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现代中国平民化人格话语
4706900000048

第48章 后记

本书研究的课题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之后又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211”工程“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哲学”的相关支持,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对于这些支持与资助,我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本书的写作期间,我受到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和以色列Bar-I1an大学的科特基金会(TheFredandBarbaraKortFoundation)的资助,前往该大学哲学系从事为期一年(2003年至2004年)的博士后研究,得到了该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和科特基金会办公室诸多老师的帮助,尤其是得到了EPhraimMeir教授的悉心指导和KineretHammer小姐在资料搜集上给予的热心帮助。在以色列的“紧张而刺激”的学习、生活经历使我更加体会人格话题的重要意义。本书提到的一些犹太哲学家的思想,如马丁·布伯(MartinBuber)的对话哲学、列维纳斯(Emmanue1Levinas)的伦理学等,对我思考平民化人格问题启发颇多。

在本书的撰写和出版过程中,陈卫平教授、杨国荣教授、高瑞泉教授、童世骏教授、赵修义教授、许红珍教授、刘世军教授、李明灿教授、潘富思教授、吾敬乐教授等都给予很多指导和帮助,在此,谨致谢忱。本书中的有关内容,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课程上讲授过,课堂的讨论也使我受益良多。

顾红亮

2005年8月15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