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看懂中国史
4706300000023

第23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3)

司马睿即位后,因为他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力单薄,本人才能也不高,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政治家王导。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让王导的堂兄王敦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军事,握有重兵,控制军权。其他重要的官职,大多数也由王导家族担任。东晋王朝,实际上是王导和司马睿共同掌握的。司马睿在登基大典上,几次请王导和他一起坐上宝座,接受群臣拜贺,王导谢绝。时人曾流传说:“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在稳定了皇位后,开始不满“王马共天下”的局面,就起用刘隗、刁协为心腹,以削弱王导的势力,并暗中进行军事部署,试图最终全面排除王导的势力。王敦先发制人,从武昌起兵击败刘隗,进入建康,杀死刁协。在王导的劝说下,王敦才退兵武昌,政权仍然由王导控制。

司马睿见无法动摇王导势力,自己名为天子,号令却不出宫门,渐渐忧愤成病,卧床不起。他想到大臣中只有司徒荀组对自己比较忠顺,就任命他为太尉兼领太子太保,打算让他参与朝政,钳制王导。不料司徒荀组受任不久就病死,司马睿更加忧伤,病势加重。不久,司马睿病死于建康宫中。

王导与王敦

公元307年,晋怀帝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邺。王导相随南渡,任安东将军司马。他主动出谋划策,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晋元帝),建立东晋政权。王导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从兄王敦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拥兵重镇,群从弟子布列显要。

王导出身中原著名士族,是老练的政治家,是东晋朝的实际创造者。元帝向来缺少才能和声望,在晋室中又是疏属,他能够取得帝位,主要靠王导的支持。元帝因此把王导比作自己的“萧何”,极为倚重。晋元帝建业初期采用王导的主张,王导在政治上的主要措施,首先是“绥抚新旧”,也就是善于调剂新来的北方(中原)士族和旧居的南方(江东)士族之间的矛盾。

王导在政治上的另一项措施是“维系伦纪,义固君臣”,也就是调剂王氏势力和司马氏势力的矛盾。

公元318年,晋元帝即位受百官朝贺时,再三请王导同坐御床受贺,王导再三辞让不敢当。原来晋元帝除了名义上有皇族血统,其他任何称帝的实力都不具备的。他在政治上完全依靠王导,军事上完全依靠王敦,重要官职多被王氏占有。作为一个开国皇帝,要请一个大臣同坐受贺,可以想见元帝心中的感激、信任之情了。

王导平日性情谦和宽厚,心有恻隐仁爱之心,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处。西晋武帝时期,王恺、石崇以豪侈为尚。有一次,石崇大宴宾客,王导和王敦都在座,石崇使美人敬酒,如客人饮酒不尽,就将美人杀掉。王敦故意不饮,敬酒的美人悲惧失色,而王敦傲然无视。王导素不能饮,恐怕敬酒的美人被杀,勉强尽觞。

但王导也有徇私伤害别人的事情。当王敦起兵反晋的时候,王导每天带领宗族子弟诣阙待罪,曾苦苦相求尚书左仆射周顗(字伯仁)相救。当时周顗口里未应而实际却上表力辩王导的忠诚,王导并不知情因此内心含恨。王敦攻入建康后,曾经请示王导如何处置周顗,首先问:“可为三公?”导不答;又问:“可为尚书令?”又不应;最后王敦说:“那么只有把他杀了!”王导仍然不表态。于是王敦就将周顗杀了。等到清理宫廷档案时,发现了周顗相救王导的表章,王导才叹悔说:“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王敦之乱

晋元帝登帝位以后,不满意王氏的骄横,想削弱王氏势力。他引用刘隗、刁协作心腹,并且暗中作军事布置,释放扬州地区内沦为僮客的北方流民,把他们组成军队,任命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兖、豫等六州军事;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等四州军事,各率万人,分驻合肥、淮阴,名义上是北讨石勒,实际上是对付王敦。王导因此被疏远,但他仍能保持常态,不作计较。

王敦本来是个野心家,乘机以反对刘隗、刁协,替王导诉冤为借口,公元322年,王敦自武昌举兵,攻入建康,杀了戴渊、周颤、刁协,刘隗逃奔石勒,史称“王敦之乱”。

王导认为佞臣扰乱朝纲,同意王敦来“清君侧”,但当这些人被杀逐以后,帝室势力退缩回去,王敦还想进一步篡夺政权,王导便表示坚决的反对,出面来维护帝室。原来西都覆没、四方劝进的时候,王敦欲专国政,恐怕元帝年长难制,想更议所立,王导不从,及至王敦攻入建康以后,对王导说:“那时不听我言,几乎全族被灭。”但王导始终不为所动。王敦无法实现他的野心,只好退回武昌。

公元323年,晋元帝病死,晋明帝司马绍继位,王导辅政。王敦以为有机可乘,又加紧图谋篡夺,王导站在维护帝室的立场上坚决反击。

这时王敦病重,不能自将,其兄王含为元帅,以水陆军五万陈于江宁南岸。王导致信王含说:“你今天这番举动,恰似王敦当年所为。但形势已完全不同:那年是因为有佞臣乱朝,人心不定,就是我自己也想外离以求自济;可是今天,先帝虽然去世,还有遗爱在民,当今圣主聪明,并无失德之处。如果你们竟妄萌逆念,反叛朝廷,作为人臣,谁不愤慨?”并坚决表示“宁为忠臣而死,不为无赖而生”。同时具体部署兵力坚决抵抗。王导听说王敦病重,就率子弟为敦发丧,将士们以为王敦真的死了,大大鼓舞了士气。

在一个夜晚,王导命将军段秀、中军司马曹浑率甲兵千余人渡江偷袭,王含无备,被杀得大败。王敦得报以后,气急败坏地大骂王含:“这个老婢,坏了我的大事!”不久就死了。

王敦虽因谋反而死,但王导却以保卫帝室有功,以司徒进位太保,从弟王彬为度支尚书,王彬之子王彪官至尚书令,位任不衰,琅琊王氏仍然是当时最大的望族。

晋明帝:雄才大略的有为君王

晋明帝司马绍自小聪慧,《世说新语》记载,晋明帝小时候坐在父亲膝前,适逢长安使者来谒见,司马睿问他:“你说长安与太阳哪个远?”司马绍答道:“太阳远。使者从长安来,没有听说谁从日边来的,居然可知了。”司马睿大为惊异。第二天,司马睿大宴僚属,又拿这个问题问他,司马绍却答道:“太阳近。”司马睿失色问道:“为什么与昨天所答不同了?”司马绍却不慌不忙地说:“抬眼可以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于是司马睿更加惊奇。

司马绍不但工于书法、礼贤下士,而且孝顺,也相当勇猛,王敦以“鲜卑儿”称之。王敦一度想要要求晋元帝废除太子,但因为大臣反对而作罢。

晋明帝从父亲元帝那儿继承的,不是固若金汤的帝王之基,而是危机四伏、风雨飘摇的东晋政权。半年以前,镇守武昌的大将军王敦以诛杀奸臣为名,率兵攻陷了都城建康。王敦自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恣意诛戮朝臣,大肆纵兵抢掠,形同傀儡的晋元帝不久即忧愤而死。明帝即位时,王敦虽已还军武昌,但仍然大权在握,以族弟王导为尚书令,哥哥王含为荆州刺史,遥制朝政。从外部来说,西方的成国与北方的后赵都乘机频频进攻,东晋丧师失地,节节败退。再加上水灾、火灾、霜灾、地震等又连绵不断。这堆烂摊子正是考验司马绍的时候。

晋明帝在司马睿死后即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天下,赢得人心。面临王敦大军压境的形势,明帝毫不畏惧,决定铲除王敦叛乱集团,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掌握敌情,明帝亲自微服乘马,到于湖暗察王敦军中的虚实。

有个军士发现了晋明帝的行踪,向王敦禀报。王敦听他描述了来人的相貌,估计是明帝,急令五个骑士出来捉拿。明帝飞骑而去,五骑于后紧追不舍。明帝路过一个旅店时,送给路边卖吃食的老太婆一根七宝鞭,嘱咐她拿给后面的追骑看,并将冷水泼在马粪上。一会儿追骑赶到了,果然询问老太婆。老太婆道:“去已远矣。”并拿出七宝鞭。五人轮流传玩观赏,耽搁了不少时间,又见马粪已冷,只道明帝真已去远,便不再追赶。明帝终于安然脱险。

通过探查,晋明帝大体摸清了王敦军队的虚实,迅速进行部署,起用郗鉴、温峤等一大批忠心耿耿、文武双全的大臣。并乘王敦病重之时,于公元324年下诏讨伐叛军。因为王敦“为物情所畏服”,明帝机智地只把诏书的矛头指向钱凤,伪言王敦已死,大大振奋了军心。王敦见到诏书,勃然大怒,命王含为元帅,与钱凤、邓岳、周抚等率军直扑建康。

明帝一面亲自指挥,沉着应战,一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期分化瓦解、最大限度地孤立敌军。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功臣,但为人圆滑,“善于全己”,明帝明知他不可能为皇室出多少力,但仍授他以“大都督、假节、领扬州刺史”的官衔,以稳住他及一些左右摇摆的人。在讨伐诏书中,明帝明确指出:“罪止(钱凤)一人,朕不滥刑”;连王含、沈充等死党也分别派人去劝谕,晓以大义,许以官爵;文武百官为王敦所授用者,一概不予追究;至于被王敦裹胁的将士,独子则遗散回家,“终身不调”,其余的给假三年,假满后与宿卫之士一视同仁。

晋明帝的这些正确措施起了很大的作用,叛军渐失人心,士庶解体。面对如此形势,王敦孤注一掷,命王含、钱凤等率水陆大军五万余人,突至秦淮河南岸。明帝亲率六军迎敌。

初二日深夜,明帝挑选一千多名壮士,悄悄地渡水击敌,杀死其前锋将何康。叛军猝不及防,顿时大乱,温峤等又乘机夹水猛击。叛军大败,被杀得七零八落。王敦接到败报,愤惋而死。叛军土崩瓦解,王含、沈充等顽抗到底,与钱凤先后被杀;王舒、邓岳、周抚等有的反戈一击,立了功,有的事后被赦免,最后都成了晋廷的有功之臣。到7月底,持续三年的王敦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了。

东晋能够以弱制强,平定王敦之乱,与晋明帝敢战敢胜的决心、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杰出的指挥才能是分不开的,史称明帝“聪明有机断”。

梁武帝:博学多才的和尚皇帝

南朝时期,梁的开国皇帝是个马上皇帝,也是个喜欢做和尚的皇帝。他就是有名的梁武帝萧衍。

萧衍,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人。萧衍原来是南朝齐的官员,后来逼齐的皇帝“禅让”,自己建立了梁。萧衍做皇帝时间长达四十八年之久,是南朝在位皇帝最久的一位。

梁武帝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堪称翘楚。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则更为突出。他很好学,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萧衍在位颇有政绩,然而在位晚年时期爆发了“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萧衍被侯景囚禁,饿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

政绩显著

萧衍做皇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很勤于政务,而且不分冬夏春秋,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以至于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

他为了广泛地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未能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没有良才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讲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过好几次的,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在这方面,萧衍在中国古代所有的皇帝中也算是出类拔萃的了。

萧衍很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为了推行他的思想,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大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政令执行起来后,梁的官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看破红尘

和封建社会很多的皇帝一样,萧衍猜疑心也颇重,忌惮开国元勋。在梁朝的功臣当中,就数范云和沈约的功劳最大,谋划、辅佐他登上了皇帝宝座。但萧衍并没有重用他们。范云在建国伊始就病逝了,萧衍也没有重用沈约,而是让其他的人主持朝政,反过来,萧衍还经常斥责沈约。后来,沈约病死。