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艺术大全集
4707600000051

第51章 演讲(4)

当演说者觉得自己演讲内容没有什么新意,也没有什么幽默材料时就可以试试改换说话方式,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世界声名远播的演讲大师、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过:“只要遵循正确的方法,做周全的准备,任何人都能成为出色的演说家!”

善于培养心理素质

演讲者若想吸引听众,打动大众的心,达到良好的效果,演说前必须做好心理准备。

心理素质过硬之人,面对成千上万的听众,神色自若,让自己的语言像清泉那样潺潺流出,激人奋勉,令人陶醉,他的演说也必将深受好评。要做一个成功的演说者,必须从建立自信、不胆怯开始。演讲者若没有自信,演讲的效果必会大打折扣。

美国卡耐基演说会的创办人卡耐基,幼年时的贫困生活使他形成了自卑感。上大学后,他发现演说术的训练能使他自信、勇敢、镇定以及同人交际。于是,他刻苦训练自己的演说能力,逐渐成了美国著名的演说家之一。以他自身经验为素材的《人性的弱点》,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之一。他创办演说会,希望培养每个人的自信心,提高他的演说能力,帮助他成功地处理人际关系,最终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一位美国食品制造工会会长参加了卡耐基演说会后谈到自己的感受说,在此之前他一直无法在董事会上站起来说话。通过参加卡耐基演说活动,他已经完全克服这个难关,甚至他的一些演说还被摘要刊登在全国性报纸及商业刊物上。

我国著名的演说家李燕杰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说:“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知识分子家庭里,父母亲都是教书的。可我从小却不爱说话,更不爱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一直到大学,都没有改掉这个毛病。后来,班主任齐真老师还为此专门找我谈话:小李,不要那么腼腆,大姑娘都不会像你这样!此后,我才下决心练习讲话,抓住每一次机会,积极发言。这样,多练习了几次,就渐渐适应了当众讲话、发言。后来,在师院当了教师,面对听众讲话的机会一天天多起来。我渐渐把讲话与事业联系在一起,心想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讲话,而且要讲得好。”

只要有决心和毅力,不论天资如何,任何人都可能成就演说梦。

英国前首相狄斯累利承认:“我宁愿带领一队骑兵去冲锋战死,也不愿意首次在国会发表演说。”幽默的演说大师马克·吐温说:“我的第一次演说,好像嘴里塞满了棉花,脉搏在激烈地跳动,像在争夺赛跑的奖杯。”古罗马演说鼻祖之一的西塞罗说:“演说一开始,我就感到面色苍白,四肢和整个心灵都在颤抖。”就连在美国最享盛名的演说家林肯也这样说:“我在演说时,也有一种畏惧、惶恐和忙乱。”以擅长演说著称的英国政治家丘吉尔,在描述他第一次登台演说时说:“心里似乎塞着一块几寸厚的冰疙瘩。”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也是这样,他小时候因为自己的外貌感到自卑,年轻时见到人就感到紧张害怕,可是后来,他不断地督促自己在各种场合表现得毫不惧怕,这样持之以恒,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这些大名鼎鼎的人都曾在演说上遭遇挫折,了解这些无疑有助于你克服胆怯心理。一个人要锻炼得不胆怯,首先,要树立自信意识,要对自己的演说充满必胜的信心;在演说中,要心绪镇静、神态自若、思维敏捷、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使演说技能得以完全的发挥。相反,要是一上场就怯阵,即使演说的内容再新颖别致,材料再丰富有趣,也会是一场失败的演说。

若想克服演说恐惧,关键是要拿出勇气,战胜自我。要不断地给自己鼓励,相信自己的演讲必将成功和获得听众的赞赏。

恐惧的产生比较复杂。一般说来,产生恐惧心理有环境、生理和认知这三个因素。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演说情境的人来说,演说是一件完全陌生的事,所以了解别人的演讲经验有助于克服恐惧感,但最重要的是要拿出自己的勇气,迈出这至关重要的一步,演说才有可能成功。

卡耐基在教学中,曾指定一位男士站起来讲演。当时这位男子非常窘迫,结结巴巴地说不出几个字。后经过大家的起哄和卡耐基的鼓动,这位男子咬咬牙,开始了演讲。

“我叫格列佛,是一家造纸工厂的董事长,生活顺心、万事如意,人际关系良好。可是,在到青年会来的前几个月里,我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病因是‘多愁善感’。”格列佛娓娓道来,平日里沉默的他从同学们的掌声和卡耐基的赞许中获得了支持,一发而不可收。格列佛滔滔不绝地讲了很久,他突然之间变成了一个演说家,并且赢得了大家的好评。更重要的是,从此格列佛像变了个人,谈笑风生,幽默风趣,事业蒸蒸日上。

卡耐基最后总结道:

“当你不再恐惧,拥有信心时,你才开始有行动,你才能言善辩。世上没有天生的演说家,任何成功的讲演者都是一步一步地锻炼出来的。所以,我建议不善言辞的人,千万要记住,要有自信,要敢讲,你才能会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写道:

我们感觉上是先知后行,但事实却是行动与感觉并行;行动在意志的直接控制之下,感觉制约行动,我们可以间接制约感觉,但感觉并不受意志的支配。

当我们感到不再欢乐时,那么,得到欢乐的最佳方法,即是快快乐乐地站起、说话,表现得如欢乐就在那里。如果这样也行不通的话那就别无良方了。

所以,当你感觉到你要勇敢,你的行动自然就勇敢起来,当面对观众,不妨就表现得好像真的很有勇气一般,运用一切意志来达成这个目标,勇气就很可能会取代恐惧感。

尝试在实践中克服恐惧。人的经验是在实践中积累的。战胜恐惧,要提高认识水平。首先,要弄清恐惧症的成因及变化条件,不仅要加强演说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控制情绪的能力。有人认为,演说恐惧是由于环境中新出现的新刺激,与演说者头脑中原有的反应模式相矛盾,因而造成生理心理上的失调。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中保持心态平衡呢?只有通过实践去适应。美国前总统、著名演说家罗斯福说:“每个人在开始做一件陌生事情时,都有可能心慌。心慌并不是胆小,乃是一种过度的神经刺激。”所以,演说者要多多练习。练习多了,恐惧就会消失。古代的演说家站在怒吼的大海边练习说话,既提高了演讲技巧,也增加了自己的勇气和气魄。也许现在我们很难这样做,但说话的机会随处皆有,你不妨参加任何一种组织,志愿从事需要你讲话的职务。在公众聚会里站起身,多说说话,露露面。开会时,也千万别去敬陪末座。说话吧!加入任何团体,充分利用不同聚会的机会。你只要往自己周围望望便会发现,没有哪种商业、社交、政治、事业,或社区里的活动是你不必向前举步、开口说话的,除非你没底不说,否则你永远也难以估量自己的潜力。

想要成为演说家的新手要克服恐惧,还可以借用演说大师卡耐基的一些经验:

1.汲取成功的经验

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成功经验,只要能为我所用,就要不加拒绝。

2.避免对你不利的负面刺激

当你演讲兴致正浓时,如果脑中浮想起某次不愉快的事情,兴奋的神经也会马上冷却下来,使演讲由高潮跌落到低点,何况在台上还处于恐惧和不安中呢。这时候,你就要学会抛弃不愉快,而尽力去想象能让你感到愉快的事情。

3.给自己打气

卡耐基认为,身体端正、抬头挺胸、紧盯听众眼睛,然后,开始信心十足地讲话,好似他们每个人都欠你的钱。卡耐基曾有趣地说:“你要假设听众都欠你钱,他们正要求你多宽限几天;你是神气的债主,所以你根本不用怕他们。”

4.以适当方式准备

(1)不要逐字逐句地记忆演说辞。

(2)预先将意念汇集整理。

(3)如果可能,试着多讲几次。

心理准备取决于心理素质的培养,还取决于临场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演说的练习。其中,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必须持之以恒。

举止仪态需展示个人魅力

因为礼貌也是你品行好坏的表现,倘若粗暴无礼,先入为主给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多少将影响你说话的效能。服装整洁也是礼貌的一部分,尽量避免穿过于奢华的衣服,因为奢华会使人存着不良的观念。头发要梳得整齐,面部要清洁,这样才能使听众一见你就不会有过多的成见,从而接受你的演讲。

有的演说者在开始演说时会有咳嗽,摇摆身体的动作,这种不良表现不是因为故意做作,就是准备不充分,是掩饰自己不自在感觉的一种行为。但这些行为举止会让听众感到厌恶。有些人刚说两句话便唾沫四溅。这种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还有人在演说开始之时,说一大套道歉客气的话,实无必要。听众既然是在听你的演说,那么你说一大套废话,只是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所以你开始就应步入正题,通过不断丰富演讲内容来吸引听众。

演说家应该时刻注意演讲时的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不但会分散听众注意力,而且还会引起他们的厌倦:无论四周发生什么事情,演说者都不可偏离主题;不要常看钟表;有人进场,也勿中途停止;听众中途退场时,你也不必表现出情绪;遇到观众鼓掌时,应暂停,待掌声停止后再继续讲下去;勿因听众的鼓噪或讥讽而加以驳斥,最好不要受他们的影响,继续演讲。

演说结束后,尽量显得平静,不管有没有听众表示欢迎的掌声,你都应该面带微笑,表示愉快。

良好的气质风度可以帮助演讲者赢得听众的好感。一个人的气质、风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陶冶的,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内涵;能过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提高社交能力等方式培养自身的气质。演讲者还要深深理解听众,能与他们产生感情共鸣。

演说者给听众留下的印象关系着演说的成功与否。看过电影《列宁在1918》的人也许还记得,列宁在工人中间演说时,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凝望听众,左手拇指习惯地插在背心肩口,右手总是在挥动,他的这些动作很好地体现了那富有激情的演说内容,极大地加强了演说的感染力。作为革命演说家的列宁深深地印在观众心里。正如高尔基赞扬列宁演说时所说的:“他的演说和谐、完整、明快、强劲,他站在讲台上的整个形象——简直就是一件古典艺术品:什么都有,然而没有丝毫多余,没有任何装饰。”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著作《领导者》一书中刻画了许多政治人物的形象,其中一章描写了1954年6月他接待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的情形,书中写道:“飞机机门打开了。过了一会儿,丘吉尔头上戴着一顶珍珠灰的汉堡帽……准备走下舷梯。当他看到欢迎的民众和许多照相机镜头时,便立即拒绝了任何人的帮助。他坚持自己拄着手杖,一步一步走下来。径直朝着照相机镜头和话筒走去,开始发表抵达演说……演说结束,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做了个‘V’字手势,然后大步走向那辆黑色林肯牌敞篷汽车……”事后尼克松回忆道,他很惊奇,这位不久前患了中风,刚刚从横跨大西洋飞了一夜的飞机上下来的79岁老人竟如此精力充沛。

演说者要注意自己的外貌。据科学家的研究,人接受信息更多地来自视觉形象。一个人如果“形象”很糟,往往会让别人“以貌取人”,导致演说的失败。

心理学家根据人的动作姿态是否有明确含义,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明确意义的,可以代替语言沟通,称为标记物,如:点头表示赞成,摇头表示反对或不知道等。另一种是没有确定含义,只是伴随语言的,称为说明物,如一些手势的运用等。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我们不能把肢体动作语言的意义普化。”这就是说,身体的动作姿态往往并没有确切的含义,它们在不同场景中会被赋予不同含义。它们传递着一定情境所要表达的信息。

演讲者的动作姿态同样显现着一个人的形象,它作为一种非语言沟通的方式,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能辅助有声语言更准确、更有效地表情达意;它能给听众一种动态感,从而引起注意,减少由于单调而带来的厌烦。人脑接受刺激而引起的兴奋点如果经常转移,主体在一定时间内就不易感到疲乏;相反,时间一长,人体就会表现出不耐烦。所以,演说者移动步伐、变换形体和手势可使听众保持兴奋。适度的“动作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演说正是“说”与“演”的有机协调统一,这样的演讲才会让人回味无穷。

作为听众,大家都明白,演说者站在听众面前,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听众的注意。如果演说者站在台上英姿勃发,步履稳健、潇洒,就会给听众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反之,如果演说者随随便便地站在台上,就会使听众感到不舒服,他的演讲也会逊色。

演说者要注意察言观色,避免失控或犹豫不决,留意他人对你要说的话及说话的方式有什么反应,然后加以调整。良好的随机应变能力会使听众认可演说者。

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无论多么紧张或慌乱,但外表也要看着像是挺镇静。一定要采取这样的基本方法,这样,就能具有说话流畅的气势。一定要镇静,自然而然,说话也就有谱了。外部姿态是内心情绪变化的反应;反过来,由于整理了姿态这种外观的形式,也就能够整顿心绪,相得益彰。

不论演说者的外在形象还是内在形象都可以通过身体姿势变得明显。一般来说,演说为了取得效果,大都站着进行。因此,演说者的站姿要恰当。一般地,演讲者都站在最前面的中间位置。最大限度地注意到周围听众的情绪,同时也保证在座的每一位都能看到演说者在演说。演说者选择位置应光线充足,要让光线照着自己。因为听众需要通过对演说者动作的观察,来领会演说的内容。亚里士多德曾认为:一个人身体姿势上,一切过多的无意义的举动,皆足以表示一个人的浅薄、轻浮、胆怯或者狂妄。身体姿势常常表达着内心的想法。演说者的姿势,主要是要注意站姿、手势等方面。描述如何站的文章有很多。这里摘录一段:

演讲时,我们比较钟情于丁字步:两腿略微分开,前后略有交叉,身体的重心放在一只腿上,另一只则起平衡作用。这样不显得呆板,既便于平衡,也便于移动。站立的姿势适当,演说者不仅会觉得全身轻松、呼吸自然、发音畅快,同时也会觉得比较舒服。也只有站姿才能使身姿、手势自由地活动,才能把自己的形象充分地显露出来。

演说者站在台上时,一定要平稳,双臂要沿着身体两侧下垂,然后双手轻搭在体前,双眼要像直视观众一样,脊背挺直。这样才能使听众感到这个人各方面都是“很稳重的”,从而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