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4708100000020

第20章 孟子(6)

这里所谓“一朝之患”,说的是指生活中所遇到的麻烦,祸患,或者那些一时在心灵上引起的烦恼、忧虑、痛苦。在孟子看来,“一朝之患”不仅不该转移人们对“终身之忧”的重视,而且还能促进人们关注“终身之忧”。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人们真正有了“终身之忧”,能够时时处处都以仁德存养己心,就不会患得患失,而是坦然的面对所遇到的一切,这样也就自然没有“一朝之患”了。由此可见,孟子哲学的一项基本使命就是:力图用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来克服所遇到的问题与烦恼。

万章上: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第五章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1]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2]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3]之南,天下诸侯朝觐[4]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5],践天子位焉。而[6]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7]此之谓也。”

[注释][1]谆谆(zhūn):再三嘱咐。[2]暴(pù):暴露,公开。[3]南河:在今河南濮城镇东二十五里。[4]朝觐(jìn):朝见。[5]中国:国家的中央,指首都。[6]而:在这里同“如”,表示假设。[7]引自伪古文《尚书·泰誓》,今文《尚书》无。

[鉴赏]在这一章,记载了孟子与其弟子讨论三代政权交接的合法依据这一问题时所进行的对话,很有意义,因为这其中含有带有民主色彩的政权观。传说中,尧把天下禅让给了舜。可是当万章就此事询问孟子的时候,孟子却予以否定:“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这里包含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天下并不是属于天子个人的东西。不论是尧舜的“禅让”或是禹启的“世袭”,都只是政权交接的一种表面形式,这种形式本身并不能够决定政权交接的合法性。所谓“天子”并不是政权的所有者,而只是奉命行使政权之人。因此,天子既没有权力将政权“禅让”给贤人,更不能自作主张将政权“世袭”给儿子。

舜得到了天下,那又是谁给予他这种权力的?孟子认为,是“天与之”。表面看来这是沿袭了传统“天命神授”的说法,但是孟子接下来做了进一步解释,却赋予了“天命”、“天意”以全新的意义——“天意”实乃“民意”,“天命”其实就是人民认可并对其授权。孟子专门指出:天子能向天推荐继承人,但却无法让天一定将天下交给继承人。所谓“天与之”,并不是说天有意志,而是说天通过人事以及人的行为来显示天意。

总而言之,统治天下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天子并没有权力将天下给予别人。在孟子看来,只有那些获得“民意”认可的人,才能掌握天下政权,因为权力乃是属于人民的,天子乃是由民众抬举出来的。只有得到人民认可,才有资格做天子;而那些得到天子任命的人,只有资格做诸侯;那些得到诸侯任命的人,只有资格做大夫——一切的权力,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于人民大众。他的观念与民主政治里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是完全兼容的。然而,遗憾的是在古代中国,人们并没有采用一种制度化的民主程序来实行孟子的这种思想观念。

万章下:孔子为圣之时候者第一章孟子曰:“伯夷[1],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2]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的时候,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3]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4]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5]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6],必以其道。遗佚[7]而不怨,阨穷而不悯[8]。与乡人处,由由然[9]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10]于我侧,尔焉能浼[B11]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B12]。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B13]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B14]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候者[B15]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B16]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B17]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B18]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B19],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B20],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B21]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B22]也,入云则入[B23],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蔬食[B24]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见帝[B25],帝馆甥于贰室[B26],亦飨[B27]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B28]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第四章万章曰:“敢问交际何心也[B29]?”孟子曰:“恭也。”曰:“却之却之[B30]为不恭,何哉?”曰:“尊者赐之。曰[B31]: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万章曰:“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B32],其交也以道,其馈[B33]也以礼,斯可受御与?”曰:“不可。《康诰》[B34]曰:’杀越[B35]人于货,闵[B36]不畏死,凡民罔不譈[B37]。‘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曰:“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B38]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B39]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B40]也。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B41],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曰:“事道也。”“事道奚猎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B42],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曰:“奚不去也?”曰:“为之兆[B43]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B44]也。孔子有见行可[B45]之仕,有际可[B46]之仕,有公养[B47]之仕。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注释][1]伯夷:商代孤竹君之长子,他反对武王伐纣。周立后,他义不食周粟,与其弟叔齐饿死于首阳山。[2]横(hèng)政:不讲道理的政治。[3]顽:有“贪”的意思。[4]伊尹:名挚,商朝初年人,曾辅佐商汤王讨伐夏桀。[5]柳下惠:春秋时鲁国大夫展禽,因家有大柳,因号柳下惠。一说“柳下”是其食邑,“惠”是他的谥。[6]进不隐贤:受到任用时不隐藏自己的才能。[7]遗佚(yì):得不到任用。[8]阨:同“厄”,困。悯:忧愁。[9]由由然:愉快的样子。[10]袒裼(tǎn xī):露臂。裸裎(chéng):露身。[B11]浼(měi):污染。[B12]淅:淘米。接淅而行:淘好了米,等不及做饭就匆忙离开。[B13]速:时间短。[B14]任者:勇于承担重任的人。[B15]时者:顺应时代变化的人,按照具体情况做事的人。[B16]金:指镈(bō)钟等乐器。玉:指石磬等乐器。金声而玉振:奏乐时先击铸钟开头,后击石磬收尾。[B17]条理:动词,使乐曲有层次、节奏。[B18]由:通“犹”。[B19]挟(xié):倚仗。长:年长。[B20]孟献子:春秋时鲁国大夫仲孙蔑。[B21]费:战国时小国,在今山东费县西南。[B22]亥唐:晋国人。晋平公时贤人,不愿为官,隐居穷巷。[B23]入云:是云入的倒装句。云:说。入云则入:叫进入才进入。下数句仿此。[B24]蔬食:粗糙的饮食。[B25]尚:同“上”。帝:指尧帝,也是舜的岳父。[B26]甥:古时称妻子的父亲叫外舅,所以,女婿也称“甥”。贰室:副宫,即天子招待客人的宫邸。[B27]:飨(xiǎng):宴请。[B28]用:以。[B29]交际:指人际交往特别是礼尚往来。何心:以什么样的心态。[B30]却:推却,拒绝。两“却之”连用表示一再拒绝。[B31]曰:这里指被送礼者的心里所想。[B32]御:这里意为拦路抢劫。御人于国门之外者:指在城外拦路抢劫的人。[B33]馈:馈赠。[B34]《康诰》:《尚书》篇名。[B35]越:抢劫。[B36]闵:同“暋”(mǐn),愚顽蛮横。[B37]罔(wǎng):无。譈(duì):怨恨。[B38]礼际:来往礼节。[B39]比:同,一律。[B40]充类至义之尽:推论到道义的极点上来说。[B41]猎较:古时一种风俗,打猎时互相争夺猎物,得之以祭,时俗所尚,以为吉祥。[B42]簿正祭器:根据簿书纠正祭祀所用物品的制度。[B43]兆:始,引申为尝试,试行。[B44]淹:停留。[B45]行可:能实行自己的主张。[B46]际可:君臣之间交往还算可以。[B47]公养:只是被养起来而已。

[鉴赏]对于仕途进退,儒家的基本态度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至于何时可以做官,何时不可做官,古代圣人的做法并不一致。但基本而言,不能为了做官而不择手段,丧失原则;做了官就要尽到责任,努力为民众为国家办实事。

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这四位都是仁者,但是他们对待做官一事,态度却各不相同。

孟子评论这四位圣人说:伯夷,乃清高之圣人;伊尹,乃负责之圣人;柳下惠,乃随和之圣人;孔子,乃适时之圣人。而且,孔子堪称是集大成者。孟子用演奏音乐来比喻集大成,就是“金声而玉振”。所谓“金声”,也就是在钟声的引导下开始奏乐,而“玉振”则是以玉磬之音来收尾。因此,“金声而玉振”指的是一首乐曲的整个演奏过程,各种音乐的表现手段的恰当配合,最终完美地表达出乐曲的主题。可见,孟子在此处所说的“集大成”,是赞颂孔子不拘泥于特定的道德观念与生活方式,而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作出正确的决定,在不同的情境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美德。因此,孟子才说:“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按照孟子的看法,从完善世界的方面来看,坚持原则与适应环境二者同样重要,一定要做到二者兼顾,不能顾此失彼。这实际上也就是实行儒家的中庸之道,将这二方面完美地结合起来,并且巧妙地加以平衡。这样,那种理想人格、最崇高的精神境界就会在这一过程之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