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艺术大全集
4707600000040

第40章 批评的分寸(3)

“怎么啦?”后藤问。

“哦,松下先生刚来过电话说:‘你家老公今天回家的时候,心情一定非常恶劣,你最好准备些好吃的让他解解闷吧。’”不用赘述,此后,后藤工作起来自然干劲十足。

2.批评时不忘心灵的抚慰

韩国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他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向农夫问道:“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说话干吗这么小声?”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但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对我的评论进行分辨,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会感到很难过……”

这个故事令我们极易联想到现实生活。无论多么聪明的牛,都不会比一个发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儿童,更敏感和智慧。与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相对照,世上的成人、领导和有权评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对心灵的抚慰?

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因而随意地对他们进行呵斥,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对孩子是否承受得了全然不理会,以为只要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举一反三的作用也就越能够得到实现。

父母这样想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对人们不再重蹈覆辙起约束作用的,是自尊和自制。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与服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无穷的心理阴影折磨得丧失了尊严,无论他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专业,也难以弥补心理的阴暗和残缺,人格也会潜伏着巨大危机。

因此,当批评别人时,千万要讲求场合和方式,注意对心灵的抚慰。

3.可采用先扬后抑的方式

有一次,卡耐基请一位室内设计师给他家布置一些窗帘。

在账单送来的时候,他大吃一惊。

过了几天,一位朋友来看他,看到了那些窗帘,并对价钱进行了询问,而后面有难色地说:“太过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实话是如此,可是没有人肯听别人羞辱自己判断力的实话。因此,身为一个正常人,卡耐基开始为自己辩护。他说东西与价值成正比,你不可能以便宜的价钱买到高品质又有艺术品位的东西等等。

第二天,另一位朋友也来拜访,开始对那些窗帘进行了赞扬,表现得很热心,说她希望家里也能买得起那些精美的窗帘。

这时卡耐基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反应。“说句老实话,”他说,“我自己也负担不起。我付的价钱太高了,我对买了它们而感到后悔。”

在我们错了时,也许会对自己承认。而如果对方处理得很巧妙而且和善可亲,我们也会对别人承认,甚至会因自己的坦白率直而自豪。但如果有人想把难以下咽的事实硬塞进我们的食道,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想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或想法,则必须先让对方能够静心倾听你的想法。如果对方连听都没有听进去,又谈何接受不接受呢?而要对方倾听,则不可令对方反感。

谈话时采取先扬后抑的办法往往会收到理想的效果。说话时要注意对对方的优点长处的赞美要真诚,使对方心情愉悦,使双方的距离被拉近,消除隔阂,然后,再一步步地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样,就会用话语巧妙地引领对方将你要说的话一层层地听清,而不至于没听几句便火冒三丈,不欢而散。

在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后,再听到他的批评,心里往往会好受得多。

不要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

1.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

19世纪英国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曾这样教导儿子:“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

苏格拉底也曾一再地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无所知。”

如果你以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来指出别人的错误,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你认为他会同意你所指出的吗?当然不会!因为你不仅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看法,还会进行反击,这时,你即使搬出柏拉图或康德的所有逻辑也无济于事。

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看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你还没有证明对方的错误,他已经准备迎战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麻烦呢?

有一个年轻的律师,他参加了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这个案子牵涉到一大笔钱和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在辩论中,最高法院的一位法官对年轻的律师说:“海事法追诉期限是6年,对吗?”

律师先是愣了一下,惊讶地看看法官,然后,率直地说:“不是。庭长,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这位律师后来对别人说:“当时,法庭内立刻安静下来。虽然我是对的,他错了,我也如实地指了出来。但他却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脸色铁青得吓人。尽管法律站在我这边,但我却犯了一个错,居然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人的错误。”

这位律师确实犯了一个“比别人正确的错误”。在指出别人错误的时候,应该做得更高明些。

没有几个人是具有逻辑性的思考,我们多数人都犯有武断的毛病,我们多数人都有固执、嫉妒、傲慢的缺点。因此,如果你想指出他人的错误,请先坐下来读一读詹姆士·哈维·罗宾森教授在《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的一段话:

“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被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我们错了,我们会迁怒对方,更加固执己见。我们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时,我们会全心全意维护自己的想法。当然,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有多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我的’这个简单的词,是人与人交往中最重要的,妥善运用这个词才是智慧之源。我们不但不喜欢说‘我的东西不好’,也讨厌别人纠正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我们愿意继续相信以往习惯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借口辩护。结果呢,多数我们所谓的推理,变成找借口来继续相信我们早已相信的事物。”

2.欲使别人同意你,要先尊重别人的意见

克洛里是纽约泰勒木材公司的一个推销员,多年来,他总是直接地指出那些脾气大的木材检验人员的错误。他虽然经常赢得了辩论,可是一点好处也没有得到。“因为那些检验员”,克洛里说,“和棒球裁判一样,一旦判决下去,绝不肯更改。”

克洛里渐渐明白,他虽口舌获胜,却使公司损失了成千上万的金钱。因此,他决定改变技巧,不再与人争辩了。

有一天早上,克洛里办公室的电话响了,电话那头是一个愤怒的主顾抱怨他们运去的一车木材完全不符合他们的规格,他的公司已经下令停止卸货,请他们立刻把木材搬回去。在木材卸下四分之一后,他们的木材检验员报告说,百分之五十五的木材不合规格。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拒绝接受。

克洛里听后立刻动身到对方的工厂去。

途中,他一直在考虑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通常,在这样的情形下,克洛里会以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引用木材等级规则,来说服检验员。然而,克洛里又想:“我或许可以不用急辩来解决问题……”

克洛里到了工厂,发现购料主任和检验员闷闷不乐,一副准备吵架的气势。他们走到卸货的卡车旁,克洛里要求工人继续卸货,也请检验员把不合规格的再继续挑出,把合格地放到另一堆。

事情进行了一会儿,克洛里才知道,原来对方的检查太严格,而且也不熟悉检验规则。那批木料是白松,那位检验员虽然对硬木的知识很了解,但检验白松却不够格,经验也不够。

检验白松恰好是克洛里所擅长的,但他并没有马上对检验员评定白松等级的方式提出反对意见。他继续观看,慢慢地开始问检验员某些木料不合标准的理由何在,克洛里没有暗示他错了。克洛里强调,自己是向他请教,希望以后送货时,能确实满足他们公司的要求。

克洛里以一种谦虚友好的态度向检验员请教,并且坚持要他把不满意的部分挑出来,于是他们之间的紧张情绪开始松弛。

偶尔克洛里会小心地提问几句,让他觉得有些不能接受的木料可能是合乎规格的,也让他觉得他们的价格只能要求这种等级的货。但是,克洛里说话时非常小心,不让对方认为自己是有意为难他。

渐渐地,检验员的态度改变了。最后他坦白,他对白松木的经验不多,并且问克洛里白松板的问题。

克洛里就对他解释那些松板是合乎检验规格的,但仍然坚持,如果他还认为不合用,可以不接受。

这时这位检验员每挑出一块不合用的木材,就有罪恶感。最后,他看出,错误是在他们自己没有指明他们所需要的木材等级。

在克洛里走了之后,那位检验员重新把卸下的木料检验一遍,最后,他全部接收了,于是,克洛里收到了一张全额支票。

克洛里说:“单以这件事来看,运用一点小技巧,尽量不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就可以使我们公司减少一大笔损失,同时我们所获得的良好关系,则非金钱所能衡量。”

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是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你赢了,还是输了。为什么?如果你的胜利,建立在攻击对方之上,证明了他一无是处,那又怎么样?你会觉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你使他出丑。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而且一个人即使口服,心里并不一定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