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艺术大全集
4707600000099

第99章 尴尬(1)

找准反驳的话题和时机

美国总统罗斯福刚刚任职语言攻击就接踵而至,其中攻击他最为严重的要数亨利·门肯。

在一次大会上,政治人物云集,新闻记者熙熙攘攘地忙碌着。很快,轮到罗斯福演讲了。他清了清喉咙,友好地对亨利·门肯微笑后便说:“各位先生女士,我的朋友亨利……”

听到这样的开场白,亨利·门肯大吃一惊。接着,罗斯福竟然大肆谩骂美国的新闻界,批评新闻记者的无知、愚昧与自大。记者们听到指责后也有些惊愕,不知所措,并且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不过,听着听着,记者们就回过神来了。原来罗斯福所讲的,其实就是亨利·门肯在《美国新闻界》上的片断。

1800年,美国人约翰·亚当斯参加了总统竞选。当时,一个共和党人煞有介事地指控他曾委派如今的竞选伙伴平尼克将军到英国去挑选四个美女做情妇,并把其中两个送给平尼克将军作为报酬,其余两人则留给自己。

当时,约翰·亚当斯如此说道:“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平尼克将军肯定欺骗了我,把四个美女全都独吞了!”周围的人听后,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其实,这种花边新闻对于一个参加总统竞选的人来说,是一道无法治疗的硬伤。但是亚当斯灵机一动,和大家开了个小玩笑,不但为自己解了围,还巧妙地告诉众人自己对此事毫不知晓,无疑是有人在造谣。这样,一个本来严峻的问题就变成了一个笑话,让人对亚当斯的说话技巧赞叹不已。

这就是一个懂得说话技巧的人做事的可取之处,反驳有力而又不失身份,让人根本没有还击的余地,也使对方以后不敢再做出挑衅的事来。

说话不但要掌握火候,还要抓住时机,若是别人恰好此时刁难你,能够巧妙地令对方哑口无言而又不失身份,那么就说明你说话的水平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以含蓄的语言表达不满

有一家公司的餐馆部不仅食物的味道很差,还收费昂贵。员工们很是无奈,每逢吃饭时就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提醒餐饮部的工作人员。

一位顾客在购买一份菜之后,立即叫了起来。他用手指捏着鱼尾巴把鱼从盘子中提起来,冲着餐厅负责人喊道:“喂,你过来问问这条鱼吧,它为什么减肥成这样?”

另一位员工要的是香酥鸡,却发现没有鸡腿,于是也叫起来:“上帝啊,这只鸡难道没有腿?它又怎么能够上得到餐桌上呢?”

由于人们的思维逐渐趋向于理性,因此,人们不必用愤怒来解决问题,许多问题其实他们自己也知道,只不过需要有人指出罢了。但是,如果你义正词严地当众指出他的错误,有时反而不能获得好的效果。所以,只要含蓄地表达出来让对方领悟就可以了。

一天,瑞特穿着一件旧衣服去饭店。当他走进饭店大门后,既没有人出来迎接他,更没有人招待他。这时瑞特才知道,在座的每一位都是西装革履,服务员对待他们彬彬有礼、服务周到。

于是,瑞特回到家里,换上好衣服又去了饭店。当他刚踏入饭店大门时,服务人员便出来迎接,并且把他引到了一个特别好的位置。不大一会儿,他点的菜就端了上来,服务员还特别热情地说:“先生,请慢用。”

只见瑞特麻利地脱下外衣,将它妥帖地放好,说:“衣服吃饭了。”

服务员好奇地问:“先生,您这是什么意思?”

瑞特说:“我也要把我的外衣款待好啊。你们这里的酒和菜,不是给衣服准备的吗?”这样既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又保全了修养。

饭店服务员听到这话后特别不好意思,连忙向瑞特道歉。

含蓄的语言虽然不能起到使枯木重生的作用,但却能活跃谈话的气氛;虽然不可以解决大的纠纷问题,却能将事情点到为止;虽然可能达不成与犯错者的共识,但也可以让彼此心中有数。所以,指出别人的错误的时候,最好选择含蓄的表达方式。

在许多场合下,发火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与其发火还不如含蓄地表达出不满情绪,让对方自己去认识到错误。

要学会及时补救口误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虽然说出去的错话很难收回来,却也并不是徒然无法。只要掌握许多处事的技巧,就可以将口误修补得天衣无缝。

丽莎是一名空中小姐,平时非常注重语言的学习,她们经常要接受一些特别的训练。尽管是这样,在平时的工作中,出现口误也是在所难免的。

有一次,丽莎和往常一样本着顾客至上的服务精神,诚挚地服务顾客。

当她向一对外籍夫妇询问他们的幼儿是否需要早餐时,那位男乘客礼貌地用中文回答说:“不用了,我们孩子吃的是人奶。”

此时丽莎却没有听清他的回答,为表诚意,她又补充了一句说:“哦,是这样,如果您孩子需要用餐,随时通知我就行了。”

男乘客被丽莎的话惊呆了,片刻后大笑起来。丽莎也因为自己的口误而尴尬起来,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

与人交际中,确实难以避免口误。虽然其中的原因各有不同,但造成的结果却大同小异,要么贻笑大方,要么纠纷四起。

基于口误造成的后果有时会很严重,在口误产生之后,一定要用好脑子,并且用合适的语言试图弥补,挽回自己的面子。

现实生活中,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比比皆是,他们认为及时纠正、弥补自己的口误是懦弱的表现,所以,他们宁愿继续错下去,也不会承认自己的失误,这样结果可能更不好。

1976年10月6日,美国专门为总统的选举举办了一次辩论会,福特总统及其竞争对手卡特参与了辩论。福特总统在《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佛朗肯关于波兰问题的质问下,作了“波兰并未受苏联控制”的回答,并强调了“苏联强权控制东欧的事实并不存在”。

福特总统的错误显而易见,当时马克斯·佛朗肯及其他很多记者立刻提出了质疑,反驳他的解释。起初,马克斯·佛朗肯的反驳语气还比较委婉,希望福特可以借此更正自己的话语。

马克斯·佛朗肯说:“向您提出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是从您的回答中,我是否可以理解为您在肯定苏联没有把东欧化为其附庸国?也就是说,苏联没有用军事去控制东欧?”

明智的人会立即弥补自己的口误,福特总统却没有这样做,他觉得自己身为一国总统,在全国观众前丢脸,是不明智的做法,于是,他决定继续错下去,结果当然是沉重的。

选举辩论会结束后,各电台、报纸、杂志都刊登了这次电视辩论会的内容,都是福特失策的报道,他们不由得问:“难道福特总统是个不打折扣的傻瓜吗?为什么他要像驴子一样顽固不化呢?”卡特一再地抓住福特的口误,使得福特的口误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

大凡聪明的人都不会在口误面前强词夺理,一般都会坦白地承认,并及时给予补救。或许在别人还没有发现他们的口误时,就用长篇大论的真理将自己的过失掩埋了。这种做法不但弥补了过错,还让他人为其豁达的胸怀钦佩不已。

与福特总统相比,美国另一位总统的表现就要好得多。

有一次,美国总统里根去访问巴西,因旅途上的原因,在欢迎宴会上,他出现了一次严重的口误,他说道:“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真的为能访问玻利维亚而高兴。”

当他讲完这句话后,在场的人都吃惊不小,里根的助手在一旁提示他出现了口误,里根立即改口说道:“很抱

歉,前不久我们访问过玻利维亚。”

事实上,他并没有访问过玻利维亚,但是为了补救这次错误,而撒了一个小谎。在场的所有人都还没真正去计较这个口误时,他那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已经淹没了他的口误。这种弥补口误的方法,某种程度上给自己保全了面子。值得强调的是,出现口误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及时发现,不失时机地用巧妙语言加以弥补,否则等他人都注意到你的口误后,再去弥补就困难多了。

通常情况下,弥补口误有以下三种方法值得人们借鉴:

1.转移法

所谓转移法,就是将说错的话从自己转移给别人。例如:“这是某些人的观点,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才是正确的”这样一来就给自己弥补口误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即使别人意识到了你的这一过失,可你这么一说,对方也不能抓住你的“尾巴”不放,因为你说的话并没有什么不对。

2.转折法

所谓的转折法,意思是说不要在出错的地方继续纠缠下去,立即转移话题,避免越陷越深,然后,再在错误言辞后面接上一句:“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是“刚才的说法不够严谨的地方,还应加以补充……”这样一来也就将口误甩到了一边,迅速换成自己的正确想法。

3.意思延伸法

意思延伸法,即把错误的言论不断引导成正确的结论。当你意识到自己发生了口误时,索性将错就错,然后把你原先错误的意思转变成其他的含义,使之逐渐走向正确。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延伸的过程中,一定要选用适当的言辞,小心弄巧成拙。

说话出现口误虽是不可避免,但在处事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或者说降低这种错误出现的频率。如果不慎出现口误,也不用惊慌失措,动动脑筋想出最巧妙的语言给予弥补就可以了。

紧张的生活中,人的精神状态总会有松懈的时候,总避免不了说错话。而这时,最重要的就是镇定自若、处变不惊,机智幽默地想法弥补。

学会适当自嘲消除隔阂

自嘲的好处很多,比如,可以用自嘲的方法给自己搭建台阶,避免尴尬与难堪,还可以维护自己的自尊。不过,在采用“自嘲”的说话方式时应注意场合、把握时机,否则不但下不了台,更可能会弄巧成拙。

自嘲要审时度势,见机行事,不能随意使用。此外,对待自嘲者必须端正态度。因为,自嘲中包含着自嘲者强烈的自尊心,自嘲就是为了调节氛围,摆脱尴尬的束缚。那么,如何自嘲才适当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用自嘲消除别人的偏见

约翰·马克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律师。1862年的一天,约翰·马克准备发表一个演讲,当他意识到在座的观众都是白人,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对黑人都抱有偏见时,他临时修改了演讲的开场白,说:“女士们,先生们,我到这里来与其说是做演讲,不如说是给这一场合增添一点‘色彩’……”

听到这一与众不同的开场白,听众们都大笑起来,原本严肃的气氛一下子也活跃起来,对立的情绪也在无形中消失了。虽然他后来的演讲言辞激烈,但听众中没有出现过激的反应,演讲很成功,成了演讲史上的著名篇章——《要解放黑人奴隶》。

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会被误解。误解你的人或多或少会对你有一定程度的偏见,这是很难避免的事情。偏见就像一道鸿沟,隔离了友善与理解,给人们造成了很深的误解。如果不能及时将偏见消除,人际关系就很可能会被破坏,久而久之,会落得“孤家寡人”的下场。有些人认为:偏见一旦产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意识,绝非易事。事实的确如此,但是如果能妙用自嘲法,让别人不再对你存有偏见,就显得十分轻松了。特别是遭到别人攻击前,若能先发制人,以自揭伤疤的方式,降低别人的对立情绪,就能逆转形势,变被动为主动。这一招,用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效果惊人。

2.以自嘲应对“揭短”的人

曾有一位作家,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刚上市不久,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但是,却遭到了另一位作家的嫉妒,这位作家跑去问他:“这本书写得还不错,是别人替你写的吧?”他答道:“先生你很聪明,非常感谢你给予这部小说的评价。但我也想问一句,是谁替你把它读完的?”这位作家灰溜溜地离开了。

遇到这种揭短的人,不妨采用滑稽、幽默的语言自我嘲讽、活跃气氛,这是反对人的好方法之一。

通常情况下,那些“揭短”的人,大多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这就需要人们在使用该方法时,要注意言语的使用,最好不要使用言辞过于激烈的词,以免伤害了亲戚、朋友间的感情。

3.用自嘲的方式表达苦衷

一位诗人应邀到某大学做演讲。演讲结束后,一位学生向这位诗人提了一个问题,他说:“在金钱社会里,您对纯文学与生活问题有什么看法?”

众所周知,人们对现代社会中纯文学性的东西不太关注,这个学生的言下之意是,问诗人如何面对纯文学与贫穷。诗人回答:“就我个人而言,我能坚持写作的原因应该归功于我的妻子,她开了一家小饭馆,这就解决了我们一家人的吃饭问题。”

诗人的回答蕴含着无尽的沧桑与无奈,但是他并没有把这种情愫直接地表达出来,而是借自嘲的方法,既回答了大学生的问题,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某些特定场合中,不宜说出一些自暴自弃或是表达不满的话,这时最巧妙的做法是以自嘲的方式回答对方,这样既能让别人体会到自己的苦衷,又不会让别人认为你是个自暴自弃的人。

4.用自嘲的方式避免尴尬

一家英国电视台记者在采访著名作家梁晓声时提出了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作家。那么,你对‘文化大革命’有什么看法?”

梁晓声没有回答,而是机智地反问道:“没有‘二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觉得‘二战’是好还是坏呢?”

该记者听完后哈哈大笑,与梁晓声握手言和。

在一次国际会议期间,西方一位外交官故意挑衅我国外交官,他说:“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证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那么很明显你们不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