤可以是神经受压迫牵拉或本身的水肿所引起的,也可能是相应神经断裂所导致;前者造成的症状通常是可逆的,而后者完全康复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对这类病人应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明确损伤的严重程度,并早期应用激素、脱水剂等减轻神经压迫,并加用神经营养药物,必要时行神经管减压术。经过积极的治疗,大部分病人能取得满意的疗效,部分病人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4.脑外伤后为什么会耳鼻流水?怎么处理

脑外伤后出现的耳鼻流水现象,医学上称为脑脊液漏,往往提示出现了颅底骨折。颅底骨折是指承托在脑组织底部的颅骨的骨折。由于位置深在,通常较难直接发现,而脑脊液鼻(耳)漏,往往是该病的间接征象。颅底骨折后碎骨片很可能撕裂硬脑膜和软脑膜,从而使脑脊液通过漏口进入鼻腔或外耳道向外流出。

脑脊液漏者需要去医院就诊,经化验证实为脑脊液漏者通常需要住院观察,可以先行保守治疗:保持于头高脚低的体位,尽量侧卧,脑脊液漏的一侧向下;鼻部或外耳道局部消毒,但不宜填塞冲洗,不要擤鼻。因为细菌有通过脑脊液逆行进入颅内造成颅内感染的风险,所以这些病人通常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持续4周以上经保守观察无效时,应开颅或经鼻内镜手术修补漏口。

5.脑外伤后怎么对病人进行现场急救

颅脑外伤会导致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变形或骨折,进而造成脑膜、脑血管、脑组织及脑神经的损伤。最可怕的是,颅内出血可迅速导致脑水肿、脑血肿、颅内压增高,产生继发性脑疝,死亡率极高。因此,颅脑外伤急救要争分夺秒,尽可能做到“七要”:

一要保持镇静:发现头部受伤者,即使无昏迷也应禁食限水,静卧放松,避免情绪激动,不要随便搬动。

二要迅速止血:应立即就地取材,利用衣服或布料进行加压包扎止血。切忌在现场拔出致伤物,以免引起大出血。若有脑组织脱出,可用碗作为支持物再加敷料包扎,以确保脱出的脑组织不受压迫。

三要防止颅内继发感染:头部受伤后,可见血液和清水(脑脊液)从耳、鼻流出,此时应将病人平卧,患侧向下,让血液或脑脊液顺利流出来。切忌用布类或棉花堵塞外耳道或鼻腔,以免其逆流而继发颅内感染。

四要防止误吸:颅脑损伤者大多有吞咽、咳嗽反射丧失,咽喉和口腔异物或分泌物会阻塞呼吸道而造成窒息。因此,病人应取平卧位,不垫枕头,头后仰偏向一侧。

五要维持呼吸道通畅:病人如出现呼吸困难、嘴唇发绀时,应用双手放在病人两侧下颌角处将其下颌托起,清除口腔异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六要进行心肺复苏:若病人神志不清,大动脉搏动消失,又能排除其胸骨及肋骨骨折时,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不要试图用拍击或摇晃的方法去唤醒昏迷的病人。

七要平稳快运:清醒病人一旦出现频繁、喷射性呕吐,剧烈头痛,或短时间清醒后再次昏迷,应迅速送到有条件的医院急救。

6.脑外伤后怎么进行早期康复锻炼

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锻炼,一般一周内大部分病人都可以进行。早期康复锻炼以给病人静态的、被动的抗痉挛体位治疗为主。正确的卧位关系到康复的成败;如有偏瘫,可采取仰卧位或健侧卧位。但长久保持上述体位也会发生关节挛缩,故要求定期变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更换一次。保持肢体于最佳功能位置,仰卧时下肢伸直,足底垫沙袋,使踝关节呈90°背屈,防止足下垂,大、小腿外侧垫沙袋,防止髋外旋。家属应运用正确的方法给予病人按摩、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等功能锻炼以防止废用性的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早期康复锻炼采用被动活动患肢的刺激方法,一方面增强患肢的感觉刺激输入,降低了其对偏瘫肢体的忽略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对偏瘫肢体、关节在无痛范围的活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融合,促使肌力得到改善,又使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很好的训练。常用的方法包括:(1)按摩法。用手的掌部或指腹在患部顺着淋巴回流方向,由末梢向心地轻轻抚摩,可以帮助静脉淋巴回流。(2)探擦法。用手掌、大小鱼际、掌根或指腹在皮肤上摩擦,方向不走,用力较大而均匀,动作连贯,使局部皮肤有灼热感,使皮肤与皮下组织血运丰富、营养改善。(3)揉捏法。用手指或手掌作相对的不断的用力旋转,使肌肉韧带营养得到改善。被动运动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维持关节韧带活动度,减轻肌肉痉挛;主要操作肢体各关节方向的被动活动。顺序为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运动幅度从小到大。

康复锻炼的主动运动可提高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所以应尽量鼓励病人做患肢主动运动。每日2次、每次30分钟的主动运动有助于机体康复,预防并发症。

7.脑外伤后怎么进行后期的机能训练和心理康复

由于脑外伤病人较易发生智能障碍后遗症,因此应注意适时开展各种机能训练和康复治疗:对失语病人,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反复练习,持之以恒的原则。先从病人受损最轻的言语功能着手,如运用姿势性言语、眼神、手势等进行交流。然后用具体物品、单字、单词、短句进行训练。言语训练时,发音练习要尽早开始。智能训练过程,作业训练应尽早进行。偏瘫病人的肢体锻炼要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一开始因疼痛病人不愿活动,此时应安慰鼓励并稍加强制。活动从短时间、小运动开始,逐步增量。应鼓励病人尽早恢复自主活动。

在脑外伤恢复的后期由于病人角色的转变,面对残疾的肢体,担心预后以及康复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适等,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悲观失望的情绪。因为心理防御机制作用直接影响着康复成效,当病人处于兴奋状态及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这时神经肌肉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康复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并加强心理疏导,主动与病人沟通,向病人讲解康复细节及康复锻炼计划,并且利用早期康复锻炼恢复良好的病例现身说法,使他们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主动地配合康复训练。

最后,在脑外伤康复的后期需要对外伤所致人格改变加强心理教育,帮助其认识存在的人格问题。逐步学会控制和克服不良行为。并注意做好其他家属和周围人的工作,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病人的病态行为,妥善化解病人困难而紧张的人际关系。

8.怎么护理脑外伤病人

脑外伤病人的护理首先要保证急性期病情的平稳,如按病情需要给予充足营养和水分,必要时鼻饲或静脉高营养;注意居室的安静,光线宜较暗,减少对病人的一切干扰。尤其是对有精神症状的病人应注意避免激发精神症状的各种因素。

生命体征稳定后要注意预防脑外伤所致合并症。如注意保持床铺干燥清洁平整,每2小时翻身一次,意识障碍较轻者要鼓励咳嗽,预防褥疮和坠积性肺炎;肢体按摩应从远端关节开始,应按肢体正常功能方向开始,先行被动运动。一开始因疼痛病人不愿活动,此时应安慰鼓励并稍加强制。活动从短时间小运动开始,逐步增量。应鼓励尽早恢复自主活动;轻度偏瘫或行走不便的病人,应搀扶,防止跌倒。

由于脑外伤病人较易发生智能障碍后遗症,因此应注意尽早开始各种机能训练和康复治疗护理。要加强日常生活如个人卫生、饮食、睡眠等的基础护理和培训。尤其对生活不能自理者,要进行生活习惯,如大小便训练,防止精神状态继续衰退。

9.脑外伤后怎么进行饮食管理

脑外伤后很多病人较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不能自主进食,因此饮食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鼻饲,也就是通过胃管把食物输送到病人的胃中。鼻饲病人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开始少量、清淡,以后逐渐增多。每次灌注量为100~200ml(包括水),最多不超过300ml;每日4~6次,两次灌注间隔3小时,鼻饲食物为高营养、低脂肪、易消化的流质,通常以鸡蛋、鲜奶、肉汁、米粉为主。伴有中枢性高热的病人易导致水分丧失,两次鼻饲间应多注一些温开水,一般鼻饲100ml,温度适中(放在前臂内侧不觉烫)便可注入;太热烫伤胃黏膜,过冷可引起腹泻;根据病情可多加些果汁、多种维生素等。鼻饲速度宜缓慢,总液体量为2000~3000ml。鼻饲食物一定要现用现配,避免时间过长而致食物腐败。

病人神志逐渐恢复后可锻炼病人由口进食,先少量,逐渐加大。对吞咽障碍者可选用冻状、糊状或剁碎的食物,食团大小按1汤匙大小,此种食物不易吸入气管而便于吞咽。饮食成分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维持正氮平衡,以提高机体组织的修复能力。

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脑外伤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食用核桃、乌鸡、骨髓、海参等高营养食品。尤其重要的是核桃,吃核桃仁可滋养血脉、增进食欲、乌须生发,对大脑神经有益,是治疗神经衰弱的辅助剂,能延缓记忆力衰退,具有补脑增智之功。

10.为什么会发生脑外伤后综合征?怎么识别

有关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是器质性或为功能性,目前仍无定论。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有证据证明,很多脑外伤后的症状是有组织学基础的。各种微小的病理学改变导致脑细胞功能的减退。然而器质性因素并不是决定发病的唯一因素。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发生与脑组织受损的严重程度并无相应的关系,相反,脑损伤轻不伴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的比重型脑外伤有神经功能缺损者为多。另外,本综合征的发生率中失业者较已就业者为多,而智商较高又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则较少。上述情况足以说明病人的身心因素、社会影响以及生活、工作是否安定均与本综合征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因此并不是所有脑外伤病人都会出现类似的症状。

本病病史由长期存在的一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精神性症状所组成,包括头痛、神经过敏、易怒、注意力集中障碍、记忆力障碍、头晕、失眠、疲劳等症状,主要是头昏、头痛和神经系统机能障碍三方面。头颅CT、MRI等检查通常无阳性发现。

11.得了脑外伤后综合征后怎么办

很多脑外伤后综合征的致病原因是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时候每一个症状虽然都很轻微,但综合到一起,足以严重到使一个人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应该向医生详细反应受伤情况,了解各项检查和化验结果的意义,明确治疗过程和疗效。在医生的帮助下尽量解除对脑损伤的顾虑,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一般治疗方案包括:(1)参加户外运动,锻炼身体;(2)生活规律化;(3)尽早恢复力所能及的工作;(4)与朋友多倾心交谈,做到心情开朗、情绪稳定。必要时可适当地给予药物进行对症治疗:缓解头痛,可用颅痛定、布洛芬等;治疗头晕,可选苯海拉明、维生素等;对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以考虑谷维素、异丙嗪等;常用中成药如天麻、脑震宁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12.植物人是怎么回事

正常人的大脑不断接受内外环境的信息,并立即形成神经冲动,下达到各器官组织,使人产生思想、饮食、运动、社交等活动。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脑外伤、溺水、脑出血等,可造成大脑损伤和意识障碍,使人处于一种类似“植物”的状态,对环境毫无反应,完全丧失对自身和周围的认知能力。虽能吞咽食物、入睡和觉醒,但无黑夜白天之分,不能随意移动肢体,大小便失禁,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无任何言语、意识、思维能力,但能保留躯体生存的基本功能,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且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可以正常。此种状态称为“植物状态”,通常称之为“植物人”。

在临床上如脑外伤后持续昏迷不醒1个月以上,即可被诊断为“植物状态”。按昏迷时间的长短,又将“植物状态”分为三种类型:(1)昏迷1~3个月,称为“短暂性植物状态”。(2)昏迷3个月至数年,称为“持续性植物状态”。(3)长年累月地处于昏迷状态,称为“永久性植物状态”。昏迷时间的长短往往与脑外伤的轻重及损伤的范围密切相关,而且这些因素还决定着病人的治疗效果。前两种“植物状态”,尤其是第一种“植物状态”,若经过多方面的治疗,如药物治疗、高压氧、适当护理、防止感染、加强肢体功能恢复,尤其是至亲的关怀和言语、音乐等的启发,是可以苏醒的。而最后一种“植物状态”则难以复苏,因为这类病人往往被证明大脑已广泛显著变性、坏死。

§§§第三节脑震荡

1.为什么会发生脑震荡?有何表现

通常认为脑震荡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性机能障碍,并无可见的器质性损害,在大体解剖和病理组织学上均未发现病变,所表现的一过性脑功能抑制,可能与外力所引起的脑细胞分子紊乱、神经传导阻滞、脑血循环调节障碍、中间神经元受损以及中线脑室内脑脊液冲击波等因素有关。

其典型表现是头部外伤后短暂意识丧失,旋即清醒,除有近事遗忘外,无任何神经系统缺损表现。意识障碍通常程度较轻而时间短暂,可以短至数秒钟或数分钟,一般不超过半小时,但也有个别病例出现较长时间的昏迷。昏迷中由于中枢及自主神经调节发生紊乱,可以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暂停继而浅弱及四肢松软等一系列反应。意识恢复之后,病人常有头疼、恶心、呕吐、眩晕、畏光及乏力等症状,同时,往往伴有明显的近事遗忘现象,即对受伤前后的经过不能回忆,但对过去的旧记忆并无损害。

2.怎么认识脑震荡的严重程度?要去医院吗

一般认为脑震荡是最轻的一种脑损伤,一般预后良好,经治疗后大多可以治愈。然而脑震荡是一个排除性的诊断,即要求除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人必须排除任何神经系统缺损的表现,以及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也要没有异常发现,因此没有医院的系统检查,不能任意加上脑震荡的诊断;脑外伤病人的病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即使受伤以后的当时病人具有脑震荡的典型表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部分病人的病情会发生变化,甚至出现迟发性脑内血肿等更为严重的情况。所以凡是脑外伤伴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必须尽快到医院进行系统的专科检查。

3.怎么诊断脑震荡?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