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哲学
4706700000041

第41章 方法论(6)

第四,程序化,这是运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必须遵循的逻辑。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通常需经历六个紧密相连的环节:摆明问题,即从整体观点出发,摆明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确定在一定条件下将问题解决到何种程度。系统综合,即根据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各种方案。系统分析,即通过数学分析和模型研究等途径对系统综合中提出的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以鉴别各种方案的优缺点。系统选择,即从众多的备选方案中,通过比较与鉴别,抉择出其中最优化的系统方案。试验,对选定的方案进行局部试验,以检验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组织实施,即根据最后确定的系统方案,从事研究、施工,把系统建立起来,并投入运转,若发现问题,就根据具体情况对方案作适当调整,直到问题解决。

显而易见,具上述特点的系统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的方法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先分析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然后再综合为整体。这种以分析为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往往把分析与综合、部分与整体、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机械地割裂开来,结果容易得出部分功能好则整体功能一定好、部分功能不好则整体功能也不可能好的错误结论。而系统方法提醒我们,要认识事物的整体特征、功能与运动规律,必须把综合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实际研究中可以不需要将研究对象进行分解,即分解成若干部分(或方面)予以研究,然后再综合起来。而是指我们在研究中不能把研究对象进行简单分解和简单相加,即不能把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要素,再以这些要素的简单相加来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在现实中,凡有经验的研究者都知道,复杂事物的特性是其内部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共同产生的结果,单纯用分解方法逐个地对各组成部分进行研究,然后加以综合是得不到关于研究对象整体功能的正确认识的。所以,贝塔朗菲(Bertalanffy)把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看作是系统思想的一条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提出问题时应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在解决问题时也要着眼于系统整体的要求。同样,当我们在处理系统中某个局部时,不能仅从该局部出发,而应该把局部放到它所在系统中,与其他的局部联系起来,与系统整体联系起来。可见,系统方法为科学方法论增添了新的内容,是科学思维方式的一次突破与创新。

第二,兼备多种认识功能。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特定的认识功能。按照它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功能,可分为确定目标的方法和实现目标的方法,在传统的科学研究中,确定目标主要依靠经验判断和逻辑分析方法,实现目标则利用观察、实验和假说等。系统方法却把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这两种认识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它通过摆明问题、目标选择为确定目标提供可靠依据,又通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系统选择等步骤为实现目标提供可靠的依据,所以系统方法兼有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这两个方面的认识功能。

(2)系统方法运用于“心理”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就认为一般系统论的思想适用于心理学研究。接着,苏联的心理学家(如B·Φ·罗莫夫等)认为,系统思想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运动、变化等基本观点相一致,于是便大力提倡吸收系统论思想。并将其作为一种思想方法自觉地运用于心理学研究,提出了人处于多种系统的交叉点上、人的心理处于不同的关系中以及心理现象的“多层次”、“多测度”、“多水平”等一系列观点。此后,系统思想开始引起我国心理学界的高度重视。潘菽、王常荪、李成忠等学者在《心理学探新》上发表了数篇介绍与评述系统论的文章,不少研究者也开始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分析与研究心理现象和过程,以揭示传统方法无法获得的新规律。近二三十年的事实表明,系统方法十分适用于心理学研究,有利于我们从战略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系统方法之所以适用于“心理”研究,是由系统论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相似性所决定的。首先,系统论是在处理与解决复杂的系统工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因而系统方法特别适用于研究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的有序系统。而人的心理结构从本质上讲也是一个错综复杂、纵横交错的有序系统,如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个大系统,那么这个大系统又可包括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每一子系统又由若干个紧密相连的次一级的子系统所组成。诚然,次一级子系统又可分为若干级更低一层次的彼此相关的子系统或要素。因此,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都是它的高一层次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同时又是一个比它低一层次的各要素构成的系统。例如,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是心理系统中的两大子系统,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既没有不带个性特征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中的个性心理特征;而心理过程又可分为认识、情感、意志三个子系统,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前者决定后两者,后两者对前者有反作用;就认识过程来看,它又可分为感知觉、回忆、再认、思维等过程,其中每一过程又是一个可继续分解的小系统。既然心理是一个由不同层次、序列组成的客观系统,该系统的整体特征与规定又寓于组成要素(过程)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那么,要想客观地研究心理系统,以揭示其本质规律,就必须采用适合于研究有序整体的系统方法。

其次,系统论面对的研究对象大多为开放系统,因此系统方法提倡历时性原则,即系统状态随时间发生变化,用数学语言来说,系统的状态、变量是时间的函数。系统方法的这一原则十分适用于“心理”研究。心理系统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它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才能使自身不断运动、变化,不断地组织与再组织,不断地协调与再协调,由此显示出多样性特征,如内隐的和外显的、有意的与无意的、群体性的与个体性的、常态的和变态的等等。既然心理系统具有运动性与多变性特征,因此“心理”研究应坚持历时性原则,才有利于揭示心理这一动态系统的特殊性与规律。

(3)系统方法给予“心理”研究的三点启示

第一,应把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系统,坚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维路线,即在整体意识的指导下对研究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指标、多水平的分析研究,以求对心理现象与过程的诸多要素(或单元)有全面了解。而分析具体要素时,则应看到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总和,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及组合方式。这样才能克服以往那种先分析后相加的传统方法的弊端,较为客观地反映心理现象与过程的整体特征。

第二,心理是一个以其组成部分的不断变化为存在条件的动态系统。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任一心理现象(过程)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发展阶段中会显示出特定状态,因而心理学研究应注意心理系统的开放性特征。要从与他人、与社会环境、与自然影响的联系、交往与互动中去研究心理,这样才便于把握心理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

第三,当研究对象极为复杂、难以直接对其进行分析与实验时,如有条件,可考虑用设计出来的系统模型代替真实的心理系统,利用计算机进行系统仿真,并通过对系统模型的分析、研究,反过来对真实系统的内在机制作出某种解释。

二、信息方法对研究“心理”的方法论意义

面对研究对象,研究者往往可以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思考和研究:可以运用化学分析的方法从物质结构和组成角度去研究对象;也可以运用物理方法从能量变化规律的角度去研究对象;还可以从信息联系,信息结构的角度去研究对象。目前,在科学研究中把研究对象视为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的转移过程,并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处理,以获取复杂系统运动规律的方法,称为信息方法。

信息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以信息概念为基础,完全撇开研究对象的物质和能量的具体形态,把研究对象(系统)的运动看作是信息变换过程,通过对该过程的分析、研究,来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及其运动规律。可见,信息方法与传统的研究方法不同,它不是用剖析研究对象的分析方法去研究事物,也不是用部分(或方面)相加的综合方法去研究事物,而是直接从整体出发,把研究对象看成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并用信息联系与转换的观点去综合考察研究对象的运动、变化过程,以科学说明复杂事物的特征。

由于信息方法发源于通讯技术,而通讯系统与心理系统存在一定的类似性,信息又是有机体存在或运动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达,因而早在1949年,有关信息论的思想就被反映进心理学文献中。195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讨了信息论在心理研究中的应用问题。此后,埃塔尼弗(Attneave)出版了《信息论应用于心理学》一书,加纳(Garner)出版了《作为心理学概念的不确定性和结构》一书,为信息方法运用于“心理”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目前,信息方法所提供的思想原则已大大地拓展了研究者的思路,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解决了一些用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例如,威廉姆曾谈到过注意广度问题。后来,武德沃斯对“理解广度”也曾作过论述,认为平均数目是六至八个。但该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中期,米勒受信息论启发,才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他认为,人的短时记忆和通讯通道一样,在某一时刻内所载入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但人的记忆不是以“比特”为单位而以“组块”为单位。经研究,他发现人的短时记忆是7±2个独立的项目(或组块),接着他又注意到信息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如何扩大通讯系统有限的通讯信道容量,以使通讯信道能传输更多的信息。这一注视点给他以很大启示:既然人类的短时记忆的容量相当有限,自然也存在一个如何扩大人的记忆容量的问题。这一起始于信息论的思考,使记忆研究起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此,记忆不再以研究无意义音节为主,而重点研究人如何把材料组织起来,以克服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在过去的研究中,被试的学习策略是应该排除的东西,因为它会干扰记忆效果,现在学习策略成了研究的主要课题。过去,人们注意的是外在刺激如何形成联合,现在注意的中心已转向内部的心理结构。可见,信息论的思想方法使记忆的研究方向有了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心理学摆脱经验科学的层次而迈向理论科学的行列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信息方法的思路是有启发性的,这些思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成功应用已显示出它们具有重要的认识功能。为此,当我们研究心理现象时,其战略思想可从多方面拓展,其中之一就可运用信息方法,将研究对象的运动抽象为信息传递和转移过程,并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研究,或许能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一条合适的途径。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由于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十分复杂,因此一个控制参量的观测和量度往往不能作出任何十分肯定的结论。此外,信息方法仅仅依据研究对象外部功能的特性和行为方式来猜测内在机制,因而对研究对象内在机制的认识只能处于推断水平,而不能全面、具体、深刻地把握。所以信息方法必须与其他研究方法相配合,才能达到认识对象的目的。

三、“黑箱”方法对研究“心理”的方法论意义

由于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对某些研究对象还不能从外部或打开进行直接研究,它们仿佛是一种不透明的密封箱子,其复杂的内部结构和神秘的内在机理深藏于其中,美国科学家维纳称这种研究对象为“黑箱”。

“黑箱”既不能从外部直接进行观察,又不能将其打开加以直接研究,这就限制了人们对它的认识,因此认识“黑箱”成了现代科学研究中的难题。然而任何物体都处在不同程度的状态变化之中。这种状态变化是由于物体外部的某种影响与作用引起的,那些对物体有重大影响的外部作用,在控制论中称之为“输入变量”(或输入信号),而物体的状态变化同样会成为对环境的某种作用,物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在控制论中称之为“输出变量”(或输出信号)。如给予一个物体一定的输入变化必然会引起一定的输出变化。据此,当我们对某一研究对象不能进行直接考察时,就可以通过考察研究对象的输入变化所引起的输出变化,给出物体功能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初步分析。“黑箱”方法正是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来研究物体的。因此,所谓“黑箱”方法就是通过考察研究对象的输入变化所引起的输出变化而推断研究对象的内部结构和机理的方法。

“黑箱”方法从相互联系中认识事物,从而冲破了以分析为主的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这在研究方法上是一种突破。尤其在“黑箱”不能打开、解剖方法无效的情况下,“黑箱”方法更能显示它的认识功能,这就为认识某些特殊对象开辟了可能性途径。

人脑是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它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组织性和活动性特征。依据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人类既不能从外部对人脑产生各种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进行直接观测,也不能利用解剖方法对人脑组织所发生的心理过程进行微观水平的直接考察。况且,人脑各组织之间的分解又会引起整体功能的变化,影响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肢解心理系统整体联系的分析方法已被实践证明难以对心理现象的内在机制作出客观判断。而“黑箱”方法却能在不干扰正常的心理活动的前提下考察心理现象的内在机制,因而对心理系统的研究具有独特作用。

“黑箱”方法运用于研究“心理”须经过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确定“黑箱”。由于心理现象之间、心理现象与环境之间均处在相互联系之中,我们如将某一心理现象作为“黑箱”来研究,就必须判断它与其他心理现象的相对边界,把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系统从心理之网中分离出来,同时又要选定研究对象与环境之间的主要通道,即把环境对研究对象的种种影响看作“输入”,把研究对象对环境的种种影响看作“输出”。一旦确定了研究对象的相对边界、联系通道及输入、输出,就意味着确定了“黑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