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审美与管理视野中的影视传播
4706800000009

第9章 审美视野中的(8)

①尼采:《偶像的黄昏》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今日重提导演张艺谋,是为了弘扬他的创作个性、他的主体意志。他为中国影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曾令中国观众耳目一新,一个没有巨人、没有艺术大师的时代无论如何是令人沮丧的。难能可贵的是,作为电影界的成功导演,他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他像一座桥梁,沟通了中国与世界文化,因为“人类的艺术是相通的”。背靠中国文化,他再次在世界面前证明了自己的个性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才华,他被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院邀请去导演歌剧《图兰朵》时,指挥大师祖宾·梅塔的回答是:“没有问题,而且他把这部歌剧提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作为电影导演中的成功者,他的才华举世瞩目,导演电影的成功,使他赢得了多次执导歌剧、宣传片的机会,再次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成了中国文化的使者,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传播的魅力如此强悍,张艺谋在意大利的歌剧演出版本大获成功之后,又回师祖国,在故事的发生地北京紫禁城面对国人、面对国宝、面对国文化,再次真刀实枪地执导起歌剧《图兰朵》,他把西方文化带回了东方祖国,他说:人类越来越走向共同,艺术也越来越跨跃国界而被其它民族所接受。《图兰朵》在意大利的演出之所以获得成功,张艺谋说:“因为这是两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艺术的交流,我只是试图打通一条连接两座大山的隧道。”把《图兰朵》这部经典歌剧,放到它的发生地———中国紫禁城来演,是著名指挥大师卡拉扬生前多年的梦想,他的那张多年前为DG公司录制的《图兰朵》经典录音,封面就是故宫。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看到这梦想成真,而在20世纪末,使这一切成为现实的,是印度裔指挥大师祖宾·梅塔和中国年轻艺术家张艺谋。传播造就个性,个性滋养传播。

张艺谋的意义如此,我们充满个性的艺术家不断地为中国影视传播啼鸣报晓,为艺术的画廊奉献新的艺术形象。温情是最大的冷酷,一个社会如果只有温情,便无从保护激进,保护先行,因而也就没有整体的前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影视传播需要的就是这种激情飞扬的个性,这种有新意、有光彩、有意志的艺术家、传播者。影视传播原本就是人类活动的国际性语言,让全人类分享,我们要努力的方向是关注中华民族的文化果实,让世界对中国艺术刮目相看。当然我们不必把尺码都定在国际领奖台上,国内影视传播市场的开拓不仅必要而且万分重要,关键的是我们要形成一种风格、一种声势、一种特色。我们要具有个性、挑战性,具有一种作为中国人的豪迈激情和博大的文化个性,开辟一个影视传播的个性化的新时代,并为此前仆后继。

§§§第三节影视传播的美学本源

一、传播中的“生活美”与“社会美”

在现实生活中美的存在形式有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这些美的存在形式都根源于生活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人类社会的生活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向上的社会形象。方志敏烈士在狱中给友人的信上曾写过:“我相信,到那时,到处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哀,笑脸将代替了苦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健康将代替了死亡的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遥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这段话正是社会美的理想的特点。在美的理想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图画的富于激情的想像,勾画了人们头脑中开创新世界的蓝图。理想的审美价值在实践中才会显出它的光辉。影视传播要塑造美的形象,传播美的理想,挖掘美的素材。

在此谨以影视剧的演员为例,来看社会美在影视中的体现。一部电影、电视剧精品的诞生有赖于充满创意的策划、优秀的编剧、制片、用个性展示成功的导演,还必须有优秀的演员,这些都是创作精品不可缺少的要素。

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用军队来比喻电影。他说:剧本是军旗,导演是第一线的司令员。那么,我们则可以说:演员是冲锋陷阵的将士。统帅运筹帷幄之中,要靠将士们决胜千里之外。一部影片导演有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构思,演员要把所扮演的形象在银幕上准确无误地体现出来,实现导演的意志,那么,演员创作中有无生活、文化的积累就会直接关系到影片的艺术生命。30年代蔡楚生拍摄《渔光曲》时,曾率领他的摄制组,深入渔村生活,同渔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渔民们的所思所想,倾听渔民们的疾苦与呼声,公映以后,影片生活和艺术的真实性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唤起了人们对社会现状和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

但就表演艺术来说,它的核心是解决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矛盾,要求表演者要对角色内含有深刻的把握,并能创造性地体现。这就要求演员除了具备多种技巧以外,还要有思想水平、丰富的理解力、充分的表现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①演员的风采让观众为之倾倒,为之喝彩,而一个演员要想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那他必须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必须真正地深入生活。在我国已有个别演员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们凭借自身的聪慧与勤奋赢得了世界的瞩目。要想让这种艺术生命常青,演员们就要把现实生活中的第一自我与剧中所饰角色的第二自我紧密结合起来。影视作品是演员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需要用整个身心去感悟影视传播的真谛,用全部的真诚来表现生活的价值,创作作品。生活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历的生活,一种是间接体验的生活,体验之后,产生出非把它们表现出来不可的热情冲动,才会进入创作过程。黑格尔曾说:“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他又说:“不仅对外在事物人是这样办的,就是对他自己,他自己的自然形态,他也不是听其自然,而要有意地加以改变。一切装饰打扮的动机就在于此。”②演员正是运用正确的表现方法再现生活、展现美,用娴熟的演技去塑造人物形象、展示美,创造出经典的屏幕形象,所以,优秀的表演艺术是演员与角色的统一、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7页。

②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9页。

演技派的演员固然存在,但是演技是建立在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上的。热点热源无非是来自开放的社会大背景及人民群众生生不息的变革要求。只有在演绎别人的故事时,把自己的情感、心血融进去,才能在感悟生活的同时塑造角色。深入生活就是以平常心深入生活实处、深处。作家福克纳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他看似轻松的创作背后就有着广泛深厚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他出身在美国南方一个庄园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加拿大皇家空军学校接受训练,战后读了一年大学。经常为挣些钱什么活都干。当过船老大,粉刷房屋,驾驶飞机......正是这种跌宕起伏的生活使得他阅历丰富,写作信手拈来。所谓生活积累应该是说,作为一个专门扮演别人的演员和专门研究人、描写人的作家一样,他平日的工作、功课、基本功就是深入生活,了解社会、人心,对生活、对现实和人际关系有观察、体验、感受。

社会美还重在内容,平时大家经常说到“心灵美”、“精神美”、“性格美”、“内在美”都是强调美的内容,即人的内在品质、性格、风范。中国古代常讲“木体实而花萼振,水性虚而涟漪结”,“诚于中而形于外”,都说明事物的内在品质对外在感性形式的决定。德谟克里特指出:“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①一个演员很容易过上比较浮华的生活并以此为炫耀,这是最不可取的。只有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平常心深入生活,日积月累,才会把握生活的真谛。当代作家刘心武有句名言:“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口生活的深井。”只要用心体味,总会发现新的东西。深入生活不是缴纳个人所得税,有人管着,这是强求不得的,但一个好的影视工作者往往是广泛地体验了多种生活场景、多种世界之后,才更透彻地悟出他身处其间的那一段生活际遇的本质,才能创作出具有长久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

毛主席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实、最基本的东西,从这点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②深入生活,其实也是对整个影视圈的呼唤。《离开雷锋的日子》的编剧,为写这个剧本,四次去辽宁找乔安山,开始沟通心灵的工程。通过交心、掏心,变成了知心朋友,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这个普通老工人的同情心上。他早就退休了,家里有两张照片像传家宝似的挂在墙上,那就是雷锋的标准像,还有一张他和雷锋在驾驶室学毛选的照片。三四十年过去了,乔安山的心灵深处埋藏着许多痛苦、内疚和怀恋,埋藏着许多文学创作的最宝贵的情感资源,埋藏着影视传播不可缺少的美学内涵。

①《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6页。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06页。

《离开雷锋的日子》的编剧的话掷地有声:深入生活是一句实话,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作法。打个比方,深入生活,就是青萝卜变成咸菜的过程。青萝卜只有放进酱菜缸里浸泡,盐酱慢慢浸透到萝卜心,咬一口有咸味了,有脆劲了,这个萝卜就有滋味了。一个剧作家在生活中泡到能体会到角色中那个人心灵的甘苦和情感的酸辣,这就是最独特的、别人不曾有的感受。深入生活是进行灵魂探索的过程。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过程,这是一项艰苦、细致的情感工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没有生活体验的编剧,犹如一张没有勘探而画出的施工图纸,一个影视人物形象如果没有生活作支点也很难在银幕上站立起来,就根本谈不上走进观众心里了。中国人有自己的情感世界、自己的审美心理,不了解这种情感世界,不了解这种精神心理就无法真正地传达出中国人的真实面貌。《离开雷锋的日子》没有色情,也没有暴力,观众看过以后激动、鼓掌、流泪,就是影坛不可多得的精品,而这不能不说是体验生活、寻找美的源头的结果。

生活的云涛浩瀚无限、瞬息万变,人处其间不过是沧海一粟。以有限的生命要阅尽人间的全部是很难的,见识与思考比生活表象更重要。所谓见识就是对生活物象加以本质的理解、把握,在哲学、历史的层面有清醒、深刻的透视与关照。中外文艺史上找不出纯粹与社会生活无关的文艺创作,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把艺术设想成活在自己特殊的小天地里,和生活别的方面毫无共同之点的纯粹的排他的东西,这种想法是抽象而空白的。这样的艺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存在的。”①

美从实践中来。总之,演员要深入生活,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从丰富多彩又起伏跌宕的生活中吸取智慧和营养,这是创作精品的必经之路。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创举和独特的艺术追求,但只有根植于祖国的土地,投身到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才能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激发创作灵感,尽展艺术才华,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创作传世之作。

①《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417页。

二、影视传播与各种文化素养的“整合美”

在生物界有一种基本发展规律:“杂交”会产生一种优势,而“近亲繁殖”反而会产生退化,文艺界也是如此。传播活动是由许多个微观的传播活动组成,任何微观的传播中都可以分出各种文化信息。泰勒说过:“具有丰富知识要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思想和独创的见解。”俗语也说:同样的石头垒不起一座高山。因此,不重视影视与影视之外的各个领域、各种学科的联系、接触和交叉,在研究活动中只把目光集中在自己领域的狭窄天地里,很少关心“左邻右舍”,其结果会是眼界思路受到限制。常言说触类方能旁通,举一反三,多关注影视之外与其相关的专业,对影视创作的左右逢源会起到重要作用。

各种艺术样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及其审美规律,都有自己民族的历史的特征,以及反映和着眼现实生活的方式和手法。同时,各种艺术样式在其形成、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各类艺术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结合,或者扩大某种类的艺术来丰实自己的表现手段,或者结合成一种新的艺术结构和样式,成为一个新的艺术品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艺术也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不同的艺术样式各自从其对方吸取营养,寻找形成综合结构的新途径,以扩大自身的表现力,从而更好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苏联电影理论家弗雷里赫说:“电影以其各种不同的特性既接近戏剧,又接近绘画,也不仅是文学,电影包容着这些艺术的共性,而同时又表现了它们的全部的差异。它们的任何一种都不能由电影来代替,因为电影只是把它们对立的特质结合了起来。这里说的正是综合的艺术,而决不是拼凑的艺术。”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