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看懂中国史
4706300000036

第36章 辽、西夏、金(1)

辽与北宋对峙,是统治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公元1125年为金所灭。辽朝是契丹贵族在我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带有浓厚奴隶制残余味道的皇朝。

西夏是以党项为主体、联合其他民族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政权,它先后与辽、北宋及金、南宋鼎足而立,或战或和。

金朝是女真族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的政权,后来势力向南拓展,占据了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与南宋、西夏长期对峙,军事冲突频繁而剧烈。随着封建化的深入,社会经济获得了一定发展,其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辽太祖:时势造就的英雄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除掉内外的反对势力之后,于公元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建元“神册”。契丹的国号有过几次变动:公元947年称“辽”,公元983年又改为“大契丹”,公元1066年改成“大辽”,此后不再改号,直到公元1125年被金所灭。

阿保机称帝之后继续扩张领土。这时,漠北的游牧部落和契丹比起来势力都很小;东边的渤海和高丽也已经衰落;南边的李克用和刚建立后梁的朱温长年对立交战。这种形势对阿保机开疆拓土非常有利。阿保机想建立一个南到黄河、北至漠北的北方大国。为此,他首先南下夺取疆土,但两次都以失败而告终。

公元926年,为向东发展势力,阿保机又东征渤海国,不久统一渤海全境,阿保机将渤海改为“东丹国”,意即“东契丹国”。并让皇太子耶律倍任东丹王,管理东丹事务。这样,阿保机就将势力扩展到了渤海沿岸。同时,阿保机又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置官府,实施实际管理,从而结束了唐末以来东北地区的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统一。这对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族人民的交流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建国后,阿保机着手制定新制度。参照汉族的政治模式,对遥辇氏二十部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国家机构;彻底废除部落世选制,确立皇位世袭。健全法制,制定契丹第一部法典《决狱法》;组织人力创制契丹文字;本着“因俗而治,得其宜”的原则,制定民族政策;中央官制分南北;大力吸收汉文化,仿唐代长安修建皇都,即后来的辽上京;兴建孔庙、佛寺、道观等。

耶律阿保机精通汉语,他任用韩知古、韩延徽、康默记等有才学的汉人为谋士,并采纳韩延徽的计策:置州县、立城郭、定赋税。并模仿汉地的制度来管理在战争中俘掠的大量汉人。

作为一个从部落联盟向文明社会过渡阶段的游牧民族所建立的统一国家,辽太祖及其继承者所发动的向外掠夺劳动力的战争,给周边民族和华北汉地社会经济以严重破坏。但他在政治、法律、经济等制度上采用蕃汉分治的做法,给辽朝国内的契丹和汉族人民的生存、发展和融合提供了一种能够共同接受的统治形式,体现出足够的政治头脑,不但有效缩短了契丹境内社会演进和民族融合的磨合期,而且充分弱化了这一磨合过程中的带有血和火的阵痛感。

当然,耶律阿保机和辽朝的勃兴除了契丹社会内部和他个人的因素,与蒙古草原和中原地区的历史大环境也是密切有关的。一度称雄漠北、统治契丹的突厥、回纥已经风光不再,而晚唐五代之际中原政权衰微分裂,自顾不暇,都给辽太祖和契丹民族的登台亮相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雄心

辽太宗耶律德光是耶律阿保机的次子,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坐到“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位置。在阿保机的三个儿子当中,他和长子耶律倍都很受阿保机的喜爱,但耶律德光更像他的父亲。

在阿保机到各处征战的时候,耶律德光也都一直跟随出征,因此立功甚多,一直到后来平定渤海国,他都有所建树。所以同样有勇有谋的母亲述律后才对他另眼相看,并在继承皇位的问题上全力支持他,而反对喜欢汉族文化的长子耶律倍继位。

耶律德光在继位之初,就花了大量的精力来巩固他的帝位。因为他是在母亲的支持下才得以继位的,有些大臣并不支持他,特别是他的哥哥耶律倍,对他的统治更是不服——因为阿保机当初是将耶律倍立为太子的。因此,耶律德光一直将哥哥耶律倍当成他最大的政敌,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帝位,直到耶律倍逃到了后唐。

首先,耶律德光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他经常检阅侍卫亲兵、各部族及各帐军队,以此来充分控制军权,防止异己势力在其中渗透,从而在根本上巩固自己的权势。

其次,对于耶律倍管辖的渤海国,辽太宗也严加防范。为了削弱渤海国的力量,他趁耶律倍离开属地到京城的有利时机,将渤海国大量的居民迁移到其他地方,然后将其政治中心也迁移走,渤海国土地面积大大缩小了,而政治中心迁到离契丹很近的地方也利于他监视控制耶律倍。

为了进一步防范哥哥,辽太宗又两次去耶律倍的府上,表面上做出兄弟和好的样子,实际上是进一步了解情况。在耶律倍住在京城的时候,辽太宗趁机去渤海国,其目的是为了拉拢耶律倍的属下,为其充当耳目对付耶律倍。

不久,耶律德光在母亲的支持下,又使出狠命的一招:将弟弟李胡立为皇太弟,并作为皇位的继承人,让李胡和耶律倍争斗。耶律倍在李胡一次次明里暗里的进攻下,终于无法再忍受下去,也为了避免以后有什么不测,就渡渤海投奔了后唐。

在巩固了自己的帝位之后,辽太宗开始继续父亲阿保机的事业,向南用兵,争霸中原。契丹从阿保机开始就想把疆土扩展到黄河岸边,进而拥有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但中原的势力一直抵制契丹的入侵,所以,契丹用兵时总是趁中原几派势力相争时打着支援一方的旗号进攻。

在后唐统治时期,尤其是后唐明宗时期,中原比较稳定,战斗力比契丹要强,所以和中原兵作战时总是吃亏。因此,辽太宗的势力再大,也要等到中原出了变故时乘虚而入,宣战和正式决战很难取得成功。所以,辽太宗南下中原一直等到了李嗣源死后,而且是石敬瑭主动求救时才敢出兵,后来辽国灭掉后晋也是因为后晋将领投降才让辽国拣了个便宜。

辽太宗对于辽朝的贡献较大的要数对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了。辽太宗将后晋的一整套汉族官制带到了辽国,加上原来阿保机时期确立的官制,终于使辽的官制在部分汉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

随着辽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辽太宗为了更好地治理不同民族的事务,就制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则,形成了北、南两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

辽太宗还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农业的发达对辽国多种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辽的国力。发展农业的同时,辽太宗也继续父亲阿保机的做法,尽量征召人才,尤其是汉族人。

尽管如此,契丹人的习惯也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特别是辽军在南下中原作战的时候,由于辽国军队没有后勤供应,粮草要靠自己就地解决,所以,辽兵到一个地方就必然要骚扰百姓,抢夺粮草,这使辽军遭到汉族人的强烈反抗。民心丢失了,辽在中原的统治也就很难再继续下去。因此,耶律德光在临死前终于认识到这么一点:作为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统治汉族地区,就必须汉化。但是,他已经没有机会了。不久,耶律德光在中原病死。

辽穆宗:死于厨子刀下的暴君

辽穆宗在位时,南面的政权是后周——这是五代中最有势力的一个王朝,后周的改革使各方面的实力大增;周世宗更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而此时的穆宗集团内部却很不稳定,不用说反叛不断,他本人也是个喜欢喝酒、打猎、游玩的皇帝,没有什么大作为。这样的两国交战,胜负自然就很明显了。

公元954年2月,周世宗刚刚即位,北汉的刘崇便想趁机进攻,他认为周世宗在服孝期间必定不会出兵,于是要求辽国派兵相助。穆宗于是欣然答应,派耶律敌鲁去助刘崇,又让杨衮率领一万铁骑兵和奚等部五万人出兵一起攻打后周。

大敌压近,周世宗不顾冯道的阻拦,决意亲征。3月,两军在高平展开了激战。杨衮见后周军队军纪严明,提醒刘崇不要轻敌,但刘崇根本不听,反而出言不逊,杨衮气得领兵闪到一旁观战。刚开始的时候,后汉军队占了些便宜,但在周世宗和后周大将赵匡胤的督率下,后周反败为胜,将后汉军彻底击溃。后周军队乘胜紧追,几乎将刘崇全歼。杨衮则一直没有参战,后汉溃败后,领兵返回辽国。

公元959年4月,周世宗在征发南唐大胜之后,取得了南唐的江北十四州,国力骤增。他趁穆宗朝辽国势力下降的有利时机,领兵大举北伐,取得了三关的胜利。所谓“三关”就是:益津关(今河北霸县境内)、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和淤口关(今河北霸县东)。

周世宗命韩通从沧州经水道进入了辽国境内,结果契丹刺史王洪进投降。然后,韩通和赵匡胤等将领领兵水陆并进,先后拿下三关,几乎都是接受辽国守将的投降而得,兵不血刃。周世宗能够在短期内取得大的胜利,主要是两方面的实力对比所致:一个皇帝昏庸,一个皇帝英勇。而穆宗尽管在和后周的交战中失败,但他很会自我开导,他认为这些地方本来就是汉族的地方,现在让他们拿回去也没什么值得可惜的。

因为周世宗多年劳累过度,病死于军营中,后周由此退兵,穆宗也返回上京。不久,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在统一南北的问题上采取了先南后北的策略,结果丧失了良机,等他平定南方之后,再回头想统一北方时,辽已经不再是原来穆宗时的弱势了,反而对宋构成了威胁。

辽穆宗在平定叛乱、稳定政权之后,觉得帝位已无后顾之忧,于是更加放纵。晚上喝酒作乐,直到第二天早晨,然后白天就大睡其觉,政事便放在了脑后。因此得了个“睡王”的称号。穆宗爱好游猎,而且他游猎不分季节,无论寒冬还是盛夏,只要他高兴便去游猎。在游猎的时候也不忘喝酒,而且“睡王”的兴致极高,每次游猎喝酒都要长达七昼夜才肯结束。

穆宗酒后脾气变得极为暴躁,动不动就找茬杀人,视人命如草芥。穆宗晚年的时候就更残暴了,左右侍从稍有过错,就被他亲手杀死,弄得侍从们整天提心吊胆。大臣们对他也是敢怒不敢言。

虽然穆宗自己残暴,却常常叮嘱大臣们要勇于进谏。然而,大臣们见他残暴,谁也不敢劝谏,有时即使劝说几句他也不肯听。因为穆宗的残暴统治,辽的国势日益衰微,政治黑暗,兵将疲弱,无法应付紧急局势,闹得全国上下怨声载道。再加上穆宗赏罚不明,不理朝政,反而嗜杀成性,所以人们对他都充满了怨恨。

穆宗当然也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得人心,所以每次出行都会在停留之地立下明显的标志,禁止其他人随意通行,违者处死。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但他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只能躲了初一,却躲不了十五。

穆宗的游猎场地大多数在怀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当地有几座山的风景十分秀美,一是黑山,一是赤山,还有太保山。这里麋鹿成群,很适合打猎。穆宗一年四季打猎,基本上都是来这几座山里。

公元969年2月,辽穆宗来到黑山游猎,在游猎途中和随从们饮酒时又喝醉了。半夜时分穆宗醒来,向左右要食物吃,结果没人答应。穆宗大怒,要杀做饭的人。这些人知道穆宗的脾气和残忍,心里很害怕。于是,厨子和近侍总共六人联合起来造反,他们以送饭为掩护,持刀进入穆宗的营帐,杀死了穆宗。一代暴君就这样在睡梦中结束了一生。

辽景宗:外邦汉化的中兴时代

辽景宗耶律贤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重用汉人

汉族官员被辽大量重用主要开始于景宗时期,景宗即位后,先将拥立他即帝位的汉族官员高勋封为南枢密院使,又加封为秦王。原来汉官韩知古的儿子韩匡嗣被任命为上京留守,后来改任南京留守,加封燕王。这说明辽已经把汉官纳入了政权的中枢机构,因为南京留守一职原来一直由契丹宗族担任,属于要职。韩匡嗣的就任说明汉官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由于对汉官的重用,极大地促进了政权机构的进步和工作效率,也促进了契丹的封建化。从此,辽进入了中兴时期,开始向圣宗的全盛期迈进。这就如同唐高祖为“贞观之治”奠基,雍正皇帝为乾隆时期的兴盛奠基一样。

整顿吏治

为了彻底改变穆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景宗对吏治进行了改革。

他向汉官室昉询问治国之道,研究古今各朝代的经验教训,然后运用到改革实践中去。在实施过程中,景宗赏罚分明,大胆地用人,即“任人不疑”。这使得百官恪尽职守,丝毫不敢懈怠。

穆宗时期的许多弊端很快被清除掉。这样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政治开始显现出一派清明气象,国力也随之而上升,这是和北宋交战屡屡获胜的主要原因。

辽宋之战

公元969年,景宗刚即位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曾经想消灭北汉,结果败给了辽的援军。此后宋朝与辽议和,将精力用在了南方。等赵匡胤统一江南之后,才又回头想再次灭北汉。但此时的辽国已经不再是穆宗统治时那样弱势了。

公元976年9月,宋太祖派潘美等将领进攻北汉的都城太原,结果在北汉和辽的抵抗下兵败而归。

公元979年2月,宋太宗亲自领兵讨伐北汉,辽也派兵救援,结果在辽军渡河时,宋军打败辽军,杀死辽的五员战将。6月,北汉被宋灭掉。刚刚取得灭北汉的胜利,宋太宗便低估了辽的力量,想一鼓作气将燕云地区收复,但仓促发动战争,准备不足,结果在高粱河一带落得个惨败的结局。这一战,宋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在高粱河一战中,辽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景宗还不满足,为了报高粱河一战之前的北宋围困南京之仇,公元979年9月发兵讨伐北宋。10月,两国在满城步兵列阵交锋。在决战之前,宋军进行了诈降,辽军督统韩匡嗣信以为真,想纳降,随行的耶律休哥赶忙劝阻道:“宋军军容整齐,锐气十足,这肯定是不肯屈服的,这是在用诈降来引诱我们上当。我们应该严阵以待,静观其变。”

韩匡嗣听不进去,准备纳降,放松了警惕,结果被宋军突袭成功,两阵合攻辽军,韩匡嗣仓促应战,但无法抵御宋军的强大攻势,士卒们也纷纷丢掉兵器逃命。宋军在乘胜追击时遭到了耶律休哥的顽强抵抗,只得退回,辽军这才免于全军覆没。

公元980年3月,辽军又与宋军交战。辽军用十万重兵围攻雁门(今山西雁门关),宋朝的代州刺史杨业领兵大败辽军于雁门之北,自此,杨家军的威名震撼辽军。10月,辽景宗亲自到南京领兵伐宋,他先是进攻瓦桥关。因为辽景宗亲自督战,辽军士气大涨,耶律休哥也亲自临阵指挥,最后宋军守将张师战死,宋军败退回到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